當我們談論電影「燒腦」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2020-11-28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崔瑜琢,36氪經授權發布。

諾蘭新片《信條》新近上映。它的中文海報上,我們能看到那句宣傳語「最新科幻動作燒腦力作」。在本地人流量最大的地鐵站的換乘走廊裡,兩側牆壁上巨幅海報噴繪中間的這句話分外醒目。

在這裡,「燒腦」這個詞被緊緊連接在「科幻」和「動作」之後。

「科幻」「動作」通常用來指代一部電影的類型。在觀眾那裡,類型是一部電影最外層的輪廓。稍有經驗的觀眾,都能夠根據「科幻」「動作」「愛情」「喜劇」「奇幻」之類的字眼,迅速判斷出具體影片在氣質和場面上所應擁有的特徵。

實際上嚴格來說,「燒腦」並不能和這些表類型的字眼放在一起,它們並不在同一個層級上。

但這些年來,它卻也的確在越來越多地扮演類似的功能。並且,「燒腦」一詞的出現雖然相當晚近,但它所指代的事物,卻存在已久。這讓它至今除了功能性之外,也已具備易被忽視的文化(或亞文化)屬性。

或者說,其幾乎躋身於「類型」範疇的功能性,正是拜這些文化屬性所賜。

「燒腦」是一種文化

《恐怖遊輪》《盜夢空間》《原始碼》《催眠大師》《看不見的客人》《海市蜃樓》《調音師》……打開任何一個以推薦「燒腦電影」為名的片單,通常都能看到這些電影的名字。超現實的高概念、圍繞案件展開的故事圈套、「羅生門」式的講述方式、以時間和空間為素材的敘事把戲,共同組成這些燒腦電影的普遍特徵。

眼光放在電影之外,這些特徵的組合,我們至少可以上溯到19世紀初瑪麗·雪萊和愛倫·坡所寫的哥特風味的小說。就當時而言,這些以科幻、罪案面目出現的小說兼具先行性和獵奇性。

在他們筆下,有屍塊拼湊成的怪人(《弗蘭肯斯坦》)、有家族遺傳病所造成的靈異與覆滅(《厄舍府的倒塌》)、有神經質角色百密一疏的犯罪現場布置(《黑貓》)、有人物精神分裂後對自己實體鏡像的交流與傷害(《威廉·威爾遜》)、有漂流在極地狂風暴雨中的幽靈船(《瓶中手稿》)。此類情節,是儘量在令人「發指」的「怪力亂」角度一邊滿足受眾對於現世奇觀的需求,一邊又盡力站在當時大眾認知水平的基礎上自圓其說。

而今日燒腦作品中的常見元素,大多也能在這裡面尋得痕跡。

兩個世紀以來,從小說到電影以及電子遊戲,這些特徵獲得繼承和完善,直至形成一種具有生命力和延展性的文化。

倫敦濃霧中的貝克街偵探、洛夫克拉夫特創造的克蘇魯怪物、博爾赫斯筆下的交叉小徑的花園、希區柯克、科恩兄弟、諾蘭、小島秀夫,上述的故事特徵在不同的類型中縱貫而下,在本世紀初的網絡上匯聚為統一的稱謂:燒腦。

當然,這種稱謂最早還是來自於它們的受眾,而非其創作者。

站在此刻向前追溯,愛倫·坡、博爾赫斯、希區柯克這些文化大師都可以被貼上「燒腦」標籤。雖然他們並不自知。

「燒腦」是亞文化和標籤

在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隔膜愈發清晰可見、圈子圈層日漸封閉的網際網路時代,通過「標籤」來「尋找同類」漸漸成為一種時代主題性的心靈剛需。人們有意無意地利用標籤來完成展示、標榜、排斥、結群的行為,簡捷又有效。

對一亞文化的認同,是標籤的最重要來源。

站在當代人群中間,燒腦文化所更多表現出來的其實正是它的亞文化屬性。與其說燒腦電影是一種類型,不如說是一種由受眾處自發的、自下而上的亞文化標籤,與「二次元」「古風」「cosplay」等其他亞文化種類處於同一層級。只不過有賴於電影文化本身的巨大影響力,「燒腦電影愛好者」的聲量常常能夠蓋過其他。

當觀眾在影院看完一部《盜夢空間》《看不見的客人》《調音師》之類的電影,他們所獲得的體驗會促其使用這種標籤來強化此類影片的分類。這一強化行為,有一個由不自覺向自覺的過程。

指向複雜人心、人性的案件,反派精密的布局,在快速推進中分離、迴環又匯合的故事線條,奇異而又通常根基於物理學概念或假說的時空觀,這些要素特徵提升了燒腦電影的劇情理解難度,很容易在喜歡它們的人群與另一部分人群中間形成壁壘分界。

前者得以因此暫時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優越性。進而藉助對於燒腦電影的興趣討論,他們可以在周圍的世界中有意無意地迅速找到一部分人,而讓自己區別開另一部分人。

此處所說的「世界」,包括現實生活,但主要還是在網絡空間裡。

這是以「喜愛燒腦電影」為標籤的那部分觀眾,在觀賞電影本身所提供的奇聞奇觀,以及跟隨電影劇情快速調動腦力以獲取爽感之外的另一份所得。千禧年以來網際網路文化漸趨興盛的二十年間,這份所得由意外,變成應有。

「燒腦」成了營銷良藥,但不是萬金油

嚴謹地說,燒腦當然不能與科幻、奇幻、愛情這些描述電影類型的詞語等齊觀之。說燒腦電影是一種類型不免為時過早,或者永遠都不能。但站在實用角度,「科幻動作燒腦力作」這樣的組合在營銷的語境中,卻是能夠理解的。

電影營銷以實現電影收益的增量為主要目的,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為自己所服務的電影作品尋找到正確的受眾群,進而精準覆蓋、精準投放。

具有文化屬性,同時又更多作為區分人群的標籤而存在的「燒腦」一詞,成為一部影片的營銷點,也就成為一件理所應當之事。

諸如主打故事情節的《看不見的客人》《海市蜃樓》《調音師》,雖然成片質量不俗,然而它們既屬於內地市場上票房天花板原本不高的小語種電影,其從導演到主演的創作團隊又缺少能在內地觀眾中間帶動觀影熱情的面孔。

這種情況下,這些影片在營銷過程中對於「燒腦」標籤的強調,也就成了一劑快速見效的良藥、一種雪中送炭級的手段。

它首先能保證將「燒腦」標籤下的亞文化圈層人群帶入影院,進而通過這些人群的討論、表達,形成以「燒腦」為基礎的口碑效應,製造增量。

最終,這三部「燒腦電影」分別取得1.72億元、1.1億元和3.25億元的票房成績,在彼時可以說是相當亮眼。

不過,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燒腦作為一種文化,其所包含的元素和想像空間是十分廣闊的。在《看不見的客人》《調音師》之類影片之外,擁有燒腦元素、燒腦特徵的影片不在少數。例如同樣涉及時間旅行的《復仇者聯盟4》當然也可以劃入到燒腦作品的範圍之內。但這類配置極高的重工業影視作品,並不會將「燒腦」當成自己的營銷賣點。

畢竟「燒腦電影愛好者」之外,還有另一部分觀眾。他們數量更為龐大。「看見『燒腦』這個詞就頭疼」則是這部分觀眾的真實感受。

作為營銷點的「燒腦」有些情況下是良藥,但它卻不是萬金油。對於作品的市場表現而言,這一標籤是會化朽為奇,還是會成為拖累,這其中的種種關鍵,頗有值得玩味與拿捏之處。

 

相關焦點

  • 當我們談論怪獸電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怪獸電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是華麗逼真的特效,還是萬年不變的劇情?是壯觀的哥斯拉,還是密集的食人魚?是殺傷力巨大的怪獸,還是倍受考驗的人性?近年來,怪獸電影的火爆程度有增無減,我們一起看看此類電影的發展趨勢吧。
  • 《獨自在夜晚的海邊》當我們談論愛情時,該談論些什麼呢?
    當一部電影呈現出如此的面貌時,不由得令人覺得這片子也太文藝了吧。的確,大段大段的對話、長鏡頭、慢節奏似乎文藝電影的標配都齊全了,甚至連那種文藝片的後遺症都很標準的讓觀眾覺得看著很累,可沒關係總有人會喜歡這樣的影片,畢竟它叫人感到了一絲慰藉。
  • 當我們談論反食品浪費法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殷立勤 攝 中新社北京12月25日電 題:當我們談論反食品浪費法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中新社記者 梁曉輝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正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一系列初步規定,包括明確反對「大胃王吃播」「禁止誘導超量點單」「食品浪費要收費」等,一經公開便成為社會談論的焦點。
  • 品評好書|當我們在談論「阿波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作者:劉欣宇
    當我們弄清楚「阿波羅」不再是一條單純的狗時,我們就可以很好理解第三章中作者侃侃而談的寫作觀點。作者看似脫離了「我」與阿波羅,實際上處處都在談論「我」與阿波羅。第三章的開頭第一句話就說:「與其寫你知道的東西,你對我們說過,不如寫你看到的東西。」緊接著第三段,作者又談論到了一隻狗(阿波羅所代表的含義難道還不明顯嗎?)
  • 當談論智慧水務的定義、層次和維度時 我們在談論什麼?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在智慧水務概念被逐漸「炒熱」的今天,鮮見有人系統地去思考:當我們在談論智慧水務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老實說,很難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利益相關方的問題】利益相關方的問題是社會/組織層面的問題,在解決水環境問題時,常涉及到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損的情況。例如限制排汙,則往往帶來工廠企業的損失。這就涉及到多目標的利益最大化(最優化)。只有界定了智慧水務的概念,我們才可以進一步去討論:智慧水務發展的階段層次是怎樣的、哪些應用可以稱得上是智慧水務的應用。
  • 當我們在談論熱點的時候,實質上在談論什麼?
    他們讓我們知道,最好的電影,永遠不在電影院。最好的建築,永遠不是因為鋼筋水泥本身。 最近碼字多了,腰酸背痛(再次澄清下,我沒有團隊,純粹是興趣愛好自己寫著玩),但我覺得碼字很愉悅,就向跟自己對話,總有說不完的話,這件事情沒有回報但覺得很值得,just enjoy.做喜歡的事,只需要對自己有交代,堅持下去,就夠了。
  • 塞利格曼大師行:當我們在談論幸福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後來我發現,這並不能夠讓我們感覺到世界變得更好,甚至有時候會創造一個不祥和的氛圍,發現問題並不能解決問題。韓焱:除了《真實的幸福》我們還出版了塞利格曼教授其他幾本書,就是「塞利格曼幸福經典五部曲」系列。通過這幾本書,我們能看出積極心理學並不是一種簡單的日常總結,它真的是一門關於幸福的科學。幸福是什麼,是需要重新被定義的,要有一個科學的定義。
  • 北塔資本王潛:當我們談論素質教育時,究竟談論的是什麼「素質」?
    三、當我們談論素質教育時,究竟談論的是什麼「素質」?剛剛我們提到要從用戶和客戶的層面去考慮他們的具體場景和生存狀態,這就引出了一個我始終在考慮的問題:當我們在談論素質教育的時候,我們究竟要培養孩子的什麼「素質」?在東西方的語境下,對於什麼叫做素質教育,實際上都沒有一個非常明確和完整的定義。
  • 當我們談5G速度快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那麼究竟什麼是帶寬?帶寬的增長又是通過什麼方式實現的呢?下文為寬帶資本董事歐陽琦瑋在寬帶資本「CBC洞見」的分享,要點如下:當我們提到帶寬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兼論信息的本質信息/數據的無線傳輸原理從3G、4G到5G,帶寬的提升靠什麼?01 當我們提到帶寬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 智能製造的兩種理解:當我們談論智能製造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那麼這個目標是什麼呢?中發智造認為主要有兩個:第一,自由智能製造出現之前,生產製造方式就一直朝著自動化的方向發展。自動化嘛,當然是希望機器能夠實現自動生產,從而將人類從生產線上解放出來。在智能製造出現之前,其實工業製造領域一直在談論的柔性製造,就是在努力解決個性方面的問題,而在智能製造領域,每個人都講會擁有、使用、享受個性的、定製的產品與服務。
  • 《飛越瘋人院》:當我們在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他成為了蠱惑人心的政客,在給予周圍的人他們想要的東西同時,也擴大了自己的權力:"一個頂尖騙子的秘訣在於能了解你想要什麼目標,以及如何讓你覺得你正在得到你想要的。"1975年同名電影《飛越瘋人院》在美國上映,它被認作是歷史上偉大的電影之一,在100部最佳美國電影中排名第33,是歷史上第二部贏得了當年學院獎全部5個大獎的電影(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女主,導演和編劇),直到1991年《沉默的羔羊
  • 哲學問題|當我們談論動物權利時,我們在談什麼?
    從古至今關於這些看起來既矛盾又雙標的難題無數哲學家提出了他們各種各樣的觀點(嗯…    似乎每一種論證思路看起來都很有道理誒…)今天,就讓我們順著他們的邏輯分析鏈一起頭腦風暴一下吧 💡既然要談論「動物權利」
  • 當我們在談論時裝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在談論什麼
    時尚媒體開始談論「綠色問題」90年代的通訊手段限制了大眾接收訊息的通道,媒體的報導至關重要。 得益於1990年代初期的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當時被稱作「綠色問題」(「green issues」)的環保問題逐漸引起時尚媒體的注意。
  • 如何談論電影 How to Talk About Movies in English
    無論是哪種原因這節課對你來說都會是很棒的一節課,因為我們將來看一下英語中關於電影的有趣對話。我們先來看在一般情況下如何談論電影,你還可以學習用於談論不同種類電影的英語詞彙。But first… Part one: how to talk about your favourite film.
  • 我的世界觀:當我們談論理性的時候,我們談論的是什麼
    我們經常會形容某某非常理智,行事很理性,而根據二分法,把理性的反面稱作感性。一旦我們把什麼現象命名,這個現象仿佛就固定下來被我們掌握,甚至成為了一種「真實」的存在。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理性這個東西,也不存在純粹理性的人,也不能說某些人因為有了什麼東西就獲得了理性。
  • 當00後談論「好工作」,他們在談論什麼? -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
    當00後談論「好工作」,他們在談論什麼?比如一條縱向對比不同代際談論「辭職」的段子,就給00後貼上了「任性」、「叛逆」的標籤。但真實情況下,當00後開始談論工作時,他們將談論什麼?
  • 當我們談論天問一號時,我們談些什麼
    那麼,當我們討論天問一號時,我們應該談些什麼呢?在這裡,我將從歷史意義、航天技術、科學目標等方面著手,帶領大家更好地來了解這次天問一號的發射。為什麼是火星?從科學角度,火星可以看做宇宙賜給地球的天然實驗室。
  • 如何有逼格地談論一部電影:以《銀翼殺手2049》為例
    他們簡直把我們貶成了一坨屎。」1982年的人一時還無法接受文藝科幻片,畢竟那時最受歡迎的電影是《星球大戰》和《奪寶奇兵》。可今時不同往日了,《銀翼殺手》上映35年後,已經成為了電影史上最經典、最重要的科幻片之一,它直接為人類打開了賽博朋克的大門,對後來的電影美學、流行文化都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 【數說·大數據圈】當我們談論「細分」(segmentation)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在我們迫不及待跳到用什麼各類高端模型之前,先來確定我們的目標(problem statement), 其實說白了是對兩類客戶認知的判斷:這個問題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實際上,建立這樣的用戶肖像需要很系統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且缺一不可。而其實根據你對客戶的了解而提供對應的服務即是一種:產品經理的思維,產品開發的過程。
  • 當我們在談論教育「私人訂製」時,我們在意的關鍵是什麼
    當我們追求學習的「高效」時,最不能忽視的就是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這其中包含了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內生動力等學科素養能力和非智力性因素的差異。尊重個體的差異性,針對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教學,成為高效學習的大眾共識。如何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教學,在技術浪潮的迅速發展中找到了新出口——大數據、AI、雲計算加持下的「數智化」教學,按下了個性化的加速鍵,並打通了「私人訂製」的底層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