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大數據圈】當我們談論「細分」(segmentation)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2021-01-14 數說工作室

關鍵詞(Key words):

細分 (segmentation),客戶細分 (customer segmentation),市場細分 (market segmentation),客戶肖像 (persona),市場定位 (Market proposition),STP(市場目標定位),精準營銷,客戶行為。


首先,這是篇專欄,但我希望它不僅限於專欄。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分享我所見到過,驗證過,做過的項目經驗,確保裡面的案例分享都是有實際參考價值。而其中方法論的部分,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更好的做法和看法。我會把意見收集起來,更新,加注,讓文章變得更好。


好,進入正題。

1. What and why

無論是做生意還是聽到好的商業模式的時候,常常會伴隨一個簡單的問題:這個商業模式/生意的客戶群是哪些?(例如:uber的主要用戶是哪些?)好的回答會給你說,我的商業模式主要分B2C,C2C;再好一點的回答會給你說,「我做B2C,主要針對高端xx客戶」。再再好一點的答案會給你說,「根據我對市場的研究,我主要做B2C的市場,我的客戶主要會集中在群體A以及群體B,我的商業模式會對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運作方式」。(例如:Uber的主要市場是在一線城市,主要細分市場集中在中高端計程車(出行服務),主要客戶細分為服務提供方:私家車擁有者;服務受眾:需要更便捷的出行服務人群。)

也就是說,從受眾的角度來看,把市場一層層剝開為:(歡迎介紹簡單的圖例工具)

市場 (Market) -> 市場細分 (market segmentation) -> 客戶細分 (customer segmentation) -> 客戶 (individual customer)

從運營角度來說,如果做的粗糙一些,就是要先了解市場細分,而做的細緻,則是對每一個顧客有定製化營銷。而對於任何一家公司來說,如何將這個認知的過程做好,則是這個生意/商業模式的關鍵。而「細分「(segmentation)很好地從一個相對可控的維度,給予我們決策者/執行者足夠的」認知「去進行商業決策。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公司是用「細分」還是客戶定製化營銷,並不是對立的關係,完全是根據公司發展的進度和客戶的需求來的。(例如:知乎現在從戰略上來,用客戶細分解決那些「大」問題,類似這段時間的版權改版 - 針對大V/內容貢獻者這個segment的加強;類似知乎日報升級 - 針對普通用戶/非用戶segment的改進;)

2. How

說了那麼多假大空的東西,現在開始說如何進行客戶細分。

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個分類問題(classification)。而從分析的角度來說,涉及兩個方面: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定性分析 (Qualitative Analysis)。在我們迫不及待跳到用什麼各類高端模型之前,先來確定我們的目標(problem statement), 其實說白了是對兩類客戶認知的判斷:

這個問題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實際上,建立這樣的用戶肖像需要很系統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且缺一不可。而其實根據你對客戶的了解而提供對應的服務即是一種:產品經理的思維,產品開發的過程。很多大型公司都是由數據分析部門,產品開發部門,市場部門一起去指定新產品的定位(proposition)和戰略的,從而進行精準營銷。

對於現存客戶和潛在客戶的了解,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工具來實現:

1. 了解你的商業模式,是零售類的重複性銷售,還是會員制度,還是保險/銀行等金融產品類的少頻價高。


2. 然後是了解你的商業目的:

我是想定位我的產品和商業模式(Proposition)?

還是指定不同的精準營銷手段(personalised marketing campaign segmentation)?

還是說提高用戶活躍度?(請參考我之前的答案:除了積分、等級、身份標籤等較為常見的用戶行為激勵措施,還有哪些新興奇特的策略? - Terry Meng 的回答)

(××××××× 知乎編輯序號,換行這個位置有bug ××××××××××)

了解你的用戶基本行為,這個往往會通過很多小的項目(幫助你的其他部門同事)來不斷完善。基本上都是RFM分析(Recency,Frequency,Monetary)和一些市場營銷活動(marketing campaign)的分析,來了解你的用戶都是些什麼人,有什麼消費習慣,他們對營銷活動的反應是怎麼樣,反應率(response rate)是多少。整合2&3點,指定出你的商業計劃。利用數據模型,k-means cluster,CARTs,等等去分類你的已有客戶,看看他們基於某一個指標(通常我會使用利潤,當然,不同商業目的不同指標)來分類,因為我的商業目標是為高利潤的客戶提高更好的服務,降低這個客戶群的流失率,增加交叉銷售的成功率(cross-sell rate)。

最後再用這個指標,去做為一個統一標準,衡量之後你指定的商業計劃對客戶的影響。比如客群A,B,C,D通過精準營銷A1,B1,C1,D1 分別應該有 2%,3%,5%,10%的利潤提升。如果降低原因是什麼,升高的原因又是什麼?

案例:

作為一家保險公司,我希望通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了解我的現有客戶的需求和行為習慣,也想了解我的潛在客戶的需求以及如何我接近他們。


根據我們的資料庫,CRM,根據客戶的基本信息(demographic information)和保單情況,做一系列分析(歡迎補充,根據實際情況刪減):客戶的價值 (customer value)

根據這些前期的分析,你應該已經對客戶的類型有了一定了解(什麼樣的客戶更容易cross sell,什麼樣的客戶更容易取消保單,什麼樣的客戶在什麼時間,年齡更容易再銷售等等)

根據你手上擁有的資源和分析成果,你可以大致畫出一個叫所謂客戶生命階段(customer life stage)的框架。簡而言之就是,人的生老病死都是階段性的,而每個階段對保險產品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而這個框架本身就是一種「細分」,只是以人的相對年紀作為坐標來劃分。

有的人會說,這個框架其實拍拍腦子就可以想出來了。粗放的角度來看,是的。但是,當你要再細化到:


1. 不同人群的生命階段的需求都是一樣的嗎?

2. 具體代表不同人群進入這個階段的事件是什麼,標誌是什麼?(Event trigger)

3. 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階段,我最好的獲客戰略是什麼?

4. 如何量化我的客戶體驗,如何追蹤,如何提升?


那這個時候,你的客戶生命階段和你產品的定位以及相應的轉化率關係應該可以量化如上圖所示(這裡的圖片我隨便在網上找的,大家有什麼好的畫圖工具,歡迎推薦)。


再回到如何用統計模型構造這樣的「細分」,其實你現在手上的數據有:基本信息(demographic information,年齡,性別等等),也有消費行為的數據,或許你還有通過定性分析得來的數據。



對於使用什麼統計手段,這裡沒有一個標準定論。如果數據都是靜態的,例如身份數據,我會選擇使用k-means cluster,或者是根據消費行為習慣,我可能更多要通過分析每個變量的scale,分布,每一年的變化,來確定是用cluster還是svm還是其它什麼數據模型。而這裡希望追求的是模型的穩定性和易用性。


當我們完成了對客戶的細分,再加上你使用的變量,你可以獲得4~6個大細分。由於你的聽眾不一定和你一樣對數據那麼敏感,加上數據本身就是難以消化的東西。用戶肖像(persona)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用戶肖像,加上定性分析,你可以用人性化的語言描述出你的客戶類型,讓聽眾一目了然(如下圖)。而定性分析則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幫你剝析你們個細分的訴求。你在定性分析的過程中,會使用調查問卷,focus group,1 on 1 採訪等等。



可以說,當你完成以上的幾個步驟和分析之後:

1. 了解你的商業模式

2. 了解你的客戶資料庫,crm

3. 做一系列幫助你了解客戶行為的基本分析(RFM)

4. 制定細分目標(如何衡量,如何追蹤,如何提升)

5. 確定細分模型(根據你變量的特點,線性、非線性,scale如何,每年的變化如何等等去選擇不同的模型)

6. 描繪用戶肖像(persona),結合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更深層次的了解你的用戶。並用人性化,通俗易懂的詞彙描述出來。


你就實現了你對你現有客戶以及潛在客戶的一個了解和定位。當公司的數據驅動程度比較高的時候,可以通過很多自動化的機器學習方法實現你要求的精準營銷。比如推薦系統,我這裡的推薦系統不是只是給你推薦什麼產品,而是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設定不同的商業規則,真正的實現「在對的時間,向對的客戶,通過對的渠道,推薦對的產品」。而如何和他們交互(engage)?如何量化你的策略?如何用機器學習的方法測試你的創意?如何用統計模型實現?且聽下回分解。

相關焦點

  • 當我們談論怪獸電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怪獸電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是華麗逼真的特效,還是萬年不變的劇情?是壯觀的哥斯拉,還是密集的食人魚?是殺傷力巨大的怪獸,還是倍受考驗的人性?近年來,怪獸電影的火爆程度有增無減,我們一起看看此類電影的發展趨勢吧。
  • 當我們在談論熱點的時候,實質上在談論什麼?
    拉勾公眾號發個致歉信,沒幾分鐘就刪了,也不知道是什麼鬼。 其實撕逼這事就沒有誰對誰錯,大姨嗎和美柚,喜馬拉雅和蜻蜓fm,頭條和艾瑞。如果沒有涉及到用戶利益,盡情撕,如果雙方都不是太大的應用,盡情撕。道歉對誰說?目的是什麼?想明白這些再做,畢竟媒體宣傳傳播是要錢的,讓錢花得有價值點。
  • 當我們談論反食品浪費法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殷立勤 攝 中新社北京12月25日電 題:當我們談論反食品浪費法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中新社記者 梁曉輝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正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一系列初步規定,包括明確反對「大胃王吃播」「禁止誘導超量點單」「食品浪費要收費」等,一經公開便成為社會談論的焦點。
  • 當談論智慧水務的定義、層次和維度時 我們在談論什麼?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在智慧水務概念被逐漸「炒熱」的今天,鮮見有人系統地去思考:當我們在談論智慧水務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老實說,很難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本公眾號文章中所討論的,是涵蓋了水利、排水、供水在內的大水務範疇。儘管國內常常細分智慧水利、智慧水務,但在英文中都可以對應為Smart Water的範疇,為了表述方便,統稱為智慧水務。
  • 《獨自在夜晚的海邊》當我們談論愛情時,該談論些什麼呢?
    的確,大段大段的對話、長鏡頭、慢節奏似乎文藝電影的標配都齊全了,甚至連那種文藝片的後遺症都很標準的讓觀眾覺得看著很累,可沒關係總有人會喜歡這樣的影片,畢竟它叫人感到了一絲慰藉。我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弄清楚這電影講了是一個什麼故事,好像這個女人一直在和人閒聊,臺詞應該不是經過設計的,只是在表演的過程中由演員自己發揮脫口而出的,拉拉雜雜的很是絮叨,甚至連這個人物本身的性格也不是那麼清晰,她幾乎沒有在表達什麼,並不像是一個電影中理應被塑造的人物,就像這個故事似乎也沒什麼必要在大銀幕上呈現似的平凡的司空見慣,當然
  • 我的世界觀:當我們談論理性的時候,我們談論的是什麼
    我們經常會形容某某非常理智,行事很理性,而根據二分法,把理性的反面稱作感性。一旦我們把什麼現象命名,這個現象仿佛就固定下來被我們掌握,甚至成為了一種「真實」的存在。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理性這個東西,也不存在純粹理性的人,也不能說某些人因為有了什麼東西就獲得了理性。
  • 品評好書|當我們在談論「阿波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作者:劉欣宇
    當我們弄清楚「阿波羅」不再是一條單純的狗時,我們就可以很好理解第三章中作者侃侃而談的寫作觀點。作者看似脫離了「我」與阿波羅,實際上處處都在談論「我」與阿波羅。第三章的開頭第一句話就說:「與其寫你知道的東西,你對我們說過,不如寫你看到的東西。」緊接著第三段,作者又談論到了一隻狗(阿波羅所代表的含義難道還不明顯嗎?)
  • 北塔資本王潛:當我們談論素質教育時,究竟談論的是什麼「素質」?
    三、當我們談論素質教育時,究竟談論的是什麼「素質」?剛剛我們提到要從用戶和客戶的層面去考慮他們的具體場景和生存狀態,這就引出了一個我始終在考慮的問題:當我們在談論素質教育的時候,我們究竟要培養孩子的什麼「素質」?在東西方的語境下,對於什麼叫做素質教育,實際上都沒有一個非常明確和完整的定義。
  • 塞利格曼大師行:當我們在談論幸福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我們經常講我們感到幸福,那它的原因是什麼?機制是什麼?效果是什麼?塞利格曼教授提出了一個PERMA模型,PERMA正好是5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P是Positive Emotion,就是積極情緒。人在開心的時候,積極的時候,一定是愉悅的、開心的。
  • 當我們在談論時裝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在談論什麼
    時尚媒體開始談論「綠色問題」90年代的通訊手段限制了大眾接收訊息的通道,媒體的報導至關重要。 得益於1990年代初期的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當時被稱作「綠色問題」(「green issues」)的環保問題逐漸引起時尚媒體的注意。
  • 智能製造的兩種理解:當我們談論智能製造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中發智造說:智能製造,應該關注的是智能科技給某一行業的供給、生產、製造領域帶來怎樣的衝擊、改變、優化與革新,而不是給人們的需求、消費、生活方面帶來怎樣的便利。比如自動駕駛/無人駕駛技術,研究智能製造的人應該關注的是這一技術如何改變優化郵遞、運輸、物流、倉儲、配送等工作,而不是關注該技術如何便利人們的交通出行。
  • 當我們談5G速度快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寬帶資本(ID:bjkdzb),作者|歐陽琦瑋(寬帶資本董事 )相比當前的無線網絡,5G到底有什麼突破?前一陣爆火的何同學說,「5年後,希望速度是5G最無聊的應用」;但對消費者來說,當前5G網絡的帶寬提升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變化。
  • 當我們談論過去,我們在談論什麼?|導賞員說·東莞行
    導賞員說可能是關於導賞一些心得體會,又或者是對某些事情的看法,總之,這是一個極具「導賞員個人特色」的欄目。本期「導賞員說」亦是東莞行系列回顧的最後一篇,由導賞員粟米帶來他的分享。不同的是省城是受快速發展和地緣政治影響,本地文化體量和影響力大不如前。而莞城文化更多是莞城盛極而衰缺少動力發展和保護,有點荒廢的感覺。舊城和荒廢的空地,瞬間將我帶回了12年的恩寧路。
  • 《飛越瘋人院》:當我們在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在電影改編大獲成功之後,《飛越瘋人院》又回到了百老匯,並獲得了當年的託尼獎最佳復排話劇獎。他既為自己也為別人,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病房裡的第一猛男,或者像他說的那樣--"瘋子老大",可以將一切為己所用的那種人。他成為了蠱惑人心的政客,在給予周圍的人他們想要的東西同時,也擴大了自己的權力:"一個頂尖騙子的秘訣在於能了解你想要什麼目標,以及如何讓你覺得你正在得到你想要的。"
  • 當00後談論「好工作」,他們在談論什麼? -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
    當00後談論「好工作」,他們在談論什麼?比如一條縱向對比不同代際談論「辭職」的段子,就給00後貼上了「任性」、「叛逆」的標籤。但真實情況下,當00後開始談論工作時,他們將談論什麼?
  • 當我們在談論遊戲新生代與新市場時,本質上到底在講什麼?丨MS2018...
    但在談論洞察之前,我們首先要思考,時代的核心究竟是什麼?而17173媒體集團總經理趙佳將其歸結為「人」。在她看來,新時代下的新用戶,毫無疑問是行業真正需要洞察的關鍵所在。其實相比暢遊,英雄互娛的特點在於成立之初就已經完全面向新生市場,在最近幾年的發行中,英雄互娛嘗試了很多的不同細分領域的產品,比較大膽和超前。那麼,請問杜總您認為怎麼用不同的遊戲打動用戶?用戶反饋又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啟發呢?
  • 哲學問題|當我們談論動物權利時,我們在談什麼?
    說到「保護動物權利」這一話題你是否也曾有過類似的困惑?從古至今關於這些看起來既矛盾又雙標的難題無數哲學家提出了他們各種各樣的觀點(嗯…    似乎每一種論證思路看起來都很有道理誒…)今天,就讓我們順著他們的邏輯分析鏈一起頭腦風暴一下吧 💡既然要談論「動物權利」
  • 當我們談論電影「燒腦」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它的中文海報上,我們能看到那句宣傳語「最新科幻動作燒腦力作」。在本地人流量最大的地鐵站的換乘走廊裡,兩側牆壁上巨幅海報噴繪中間的這句話分外醒目。 眼光放在電影之外,這些特徵的組合,我們至少可以上溯到19世紀初瑪麗·雪萊和愛倫·坡所寫的哥特風味的小說。
  • 於正談論娛樂圈「套路」,分為五塊,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常態!
    於正是知名的導演,也是娛樂圈裡面非常耿直的一位,經常是有話就說毫不遮掩,在九月十八號的時候,於正再次發表微博,內容主題就是來談論娛樂圈裡面的套路。吸引各大網友和媒體前來關注,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於正發表的娛樂圈裡面的套路細分為五快,以及明星被黑的類型也分為了三種,其中包括有營銷號,用明星來做噱頭來炒作黑,而另一種是對家來黑,最後一種則是同劇組的演員因眼紅其他人而黑。
  • 職場術語: Customer segmentation
    4月刊【電商領域術語】第07期Customer segm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