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技發展面臨哪些瓶頸?世界頂尖科學家們這樣說……

2020-11-01 科技日報

◎ 侯樹文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10月30日-11月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召開。近幾年全球科技公司為人工智慧、無人駕駛、量子信息等科學領域的無窮魅力和美好前景而折服。但是在科學家眼裡,目前這些領域研究進展取代人類仍然面臨系統瓶頸。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滬召開。主辦方供圖

我們對自動駕駛的前景過於樂觀

「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對自動駕駛的前景過於樂觀,」2007年圖靈獎得主約瑟夫·基發基斯表示,汽車行業大型科技公司投資了上千億美元,在如何從其他系統向自動駕駛汽車過渡問題上仍然存在很多誤解。一個自主系統的重要特徵是管理基於系統本身和外部環境的知識,並且自學習能力非常重要。人擁有自主學習的功能,但是在系統和機器的自學習功能非常欠缺。

「僅僅有一個智能主體是不夠的,還有一些重要的系統問題要解決。」約瑟夫·基發基斯指出自動駕駛面臨環境感知、自主學習、動態系統複雜性、可靠性和可信賴性等瓶頸問題。「自動化的系統和自主系統之間有非常大的區別,我們會從自動化走向自主,但是僅僅依賴自動化是非常危險的,需要有新的科技和工程方面的發展,」他認為解決這些問題至少還需要幾十年時間。

人工智慧有什麼弱點?未來有什麼突破方向?2000年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在「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上表示,當前人工智慧局限在於算法穩定性和不可解釋性,並提出強化學習是人工智慧接下來的突破方向之一。

AI算法儘管非常高效,比如在人臉識別等領域比人類做得更好,但是在大部分情況下,他們的穩健性和人類比是有差異的。接下來AI所要實現的突破是什麼?在未來的應用之中,除了下圍棋、打撲克,AI還能做什麼?無人機除了燈光秀,如果用它進行視頻遊戲或者是對戰是否可行?姚期智表示,想要解決一些現實的問題,採用比較單一的計算機原理是很難做到的,我們還需要在AI方面進行很多的研究,要通過強化學習去了解我們未來還能做什麼。

2017年圖靈獎得主約翰·軒尼詩則在論壇開幕式上指出,未來人工智慧領域的挑戰是如何打造出性能超強的計算機。他認為摩爾定理正在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登納德縮放比例定律的生效。因此約翰·軒尼詩認為我們需要轉變思路,不再依賴半導體技術的突破,而是需要做出特定領域的專業處理器,讓它能夠運行任何代碼。這樣就相當於構建了人工神經網絡,「通過賦能於人工神經網絡,人類的生活將更加美好。」

在「秘境之鑰 —— 世界頂尖科學家量子物質峰會」主題峰會上,談及領域內的發展問題,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院士表示,「到現在我們連一個量子比特都沒有」,對於量子計算機,目前我們需要找到量子計算系統中解決錯誤的方法。

面對全球危機應加強基礎科研合作

聯合全球科學力量共同解決人類危機成為與會科學家們達成的共識。在疫情引發全球危機情況下,科學家們堅定不移地呼籲科學應在開放包容的環境下加強合作,為全人類提供解決方案。

圖源:視覺中國

「合作化和國際化的科學才是最有效的」,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文卡·拉馬克裡希南敏銳地指出,這場疫情使得國際合作的需求成為焦點。國際合作使我們發現病毒的驚人傳播速度,全球都在為病毒的基因組測序做出努力,從而更好地了解病毒、攻克病毒。世界各地的研究團隊,也在共同竭盡全力地研究新的治療方法與潛在的疫苗。目前的疫情也引發了人們的擔憂:與其在疫苗研發上競爭,不如鼓勵各國合作組成全球疫苗聯盟,採用並行方法研究,共享研究成果。

針對當前全球共同面臨的、嚴重的疫情背景,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不僅指出疫情對當前社會中技術應用的影響,如遠程教學和數據工作,也預見到除新冠病毒大流行外,人類需要面臨著的其他各種威脅。而科學界能夠做的,是不斷提升開放科學政策的重要性,不斷推進國際合作對科研工作的促進作用。

「儘管20世紀的全球發展以戰爭和經濟競爭為主題,但21世紀,為了人類更好地生存,全球性合作應該被提上議程。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應該盡力朝著這個方向前進。」野依良治表示。

支持基礎研究領域尋求突破

很多科學家在相關論壇上強調了基礎科學進展的重要性。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塞爾日·阿羅什指出,人們有時候會覺得我們需要努力製造更實用的設備,但也有更多的基礎問題亟待解決,如果我們要擺脫自己領域的束縛,也應該首先解決領域內的大問題,比如量子物理和廣義相對論目前是不相容的,我們必須在這方面獲得突破。

基礎科學的進步緣何受到阻礙?野依良治將主要原因歸結為:當前學術界評價體系尚存偏頗。無論是研究經費申請、大學招牌打造,還是學術推廣與表彰,都過於強調在所謂的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而其中的大部分刊物都來自商業出版社。野依良治也提出了其擔憂之所在:「大多數的自身同行評審都難免受到教條的嚴格限制,對新興科學的出現並不敏感,結果就是,他們拒絕了新穎的研究論文。」

值得注意的是,延續往年傳統,論壇邀請青少年提供與世界頂尖科學家交流的機會。論壇設有「少年英才交流對話會」、「科學T大會」及「小科學家論壇」等活動。記者了解到,參加本屆頂尖科學家論壇的科學少年共有55位,分別由中國科協和上海市科協從參加「英才計劃」等培養項目的優秀學生中選拔而來,來自全國17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年齡集中在15-18歲。其中中國科協推薦近40位,上海市科協推薦16位。55位科學少年中不乏有在國內外頂級期刊中已發表文章、獲得國際奧賽金牌和在各項國際知名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

編輯:劉義陽

相關焦點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匯聚世界最強大腦的「未來之城」
    以「領先未來20年的科技戰略力量,儲備未來50年的科學資源」為戰略使命,以「全球極具特色的新時代重大前沿科學策源地」為定位,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將打造國際領先的科技策源地、聯通世界的科學創新港、聚智全球的科學組織總部基地、機制靈活的離岸創新區。
  • 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匯聚世界最強大腦的...
    以「領先未來20年的科技戰略力量,儲備未來50年的科學資源」為戰略使命,以「全球極具特色的新時代重大前沿科學策源地」為定位,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將打造國際領先的科技策源地、聯通世界的科學創新港、聚智全球的科學組織總部基地、機制靈活的離岸創新區。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 科技如何託起人類共同命運?
    各國科學家藉助論壇平臺發表主題演講,呼籲國際合作,探討人類科技與命運發展。當今世界面臨多種共性問題,在世界頂尖科學家們看來,如何集聚全球頂尖科技力量,讓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最強大腦」齊聚上海,將帶來怎樣的科創新動能?
  • 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揭牌
    王輝 徐金忠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證網訊(記者 王輝 徐金忠)在10月30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與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傑·科恩伯格,共同為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揭牌。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 這場42小時「科學馬拉松」,滿是通向未來的洞見
    著眼未來,哪些科學領域最值得期待,哪些發明可能改變世界,哪些問題又困擾著人類的「最強大腦」?31日,30多位科學大咖繼續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之「莫比烏斯論壇」設置的雲端直播間開講,為我們展現了科學世界的明天。但除了深邃的洞見,或許更值得欣賞的是大師們對於科學的態度。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重申科學無國界精神 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
    (資料圖片)11月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閉幕。論壇採用線上視頻與線下出席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吸引了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分布在四大洲2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40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200餘位優秀青年科學家參加。當今世界面臨哪些共性問題,如何集聚全球頂尖科技力量,讓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最強大腦」齊聚上海,帶來怎樣的科技創新新動能?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場42小時「科學馬拉松」,滿是通向未來的洞見
    著眼未來,哪些科學領域最值得期待,哪些發明可能改變世界,哪些問題又困擾著人類的「最強大腦」?31日,30多位科學大咖繼續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之「莫比烏斯論壇」設置的雲端直播間開講,為我們展現了科學世界的明天。但除了深邃的洞見,或許更值得欣賞的是大師們對於科學的態度。
  • 帶你看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當今世界面臨哪些共性問題,如何集聚全球頂尖科技力量,讓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最強大腦」齊聚上海,帶來怎樣的科技創新新動能?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規模最大的科學界盛會。科學家有國籍,科學無國界, 任何國家的科學事業都應以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的疫情之下,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還是決定來到上海。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以科學為畫筆 為上海著色
    目前,這樣的生物可以做人類80%-90%的工作,未來可能做更多。」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莫比烏斯論壇上,斯穆特這樣暢想未來。莫比烏斯帶是把一根紙條扭轉180度後,兩頭再粘接起來做成的紙帶圈,一些在平面上無法解決的問題,卻能在莫比烏斯帶上找到答案。去年秋天的那個上午,60餘位科學家坐在莫比烏斯帶旁,攜手探索世界科學的巔峰、科技發明的前沿和人類未來的極限。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重申科學無國界精神
    當今世界面臨哪些共性問題,如何集聚全球頂尖科技力量,讓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最強大腦」齊聚上海,帶來怎樣的科技創新新動能?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規模最大的科學界盛會。真實世界裡,引力波確實是一位信使,而這樣的信使,在宇宙中還有很多。在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美國實驗物理學家、引力波研究先驅巴裡·巴裡什提出,多信使天文學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將通過不同信使進行信息結合的形式來告知宇宙的發展變化。黑洞是近年來科學領域的熱門話題,人類首張黑洞照片也是學術界的大明星。
  • 聚焦前沿科技 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在滬啟幕
    新華社上海10月30日電(記者楊有宗、何曦悅)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2020)30日在上海開幕,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同步啟幕。該社區將集聚全球頂尖國際組織總部,未來將形成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線上與線下相結合 多位頂尖科學家參會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天(10月30日)在上海開幕。論壇採用線上視頻與線下出席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全球多位科學家參會,其中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本屆論壇期間將分設世界頂尖科學家座談會、莫比烏斯論壇、青年科學家論壇、實驗室論壇、英才計劃、少年英才交流活動等多場主題活動,其中包括130餘場頂尖科學家個人演講,70餘場物理、化學、生物
  • 世界頂尖科學家們的「好奇」故事
    在緊鑼密鼓地籌備10月即將召開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過程中,我們有幸連線了今年參會的部分諾貝獎、沃爾夫獎、圖靈獎等科學家,了解到他們的「好奇」故事。「他們說我愚蠢,說我只會空想,說我一無是處。管我叫『白日夢想家』。但是那又怎麼樣,我的確一直是個『夢想家』。」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上海,因科學而再次刷屏
    百位頂尖科學家雲端會聚,百場論壇活動精彩紛呈,共同探討「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這一永恆主題,同時立足於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三大任務,持續關注人類當前與未來面臨的科技挑戰,聚焦基礎科學和源頭創新,發布最頂尖科技成果和思想理念,積極推動中外科學家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合作與交流平臺。
  • 上海,因科學而刷屏——來自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報導
    百位頂尖科學家雲端會聚,百場論壇活動精彩紛呈,共同探討「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這一永恆主題,同時立足於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三大任務,持續關注人類當前與未來面臨的科技挑戰,聚焦基礎科學和源頭創新,發布最頂尖科技成果和思想理念,積極推動中外科學家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合作與交流平臺。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應用百花齊放,是時候期待全能AI?人工智慧會議上科學家們爭論起來
    今天上午,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之人工智慧會議上,1994年圖靈獎得主拉吉·雷迪似乎潑了一盆冷水。一直是伴隨AI發展的叩問。對此,2000年圖靈獎得主姚期智認為,智能世界誕生通用系統或硬體也許還很遙遠,但這也為年輕科學家提供了很好的創新研究探索方向,科學家正在不同應用領域開展努力,相信在例如隱私保護計算領域在未來5-10年就將出現性能優秀的通用平臺。雷迪的視角更「現實」,「我們需要更有能力的機器人,而不是取代人類的機器。科學家仍然應該專注自己擅長的領域進行突破,仍有許多領域還有很多空間為人類創造福祉。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盛會彰顯上海城市精神
    他們說,每一次人類遭逢危機,科學家們就是英雄聯盟,這次也不例外。金秋十月,世界頂尖科學家「雲集」上海,為了人類的共同命運而戰。開幕式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動情地送出了多份感謝。「習主席在給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賀信中指出: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加強國際科技交流,依託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等平臺,推動中外科學家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世界「最強大腦」緣何青睞上海?
    在這片科技創新的熱土上,頂尖科學家和大家一起,關注人類當前與未來面臨的科技挑戰,發布最頂尖的科技成果和思想理念。聽到第三屆論壇召開的消息,不少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獲得者紛紛表達了來上海參會的意願。疫情讓主辦方不得不婉拒了大部分科學家的熱情,這些海外「最強大腦」將以在線形式雲端參會。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成功舉辦:科學探索,永不落幕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最後一天,「腦起搏器」之父、2014 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得主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在公開的直播連線中,對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對中國的科學和各方面發展,作出了高度評價。圖|WLF獨家1、以國際科學合作造福人類新冠疫情仍在全球多國肆虐,人員流動、國際交往受阻;單邊主義、反全球化惡潮洶湧,科技封鎖成為了遏制別國發展的武器;反智、反科學之說塵囂甚上……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場科學盛會,正在書寫一部未來簡史
    他希望各位科學家積極交流思想、推進合作,共同推進世界科學事業。「全世界從未經歷過如此大規模的災難,也沒有見過如此大範圍的國際合作。現在只有中國有這樣的能力來舉辦這樣一場科學盛會。」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傑·科恩伯格的這番感慨,折射出上海科學戰「疫」的積極成果,是科學家們對「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的理想追求,是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的上海擔當,更是上海科技創新奔湧的時代大潮。愛上一座城,真的不需要理由嗎?非也。頂尖科學家垂青上海的原因在於,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近年取得積極成效,全球影響力持續增強,對人才形成強大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