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技術在各領域落地開花,五花八門的智能產品能否集成功能?更多數據需要更強的算力和低功耗的計算來整合處理,那麼AI是時候進入「全能」時代?「也許全能的AI是毫無意義的!」今天上午,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之人工智慧會議上,1994年圖靈獎得主拉吉·雷迪似乎潑了一盆冷水。
圖說: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之人工智慧會議今天舉行 新民晚報記者徐程/攝
從1到N
「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人」一直是伴隨AI發展的叩問。而今天的論壇上,這一問題等同於「更通用、更具整合力的軟體與硬體,更多跨學科的基礎研究突破,是否能帶來更全能的AI?」對此,2000年圖靈獎得主姚期智認為,智能世界誕生通用系統或硬體也許還很遙遠,但這也為年輕科學家提供了很好的創新研究探索方向,科學家正在不同應用領域開展努力,相信在例如隱私保護計算領域在未來5-10年就將出現性能優秀的通用平臺。雷迪的視角更「現實」,「我們需要更有能力的機器人,而不是取代人類的機器。科學家仍然應該專注自己擅長的領域進行突破,仍有許多領域還有很多空間為人類創造福祉。不過未來,把許多領域的應用再集成,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昨天下午,大會的另一場人工智慧青年科學家會議上,相關的話題也被提出。2007年圖靈獎得主約瑟夫·斯發基斯就指出,人的思維與機器的思維是不同「語言」,如何把這些語言真正融合,讓人與機器合作也是重要的命題。科學家們的共識是,人工智慧是構築在許多科學精華上的跨學科研究,相比「1」更需要「N」的合作來實現突破,而這一切需要科學家們進行更多嘗試。
人工智慧需要「合」
隨著AI在各領域的應用蓬勃發展,更多數據帶來算力不足、功耗過大等問題成為瓶頸。對此,青年論壇上,「後浪」科學家分享了許多工作與思考。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陳凱針對數據孤島和隱私保護的問題提出異構計算設備、網絡通訊模塊集成的方法,通過軟體與硬體的疊加,提升計算加速能力,同時創造更信息安全環境。上海交通大學軟體學院教授陳海波針對越來越智能越來越複雜的人工智慧物聯網,提出需要為之打造原生作業系統解決信息延遲、數據異質等問題。
另一些更基礎的思考也在論壇上分享。「我們有了掃地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反過來思考,人為什麼是能夠處理不同工作,實現『多功能』的?」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特別研究員盧策吾分享了團隊力-視覺聯合模型的研究,過人類「大腦創造想法、小腦控制行為」來啟發AI研究,希望未來能夠創造通用型的智能機器。
「多嘗試吧!做出自己的強項,同時鼓起『做夢』的勇氣,哪怕有些事是不可能的。」姚期智代表頂尖科學家們寄語「後浪」。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