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是20世紀生命科學具有世紀性特色的成就,它為生命有機體多層次整合的系統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末,細胞分子遺傳工程成功地完成了轉基因動物及克隆動物,這些成就揭開了生命科學新時代的序幕,在這一新時代生命科學已有可能解開多層次整合系統的大腦和發育間題的奧秘。所以,神經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的發展前沿。這已是許多科學家的共識神經生物學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人類之所以能成為地球上一切資源的主宰,能創造出文學、藝術和音樂的不朽之作不是因為人類擁有最發達的筋骨,而是因為人類擁有最發達的腦。
我們還不知道有什麼物質結構比人腦更複雜;至於腦的潛在能力有多大,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沒有哪一門學科研究對人類的重要性能超過對人腦的研究。迎接這場挑戰的曾經只限於神經科學的分支學科專家,但今天,除神經科學家外,數學、物理學、化學、信息科學、認知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領域的科學家都己紛紛投入了這場挑戰。
神經科學的發展直接關係到人類的身心健康和智力水平,它的研究將直接關係到人口的素質和民族的智力,具有重要的社會作用。我國著名神經生理學家張香桐先生曾先後兩次著文,呼籲國家有關部門及社會備界支持神經科學的發展。一篇是於1980年8月在《紅旗》雜誌上發表的題為「開展大腦研究,提高民族智力」篇是於1991年在中國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題為「重視我國民族智力的發展」這兩篇文章從不同角度闡明了神經科學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文中指出,「民族智力的高低不取決於一個國家是否出了幾個聰慧過人的天才,或幾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而是要看這個國家的人民是否有平均較高的智商或者說每個人都有一個發育健全的大腦二、著名學著高度評價神經生物學的研究著名神經生理學家,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 Eccles預言,「在30年內,世界上大多數最偉大的科學家將都是在研究腦。」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研究DN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生化學家 Crick指出,「對於人類來說,沒有任何一種科學研究比研究人腦更重要人約有數萬結構基因,包括密碼結構蛋白,密碼運動蛋白和密碼酶,其中60%以上在神經系統內。其中目前已知的才幾十種,絕大部分尚等待神經生物學的研究。原先不是因研究神經系統領域而獲諾貝爾獎的人,如 Watson、 Crick、 Nirenberg等,也已經轉入神經生物學研究領域。
世界備國普遍重視神經生物學研究,90年代是「腦的10年」為了提高公眾對腦研究的重視,加強神經生物學研究,美國國會命名90年代為「腦的10年」,並由布希總統批准立法。把某個學科領域定為美國的「科學年」,這在美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國際腦研究組織(BRO)對此表示歡迎,並力促其成員機構請求本國政府支持這個動議,以使「腦的10年」成為全球大力促進腦研究的行動。1995年夏在日本京都舉辦的第四屆世界神經科學大會上提議把21世紀稱為「腦的世紀」。
各國竟相撥巨款,專家人數與日增美國立衛生研究院神經疾病及中風研所( NINCDS)的科研經費統計很說明問題。1975年為1424百萬美元,1985年增加到336百萬美元,除去物價上漲因素,10年間經費淨增2.5%;相比之下,是美國心、肺、血液國家研究所同期經費增長的兩倍,而美國癌腫國家研究所同期經費卻減少了18%。
從研究隊伍發展上看,1971年美國神經科學學會成立時,僅有會員250名,1982年猛增至7,860名,1984年9,000名,1986年發展到10,000名。在短短10餘年間,神經科學學會已成為整個實驗生物學界中最大的學會,遠遠超過生理、生化、免疫及細胞生物幾個較大學會的會員數。美國神經科學學術年會1981年參加者約3,000人;僅5年後參加者猛增至8,000人以上。其次,20年前研究神經系統的學者,主要來自醫學界;現在大不相同了,越來越多的學者來自別的學科領域,如動物學、細胞學、分子生物學、物理學、化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
研究論文如煙海,實驗技術日月新1986年國際腦研究組織(IBRO)學術年會收到學術論文多達5,000餘篇。據1989年不完全統計,與神經生物學有關的雜誌上百種。僅「神經科學動態」(TINS)一份雜誌年就有三萬冊訂戶。就神經生物學學術會議統計,每年從1月到12月在世界各地連續不斷。至於有關神經生物學的專著更是名目繁多,不勝枚舉,其中許多專著都是多卷本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