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應對新冠大流行,2020年生命科學還取得了哪些前沿成果?

2021-01-09 騰訊網

雖說研究新型冠狀病毒仍是重中之重,2020年生物學家也有其他重要發現:

例如更深入了解大腦如何處理信息,個體性如何界定,以及為什麼缺乏睡眠會帶來諸多危害……

如果要選出2020年生命科學界首屈一指的大事件,那麼毫無疑問,COVID-19全球大流行的地位無可撼動。

據統計,全球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例已超過7800萬,死亡病例高達170多萬,對經濟造成重創的同時,幾乎徹底取消了公共場所聚會和社交活動,迫使人們改變了工作和學習的模式,連戴口罩都成了一項政治規定。

諸如「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以及「氣溶膠傳播(aerosol transmission)」之類的流行病學概念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常備話題。

儘管形勢嚴峻,科學界也在迎難而上。其中大量研究聚焦於新型冠狀病毒和其他病毒,或者個體免疫系統如何應對病原體的侵襲。

新型冠狀病毒

圖源:ISGlobal

在疫情大流行初期,我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知之甚少,對其有限的了解,基本來自於動物所攜帶其他冠狀病毒的經驗,以及與愛滋病和伊波拉病毒的類比。

但是現在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迅速增加,許多研究都著眼於病毒表面的蛋白質「突起」,認為這一「突起」可作為疫苗的潛在靶點。

新冠病毒的疫苗開發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之快的進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先前大量研究的鋪墊。

至於其他的科技前沿,同樣碩果頗豐。

事實證明,「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人工神經網絡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大腦如何處理信息(即便大腦的運算複雜度依然遠超科學家想像);

微生物學家驚訝地發現,大洋底部玄武巖(basalt)中存在壽命超過一億年的細胞

另外,如果你因近期新聞報導的種種事件而缺乏睡眠,科學終於搞清楚了為什麼這對你的健康十分有害。

應對新冠大流行

群眾排隊等候進行核酸檢測

圖源:Reuters/Adnan Abidi

隨著COVID-19席捲全球,政客、公共衛生官員以及媒體記者都忙得不可開交,關於疫情會變得多麼嚴重,社會與個人如何防治等問題層出不窮。

在新冠大流行初期,一些人把希望過分寄托在部分人群可能對病毒具有更高的天然抵抗力,或者群體免疫可以在無需疫苗情況下控制病毒傳播。

但事實證明,古老的隔離法(包括保持社交距離),以及針對病原體研發疫苗還是無法替代的手段。

一些研究人員堅信,研發疫苗始終是應對未來可能出現流行病的不二法門。

面對創紀錄的死亡人數,關於COVID-19的研究雖然無法起到慰藉作用,但能使人們更多地了解基因構成對於病害嚴重度(disease severity)的影響,並對人體免疫系統遭忽視的地方給予關注。

了解大腦的運算力

即便是神經元樹枝狀的臂膀,

似乎都具備處理信息的能力

圖源:Imre Vida

人們常把大腦稱為天然計算機(organic computer),但若從細節上衡量對比,這個比喻則相差甚遠。

數字計算機通過數以億計簡單的「開與關」傳感器來實現運算,而大腦所依靠的類似結構,則是數量高達千億的神經元

經科學不斷證實,神經元本身是極其複雜。

研究人員逐步認識到,即便是神經元樹枝狀的臂膀,似乎都具備處理信息的能力,這也就意味著每個神經元都是一臺獨立運行的計算機。

但把計算機與大腦類比也有用武之地,當具備「深度學習」能力的人工智慧神經網絡處理感知類問題時,與大腦組織結構相似者往往表現更出色。

這兩種運算系統似乎最終在運算結論上殊途同歸,這或許意味著,深度學習網絡作為有力工具對於解碼大腦奧秘的意義日漸凸顯。

睡眠為何如此重要

一旦剝奪了睡眠,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會殞命

圖源:Corey Brickleyfor Quanta Magazine

「睡眠…把紛亂的憂慮編織如初。」 莎士比亞戲劇中的麥克白如是說。

這段描述實際上微妙觸及了睡眠的重要性,一旦剝奪了睡眠,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會殞命。

超過一個世紀的孜孜探索和研究都無法解釋為何缺乏睡眠會如此致命。

今年,人們終於找到了一個答案,出乎意料的是,問題不出在大腦,竟是內臟

研究人員用果蠅進行實驗,發現缺乏睡眠導致果蠅腸內產生大量自由基(free radicals),繼而導致果蠅體內出現一系列其他問題。

有意思的是,抗氧化劑幫助果蠅避免了缺乏睡眠招致的身體損傷,甚至減少了果蠅對睡眠的需求。但這種治療手段還尚未成熟,用於人體還為時過早。

基因的源頭與盡頭

生物體在進行複雜進化時會撇棄一些基因

圖源:Crispe for Quanta Magazine

偶發的基因突變和DNA複製為舊基因帶來了變化,但數十年來,生物學家對新基因究竟如何進化和獲取新功能始終一知半解。

許多科學家至今仍持懷疑態度,高等生命如此複雜,這種進化究竟是否可能存在?

然而,近期的研究有了震撼發現,新基因的確是按部就班地進化而來,而且是來自被人們一度戲稱為「垃圾DNA」的染色體。

除此之外,這些新基因似乎與那些攸關生存的舊基因同樣不可或缺,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這是因為不同物種間和有機體內部不斷相互競爭的結果,使得舊基因的用途瀕臨淘汰。

奇怪的是,多餘的基因並不一定會使生物有機體變得更加複雜:事實上,研究發現,縱觀許多物種的世系來看,生物有機體在進行複雜進化時會撇棄一些基因。

生物的個體性與共生性

生物有機體在個體上表現出的獨特性一定程度上來自於基因排列組合以及自然環境的協同影響

圖源:TamasTuzes-Katai, Bianca Ackerman, Nikolas Noonan

個體性(Individuality)是生物學上一個比較模糊籠統的概念,因為諸多生物有機體(living organisms)的生存都高度相互依賴。

舉例來說,一個螞蟻的群落,究竟是該視為由一隻只螞蟻個體組成的生態社會,還是該視為一個具有特定共性的生物集合體?

不論如何,2020年科學家對生物共存與個體性的平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信息理論的支持下,研究人員找到了界定生物有機體個體性程度(degrees of individuality)的客觀標準。

生物進化學家了解到,木蟻(carpenter ants)及寄生在其腸胃中的細菌存在密切的共生關係長達5100多萬年之久。

而另一方面,研究人員也發現有些動物並不需要某種微生物永久地寄生在其體內。

同時,科學家們在研究黏液變形蟲後發現,單細胞生物看似形單影隻,與同伴的生活節奏不協調,但卻能為有利於整個群體的特殊目的發揮作用。

生物有機體在個體上表現出的獨特性一定程度上來自於基因排列組合以及自然環境的協同影響,即先天和後天的雙重塑造

但生物學家愈加發現,統計學意義上隨機發生的變化,或者叫「雜音」,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這種「雜音」作為促成生物多樣性的天然助力,促進了進化的發展。

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仍有生命存在

有些細胞的生命活動處於異常的靜止狀態,只需攝取極低的能量來維持生命

圖源:Emma Keeler, Geology and GeophysicsDepartment,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微生物能在「水深火熱」的地下世界興旺繁殖,既可以在沸騰熾熱的溫泉中,也在大洋深底的沉積巖下。

這一發現使得科學家們對在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或者月球上發現生命抱有希望。

今年,活細胞又一次在被認為絕不宜居的地段露面,再次顯明了生命可以如此頑強。

科學家們從玄武巖內部提取了活細胞,這些細胞已經上億年無法獲取陽光和養分。它們的生活節奏極其緩慢,可能一千年才分裂一次

進一步研究發現,有些細胞的生命活動處於異常的靜止狀態,只需攝取極低的能量來維持生命。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和生物的自然科學,包括物理結構、化學過程、分子相互作用、生理機制、發展和進化……

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每一天,隨著新技術的突破和知識的進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發生變化,都為生物學的研究提出了新問題、新挑戰。

2020年,我們在理解生命的基本過程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一些基本問題仍未解決:分子是如何聚集在一起形成第一個細胞,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人衰老的根本原因……

未來,我們仍在努力,破解生命的奧秘。也許生物學給予我們最激勵人心的啟迪,就是告訴我們「生命不止,自強不息」。

參考: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quantas-year-in-biology-2020-2020122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ology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編譯 | Gabrielle

版面 | 顧天紅

互動話題:感謝你的在看、轉發、評論,你對哪方面的生物學最感興趣?

每周評論區,被zan最多的評論者,將獲得造就送出的書籍一本。

相關焦點

  • 外媒:新冠大流行主導2020科學進程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2月19日發表題為《科學界的2020年:以新冠肺炎為標誌的特殊一年》的文章,文章指出2020年佔主導地位的事件是:一種以前未知的致命病毒在世界範圍內造成了嚴重破壞,導致超過150萬人死亡,並引發了經濟危機。
  • 新冠大流行主導2020科學進程
    >大流行是2020年佔主導地位的科學事件。但新冠病毒大流行也將科學研究的發展推向了非同尋常的程度,同時影響了一整年的科學研究工作——從疫苗和治療到校園關閉和虛擬會議。科學家們還競相尋找治療方法,並開發能控制大流行的疫苗。
  • 北大國發院金光講席教授盧鋒:新冠大流行與疫情經濟學
    如何處理與疫情衝擊相聯繫的特徵性宏觀經濟現象,是新冠大流行對疫情經濟學提出的重要研究課題。對新冠大流行衝擊宏觀經濟特徵表現可從幾個層面觀察。首先是世界主要經濟體普遍遭遇幾十年不遇甚或二戰以來最大幅收縮並面臨嚴重經濟衰退前景。
  • 受新冠大流行影響,美國2020年超額死亡將超40萬
    ,結果顯示,2020年的死亡人數比前一年的平均水平高出20%。由於美國每一年的總死亡人數實際上非常相似,所以追蹤超額死亡可以為研究人員提供一個有用的衡量標準以評估像這種新冠大流行這樣的衛生事件對死亡率的實際影響。
  • 2020年以來國內外發布的重大科學問題和研究前沿
    編者按:2020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進程中重要的時間節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激烈競爭前所未有,科技跨界融合、質變突破、疊加飛躍勢頭迅猛。「雙一流」建設進入首輪建設收官之年,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和「十四五」規劃亟待謀篇布局。
  • ...醫學專家曾預測,新冠大流行將引發心理健康危機。美國疾病控制...
    疫情引發美國民眾心理健康危機;①據報導,醫學專家曾預測,新冠大流行將引發心理健康危機。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新報告顯示,這種預測是正確的:6月份25%的美國年輕人想過自殺。報導稱,6月底,奎爾特裡克斯公司對5412名成年人進行在線調查。
  • 西班牙專家:新冠大流行凸顯疫苗預防疾病重要性
    據埃菲社巴塞隆納10月25日報導,即將在10月28日參加由西班牙加泰隆尼亞開放大學組織的以疫苗為主題的一場遠程科學研討會的專家們指出,在新病毒和疾病不斷擴散的時代,疫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必要。加泰隆尼亞開放大學健康科學教授哈維爾·博什指出,新冠大流行凸顯了疫苗在預防許多疾病方面的重要性。
  • 不止新冠 | 塑造2020年的科學大事件
    儘管今年最受關注的是一個災難性事件——新冠病毒大流行,但從大膽的太空任務到室溫超導體,在科學和研究方面還有許多其他有報導價值的進展。在加州,大火威脅著聖何塞附近漢密爾頓山上有132年歷史的裡克天文臺和帕薩迪納附近的威爾遜山天文臺。大西洋颶風季節也打破了記錄,有30個被命名的風暴,其中12個在美國登陸。2020年9月,北極海冰縮小到有記錄以來的第二低水平。
  • 不止新冠,這些科學大事件改變了2020年
    儘管今年最受關注的是一個災難性事件——新冠病毒大流行,但從大膽的太空任務到室溫超導體,在科學和研究方面還有許多其他有報導價值的進展。目的地:火星 在加州,大火威脅著聖何塞附近漢密爾頓山上有132年歷史的裡克天文臺和帕薩迪納附近的威爾遜山天文臺。大西洋颶風季節也打破了記錄,有30個被命名的風暴,其中12個在美國登陸。2020年9月,北極海冰縮小到有記錄以來的第二低水平。在南極洲,科學家們繼續探索位於大陸邊緣的巨大且越來越不穩定的特懷特冰川。
  • 除了COVID-19你還需要關注的——生物科學在2020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quantas-year-in-biology-2020-20201223/JOHN RENNIE編譯:文龍當我們回顧今年生命科學領域重大事件時,COVID-19大流行的爆發毋庸置疑可以當選為首要事件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1月13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包括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原則開展評選,延續了將項目成果進行知識創新類和技術創新類分類推薦和評選的方式,組織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等領域同行資深專家評選,並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最終確定本年度的評選結果。入選項目具有原創性突出、社會意義重大的特點。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
    1月13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包括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原則開展評選,延續了將項目成果進行知識創新類和技術創新類分類推薦和評選的方式,組織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等領域同行資深專家評選,並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最終確定本年度的評選結果。入選項目具有原創性突出、社會意義重大的特點。
  • 2020年復旦科技有哪些新突破? 這場復旦科技工作會議乾貨滿滿!
    原創 殷夢昊 溫瑞琪 復旦大學2020年復旦大學的科技取得了哪些新突破?新的一年科技工作重點在哪裡?1月6日下午,復旦大學2020年度科技工作會議召開。在重大研究領域方面,要進一步突出在信息領域、生命科學領域和信息生命交叉領域的初步優勢,在集成電路、微納電子與量子、人類表型組和生物醫藥、腦科學與類腦智能與人工智慧等方面,進一步深入全面集聚力量與成果。學校還應該進一步布局重點領域的創新,包括在信息通信、新醫技、新能源、新材料、新器件、新裝備。在「從0出發」方面,加強全面部署,實現全校原創科技工作的新水平。
  • ...突出原始創新——專家解讀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生命科學是一門發展迅速、多學科交叉的前沿學科,與人民健康、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有著密切關係,也被我國學術界視為在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學科之一,是最有可能實現從「跟跑」轉變為「並跑」和「領跑」的學科。1月1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了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相關內容詳見文末連結)。這十項成果有何特殊之處?
  • 史無前例的2020!《自然》十大科學人物出爐:李蘭娟、張永振、譚德塞、福奇等人上榜
    在這一年中,科學領域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這些「故事」的背後書寫者又是誰?在這個時間點進行年度盤點,非常必要且頗具價值。這次新冠大流行,再次檢驗了世界衛生組織應對快速變化的全球大流行的能力。年十大科學發現,其中包括銀河系中的快速射電暴、HIV 治療技術新突破、冷凍電鏡首次實現單原子解析度,以及壓力如何導致頭髮變白等。
  • 「2020年前沿交叉科學與未來立體交通」全國博士後學術成果論壇在...
    、北京理工大學主辦,北京理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濟南)承辦的「前沿交叉科學與未來立體交通」全國博士後學術成果論壇在濟南舉辦。他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規劃奠基之年,交通強國戰略全面啟動,在這個重要歷史節點,舉辦本次學術成果論壇意義重大,不僅促進了多學科交叉融合與交流,也為加快推動交通科學發展、助力交通強國建設提供了寶貴契機。  陳穎就中國博士後工作特色、意義及發展中的制度創新做了詳細介紹。
  • 2020世界愛滋病日|全球報告發布
    防控新目標 新冠疫情使得我們的愛滋病防控工作進一步遠離既定軌道,2020年的目標已無法實現,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敦促各國從衛生投入不足的局面中汲取教訓,加快全球行動,以終結愛滋病和其他疾病的大流行。
  • 《柳葉刀》專輯中文版聚焦中國生命科學
    根據陳竺介紹,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中國致力於通過科學與教育的進步來提升國際競爭力,研究與開發總投入佔GDP的比例從1996年的0.6%上升為2006年的1.4%;與此同時,中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來集聚生物醫學研究人才,超過20%的政府研究與開發預算用於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及健康相關領域。
  • 2014年清華大學首屆生命科學前沿交叉學科論壇舉行
    2014年清華大學首屆生命科學前沿交叉學科論壇舉行  清華新聞網5月14日電 5月10日,2014年清華大學第一屆生命科學前沿交叉學科論壇在理學院報告廳開幕。  7位報告人——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董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朱冰、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教授王宏偉、北京大學生命學院講席教授吳虹、清華大學機械系教授孫偉、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教授與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羅敏敏和北京大學生命學院教授羅述金作了主題學術報告。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50餘位師生參加了本次學術論壇。
  • 新冠大流行期間 NASA科學家們在家中遠程操控著好奇號火星車
    據外媒Techspot報導,新冠大流行已迫使數億人「就地避難」和居家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