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0月20日,北京大學醫學部、美國中華醫學會和英國《柳葉刀》雜誌共同在北京舉行「21世紀中國與全球健康——《柳葉刀》專輯中文版」首發式。該專輯收錄的7篇專題報告和12篇評論,從不同的角度匯集了最新的科學證據,討論了中國所面臨的健康挑戰、當前策略以及未來衛生事業的發展等問題。文章由來自世界上10個國家的63位學者共同完成,其中2/3是我國醫療衛生研究相關領域的學術帶頭人。論文作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院士,衛生部部長陳竺院士,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主席陳致和博士和英國《柳葉刀》雜誌主編Richard Horton博士等出席首發式。本報今天對其中的幾篇文章進行簡要介紹。
生物醫學技術挺進前沿
陳竺在《中國的生物醫學與技術:挺進前沿》一文中指出,世界範圍內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使得生物醫學成為關注的焦點。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生物醫學研究成為中國一項艱巨和獨特的挑戰。
根據陳竺介紹,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中國致力於通過科學與教育的進步來提升國際競爭力,研究與開發總投入佔GDP的比例從1996年的0.6%上升為2006年的1.4%;與此同時,中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來集聚生物醫學研究人才,超過20%的政府研究與開發預算用於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及健康相關領域。中國設立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預算不斷增加,相繼建立了一大批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包括同步輻射光源、基因組和蛋白質科學中心等,利用豐富的人類遺傳資源並整合傳統中醫學和西方醫學,中國已建立起較完備的醫學研究體系。
除為國際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和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圖譜計劃作出貢獻外,中國科學家完成了一批重要物種的基因組測序(包括水稻、雞、家蠶和血吸蟲等),並對非典型性肺炎(SARS)和禽流感等暴發性傳染病的分子病因進行了研究,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選擇性誘導分化與凋亡研究的進展,成為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推動腫瘤靶向治療的成功範例。
中國參與了國際蛋白質組和結構基因組學計劃,率先建立了人類肝蛋白質組譜。中國批准了世界首個基因治療產品,青蒿素類似物、愛滋病快速診斷試劑等約100種新藥或診斷試劑已進入市場或處於臨床試驗後期。SARS和禽流感疫苗研究成果以及抗體重大研究平臺的建立尤為引人注目。在幹細胞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一批專利,並制定了動物克隆、體細胞核移植和組織或器官工程的標準。陳竺表示,利用生物醫學促進衛生保健和可及性、公平性,必須實施「兩條腿走路」的戰略,在致力於發展高端前沿技術的同時,堅持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普及型研究。
主要健康威脅來自慢性疾病
韓啟德等在《中國與全球健康》一文中指出,同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發生了巨大的人口和流行病學變遷。隨著人口日益都市化和老齡化,中國面臨的主要健康威脅來自慢性疾病,目前已佔死亡人數的3/4。傷害模式也發生了轉變。雖然中國在控制感染和母嬰疾病方面成果卓著,但尚未完全根除風險:傳染病不斷暴發、生殖健康問題仍然存在、血吸蟲病持續流行等都是例證。這些事實表明,中國未來仍面臨十分艱巨的健康挑戰。由於吸菸、不良飲食習慣和行為等危險因素產生變化,新的傳染病、環境威脅和行為病源等風險也隨之而來,這些行為模式的變化為疾病負擔投下了巨大的陰影。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楊功煥等撰寫了《中國慢性病的挑戰與應對》一文,介紹了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流行情況和防控措施。我國在短短幾十年內,完成了從傳染病向慢性病的流行病學模式轉變,轉變速度遠遠快於其他很多國家。而行為模式的轉變,包括膳食習慣變化、身體活動減少、高水平的男性吸菸率等危險因素是中國疾病模式快速改變的重要原因,其結果,這些本可避免的慢性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快速上升。目前,中國有1.77億高血壓患者,有佔世界菸民總數1/3的3.03億菸民,有5.3億人遭受被動吸菸危害。膳食變化和身體活動減少,使中國成人及兒童超重和肥胖比例不斷上升。大量需要提供醫療服務的慢性病患者的出現,導致醫療費用上升,佔用了預防疾病的資源,這給中國正在進行的衛生改革帶來了巨大而獨特的挑戰。
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教授等在《中國傳染病的流行與控制》一文中指出,雖然中國在防治傳染病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傳染病仍然是國民發病和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龐大的人口基數,使中國成為全球傳染病疾病負擔的主要貢獻國。通過旅遊和貿易,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發生聯繫,這意味著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可以影響到遠在地球另一端的人們。在中國,人與動物間的密切聯繫容易導致新的病原微生物的出現,公共衛生系統在努力防治現有疾病的同時,必須時刻準備與新出現的傳染病作鬥爭。
應對來自健康公平的挑戰
韓啟德認為,中國同許多國家一樣面臨著健康和衛生服務挑戰。由於衛生服務覆蓋率明顯不足、衛生服務的可及性不穩定、服務質量參差不齊、費用攀升、巨額衛生支出的風險增大,追求健康公平開始成為中國衛生領域面臨的主要挑戰。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些挑戰並發起了「健康中國2020」行動,以改革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衛生保健服務、藥物政策和健康保險制度,這些都需要衛生財政以及人力資源開發的深刻改革。中國衛生事業的發展不僅對中國人民十分重要,在全球衛生領域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英國利物浦大學熱帶醫學院教授湯勝藍等在《應對中國的健康公平》一文中指出,對中國來說,健康公平的挑戰的確是史無前例的,3種相互之間有正向協同作用的因素導致了一個惡性循環:即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越來越不公平;政府與市場在衛生保健方面作用的不均衡;公眾對公平的關注與日俱增。與其他受到健康公平性問題困擾的國家不同,中國的健康公平性問題發生在經濟高速增長和政府投資增加的時代。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中國應該能夠承受必要的改革,使得健康公平隨著經濟增長而同步改善。SARS暴發後,中國政府近年來加大了公共投資的力度,力求強化包括疾病控制和健康促進在內的公共衛生體系,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同時還為貧困人口建立了醫療救助制度,這些改革的目的在於保證所有的中國公民能更好享有基本衛生服務。
陳竺介紹說,為實現2020年人人享有健康服務的目標,中國正在致力於建立農村基本衛生保健和城市社區醫療體系。初始目標是到2010年建立起以政府投資為主的、覆蓋大部分人口的衛生保健和醫療保障體系框架。到2008年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將覆蓋中國所有8.6億農村人口,其中80%的資金來自政府投資。覆蓋全體城市居民的新計劃也已開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