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專訪】科學人對話《柳葉刀》雜誌主編理察•霍頓

2020-12-05 果殼網

作為當今世界歷史最悠久、最負盛名的醫學期刊之一,《柳葉刀》(The Lancet)在眾多臨床工作者心中地位神聖。這份創刊於近兩百年前的雜誌見證了現代醫學發展史上的諸多重要篇章,無菌術的創立者約瑟夫•李斯特1870年就將一篇關於消毒的文章發表於這份雜誌。而今,《柳葉刀》繼續關注著涉及人類健康各個方面的話題,其主刊的影響因子在一個150份全科醫學期刊的榜單中排名第二,旗下眾多涉及不同醫學專科的子刊也擁有巨大影響。

1995年,34歲的理察•霍頓(Richard Horton)成為《柳葉刀》主編,迄今已經在這個位置上工作了20年。此前,他在英國伯明罕大學接受過生理學和醫學的訓練,成為主編後則擔任過多個科學和醫學編輯組織的主席,也獲得了幾個大學的榮譽醫學博士與榮譽教授的頭銜。

今年10月底,霍頓博士出席並主持了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與《柳葉刀》共同舉辦的「保護星球健康:人類應對全球變化行動的終極目標」新聞發布會,並在會議間隙接受了科學人的採訪。

理察·霍頓博士。照片提供:蒲彥妃/清華大學

「學術期刊需要發起有爭議的觀點」

霍頓博士樂於就醫學相關的公共事務發表犀利言辭,《柳葉刀》在某些公共問題上的立場也一貫態度鮮明,雜誌發表的文章不止一次成為爭議焦點。近些年,《柳葉刀》陷入的最大風波恐怕就是疫苗引發孤獨症事件。

1998年,英國醫生安德魯•韋克菲爾德(Andrew Wakefield)在《柳葉刀》發表了一篇論文,稱麻疹、風疹和腮腺炎疫苗(MMR疫苗)可引發孤獨症。這篇論文於2004年被《柳葉刀》撤稿,後續的研究也證實MMR疫苗與孤獨症並無因果關聯。然而,論文造成的影響卻是無法忽視的,公眾對MMR疫苗的信心瞬間崩塌,疫苗接種率下降,英國兒童罹患三種疾病的比例顯著增加,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有人指責《柳葉刀》和霍頓在這次事件中的反應不夠迅速,沒有儘早消除文章的負面影響。作為最了解這一事件的內部人士之一,霍頓也不止一次進行反思,他曾在專欄中寫道:「MMR事件證明,科學在狹義上能夠良好運作、自我糾正,但是如果把目光放在更廣義的社會層面,科學失敗了,我們需要重建科學和社會的關係。」但他也並不認為發表這篇論文是個絕對的錯誤,「對於疫苗的顧慮在這篇文章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學術期刊需要發起有爭議的觀點,這樣我們的認識才能進步」,「科學的強大之處在於它有能力容納異見,好的科學應該打破現狀,提出讓人不適的問題,對抗教條,主動參與公眾關注的問題」。面對科學人關於這次事件對家長們影響的提問,他表示,這種影響是可以修復的。

霍頓把自己對MMR事件的思考總結在MMR: Science and Fiction - Exploring a Vaccine Crisis這本書中,除了對這次爭議事件的理解,他在書中走得更遠,還討論了我們為什麼一直無法理性辯論有爭議的科學問題。

MMR一書的版稅被全部捐給了代表孤獨症和兒童健康的慈善機構。霍頓還寫有另一本書:Second Opinion。圖片來源:amazon.co.uk

寫作和閱讀大概是霍頓在編輯工作之外投入時間最多的事,他在《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LS)和《衛報》(The Guardian)都開設過專欄,圍繞醫學方方面面的話題表達了大量深入思考;除了MMR,他還寫有另一本書Second Opinion,書中探討了有關現代醫學的種種爭議。

當被問到除了醫學和科學相關的書之外,平時喜歡讀什麼書時,他饒有興味地回答:「我喜歡看小說呀,菲利普•迪克(註:Philip K. Dick,一般被科幻迷稱為PKD,美國著名科幻作家,多部作品改編為好萊塢電影)我就很喜歡。」談到如果不做編輯會做什麼,他頗有詩意地說:「要麼當醫生,要麼就在書店工作吧。我喜歡被書環繞的感覺,書很安靜,很美,能給人永恆的滿足,和所有最美妙的情感一樣。」

《柳葉刀》是怎麼運作的

果殼網科學人:作為世界頂尖醫學期刊的主編,您每天的工作是怎樣的?

理察•霍頓:無非是閱讀論文、讀信回信、開會、四處出差這樣。

果殼網科學人:會有哪種文章是您特別偏愛的嗎?如果同事間意見不一致怎麼辦?

理察•霍頓:我們盡力讓《柳葉刀》像個家庭一樣運作,我們工作上會密切配合,彼此間也非常了解。當然,和家庭成員一樣,我們有時也會有不同意見,不過大家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最後通常都能達成統一。對於任何類型的文章,我們都永遠不會say never。從研究設計來講,隨機試驗很重要,不過我們會保持開放的心態。編輯當然也會犯錯,所以如果作者認為編輯有錯,我們很歡迎他們提出申訴。

果殼網科學人:這樣的工作您已經做了20年,跟20年前相比,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理察•霍頓:我覺得現在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繫更緊密了,我很容易去到不同的地方見到完全不同背景的人。雖然大家的文化、語言、外貌等相差很多,但最重要的其實是,本質上大家都是一樣的人,可以很好地互相理解和協作。

果殼網科學人:《柳葉刀》的讀者都包括哪些人呢?

理察•霍頓:最主要的讀者當然是醫生和科研人員,此外還有政策制定者,他們需要關注新的科研進展,還有不少讀者是普通公眾,他們也希望了解一些醫生在學習的新東西。

果殼網科學人:所以你們也很重視科學傳播是嗎?那麼會不會專門做些什麼來保證普通公眾讀者正確理解學術文章呢?

理察•霍頓:對,科學傳播非常重要,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已經在為大眾做出版了,閱讀我們內容的成千上萬的讀者並不是醫生。不過必須得說,我們並沒有專門為大眾做過些什麼,主要的精力還是用來服務那些專業讀者。或許我們應該做些改變了。

理察·霍頓博士。圖片來源:《柳葉刀》

「值得嘉獎的是好的科研本身,而不是發表的記錄」

果殼網科學人:您之前曾說「已經發表的科學文獻恐怕有一半是數據不實的」,那怎麼評價同行評議這個機制呢?

理察•霍頓:同行評議確實是我們現有的最好的工具,它可以讓期刊篩選出符合發表標準的論文,但是並不能保證這些論文裡的數據是否真實。很多研究的樣本量太小,結果不可重複,分析方法也不可靠,這些都無法通過同行評議這個工具解決。要想提升科研的質量,需要從更根本的層面入手改革。

果殼網科學人:最近很多期刊撤回了多篇中國作者的論文,您覺得有什麼特殊原因嗎?

理察•霍頓:數據造假這件事其實在世界各地都存在,是個普遍現象,並不是中國獨有的,但中國的體制裡有一些特殊的做法,可能助長了這種現象。比如我知道在中國,發文章和晉升、獎勵都是掛鈎的,如果你在影響因子高的雜誌發表了文章,會給自己帶來很多好處,所以有些人就會忍不住去走捷徑。想要改變這種狀況,只能讓文章和職稱、金錢獎勵脫開關係,在頂級期刊發表文章固然是很好的事,但是不要用這個來作為衡量標準。中國的科學和醫學機構的領導應該認識到,值得嘉獎的是好的科研本身,而不是發表的記錄。

果殼網科學人:不考慮獎勵的因素,如果確實做出了出色的研究,怎麼才能在提高在頂級期刊發表論文的機會呢?

理察•霍頓:出色的研究是最重要的。另外如果你確實覺得編輯犯了嚴重錯誤,一定要記得提起申訴。

果殼網科學人:中國有個笑話說,你去看病前,最好先查一下醫生發表過的文章,如果他發過很好的文章,那就別找他看病,因為有時間發好文章的醫生臨床技術通常不怎麼樣。在加入《柳葉刀》前,您曾做過醫生,您太太也是一位醫生,您覺得一位好醫生是什麼樣子的呢?是不是必須得在《柳葉刀》之類的頂級期刊上發文章?

理察•霍頓:好醫生嗎?他不一定要在《柳葉刀》上發文章,但是他必須得是《柳葉刀》的讀者!(笑)正經說,良好的發表記錄和當一個好醫生之間並沒有什麼必然聯繫。好醫生應該有仁愛之心,有同理心,當然臨床技術必須要過硬,而一個科學家並不一定需要這些品質。要想做個好醫生,你得對人感興趣,對他們的生活和之前的經歷有興趣。對於這個人類共同居住的世界,你要有應有的關心,你也要熱愛科學,並且要準備好面對不公正時勇敢發聲。

中國醫改的成就與下一步

果殼網科學人:《柳葉刀》2010年在北京設立了倫敦、紐約之外的第三家辦公室,擁有一份中文版,而且一直對中國醫療界的變化甚為關注,原因是什麼呢?

理察•霍頓:關注全球健康就必須關注中國,這裡有世界最多的人口,隨時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發生的事情對世界其他地方有著重大影響。

果殼網科學人:你們自2008年起也持續關注中國醫改,您覺得這些年中國醫改最成功的地方是什麼,還有哪些不足?

理察•霍頓:中國的兒童死亡率有了大幅下降,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假如我是中國的衛生決策者,我會把下一步的努力放在這些方面:建立一個世界級的初級衛生保健系統;提高醫療護理的質量;降低全國各地的發展不平衡程度;為醫生和護士的終生教育投入資源;解決疾病和環境破壞之間的負面相互作用。

果殼網科學人:您對中國醫生的生存狀況有了解嗎?

理察•霍頓:我遇到的不少中國醫生都情緒悲觀,因為針對醫護的暴力事件在不斷發生。

果殼網科學人:對,中國的醫生工作非常繁忙,收入不高,還會時常受到醫患關係的困擾。您覺得他們能做些什麼來改善現狀呢?

理察•霍頓:我對中國醫生的困境非常同情,暴力是不可容忍的,他們也許需要建立一個強力的同盟來保護自己。

不過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醫生對現狀不滿也是一個普遍現象,現在似乎全世界的醫生都不太開心。這也許是因為,醫生一直以來的權威地位在歷史上第一次受到了挑戰。不過這可能不是一件壞事,在維繫健康這件事上,醫生和患者可以成為更加平等的夥伴。果殼網編輯採訪霍頓博士。照片提供:蒲彥妃/清華大學

相關焦點

  • 【果殼網專訪】科學人對話《自然》雜誌總編菲利普·坎貝爾
    作為世界上最知名的學術期刊之一,創刊於1869年的《自然》(Nature)雜誌涵蓋生命科學、物理、化學和應用科學等領域,也是而今所剩無幾的涵蓋整個自然科學領域的國際學術期刊之一。作為一位期刊總編和科學家,坎貝爾博士與果殼網科學人暢談了《自然》雜誌、開放出版業、學術規範及學術界現況等話題。《自然》為研究者服務科學人:身為《自然》總編,你每天都要做哪些事情?
  • 【果殼網專訪】科學人對話《科學美國人》總編
    1845年時的《科學美國人》雜誌標誌。圖片來源:scientificamerican.com說起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普」雜誌,可能繞不過去的一本雜誌就是《科學美國人》。它的紙刊月銷量45萬,郵件訂閱57萬,月均線上訪問人數400萬(四分之一來自移動端),社交媒體粉絲超過百萬,這個數據無論對什麼雜誌而言都很值得一提,更何況這是一本創刊170年的科學雜誌。
  • 科學人對話《自然》雜誌總編:「中國學術界的進步令人驚訝」
    作為世界上最知名的學術期刊之一,創刊於1869年的《自然》(Nature)雜誌涵蓋生命科學、物理、化學和應用科學等領域,也是而今所剩無幾的涵蓋整個自然科學領域的國際學術期刊之一
  • 星光熠熠:果殼網科學人首批科學顧問,他們都是誰?
    3月23日晚,果殼網「科學人之夜」活動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行,活動公布了科學人聘任的首批科學顧問名單。現在「科學人」致力於更深入地與科學家對話,致力於更快、更準確地將科研成果傳遞出去。為此,我們廣泛邀請科學家擔任「科學人」的顧問,希望讓信息在公眾和科學家之間充分流動起來,用信息的流動衝決盲從與封閉。
  • 姬十三:砥礪奮進的五年 我在果殼網做科普
    著名的《外交政策》雜誌更是給予了「為十多年來努力尋求公關之道的中國太空計劃指明了一條道路」的評價。玉兔號之外,在國內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中,如嫦娥系列、天宮系列、墨子號衛星、長徵五號、慧眼望遠鏡的報導中,都能看到果殼團隊的積極運作。許多有中國科學家參與的項目中,也能看到我們的努力。2016年2月11日,國際聯合研究項目LIGO確認引力波的重大發現。
  • 【果殼網專訪】鄭曉廷: 我這個「民科」和他們不一樣
    今年3月15日,《科學》雜誌刊登了來自一篇來自中國的論文,第一作者是來自山東臨沂大學和天宇博物館的鄭曉廷。這篇論文通過11件保存著後肢羽毛或皮膚結構的早期鳥類標本,揭示了早期鳥類的進化過程——始於四肢均有翅膀,到後來僅前肢有羽翼(果殼網的報導在這裡)。
  • 【果殼網專訪】來,和徐星聊聊恐龍和化石
    關於徐星的學術成就,《自然》雜誌曾經給過一個簡短的評論:「徐革新了恐龍進化研究,幫助中國成為古生物學的動力室。他已經給60多個物種進行了命名,比今天其他任何一個在世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所命名的都多,並且他今年(2012年)只有43歲。」網絡上的古生物愛好者們則熱衷於編輯「徐星發現的十種見證恐龍向鳥類過渡的新物種」這樣表達敬仰的帖子。
  • 果殼網專訪Iordanov:透明桌面確實用了我的代碼
    但這一獎項立刻引發了爭議,許多研究者認為這一項目太偏向工程,太過普通,《科學》雜誌的官方網站也對此進行了報導。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張堯學提供了一個視頻連結,展示了基於透明計算的「透明桌面」項目的運行狀況。但是,網友很快發現其中一段幫助文本是英文。
  • 《科學人》雜誌:新型冠狀病毒可能寄生在這種動物! 很多人都愛吃!
    圖/網絡  示意圖 美國知名科普期刊《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網站23
  • 「最具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的強勢「發家史」
    在很多健康領域的大v或企業號中,經常出現一個雜誌的名稱-《柳葉刀》,是什麼讓一本外國醫學雜誌,成為世界公認的「最具權威醫學雜誌」。今天小編就來帶你走進迄今為止「最偉大」的醫學周刊-《柳葉刀》。前世1823年,由託馬斯·威克利創辦的國際綜合醫學周刊《柳葉刀》問世,同年,出版第一刊。自創辦之日起,「柳葉刀」(The Lancet)的名字就一直沒有變過。今生《柳葉刀》一直致力於解決社會中的緊迫問題,通過發起學術討論,讓科學融入到具體的大環境中,從而影響各地的決策者。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這部讓觀眾不停用紙巾擦口水和眼淚的清新紀錄片的總導演,是果殼網的好朋友,著名紀錄片導演、著名吃貨、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製作的最後階段,我到陳曉卿老師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採訪時間是上午十點,而陳老師在當天凌晨的五點鐘才走出機房回家休息。下面是紅著眼睛的陳曉卿老師與我的對話。
  • 不打通媒體,科學的危機就不遠了:果殼網專訪英國科學媒介中心
    果殼網特邀駐倫敦記者前往科學媒介中心,對他們進行了專訪。看看一個專業的科學媒介中心,在科學傳播過程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牛刀初試,打破科學界失聲定律「我曾經過著非常簡單的生活,每天在威爾斯海邊看著青草生長,試圖理解它們生長的秘密。但1999年之後,我的生活完全改變了。」英國阿伯裡斯特維斯大學(Aberystwyth University)的波洛克教授(Prof.
  • 【果殼網專訪】麥可•舍默:美國頭號「科學打假人」 ,講科學...
    果殼網:那你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舍默:編輯《懷疑論者》雜誌和主持懷疑論者學會是我最主要的工作。我有一間辦公室,職員6個人,我每天都會去那裡。《懷疑論者》雜誌的文章大多來自外部作者,偶爾我自己也會撰文。除了每個月給《科學美國人》雜誌寫專欄,懷疑論者學會每個月還會在加州理工大學舉辦「科學論壇」,這也需要我不少的精力。此外嘛,就是經營生意都會做的那些事情了:雜誌的市場營銷、學會(我們是非盈利的)的募捐和籌款、繳費、發工資,還有回覆郵件。我幾乎每天都會騎自行車,這是我的愛好,也有助於我清空大腦。譬如今天,我們就騎著車去了威爾遜山,哈勃正是在這裡發現了膨脹的宇宙!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這部讓觀眾不停用紙巾擦口水和眼淚的清新紀錄片的總導演,是果殼網的好朋友,著名紀錄片導演、著名吃貨、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製作的最後階段,我到陳曉卿老師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採訪時間是上午十點,而陳老師在當天凌晨的五點鐘才走出機房回家休息。下面是紅著眼睛的陳曉卿老師與我的對話。
  • 網易創業Club入駐CEO:果殼網 姬十三
    2010年11月,姬十三創立泛科技網站果殼網(Guokr.com),獲摯信資本等知名VC機構投資。姬十三長期致力於科技傳播領域,倡導「讓科學流行起來」,「科技有意思」,曾獲上海大眾科學獎,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時尚先生年度科學傳播人物等榮譽。果殼網介紹果殼網(Guokr.com)是一家泛科技網站,致力於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內容。
  • 果殼網:理想主義男人的商業化蛻變
    ,大力推廣MOOC學院、成立「科學人」品牌、開發備孕利器「研究生」APP,果殼網正努力從泛科學社交網站向細分領域進軍,但2013年獲得B輪融資的果殼網盈利模式仍在探索。儘管姬十三本人並不喜歡「科普」這個詞,他覺得這個詞太過「高高在上」, 好像老師在教育學生一樣,而果殼網的願景,卻是做一個可供所有熱愛科學的人交流的平臺。果殼網成立的最初兩年,姬十三因為自己的「理想主義」走了不少彎路。姬十三的團隊初心是做「科學傳播」,一開始,果殼網想通過泛科學內容討論,構建一個社區。
  • 果殼網融資2000萬美元,重點發力在線教育領域
    果殼網今日宣布獲得2000萬美元融資,其中,好未來投資1500萬美元,剩餘為原有股東IDG等投資機構跟投,華興資本擔任此次融資的獨家財務顧問。內容策略上,果殼網形成了從線上到線下的三角結構:面向深度用戶的PGC內容(科學人);用戶產生內容的UGC社區;開源化協作的萬有青年燴等系列線下活動。子公司果殼閱讀出版圖書100多本,覆蓋科普、科幻、童書等多個品類。在商業上,果殼為優質科技品牌提供傳播解決方案。
  • 「果殼網」:一群好奇心旺盛的人在一起
    原標題: 「果殼網」:一群好奇心旺盛的人在一起圖片說明:這是「果殼網」的辦公室一角,出乎意料又不出乎意料吧。以「科技有意思」為口號的「果殼網」,今年最火的一條微信《裙子到底是「白+金「還是「藍+黑」?你的大腦在搗鬼》,奇蹟般地席捲了400多萬閱讀量。這種好玩的選題是怎麼出爐的?
  • ...疫情中頻頻發文的《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
    《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世界級著名醫學雜誌單獨為武漢疫情開設了專欄並免費向公眾開放,中國學者同仁的名字也頻頻曝光。《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又有怎樣的重要性和權威性?聽到柳葉刀這個名字,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外科手術用的手術器械,因其彎、小、薄,狀如柳葉,故稱之為柳葉刀。
  • ...疫情中頻頻出現的《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
    《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世界級著名醫學雜誌單獨為疫情開設了專欄並免費向公眾開放,中國學者的名字也頻頻曝光。《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又有怎樣的重要性和權威性?《柳葉刀》是一般認為的國際四大醫學期刊之一(其他包括《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英國醫學雜誌》),由英國外科醫生湯姆·魏克萊於1823年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