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輯》推出中國古生物專輯

2021-01-08 科學網
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輯》推出中國古生物專輯 這是《皇家學會學報》首次推出古生物方面專輯

 

[科學時報 洪蔚報導]近日出版的國際知名生物科學綜合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輯》首次推出中國古生物專輯——「中國古生物學進展」,這也是《皇家學會學報》首次推出的古生物方面的專輯。

 

中國科學院院士戎嘉餘、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徐星、美國匹茲堡自然歷史博物館羅哲西博士受邀擔任客座編輯,負責了專輯的策劃出版工作。

 

談起這次重磅推出的中國古生物專輯的背景,徐星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採訪時說,近些年來,古生物學領域的進展和成果在國際上普遍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僅以頂級國際綜合類科學期刊《科學》、《自然》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近些年來的論文發表情況看,均明顯增加了古生物學研究的論文比例,其他生物類綜合刊物也刊登了越來越多的古生物方面的論文。「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發表文章的期刊選擇餘地比以往大了很多。」徐星說,「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古生物學在整個基礎科學領域的影響越來越大,而這歸功於古生物學近年來的巨大發展和古生物學資料對其他學科的影響不斷加強。」

 

近年來,古生物學不僅在傳統的地質學領域影響日益增強,而且在生物科學領域的作用也日漸突出。尤其是近年來進化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的快速發展,在許多問題上得益於古生物學資料的啟發和印證,使得古生物學被更多的不同學科的學者所關注。

 

古生物學的巨大發展則得益於研究方法的進步以及大量新的化石發現浮出水面。首先,從研究方法上說,從原來偏重定性的方法轉向偏重定量的方法,古生物學者們藉助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開始大量使用過去無法使用的定量方法來恢復進化樹,通過建立複雜模型來推測滅絕物種的行為和進行功能分析,運用各種分析手段來獲取過去無法獲取的信息。古DNA和古蛋白質分析,甚至能夠從數萬年前的恐龍骨骼化石中提取膠原蛋白片段;運用穩定同位素的方法能夠從恐龍牙齒中得到有關古溫度和水源的信息,大量新方法新手段的使用都使得這個學科更加嚴格、科學,也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然而,對古生物學而言,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還是化石資料。」徐星說,而在這方面的貢獻,中國古生物學目前在世界上可以說是首屈一指。從澄江生物群到熱河生物群,從一些重要的古植物化石到對人類起源研究有重要意義的古人類化石,近些年在我國發現的涵蓋不同門類的、產自不同地質時代的大量化石材料,為研究地球生命演化歷史提供了大量的新信息,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近年來許多促進進化生物學進展的研究成果都來自中國。許多重要的化石發現不僅填補了許多空白領域,更重要的是,新的化石材料可以激發新的假說、理論,證實或者質疑原有的假說與理論。因此,「以我國發現的化石材料為基礎,近年來推導出許多假說與理論,衍生出的新的研究熱點與問題,使我國古生物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攀升」。

 

在這種大背景下,將於1月22日出版的《皇家學會學報B輯》將發表基於中國化石材料的20篇古生物學論文。這些論文研究的化石類群包括了植物、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當中的許多類群,這些類群在地質世代上貫穿整個顯生宙。具體而言,研究涉及的化石在植物當中有志留紀的孢粉化石,二疊紀的裸子植物化石和侏羅紀的蕨類植物化石;無脊椎動物當中有早寒武世的一些已經滅絕的後口動物化石類群和腕足類化石,奧陶紀的三葉蟲化石,志留紀的筆石,白堊紀雙殼類化石;脊椎動物當中有早泥盆世的爪齒魚化石,二疊紀的異齒獸類化石,晚侏羅世的翼龍類化石,早白堊世的鸚鵡嘴龍類、暴龍類、似鳥龍類和基幹鳥類化石,晚白堊世的蜥蜴化石,早白堊世的真獸類和真三尖齒獸類化石,始新世的靈長類,乃至直立人的腦顱化石。這些論文總共報導了不同生物類群當中的10個新屬種,其中包括一些能夠為理解某些類群早期演化提供關鍵信息的重要屬種,像已知最早的螯齒魚類、最早的真獸類和最原始的完全缺失牙齒的鳥類。這些論文涉及到形態學、分類學、系統學、形態功能分析、古生態學、生物地理學和生物地層學等許多不同研究方向,其中一些研究澄清了某些類群長期以來存在的一些爭論,一些研究報導了重要的新屬種,為特定類群的演化研究提供了關鍵信息,另外一些研究發現了某些研究方向存在的新問題。

 

《皇家學會學報B輯》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旗艦刊物之一。《皇家學會學報》創刊於1800年,最初是一個綜合類的學術刊物。1905年生物科學方向——《皇家學會學報B輯》開始單獨出版,至今也已有104年。《皇家學會學報B輯》刊登生物科學各個方向的論文,在生態學、行為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方向相對突出,同時也刊登相當數量的流行病學、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生物力學和古生物學方面的論文。

 

鑑於中國古生物學近年來的巨大進步,在前任主編Hill教授和編委Cifelli教授的積極推動以及現任主編Hasell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出版了這部有關中國古生物學最新研究進展的專輯。這些論文代表了近年來飛速發展的中國古生物學取得的巨大成就中的一部分,專輯的出版將有助於進一步擴大中國古生物學在世界上的影響。

 

近日,專輯的所有論文開始陸續在網上發表,已經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許多成果也被主流媒體報導介紹。比如,有關最原始的異齒獸類的論文就被英國《自然》雜誌選為近期科學界的研究亮點。

 

相關焦點

  • 《皇家學會學報B》:瘧原蟲也怕「時差」
  • 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學報》免費開放歷史文章
    《哲學學報》1999年實現數位化,此次開放獲取是英國皇家學會承諾開放其出版物的一部分
  • 《高校應用數學學報》B輯被列為SCI-E來源期刊
    近日,浙江大學和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聯合主辦的《高校應用數學學報》B輯(APPLIED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SERIES B,簡寫為AMJCU-B)被列入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擴展庫)》(
  • 《皇家學會學報B》:紐西蘭發現新種企鵝化石
    相關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Sanne Boessenkool和同事利用採自史前企鵝骨骼化石的DNA,結合形態學分析,確認了這種大型懷塔哈企鵝的存在。 研究人員認為,懷塔哈企鵝在公元1500年左右走向滅絕,這為黃眼企鵝定居紐西蘭提供了機會。
  • 內蒙古首家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揭牌成立
    十大進展的發布展示了我國地質古生物科普領域取得的重要創新成果,對推動科學研究、科學傳播和化石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地質古生物類科普課程的開發」成功入選。內蒙古是地質古生物資源大區。內蒙古自然博物館作為全區首家大型自然博物館,主動承擔,全力推進地質古生物科研科普工作,不斷推出面向中小學生的各類科普教育課程和活動,科普教育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
  • 英國皇家學會創辦新開放獲取期刊
    英國皇家學會總部不到一周之後,2月17日,英國皇家學會宣布也將出版自己的首個開放獲取在線期刊——《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出版首期定在今年晚些時候。 皇家學會在聲明中稱,新期刊將「提供升級發表服務,幫助學界發表所有接收的高質量研究成果,不受傳統期刊對範圍、長度或者影響的限制」。
  • 《測繪學報》編委會榮獲學會2019年度「開展活動」單項優秀獎
    ,《測繪學報》編委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學會總體工作部署和分支機構工作目標,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真履行分支機構職責,努力克服各種不利因素,保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進展,在中國測繪學會2019年度分支機構工作考評中榮獲「開展活動」單項優秀獎。
  • 英國皇家學會350年歷史論文上線
    感謝烏拉科幻的投遞新聞來源:solidotBBC報導,世界歷史最悠久的科研機構英國皇家學會決定將它歷史上的著名刊物上線
  • 英國皇家學會簡介
    英國皇家學會的全稱「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是英國資助科學發展的組織,成立於1660年,並於1662年、1663年、1669年領到皇家的各種特許證,英女皇是學會的保護人。學會宗旨是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它是世界上歷史最長且從未中斷過運行的科學學會。它在英國起著全國科學院的作用。
  • 英國皇家學會慶祝成立350周年
  • 張蒙︱撲朔迷離的英國皇家學會發達史
    可是,就是在他的半心半意的贊助之下,卻出現了日後被譽為「現代科學起點」的英國皇家學會。今天的皇家學會大致相當於英國的科學院,是世界上歷史最長的科學學會。即使你太不了解這個學會,但也一定知道那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牛頓。牛頓不僅是這個學會的會員,還做過長達十四年的會長,而他那本著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也是在皇家學會的資助下出版的。
  • 《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率先推出海洋光學專輯—新聞—科學網
    日前,為了踐行國家的海洋強國戰略方針,《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2020年第一期在國內率先推出了「海洋光學技術與應用」專輯。 據悉,「海洋光學技術與應用」專輯集中探討了近期海洋光學在深海原位探測、分析深海成份、探測海洋浮遊藻類群落、藻類絮凝過程監測等領域的研究與應用。
  • 科學網—塞繆爾·佩皮斯與英國皇家學會
    塞繆爾·佩皮斯   ■楊靖 2010年,英國皇家學會成立時任皇家學會會長、劍橋大學教授馬丁·瑞斯在《科學》雜誌發表文章,認為克裡斯多弗·雷恩、羅伯特·胡克和塞繆爾·佩皮斯等三位元老以及其他「充滿好奇心和創造力」的紳士們,在「以實驗促進自然知識之英國皇家學會」草創之際,居功至偉。文中提到的雷恩爵士是英國著名科學家、天文學家,也是1666年大火之後倫敦重建的總設計師;胡克是著名物理學家,因興趣廣泛、發明眾多而被譽為「英格蘭的達·文西」。
  • 《浙江大學學報C輯》被SCI收錄
    2010年1月剛創刊的、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主編的《浙江大學學報C輯(計算機和電子)》(英文版)通過前三期的嚴格評估,自2010年第1期開始被科學引文索引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一億年前介形蟲的有性生殖行為
    近期,中國、德國和英國的研究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斷層掃描技術,研究產於白堊紀緬甸琥珀中保存有軟軀體的介形蟲化石標本,發現一億年前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   介形蟲是自奧陶紀以來地質記錄中最豐富的節肢動物化石之一,其大小通常在1毫米左右。介形蟲化石具有生物地層學意義,是油氣勘探中不可或缺的化石門類之一,在古環境重建和生物演化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
  • 美華裔研究中國近代史獲肯定 入選英國皇家學會
    美華裔研究中國近代史獲肯定 入選英國皇家學會 2008年06月19日 09: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胡佛研究員林孝庭獲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會士頭銜。
  • 英國皇家學會前會長:中國科技取得非凡的成就
    圖片來源:科技日報 田學科攝曾經擔任過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的保羅·納斯爵士是英國著名生物學家,因發現調節細胞周期的關鍵蛋白質,與哈特維爾和亨特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他熱心中英科技合作,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習主席訪問英國時曾兩次接見他。日前,在其親手創辦並擔任所長的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納斯爵士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 李家洋當選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
    > 據新華社北京5月4日電(記者林暉 王宇)記者4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
  • 英國皇家學會開放雜誌今天上線
    今天,英國皇家學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開放雜誌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正式上線。該雜誌是近年來開放存取運動的產物之一。在今年二月份的時候,英國皇家學會就提出在年內啟動開放雜誌。
  • 英國皇家學會:馬斯克、哈薩比斯入會了
    IT之家5月10日消息 日前,英國皇家學會宣布新增50名院士,其中包括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和DeepMind執行長、「阿爾法狗之父」戴密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