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新冠,這些科學大事件改變了2020年

2021-01-15 虎嗅APP


儘管今年最受關注的是一個災難性事件——新冠病毒大流行,但從大膽的太空任務到室溫超導體,在科學和研究方面還有許多其他有報導價值的進展。


目的地:火星 


美國宇航局的「毅力」號探測器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搭乘阿特拉斯5號火箭出發前往火星。來源:Joe Skipper/Reuters


這是對太空探索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2020年7月啟動了三次火星探測任務,當時地球和火星之間的位置排列使向這顆紅色星球發射太空飛行器變得更有效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次執行星際任務,「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將繞火星飛行並研究火星氣候。中國發射了「天問一號」,其中包括一架巡視器,這是中國首次嘗試登陸火星。美國派出了「毅力」號探測器,將在火星赤道以北尚未探索的傑澤羅隕石坑鑽孔並收集巖石樣本。「毅力」號是美國宇航局與歐洲航天局合作計劃的第一階段,該計劃旨在首次將火星巖石帶回地球進行研究。


OSIRIS-REx宇宙飛船接觸小行星貝努(Bennu)的表面。本視頻無聲音。來源: NASA/Goddard/University of Arizona


美國宇航局在返回小行星樣本的首次嘗試中也取得了進展。十月份,該機構的「OSIRIS-REx」任務從小行星貝努上收集了灰塵和巖石。OSIRIS-REx預計於2023年返回地球,但它不會是第一個從小行星表面收集物質的太空飛行器。12月初,日本的隼鳥2號任務比OSIRIS-REx先手一步,帶著來自小行星龍宮的少量塵埃安全降落在澳大利亞。 


中國在探索月球方面邁出了雄心勃勃的一步,發射了首個旨在將月塵帶回地球的太空飛行器。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降落在名為「風暴洋」的火山平原上,裝滿了一容器的月球塵埃。12月3日,一架上升器從月球表面發射升空,並成功與打算將其帶回地球的軌道器對接。


火與冰


澳大利亞發生了史無前例的森林大火。 來源:Wikipedia


2020年也是環境極端的一年,從1月份開始,澳大利亞發生了史無前例的森林大火。失控的大火和煙霧導致數百人死亡,數千座房屋被毀,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儘管以野外調查為基礎的研究受到幹擾,生物學家仍竭力記錄這場大火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考古學家也調查了數千處古代土著遺址的破壞情況。


類似的毀滅性場景在全球各地出現,創紀錄的野火燒光了西伯利亞苔原、南美洲的熱帶溼地和美國西部。在加州,大火威脅著聖何塞附近漢密爾頓山上有132年歷史的裡克天文臺和帕薩迪納附近的威爾遜山天文臺。


大西洋颶風季節也打破了記錄,有30個被命名的風暴,其中12個在美國登陸。2020年9月,北極海冰縮小到有記錄以來的第二低水平。在南極洲,科學家們繼續探索位於大陸邊緣的巨大且越來越不穩定的特懷特冰川。機器人潛艇收集的數據表明,溫暖的海水正在冰下湧出並混合,引發了人們對冰川即將崩塌的擔憂。


由於新冠大流行導致的旅行限制,備受期待的聯合國COP26氣候峰會推遲到明年舉行,國際氣候談判被擱置。然而,一些國家政府加強了對氣候變化的承諾。中國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日本則設定了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同樣以2050年達到碳中和為目標的歐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新的短期排放目標。拜登贏得美國總統大選,許多人充滿希望:他的勝選或將預示著美國轉向氣候友好型政策。


政治變化


喬·拜登(Joe Biden)將於2021年1月20日成為美國第46任總統。來源: Wikipedia


11月慶祝拜登獲勝的不只是氣候科學家。一旦拜登於2021年1月20日就職,他將有機會扭轉川普政府推出的許多對科學和公共衛生有害的政策。除了在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上採取更積極的政策外,拜登還承諾以更科學的方式應對新冠大流行,並承諾取消旅行禁令,讓外國科學家和工程師更容易永久留在美國。


在歐洲,研究人員仍然在擔心英國退歐可能對科研資助和國際合作造成影響。英國於1月31日脫離歐盟,但另一個重要的脫歐裡程碑將於12月31日到來,屆時英國為期11個月的「過渡期」結束。儘管最後期限迫在眉睫,但許多影響科學家的問題,包括歐盟研究項目的準入,仍未得到解決。


關注不平等


反種族主義抗議者聚集在華盛頓特區。來源:unsplash


2020年,世界各地聚集了數百萬名抗議者,譴責種族歧視和警察的暴行,科學家們就是抗議者中的一部分。起因是在5月的時候,喬治·弗洛伊德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被警察殺害。研究人員分享了他們在科學領域遭遇的種族歧視,並呼籲採取更有力的行動來解決系統性不平等。許多主要科學組織都發布了公開消息,支持新近充滿活力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6月10日,數千名研究人員與科學團體、大學和組織一起停止工作,反思並計劃如何反抗科學界的反黑人種族歧視——追隨的是在網上發起的一場運動,帶話題#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停工、#學術界停工、#為了黑人平等而罷工。


一些大學現在已經採取行動,計劃更改校園建築、活動項目和旨在紀念具有種族主義或歧視信仰的歷史人物的紀念館的名稱。研究人員正在探索可以幫助打擊種族歧視和控制警察工作中使用武力的幹預措施。10月,馬裡蘭州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成為首個承諾為繼續使用黑人女性海莉耶塔·拉克斯的細胞提供資金補償的大型生物醫學研究機構。1951年,醫生在未經拉克斯同意的情況下,從其體內取出癌細胞,後來創造了海拉細胞系,如今該細胞系支撐著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生物技術產業。


物理學上的眾多第一次


去鐵鐵蛋白的冷凍電鏡圖。來源:Paul Emsley/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2020年是凝聚態物理學收穫許多「第一次」的一年。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室溫超導體——這種材料可以導電而不產生任何餘熱,並且可以在0°C以上正常工作。這一期待已久的突破還有一個重要的註腳:到目前為止,這種物質只能在接近地球中心的壓力下存在,這限制了它的應用。


另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被稱為任意子的「編織」電子態的第一個確鑿證據,向構建量子計算機的新方法邁進了一步。國際空間站上的一個物理實驗室產生了第一個零重力下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一種表現為單個原子的氣體。這項技術可以達到絕對零度以上20萬億分之一度的創紀錄低溫,使得在這種冷凝物上進行的實驗比在地球上可能進行的時間更長、更精細。


與此同時,望月新一發表的令人困惑的論文震驚了純數學界,儘管他8年前宣稱破解了數論中的一個重大問題——ABC猜想——至今仍有爭議。


兩項重大突破將使我們更容易理解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冷凍電鏡技術達到了單原子的解析度,接近已經成熟但更麻煩的X射線晶體學的精度。第二,機器學習第一次被成功地用於從遺傳密碼推斷蛋白質的結構,效果與實驗技術所能達到的接近。結構生物學家表示,倫敦人工智慧巨頭DeepMind開發的AlphaFold系統可能會改變藥物研發的遊戲規則。



相關焦點

  • 不止新冠 | 塑造2020年的科學大事件
    儘管今年最受關注的是一個災難性事件——新冠病毒大流行,但從大膽的太空任務到室溫超導體,在科學和研究方面還有許多其他有報導價值的進展。在加州,大火威脅著聖何塞附近漢密爾頓山上有132年歷史的裡克天文臺和帕薩迪納附近的威爾遜山天文臺。大西洋颶風季節也打破了記錄,有30個被命名的風暴,其中12個在美國登陸。2020年9月,北極海冰縮小到有記錄以來的第二低水平。
  • 《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新冠疫苗居首
    【僑報網綜合訊】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綜合新華社、北京《科技日報》報導,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新冠疫苗居科學雜誌2020十大科學突破首位【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
  • 科技|《科學》展望2020年即將發生的科學大事件
    近日又展望了2020年將會發生的重大科學事件,其中包括火星探索計劃、國際氣候會議、培育人-動物雜交體等。1、火星探索計劃2020年,包括3個著陸器在內的幾艘太空飛行器將會向火星進發,美國宇航局將會發射名為「Mars 2020」的探測器,旨在收集火星上的巖石樣本、並在未來任務中將所採集的樣本送回地球,同時該探測器還將配備一架小型、可拆卸的無人機。
  • 《科學》雜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新冠疫苗居首
    《科學》高度評價新冠疫苗:疫情下的希望之光。 近日,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
  • 新冠疫苗當選《科學》雜誌2020年 十大科學頭號突破
    據新華社電 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
  • 2020醫療圈大事件盤點|醫療圈|DRG|醫保局|醫療|疫情|新冠|-健康界
    發生了哪些大事件?醫有數為您盤點,讓我們在盤點中跟「最糟糕」的2020告別吧!疫情之下,網際網路+醫療服務進醫保有了新突破2020年3月,國家醫保局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網際網路+」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符合要求的網際網路醫療機構為參保人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線上複診服務,各地可依規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
  • 新冠病毒溯源是一個科學問題
    對此,在11月30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世衛組織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冠病毒溯源是科學問題,病毒在何時、何地打破物種界限等問題目前尚未破解。世衛組織密切關注各類科學線索,以科學態度推動病毒溯源和國際合作。一美國疾控中心研究人員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早在2019年12月中旬,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國出現。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關於新冠:除了疫苗還有這些值得關注!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7日消息,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於線上舉辦「病毒與人類健康主題論壇」活動。,圍繞「新冠病毒的科學新發現」、「新冠病毒檢測科技」、「新冠病毒疫苗研發與上市」等話題進行演講和交流。
  • 新冠疫情和2020年:科學研究非凡的一年
    《自然》雜誌網站12月14日刊文稱,新冠病毒大流行是2020年佔主導地位的科學事件。這種致命的、以前未知的病毒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了嚴重破壞,已造成超過150萬人死亡,7千多萬人感染,並造成了嚴重的經濟破壞。
  • 一起回顧2020年世界都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2020年即將接近尾聲,2021正在來臨的路上,2020年我們經歷了太多事情,從小小的個體,到浩瀚的宇宙,這一年給我們內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來一起回顧一下,盤點2020年世界發生的大事件。截止到2020年12月23日0時,全球累計確診78282788,死亡1719602。澳洲火災澳大利亞叢林大火,澳大利亞大火給當地的生態系統帶來了非常大的傷害,想要恢復生態系統非常困難,沒有十幾年是不行的,需要很多的人力與物力才能種植起來,而且對野生動物也帶來了無法挽回的損失,據統計這次大火造成了近三十億隻動物死亡或琉璃失所。
  • 告別2020 | 來看看媒體眼中的西雙版納2020大事件
    這是你我的2020,西雙版納手機臺邀您共同見證西雙版納州2020大事件!一 、打響2020年西雙版納防疫保衛戰,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保障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4月4號,西雙版納州幹部群眾、駐州部隊在一片肅穆中深切默哀,表達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哀悼。七、西雙版納「雲過」傣歷新年節
  • 喝酒能預防新冠、糧食緊缺需搶購、庚子年是災年……2020年的這些...
    科技日報消息,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捲全球,新冠病毒肆虐,無數人因此喪命。比病毒更可怕的,是與之相伴的謠言:吃大蒜可預防新冠肺炎、新冠病毒系人工合成……在舉國抗疫之時,它們卻在製造恐慌。涉疫謠言之外,在2020年新冒出的謠言依舊不少,它們或危言聳聽,或誇大其詞。
  • 2020發生這麼多「大事和怪事」,還覺得「科學」很科學嗎?
    但是始料未及的是,不僅這兩個大事件持續發酵,而後續發生的故事則讓歷史銘記2020!那麼2020年發生的事件中到底有沒有相互關係呢?2020年到底發生了哪些事?澳洲野火和蝗災只是開胃菜,接下來2020的表演就開始了,首先登場的就是蔓延至今的新冠疫情,這個事件的前後比較詭異,就像一場考試,前幾個參加考試的連課本都沒有,閉卷考,苦哈哈的考完,然後第二批第三批接著考,明明有第一次考試的作業可以抄,卻沒有一個抄對,還自由發揮,結果第二批參加考試的快一年了都還沒考完,不知道啥時候是個頭!
  • 2020年時間過半,你必須要知道的10個科技大事件(下)
    翻開日曆,2020年只剩下50%的電量了。有人用&34;來形容上半年。回想一下,確實很魔幻。雖然遭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但是科技卻也一直在前進,小編我今天繼續總結2020上半年,你必須知道的科技大事件。新技術試驗衛星G星、H星主要用於在軌開展新型對地觀測技術試驗。這次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32次飛行。8.
  • Nature:除了新冠,2020年還有啥
    作者 | 文樂樂日前,《自然》盤點了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讓2020年成為科學史上非凡的一年。而除了這一最受關注的災難性事件,在科學和研究領域仍有許多其他有價值的進展,比如太空探索、室溫超導體等。
  • 除了應對新冠大流行,2020年生命科學還取得了哪些前沿成果?
    雖說研究新型冠狀病毒仍是重中之重,2020年生物學家也有其他重要發現:例如更深入了解大腦如何處理信息,個體性如何界定,以及為什麼缺乏睡眠會帶來諸多危害……如果要選出2020年生命科學界首屈一指的大事件,那麼毫無疑問,COVID-19全球大流行的地位無可撼動。
  • 2020年,中科院這些科研成果令人矚目,有液態陽光、新冠疫苗等
    近日,經專家評選和網友建議,中科院確定了2020年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亮點工作和科技創新亮點成果,這些黑科技都有哪些呢?下面帶大家盤點一下。先來看看中科院2020年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亮點工作:1.中國科大「託珠單抗+常規治療」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完成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和附屬第一醫院聯合攻關團隊研究提出的「託珠單抗+常規治療」免疫治療方案作為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治療手段,被列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向全國推廣。該治療方案可通過阻斷炎症風暴進而阻止患者向重症和危重症轉變,縮短患者住院和在ICU治療的時間。3.
  • 七張圖告訴你,2020年出版了多少篇新冠論文
    2020年,新冠病毒研究「霸佔」了各大網站和期刊。《自然》的分析顯示,新冠病毒研究改變了科研人員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對象。《自然》收集數據並進行分析後發現,新冠肺炎大流行衝擊了2020年的科學界,改變了研究出版的現狀。根據某資料庫的統計,2020年全球約4%的研究產出都專注於新冠病毒。
  • 新冠病毒、逆行者……2020年 這些新詞成為年代烙印
    2020年發生了太多不可預見的新聞事件,以至於連《牛津英語詞典》都無法像往年一樣評出一個年度詞彙,而是列出了一個詞彙表。這是變化的一年,環境的不確定性促使大量新的詞彙在今年湧現,其背後是新趨勢、新行業、新生活方式、新潮流的湧現。這些新事物,改變了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