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COVID-19你還需要關注的——生物科學在2020

2021-01-12 別鬧了機器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quantas-year-in-biology-2020-20201223/

JOHN RENNIE

編譯:文龍

當我們回顧今年生命科學領域重大事件時,COVID-19大流行的爆發毋庸置疑可以當選為首要事件。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在全球約有7800萬例確診病例,死亡人數高達170萬人,重創了全球的經濟。幾乎所有的公眾聚會和社交活動都被迫取消,人們學習和工作的方式也被迫發生改變,公眾是否戴口罩甚至演變成某種政治行為。一些諸如「群體免疫」、「氣溶膠傳播」等流行病學概念,現在也已經成為大家日常交談的工具。

即使在事件如此嚴峻的情況下,科學研究仍在繼續進行。其中大部分是針對COVID-19和其他病毒的研究,也涉及人體對此類病原體入侵的免疫反應的研究。在大流行初期,人們對SARS-CoV-2知之甚少,所了解的大部分也是根據像HIV和伊波拉病毒這樣的其他冠狀病毒(通常在動物體中)的經驗所得。但是,有關SARS-CoV-2的研究迅速開展並不斷積累,其中許多研究都將重點放在病毒表面的「刺突(spike)」蛋白作為疫苗的潛在靶標上。正是由於這項工作,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的研發進展才能夠如此之快。

除此之外,其他的生物科學前沿領域也取得了十分不錯的進展。「深度學習」人工神經網絡被證實是有助於人們理解大腦是如何處理信息的(即使大腦計算的複雜性可能比科學家想像的要大得多);微生物生態學家在遠低於海床的玄武巖中驚訝地發現了已經存活了超過一億年的細胞;如果您因近期的新聞事件而失眠,那麼失眠對您造成的損害的原因也終於有了科學的解釋。

應對COVID-19大流行

隨著COVID-19席捲全球,政界人士、公共衛生官員以及媒體都在狂熱地質疑它的危害程度以及社會和個人應採取何種措施來遏制其傳播。在疫情蔓延初期,有的人對某些特定人群對新型冠狀病毒有更強的抵抗力抱有希望,有的人對群體免疫的可行性充滿希冀,認為無需疫苗就可阻止疫情蔓延。但是事實證明,包括保持社交隔離在內的傳統隔離方式和預防SARS-CoV-2疫苗的研究是不可替代的。一些研究人員甚至預測,野生動物疫苗可能是我們未來遏制大流行的最大的希望。儘管這並不能緩解大流行帶來的嚴重後果,但針對COVID-19的研究已經使人們對遺傳造成的疾病嚴重程度和免疫防禦中被忽視的方面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了解大腦的計算能力

大腦常常被描述為一臺有機計算機,但是細究起來,這種比較是無法成立的。數字計算機利用了數以億計甚至是數十億個電晶體來完成計算的,每一個電晶體都是一個簡單的通斷開關。而在人類的大腦中,類似的成分是1000億個相互作用的神經元,但它們絕非如此簡單。在正在進行的科學研究中,研究人員逐漸發現神經元的樹突突觸似乎也能夠處理信息,這意味著每個神經元本身可能更像是一臺小型的計算機。但是與計算機的類比確實有其用途。當「深度學習」的人工神經網絡解決感知問題時,最有效的神經網絡明顯具有類似於活著的大腦組織的結構。這兩種類型的系統似乎都聚集在相同的計算解決方案上,這可能意味著深度網絡可能是破譯大腦秘密的日益有用的工具。

為什麼睡眠很重要

麥克白說:「睡眠……編寫著令人難以置信的護理記錄。」但這句話對睡眠的重要性有著正確的描述:被剝奪了睡眠,我們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會死亡。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研究未能科學地解釋為什麼缺乏睡眠會如此致命。但是,就在今年,科學家們終於找到了答案,但並非像人們預想的那樣在我們的大腦內部,而是在我們的腸道內部。通過對果蠅的實驗,科學家發現失眠會引起腸道中自由基的形成,進而可能會在體內引發一系列的其他問題。有趣的是,抗氧化劑有助於防止此傷害,使果蠅能夠從睡眠需求中解脫出來,但是這離人類嘗試將其作為自己失眠的補救措施還為時尚早。

基因的起源和存在

隨機的基因突變和DNA的複製可以在舊的基因上產生新的變異,但幾十年來,生物學家對真正的新型基因是如何進化以及如何獲得功能的認識十分模糊。鑑於高級生物遺傳的複雜性,許多科學家對此過程是否存在持懷疑的態度。然而,最近的研究發現表明,新基因是在以往被嘲笑為「垃圾DNA」的基因組片段中進行常規進化產生的。而且,這些新基因似乎對生物的發展和生存至關重要,甚至比原有的基因還要重要,部分原因可能是物種之間和生物內部的不斷衝突使原有的基因解決方案過時。研究還發現,新增的基因並不一定會使生物變得更加複雜,而在許多物種的世系中,生物會在丟掉基因時變得更為複雜。

生物個體與共生

個體是生物學中一個有趣的概念,因為許多生物高度的相互依賴。例如,是將蟻群理解為單個昆蟲的社會更好還是具有自己身份的生物集體更好?儘管如此,科學家今年在理解生物學的相互依賴和個體之間的平衡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藉助資訊理論,進化生物學家發現了定義生物個體程度的客觀標準。一方面,他們將弓背蟻與它們腸道中生存的細菌之間的基本共生關係是如何在5100萬年前形成的拼湊了起來;另一方面,他們發現了某些動物是如何在完全沒有任何永久性微生物的條件下生存的。科學家研究了粘液黴菌變形蟲發現,與自己的夥伴們格格不入的「孤獨者」在有些時候可以為集體而服務。個體的與眾不同是受到基因和環境的相互影響,即先天與後天。但是生物學家逐漸意識到隨機統計的差別或者「噪聲」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進化似乎在利用噪聲作為自然多樣性的創造者來刻畫生物的發展模式。

生命極限的深處

人們已經發現,在地下,沸騰的溫泉中以及海底沉積物中,微生物的生命正在蓬勃發展。這一結果使許多科學家對我們太陽系中其他行星和衛星的生命前景充滿希望。今年,在地球上另一個最不宜居的環境中發現了活細胞,這表明生命可以如此頑強地活著。生物學家從已經與陽光和營養物質隔離了幾億年玄武巖的內部提取到了活細胞。這些細胞以十分緩慢的速度生活,以至於它們每1000年只能分裂一次。進一步的工作表明,其中一些細胞甚至處於假死狀態,以至於它們可以通過消耗幾乎絕對最小量的能量來生存。這也許是2020年生物學最令人振奮的時刻:生命恆久遠。

相關焦點

  • 【Economist】Covid-19 in 2020: The plague year
    但疫情也促進了社會創新,醫療、能源等產業因技術進步而革新,同時中國無私地分享病毒結果和抗疫經驗,這也證明了科學不分國界。此外,疫情也催生了更加創新的政府。這一年值得被銘記。That spirit will also animate the 2020s.
  • 基因編輯大牛David Liu團隊分析COVID-19對全球科學活動的影響
    Liu實驗室質粒訂單數量,作為特定科學領域中全球活動的代表,以此分析全球質粒需求變化,反映COVID-19對全球科學活動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從1月中旬到3月中旬,中國受COVID-19的影響要比世界其他地區早。我們將COVID-19事件窗口定義為2020年1月15日-2020年3月15日(中國)和2020年3月11日-2020年5月19日(美國和歐洲的最後日期)。為了提高模型的穩定性,作者僅考慮了2020年有10個以上唯一訂單日期的10篇論文。
  •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五分之一的COVID-19患者還感染了其它呼吸道病毒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五分之一的COVID-19患者還感染了其它呼吸道病毒  Emma Chou • 2020-03-31 10
  • Covid-19藥物治療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Covid-19藥物治療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23:04:52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Reed AC Siemieniuk團隊對covid-19的藥物治療進行了生活系統回顧和網絡薈萃分析
  • 床旁診斷系統在COVID-19中的應用現狀—最新外文文獻翻譯
    2020年9月23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針對COVID-19的血清(抗體)床旁診斷(POC)測試發布了緊急使用授權(EUA)。自2020年7月以來,某些實驗室被授權將Assure COVID-19 IgG/IgM快速測試設備用於緊急情況下的抗體診斷,以幫助鑑定患者是否攜帶SARS-CoV-2抗體,以此反應患者近期或曾感染過COVID-19。
  • 中國綠髮會生物與科學倫理委員會2020年10-11月工作進度報告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生物與科學倫理委員會(簡稱「綠會BASE」)2020年10月至11月部分工作進展總結如下。1. 傳播與媒體採訪等a.La7 - DiMartedi 電視節目採訪https://www.la7.it/dimartedi/video/cina-prove-tecniche-di-quotidianita-post-covid-13-10-2020-344522b. 2.
  • Covid-19血清學檢測診斷準確性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Covid-19血清學檢測診斷準確性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 10:20:12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健康中心研究所Faiz Ahmad Khan團隊對Covid-19血清學檢測的診斷準確性進行了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 美國COVID-19疫苗研究最新進展
    疫苗臨床試驗中期結果前景良好: 獨立的數據和安全監控委員會(DSMB)負責監督研究性COVID-19疫苗mRNA-1273的三期試驗,該委員會於2020年11月15日審查了試驗數據,並與試驗監督小組分享了其中期分析。
  • Science:利用基因組流行病學準確追蹤英國COVID-19傳播鏈
    2021年1月15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研究人員對英國第一波COVID-19大流行的5萬多個病毒序列的分析,SARS-CoV-2病毒在2020年初被引入英國的次數遠遠超過1000次。英國在2020年3月全國封鎖前引入的病毒譜系往往規模更大,地理分布更分散。
  • Nat Med:屏障免疫有望降低COVID-19疫情擴散
    2020年5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雖然人們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COVID-19死亡人數和新病例上,但另一個統計數字---康復患者人數---可能對在解除就地收容令後實現最大限度地降低大流行感染率的目標同樣重要。
  • 除了疫苗,科學家還在探索更多預防新冠的方式 | 朝陽乙方周報
    又到周五了,這周你過得還好嗎?除了疫苗,我們還應關注其他抗擊新冠病毒的方法。之前我們提到過單克隆抗體,本周要來說說另一種方法:鼻噴霧劑。這一療法比目前僅有的、需要每日口服的女性預防HIV藥物效果提高了89%,且無需冷藏。
  • COVID-19引發生物安全關注,全球生物技術發展格局解析
    2019年12月,中國武漢確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短短幾個月COVID-19已經在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蔓延開來。在生物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生物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一把利刃,而從2003年的SARS病毒的肆虐,到2013年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爆發,再到此次COVID-19的瘋狂來襲,一次次的突發性重大傳染病疫情的爆發,更是將突發性公共衛生安全這一問題推向輿論高峰。
  • Science:雄性麻雀快速適應COVID-19封鎖,發出更加性感的鳴叫聲
    2020年9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隨著美國舊金山市的街道在COVID-19流行病的頭幾個月中被清空,該市的雄性鳥類開始更柔和地唱歌,並提高了它們的發聲範圍,以便使得它們對雌性鳥類「更性感」。
  • 多項研究表明神秘的血凝塊是COVID-19的最新致命驚喜
    2020年5月9日訊/生物谷BIOON/---在重症監護室接受COVID-19治療近三周後,美國百老匯和電視演員Nick Cordero的醫生被迫將他的右腿截肢。這位41歲的患者體內的血液流動因血凝塊而受阻:這是中國、歐洲和美國前線報導中出現的這種疾病的又一種危險的併發症。
  • Basile van Havre談COVID-19、線上籌備2020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儘管面臨著大流行的挑戰,此篇博客帖子旨在使大家了解,我們正在繼續與儘可能多的同事和利益攸關方進行磋商、接觸和合作,其中包括《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締約方、締約方大會主席團、科學、技術和工藝諮詢附屬機構(SBSTTA)、執行問題附屬機構(SBI)和無數的合作夥伴。COVID-19無法阻止我們繼續建立日益增長的雄心,來保持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勢頭。
  • UPDATES|PNG reports fourth COVID-19 death, French Polynesia ca..
    p=pacnews&m=read&o=11289740125f3f1de2b2d23bc1e1412 NEW COVID-19 CASES REPORTED IN PNG TODAYhttps://covid19.info.gov.pg/index.php/2020/08/20/12-new-covid-19-cases-reported-in-png-today/or https:
  • NASA超級計算機助力COVID-19研究
    NASA已加入了一個機構聯盟,該聯盟正致力於將超級計算機資源與利用高端計算進行COVID-19研究的提議相結合。這項工作由白宮科學技術政策辦公室(White House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組織,參與的業界合作夥伴包括IBM、惠普企業、亞馬遜、微軟等。除此之外,能源部國家實驗室、國家科學基金會和許多大學也參與到了這項工作中。
  • ...Care:我國科學家鑑定出武漢市85例COVID-19死亡病例的臨床特徵
    2020年5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中國武漢市在冠狀病毒大流行早期死亡的85名COVID-19患者的最常見特徵。他們報告了迄今為止研究中最大的冠狀病毒患者死亡群體的共性。
  • NEJM:臨床試驗表明5天瑞德西韋療程對重症COVID-19患者有益
    2020年6月5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中,對於不需要機械通氣的重症 COVID-19 患者來說,5 天和 10 天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療程似乎沒有顯著差異。
  • 【English Paradise】Chaguan: The stigma of covid-19
    -19 in Xicheng, a district of Beijing.At the time of writing, Beijing has detected 44 cases of covid in the past month, after millions of tests. For comparison, London is finding more than 8,500 new cases a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