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引發生物安全關注,全球生物技術發展格局解析

2020-07-20 前沿材料

2019年12月,中國武漢確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短短幾個月COVID-19已經在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蔓延開來。在生物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生物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一把利刃,而從2003年的SARS病毒的肆虐,到2013年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爆發,再到此次COVID-19的瘋狂來襲,一次次的突發性重大傳染病疫情的爆發,更是將突發性公共衛生安全這一問題推向輿論高峰。

01 美國在生物科技技術領域具有全球領先性

美國在生物科技技術領域具有全球領先性,2019年全球健康安全指數顯示,美國以83.5分位列第一。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逐漸形成了「國家-州-地方」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三級應急管理體系,以聯邦疾病控制與預防系統(CDC)為中心,形成了一個立體化、多層次的綜合性應急網絡,通過橫向子系統支撐、跨部門協作以及國際合作,對事件防控可以做到及時響應、有效管控。

生物技術方面,美國擁有Amgen、Gilead Sciences、Celgene Corporation等全球頂級生物醫藥創新公司,以及在全球具有壟斷地位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如Illumina、安捷倫科技等。在病毒性疾病防治方面,美國NIH擁有目前全球領先的轉入人染色體的轉基因牛技術,同時,美國也以生物盾牌計劃、生物監測計劃、生物傳感計劃為名,部署了一系列具有軍事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

雖然此次此次COVID-19疫情中,美國官方的鬆懈態度及不斷攀升的確診人數引人詬病,但作為一個老牌的發達國家,美國在重大傳染病等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中的組織能力和科技硬實力是不容質疑的,這其中仍有很多領域是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的。


COVID-19引發生物安全關注,全球生物技術發展格局解析

02 歐洲國家生物技術發展迅猛,但體系建設仍需加強

歐盟目前的生物安全法規多為動植物傳染病、轉基因等生物安全問題的防治問題上,在微生物防治管理方面,歐洲國家通過歐洲經濟共同體(EEC)委員會指令對微生物危險等級進行分類。

在生物技術領域,雖然多數技術都源自於美國,但歐洲已成為生物技術領域的主要參與者,無論是生物藥物還是醫療器械都獨具特色,如瑞士CRISPR Therapeutics公司率先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轉化為醫療手段,糾正體細胞的基因突變;法國DNAscript是無模板酶促DNA從頭合成技術的行業領軍者;德國AMSilk則是世界上第一家生物合成絲工業供應商,創造了由工程細菌生產的蜘蛛絲蛋白製成的材料。同時,在強大的工業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歐洲品牌醫療器械也名聲在外時,如在COVID-19疫情期間使用的人工肺(ECMO)設備,全球主要生產商有兩家:德國Maquet和義大利Sorin,美國企業在這兩家企業面前也甘拜下風。

COVID-19引發生物安全關注,全球生物技術發展格局解析

03 日、韓兩國同樣高度重視生物安全管控

日本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法律法規體系相對完善,《傳染病預防與傳染病患者醫療法》、《預防接種法》、《檢疫法》、《結核病預防法》、《狂犬病預防法》等構建起日本的衛生管理防控體系。此外,日本也以傳染病防治為起點,推動了多領域的研究合作。在生物技術方面,日本的免疫幹細胞療法開創先河,發展至今,已開發出第五代個性化精準複合細胞免疫療法,可通過正常來源細胞,為自身的組織器官修復提供細胞來源。目前幹細胞療法已經被認為是防治COVID-19疫情的有效方法之一。


COVID-19引發生物安全關注,全球生物技術發展格局解析

韓國通過制定《傳染病控制和預防法》和《檢疫法》,對傳染病防控法規做了專門的規定,此外,還配套有《災害與安全管理基本法》、《醫療法》、《地區公共衛生法》、《藥品事務法》、《保健醫療基本法》、《血液管理法》、《家畜傳染病防治法》等配套實施法律。在生物技術方面,除了發酵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之外,目前韓國的生物產業在世界上的競爭力還不是很強,多數技術還處於跟進階段,但與世界許多發達國家相同的是,生物技術同樣是韓國重點發展的領域。

04 我國安全衛生管理條例正在完善

我國在重大公共衛生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比較健全。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了《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國境衛生檢疫法》、《食品安全法》、《動物檢疫法》等一系列針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法律法規,以及與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的法律。這些法律法規在我國在公共衛生安全方面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體系,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自2003年SARS之後,我國建設了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國家應急專家隊伍,醫學領域的發展和建設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生物技術產業方面,我國的高通量測序、癌症靶向藥物、免疫細胞療法已走在世界前列,在重大疾病、突發性疾病的病因研究及控制技術方面也已達到國際水平。此外,醫療器械作為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的重要保障,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會議中明確提出要重點優化應急物資產能和區域布局,為應對和防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做好基礎工作。

COVID-19引發生物安全關注,全球生物技術發展格局解析

公共衛生安全不僅是生物安全的一部分,更關乎著國家安全。為了保護國民身心健康、國家安全,我國應全面完善公共衛生安全領域外,還應從生物安全著手,深入分析我國生物安全現狀,建立完整的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

相關焦點

  • 劉衝,鄧門佳:新興生物技術發展對大國競爭與全球治理的影響
    引子近年來,新興生物技術與跨領域高新技術快速融合發展,應用前景廣闊,潛在風險突出,生物技術制高點和生物安全能力建設成為大國競爭新焦點。新冠疫情凸顯各國生物安全體系的弱點和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短板,進一步催化大國競爭,加大全球治理難度。
  • 美媒發文分析「後COVID-19時代」的美國生物安全
    後美國的生物安全》,指出由於生物威脅的增長,且美國缺乏協調的應對措施,COVID-19大流行給美國家安全帶來了新的壓力。美國的對手正尋求利用新興技術尋求類似的生物戰爭威脅,美國家安全環境接近「瓦解」。人工智慧、增材製造和生物技術是引起美國對技術領域和國家安全擔憂的三個重要因素。這些新興技術可使美國的對手,包括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更有效地利用非常規武器優勢。
  • 除了COVID-19你還需要關注的——生物科學在2020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在全球約有7800萬例確診病例,死亡人數高達170萬人,重創了全球的經濟。幾乎所有的公眾聚會和社交活動都被迫取消,人們學習和工作的方式也被迫發生改變,公眾是否戴口罩甚至演變成某種政治行為。一些諸如「群體免疫」、「氣溶膠傳播」等流行病學概念,現在也已經成為大家日常交談的工具。即使在事件如此嚴峻的情況下,科學研究仍在繼續進行。
  • 全球生物農藥與生物防治發展現狀
    近十年跨國巨頭在生物農藥方面的研究動態新劑型研究、轉基因植物、種藥肥一體化技術,誘導抗性是國外生物農藥發展的最新方向。生物農藥的研究已進入到分子生物學技術層面,其他涉及蘇雲金桿菌、誘導抗性、節肢動物等技術點的研究急劇增加。
  • 【學點科學】科技支撐 提升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腫瘤細胞生物學和生物技術藥物專家、空軍軍醫大學教授陳志南,在線作了《COVID-19發病特點及防控趨勢》主旨報告。在報告中,他對新冠病毒的流行特點、突變趨勢、發病特點、疫苗研發、藥物研製等方面進行了簡要介紹。
  • Basile van Havre談COVID-19、線上籌備2020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COVID-19無法阻止我們繼續建立日益增長的雄心,來保持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勢頭。我們的相互理解對於確保成功的談判和有效的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至關重要。自從2020年3月以來,我們一直在學習,使用新的在線平臺,這些平臺已被證明既具有挑戰性,又非常有用。
  • 維護國門生物安全
    海關動植物檢疫工作,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築牢國門生物安全防護網,是國家主權在國門生物安全領域的重要體現,是國家維護國門生物安全的重要職責和手段,是實現國門生物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和屏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安全保障。
  • 2020,哪些前沿技術是全球關注焦點?
    2020是不同尋常的一年,哪些前沿技術是全球關注焦點?是的,你猜中了,有「新冠疫情」!《全球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報告》今天在上海舉辦的浦江創新論壇上發布。該報告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和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聯手編撰,包括重點技術發展趨勢深度解析和TOP1000技術熱點趨勢追蹤兩個部分,對全球前沿技術發展趨勢進行了解析。
  • 2020,哪些前沿技術是全球關注焦點?
    2020是不同尋常的一年,哪些前沿技術是全球關注焦點?是的,你猜中了,有「新冠疫情」!《全球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報告》今天在上海舉辦的浦江創新論壇上發布。該報告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和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聯手編撰,包括重點技術發展趨勢深度解析和TOP1000技術熱點趨勢追蹤兩個部分,對全球前沿技術發展趨勢進行了解析。
  • 海爾生物持續領跑物聯網醫療新格局 解決方案可複製、生物安全體系...
    來源:第一財經海爾生物持續領跑物聯網醫療新格局 解決方案可複製、生物安全體系有望被重塑[ 海爾生物2019年科技投入達到1.21億元,研發投入總額佔營業收入比例為11.99%。為了實現規模效應,產業鏈需要儘可能對來自不同應用場景的技術需求進行歸類聚合,形成跨場景的標準,進一步提升產業規模。生物安全體系構建迫在眉睫2020年2月,國家提出要構建「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3月,國務院指出中國將儘快推動出臺生物安全法。生物安全體系化建設迎來真正的重大機遇。
  • 生物安全將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生物安全」指的是什麼?
    基於生物技術發展有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人們提出了生物安全的概念。所謂生物安全一般指由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和應用所能造成的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的潛在威脅,及對其所採取的一系列有效預防和控制措施。生物安全攸關民眾健康、社會安定和國家戰略安全。國際生物安全形勢發展正處於大動蕩、大變革的重要轉折期。
  • 全球生物科技發展態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全球生物科技發展呈現以下五點趨勢: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嚴峻;生物資源挖掘利用更加深入;新興技術與工具的快速發展推動生物科學與技術向縱深發展;人類修飾生命創造生命的能力不斷提升促進工程生物學應用的不斷擴展;全球科技交叉融合日益凸顯。
  • 轉基因生物安全問題引起更多關注
    新華網曼谷7月12日電 為期三天的新生物技術與食品安全國際會議12日在曼谷落下帷幕,這是繼去年2月在英國愛丁堡舉行的經合組織轉基因食品安全大會後,各國和各地區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消費者和環保組織代表以及工商企業家又一次圍繞轉基因生物安全問題進行廣泛對話。
  • 中國生物技術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
    ,治理環境汙染    1.4.4 改造傳統工業,促進綠色發展第二章 國際生物技術行業發展分析  2.1 國際生物技術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2.1.1 國際生物技術行業發展概況    2.1.2 國際生物技術行業市場規模    2.1.3 國際生物技術產業結構分布    2.1.4 國際生物技術行業競爭格局
  • 政協委員趙小津:將空間生物技術和安全發展納入「十四五」規劃
    空間生物安全,是指人類開展近地空間科研和深空探測活動中的生物因素對地球生態環境、外星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的潛在威脅,及對其所採取的有效預防和控制措施。「空間是生物安全防控的重要陣地和科研高地。」趙小津介紹,從20世紀60年代起,空間生物安全問題就受到全球關注。
  • 關注:生物特徵識別十大關鍵技術解析
    為了提高生物識別系統的易用性、舒適性和用戶的接受程度,同時又要保證生物特徵信號的質量,此外還要小巧精緻、成本低廉,生物特徵傳感器技術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最近已經有通過非接觸方式採集的3D指紋傳感器技術。生物特徵傳感器的核心技術包括: 1)智能定位技術 生物特徵獲取裝置必須讓用戶和識別系統處於合適的距離和位置才可以捕獲合格的生物特徵信號。
  •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中國在全球生物技術領域的作用及其對美國政策的影響
    POLICY),評估了中國在生物技術中不斷變化的角色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數據安全和經濟競爭力影響。從美國的角度看中國生物技術的發展,可為多角度審視我國生物技術行業提供新的視角。本文就其主要內容進行摘編。一些獨立的市場諮詢公司認為,「中國生物技術行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限制了其自身的發展。」雖然生命科學一直是中國人才招聘計劃中關注的重點,但美國仍然是大多數高技能生物技術研究人員的首選目的地。除了創新能力,中國的生物技術行業還面臨投資壁壘,儘管大量資本流入該行業,但是許多生物技術的高風險特性以及中小型生物技術企業資本密集型的性質限制了融資的可用性。
  • 我的生物安全你做主
    在生命研究領域,科學家們經常藉助我進行一些科學實驗,探索生命的起源、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與衰老的機理。在藥品、生物製品、食品、化妝品等領域,都有我的「靚影」…人們習慣稱呼我為 「活的精密儀器」。2020年,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之初,我就開啟了「職業模特」之旅。
  • 2020,這些前沿技術成全球關注熱點
    作者 | 秦志偉 黃辛《全球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日前在2020年浦江創新論壇上發布。《報告》包括重點技術發展趨勢深度解析和TOP1000技術熱點趨勢追蹤兩個部分。例如,2013年美國和歐盟分別發布「尖端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和「人類大腦計劃」;2014年,日本發布「大腦研究計劃」;2016年,韓國和澳大利亞分別發布「大腦科學發展戰略」和「澳大利腦計劃」;我國在2018年啟動「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此外,國際合作格局初見端倪,具體表現在腦機接口全球Top10國家專利和論文合作上。
  • 為什麼一再強調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安全
    生物識別商業化發展不斷加快  隨著人工智慧的強勢崛起,各種生物識別技術快速「走紅」,從人臉識別、指紋識別到虹膜識別、步態識別,生物識別技術種類的愈發豐富,以及便捷、安全、高效等應用優勢的愈加凸顯,其產業發展正在不斷擴大與深化。  生物識別產業發展非常迅猛。我國生物識別技術已經處於全球先進水平,從事該行業的企業有千餘家,市場規模達千億規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