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海關總署舉行每月例行記者通報會,動植物檢疫司司長趙增連介紹了海關嚴把國門生物安全關、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有關情況。
嚴把國門生物安全關
國門生物安全屬於非傳統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事關社會大局穩定,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海關動植物檢疫工作,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築牢國門生物安全防護網,是國家主權在國門生物安全領域的重要體現,是國家維護國門生物安全的重要職責和手段,是實現國門生物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和屏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安全保障。
2018年,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將出入境檢驗檢疫職責和隊伍劃入海關總署,實現了原海關職能與原出入境檢驗檢疫職能的全面融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海關嶄新亮相,開啟了中國特色海關動植物檢疫全新發展歷程。新時代海關動植物檢疫工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以法規標準為準繩,以風險管理為抓手,以分類管理為手段,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以信用管理為基礎,以合作共治為依託,強化監管,優化服務,寓監管於服務之中,在服務中強化監管,築起了「境外、口岸、境內」三道防線。海關動植物檢疫工作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風險評估、檢疫準入、境外預檢、風險監控、口岸查驗、隔離檢疫、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等一系列制度體系、技術體系日趨完善,有效防範了重大動植物疫情疫病傳入傳出,保障了國門生物安全,促進了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
海關動植物檢疫工作具有專業性、技術性強的特點,「靠技術執法,憑數據說話」是動植物檢疫工作的形象寫照。以2020年為例,我們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嚴格執法把關,堅決築牢口岸檢疫防線,有力防範了非洲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牛症、沙漠蝗、地中海實蠅、小麥矮腥黑穗病等重大動植物疫情疫病和外來入侵物種傳入。針對東非、西亞、南亞暴發的沙漠蝗疫情,通過精準布控、加強查驗、強化處理、動態監測,認真開展口岸貨物和運輸工具的沙漠蝗檢疫,堅決防範貨物渠道風險,科學有效防控沙漠蝗疫情傳入我國。密切跟蹤關注境外非洲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疫情動態,會同農業農村部及時採取風險管控措施,暫停相關貿易,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嚴防疫情傳入。根據口岸檢出動植物疫情情況,今年以來對內及時發布警示通報41份,涉及34個國家(地區),對外及時發布違規通報540份,涉及28個國家(地區),要求外方儘快調查原因,採取有效措施落實整改。今年1-10月截獲植物有害生物3948種、40.97萬次,其中檢疫性有害生物312種、5.9萬次;「十三五」期間,截獲植物有害生物8858種、360萬次,其中檢疫性有害生物520種、40.13萬次,有力保障了國內農業生產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觀要求。新時代海關動植物檢疫工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終堅持以「工作高質量推動發展高質量」的理念,保安全,促發展,嚴防國門生物安全風險,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高質量發展。「十三五」期間,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連年增長,前4年年均增長率為6.97%。2020年上半年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166.8億美元,同比增長7.4%。
一是穩妥推進優質農產品檢疫準入。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擴大優質農副產品進口的重要指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快資源性和緊缺型農產品檢疫準入,保供穩價、豐富市場,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2018年,對外籤署動植物檢疫合作文件27份,其中習近平主席與外國元首見籤10份。2019年,對外籤署動植物檢疫合作文件80份,其中習近平主席與外國元首見籤19份,實現48個國家(地區)58種農產品輸華準入。截至目前,已實現178個國家(地區)1507種農產品檢疫準入。2019年,進口工業加工和飼料用糧食1.01億噸,木材9112萬立方米,水果771.3萬噸,種畜161652頭,種禽175萬羽,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一定的物質保障。
二是服務擴大農產品出口。面向全國開展農產品出口需求大調研,收集出口需求,加強對外談判磋商,成功實現鮮棗、獼猴桃出口智利,鮮梨出口巴西,柑橘、鮮棗出口美國,河豚、觀賞魚出口日本。充分發揮技術性貿易措施作用,積極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有效降低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農產品出口產業的影響。如,主動與烏克蘭、約旦進行交涉,積極應對兩國進口羽絨羽毛法規制度新要求,保障傳統貿易健康發展;協調日本簡化對我荔枝出口預檢要求,助力我國荔枝出口。努力構建出口農產品註冊登記、疫情監測、產品溯源、企業誠信、責任追究制度體系,提升出口農產品品質水平,鞏固現有農產品出口市場,開拓我國優勢農產品國際市場,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截至目前,已實現我國295種農產品對190個國家(地區)出口貿易,共對外推薦註冊17811家農產品生產企業,今年以來又新增515家。
三是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在風險分析、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去繁就簡」,精簡檢疫審批項目,縮短審批時間,先後取消了75項動植物產品進境檢疫許可審批,將10類動植物產品進境檢疫許可審批授權直屬海關辦理,不斷提高海關動植物檢疫領域通關便利化水平,促進高水平「引進來、走出去」。對境外進入綜合保稅區動植物產品檢驗項目實行「先入區、後檢測」模式,大大減少貨物檢測口岸滯港等待時間。優化進境糧食錨地檢疫流程,為進口企業減少通關時間、降低進口成本。
四是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全面做好減稅降費相關第三方服務事項清理工作,發布《海關總署關於調整部分進出境貨物監管要求的公告》,在科學評估和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調整部分監管要求,調整取消進口栽培介質、出口飼料及飼料添加劑、出口水生動物、出口糧食、出口水果五類產品涉及第三方證明的進出境監管要求,為企業減負增效。認真做好涉及動植物產品進出口環節7項監管證件的清理,實現聯網核查2項,取消或退出2項,整合2項,內部調整1項;全面梳理涉及動植物檢疫安全準入規則381條,調整並公布可實施口岸提離檢疫和轉場檢查的動植物及其產品清單,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實現通關便利化。
五是助力區域發展戰略實施。服務推進長三角一體化,指導相關直屬海關印發《長三角跨直屬海關進出境動植物疫情應急處置預案》和《長三角跨直屬海關動植物疫病聯合監控方案》,在上海、杭州、南京、蘇州成功複製推廣進境生物材料檢疫改革措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廣州、深圳複製推廣進境生物材料檢疫改革措施,為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助力明顯,2018年以來進境生物材料整體審批時間縮短50%以上,生物材料進口量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遞增,生物產業以年均20%的增速快速發展。支持香港賽馬會從化馬場項目建設,實施香港賽馬會馬匹「一次審批、多次往返」「暫時進口、全時隔離」等便利化檢疫監管措施,2020年以來完成1654批、2895匹馬匹安全進出境檢疫監管,助力振興粵港澳大灣區馬業發展。推動粵澳深度合作,探索創新供澳花卉苗木監管,合作建設內地隔離檢疫圃,開闢「綠色通道」,促進花卉苗木便利通關,滿足澳門市場需求,助力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服務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
開放帶來進步,合作才能共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就是要加快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邁向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境界。開放共贏、包容合作始終是海關動植物檢疫工作的優良傳統和典型特徵,新時代海關動植物檢疫工作嚴格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動貿易創新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飽滿的熱情、嶄新的姿態,助力國家高水平全面開放。
一是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雙邊動植物檢疫合作,加強信息共享與技術交流,探索建立國際動植物疫情和外來入侵物種聯合監測預警機制,解決彼此農產品貿易關注。加大發展中國家動植物檢疫人員技術交流培訓力度,推進對檢疫基礎薄弱國家動植物檢疫實驗室援建,努力實現動植物檢疫合作領域政策溝通、貿易暢通。「十三五」以來與「一帶一路」沿線58個國家建立和暢通多、雙邊合作機制。加大「一帶一路」國家農產品輸華檢疫準入力度,2018年以來,共完成43個國家89種產品的輸華檢疫準入,促進區域農產品貿易發展的同時,也提升了中歐班列的運行效能。
二是全力保障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越辦越好」。發揮職能作用,服務外交外貿大局,助力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積極加強對外談判磋商,進一步擴大農產品參展種類,研究制訂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動植物展品監管方案、動植物疫情應急處置預案,授權上海海關開展參展農產品檢疫審批。第三屆博覽會期間共有20個國家(地區)46種農產品參展,共與6個國家籤署了12份農產品檢疫準入合作協議。
三是全力支持海南自貿港建設。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海南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的重要指示,加強制度集成創新研究,創新檢疫監管模式,制定印發《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海關監管方案》,對進入中轉基地的動植物種質資源,根據風險評估級別實施層級審批模式,探索實施檢疫準入分類管理,採取特許檢疫審批、境外預檢、孤島隔離、延長隔離期等措施,擴大準入國家(地區)以及準入種類。
四是深度參與全球經貿治理變革。拓展我國參與國際組織專業活動的廣度與深度,積極倡導「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健康」,深入參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和國際植物保護公約(IPPC)各項專業活動,積極參加WTO/SPS、UNEP/CBD等國際組織的各項活動。積極推薦10餘名動植物檢疫國際專家,建設國際參考實驗室,在國際規則制修訂、SPS通報評議等活動中發出中國聲音,彰顯責任和擔當,近年來已向上述國際組織提出規則和標準建議150項。
下一步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時代賦予使命,時代呼喚擔當。新時代海關動植物檢疫工作將始終加強黨對海關工作的全面領導,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按照「政治堅定 業務精通 令行禁止 擔當奉獻」的準軍事化紀律部隊工作要求,永不懈怠、永不停滯、改革創新、砥礪奮進,準確把握開放和安全的關係,強化監管,優化服務,全面踐行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全力助推高質量發展。
近期,將主要開展以下工作:
一是認真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領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重點是要統籌處理好「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的辯證關係,織密織牢開放安全網,在安全中謀發展,在發展中保安全。結合新形勢,面對新要求,科學謀劃和編制「十四五」海關動植物檢疫發展規劃,找準差距,明確目標,補齊短板,提升能力。
二是做好《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的學習宣貫和實施準備。10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系統規劃了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填補了我國生物安全領域基礎性法律的空白,是國門生物安全防控又一部重要的法律依據。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作為當前一段時期首要的法規學習任務,在全面學習領會的基礎上,做好相關部門規章的制修訂工作,確保法規與法律有機無縫銜接,確保國門生物安全防控體制機制順暢運行,各項制度有效落實。
三是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海關動植物檢疫職能作用。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支點,立足強大國內市場,統籌國際農產品供給與國內市場需求關係,服務培育完整內需體系,適當加快國內市場急需的農產品準入進程,積極促進國內優勢農產品擴大出口,保持農產品市場主體穩定,暢通產業鏈和供應鏈,推動和服務形成農產品領域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四是推動國門生物安全社會共治。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業企業在國門生物安全防控技術科研攻關、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合作,推動防控技術創新升級。開展國門生物安全普法宣傳,特別是以「4·15」國家安全日為契機,在全社會營造「人人關注國門生物安全,人人守護國門生物安全」的良好社會共治氛圍。
五是全面提升動植物檢疫治理能力和水平。樹立「全國一盤棋」的執法理念,建立全國統一的國門生物安全防控體系。按照業務整合、數據聚合、跨界融合工作思路,做好加減法,推動實現檢疫數據信息化、風險評估智慧化、疫情監測自動化、檢疫鑑定智能化、檢疫監管智控化。實施動植物檢疫能力提升工程,加緊動植物檢疫關鍵核心技術與方法研發,加快相關技術方法和限量標準制修訂,提升檢疫技術能力和水平,完善動植物檢疫技術標準體系。深度參與相關國際組織活動,參與國際技術交流,主動發出中國聲音,進一步增強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監製/ 陶永
攝影/ 高立強
審校/ 劉暢
編輯/ 雷煦
美術編輯/ 衛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