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點科學】科技支撐 提升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2020-11-26 西部網

11月1日,由陝西省科協主辦,省微生物學會、省法醫學會、省動物學會、省林學會承辦的陝西省生物安全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此次研討會圍繞「加強生物安全建設、助力新冠疫情防控」主題,探討如何提升陝西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為防控疫情提供智力保障。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腫瘤細胞生物學和生物技術藥物專家、空軍軍醫大學教授陳志南,在線作了《COVID-19發病特點及防控趨勢》主旨報告。

在報告中,他對新冠病毒的流行特點、突變趨勢、發病特點、疫苗研發、藥物研製等方面進行了簡要介紹。陳志南指出,我國在疫情防控中,也暴露出生物安全領域科技發展的不足和短板,比如高安全等級醫學研究實驗室少,數量難以滿足科研需要;數據共享機制與氛圍尚未有效建立;基礎研究成果與臨床應用的轉化應用渠道不暢等。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面向疫情防控的行動需求,需要審視生物安全科技部署格局是否能夠全面發揮支撐作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能否全面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國際生物安全形勢發展正處於大動蕩、大變革的重要轉折期,在短期內生物安全風險總體可控,但面臨生物襲擊威脅、新發突發傳染病等棘手問題,從長期看,戰略安全風險加大,亟須加強戰略引導和技術攻關。」陳志南建議。

在主題報告的5個分論題中,專家學者圍繞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及應用、人類遺傳資源與生物安全管理、保護生物多樣性與防範外來物種入侵、動物疫病與生物安全5個重點領域,進行了深入的解析、探討和解讀。

陝西省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張芳琳教授分享的主題是《實驗室生物安全》。她從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概念展開,介紹了全球發生的實驗室生物安全重要事件、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分級,以及各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基本要求、建設情況和存在問題,並提出建立完整的實驗室管理體系對提高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微生物耐藥,特別是細菌耐藥問題日趨嚴重,已經成為世界範圍關注的熱點問題。」陝西省微生物學會理事長、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徐紀茹在闡釋《微生物耐藥與生物安全》的主題時說。她深入分析了微生物耐藥與生物安全的關係,詳細解讀了《生物安全法》相關條目,並用生動的實踐案例深入淺出地提出了防範措施。

2020年陝西疾控首批援鄂檢測隊員、獲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三八紅旗手」、長期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檢測和研究工作的陝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師王麗,以《新冠病毒檢測實驗室生物安全》為主題,分享了個人防護要點、實驗室檢測及消毒經驗、關鍵注意事項等。

西安交通大學生物證據研究院院長、法醫學國家重點學科領軍學者李生斌教授,通過《生物安全司法溯源與預警》主題,從司法鑑定、遺傳學、基因組學、法醫微生物和進化生物學的角度,讓我們認識生物安全的源頭。他指出,對病毒在動物、人類和環境中傳播過程追蹤溯源,為控制傳染源、司法溯源和疫情預警提供有利的證據,為國家生物安全證據相關管理政策、技術標準、立法評估等提供技術支撐,有助於解決生物安全領域的爭議或糾紛事件。

如何合理開發利用人類遺傳資源,進行醫學相關研究和國際合作研究?西安交通大學一附院臨床藥理機構辦公室主任、國家食品監督管理局GCP檢查員陸明瑩,結合人類遺傳資源實踐管理中發生的經典案例,解讀了《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與國家安全》。

陝西省動物研究所所長金學林,以《秦嶺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現狀》為題,從秦嶺生物多樣性保護對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意義出發,針對秦嶺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不完善、管理體系不健全、生態系統相對脆弱等問題,建議完善監管體系和考核機制,全方位加強秦嶺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確保秦嶺生態安全。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賽迪觀點: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提升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面對近年來全球生物安全風險和不安定因素抬頭的趨勢,賽迪研究院科技與標準研究所認為,我國必須提升生物技術創新能力,完善生物技術創新體系,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生物安全治理中的應用融合,強化科技創新對提升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支撐作用。
  • 實施國家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規劃 提高生物安全平臺保障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全球及我國在公共衛生應急體系與生物安全保障體系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公共衛生和疾病防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能力不足,科學研究、疾病控制、臨床治療協同性不夠,數據共享及轉化應用渠道不夠通暢,部分重大疾病防控的技術和治療藥物研發能力仍然相對薄弱,以及新發突發傳染病的治療技術和藥物國家儲備不足等。
  •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支撐服務北京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建設
    近年來,北科院多項科技成果應用於京津冀地區社會治理、城市安全、城市風險評估、社區養老等領域,協助推進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有效提升了城市科學治理和精細化管理水平。近年來,北科院多項科技成果應用於京津冀地區社會治理、城市安全、城市風險評估、社區養老等領域,協助推進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有效提升了城市科學治理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在國家改革開放大潮中孕育而生的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北科院),是北京市屬唯一的大型多學科科研機構,一直將服務首都城市發展作為重要工作方向。
  • 生物安全的微觀與宏觀治理
    2020年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從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儘快推動出臺生物安全法,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
  • 規範治理體系 提升治理能力 為建設世界一流示範企業提供堅實基礎...
    中國石油必須認清與世界一流企業的差距,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進一步聚焦國家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示範企業步伐,確保頂梁柱頂得住、壓艙石壓得穩,為維護國家能源安全提供強有力支撐。  必須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 完善治理體系 提升治理能力
    及時回應群眾訴求,妥善化解矛盾糾紛,是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各地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推深做實密切聯繫群眾和服務群眾機制,積極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在農村,各類村民理事會成為基層治理的活躍力量。潁上縣300多個行政村成立「村嫂」理事會,4000多名「村嫂」在倡導鄉村文明、提高善治水平、推進農村基層自治等方面展現積極作為。接下來,潁上縣將進一步明確「村嫂」理事會職責範圍,推動「村嫂」更好地參與政策宣傳、村莊環境衛生整治、移風易俗、家庭關愛、安全隱患排查等工作,為提升農村基層治理水平貢獻女性「半邊天」力量。
  • 提升太湖控藻能力 保障河湖生態安全
    在太湖藻型生境短期內難以徹底改觀的背景下,為破解太湖藍藻水華沿岸帶堆積對連通河道輸入性水華堆積影響嚴重的難題,「十三五」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梅梁灣濱湖城市水體水環境深度改善和生態功能提升技術與工程示範」項目設置了攻關課題「梅梁灣藍藻水華控制與藻源性有機物處置技術集成與工程示範」(2017ZX07203-001)。
  • 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先進的科技、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和重要抓手。「雪亮工程」建設正是在新形勢下提升國家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安全的重大戰略,也是建設平安中國、平安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當今中國正處於社會矛盾多發期,也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
  • 曹海峰:進一步完善城市安全治理體系
    城市安全治理作為城市治理體系的基礎,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安全發展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進一步提升城市安全治理能力提供了方向指引,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有關部門要通過出臺有關鼓勵性政策、發布課題研發指南、提供研究經費等多種形式,積極鼓勵科研機構開展城市安全風險防範、事故預防、先進管理方法、關鍵安全技術裝備等相關領域開展理論和技術研究,為全面提升城市安全發展水平提供先進科技手段支撐。
  • 【科技日報】開放科學數據,助推科技創新
    當前,世界各科技強國已經把科研信息化作為21世紀科技創新的戰略舉措。在我國,科研活動信息化已是提高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的必要手段。  作為中國科技的「國家隊」,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一直高度重視科學數據在科研發現、信息化建設中的創新及應用。上世紀70年代,中科院開始建設專業資料庫。1982年科學資料庫被列入中科院「七五」和後十年的10項重大基本建設項目。
  •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瞄準關鍵核心技術主攻方向目前,我國科技整體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科技實力正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的能力提升,為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保障國家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科技創新不足,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短板受制於人,部分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賴進口的局面一時難以改變。
  • 加快實現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應急...
    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 題:加快實現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應急管理部有關負責人解讀《關於全面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新華社記者魏玉坤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 立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引領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
    我國已具備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條件。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堅實基礎。2020年我國科技創新綜合能力排名第14位,進入世界第一集團。
  • 「微生物-納米整合技術」將為我國鹽鹼地治理提供科技支撐
    9月23日,中農煦豐鹽鹼地治理吉林省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這標誌著治理鹽鹼地新技術——「微生物-納米整合技術」將為治理鹽鹼地新技術研究推廣提供科技支撐。  北京中農煦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鹽鹼地改造技術研發和提供鹽鹼地治理整體解決方案的高科技企業。
  • ...十大科技趨勢預測:生物計算迎爆發、無監督學習成為基礎支撐技術
    面對嶄新的2021,讀懂未來的科技趨勢發展,可能從未像今天一般重要。1月13日,百度研究院發布2021年十大科技趨勢預測,包括人工智慧、生物計算、AI晶片、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及相關產業,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發展緊密融合,既有技術前瞻性也具備產業指導價值。
  • 汙染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本次普查於2016年底正式啟動,標準時點為2017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2017年度,普查對象為排放汙染物的工業汙染源、農業汙染源、生活汙染源、集中式汙染治理設施和移動源五大類。據悉,與第一次全國汙染源普查相比,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在普查領域、普查內容方面都有所增加,汙染物核算方法和核算係數更加科學合理。
  • 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將發生深刻調整,我國現代化進程面臨的環境異常複雜嚴峻,如果不能通過依靠科技創新塑造新的競爭優勢,現代化進程就有可能遭遇遲滯的風險。只有以自立自強作為奮鬥基點,以科技實力的持續提升支撐引領現代化進程,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安全。
  • 深入推進餐飲行業治理 不斷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針對小餐飲等食品小微業態的特點,安徽通過完善立法、加強小餐飲入網後的事中事後監管,探索科學治理措施等方式,積極落實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深入推進餐飲業治理提升工程,不斷提升安徽省食品安全科學治理水平。推進餐飲行業治理,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協作,是區域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內容。目前,長三角區域三省一市都出臺了小餐飲登記備案入網的管理措施。
  • 劉衝,鄧門佳:新興生物技術發展對大國競爭與全球治理的影響
    引子近年來,新興生物技術與跨領域高新技術快速融合發展,應用前景廣闊,潛在風險突出,生物技術制高點和生物安全能力建設成為大國競爭新焦點。新冠疫情凸顯各國生物安全體系的弱點和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短板,進一步催化大國競爭,加大全球治理難度。
  • 為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提供支撐!「十三五」高校科技工作再上新臺階...
    ↓↓↓「十三五」期間,高校科技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秉持「引領創新、支撐發展、科教融合、開放協同、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凝心聚力,真抓實幹,全力提升新時代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為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