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由陝西省科協主辦,省微生物學會、省法醫學會、省動物學會、省林學會承辦的陝西省生物安全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此次研討會圍繞「加強生物安全建設、助力新冠疫情防控」主題,探討如何提升陝西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為防控疫情提供智力保障。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腫瘤細胞生物學和生物技術藥物專家、空軍軍醫大學教授陳志南,在線作了《COVID-19發病特點及防控趨勢》主旨報告。
在報告中,他對新冠病毒的流行特點、突變趨勢、發病特點、疫苗研發、藥物研製等方面進行了簡要介紹。陳志南指出,我國在疫情防控中,也暴露出生物安全領域科技發展的不足和短板,比如高安全等級醫學研究實驗室少,數量難以滿足科研需要;數據共享機制與氛圍尚未有效建立;基礎研究成果與臨床應用的轉化應用渠道不暢等。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面向疫情防控的行動需求,需要審視生物安全科技部署格局是否能夠全面發揮支撐作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能否全面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國際生物安全形勢發展正處於大動蕩、大變革的重要轉折期,在短期內生物安全風險總體可控,但面臨生物襲擊威脅、新發突發傳染病等棘手問題,從長期看,戰略安全風險加大,亟須加強戰略引導和技術攻關。」陳志南建議。
在主題報告的5個分論題中,專家學者圍繞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及應用、人類遺傳資源與生物安全管理、保護生物多樣性與防範外來物種入侵、動物疫病與生物安全5個重點領域,進行了深入的解析、探討和解讀。
陝西省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張芳琳教授分享的主題是《實驗室生物安全》。她從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概念展開,介紹了全球發生的實驗室生物安全重要事件、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分級,以及各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基本要求、建設情況和存在問題,並提出建立完整的實驗室管理體系對提高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微生物耐藥,特別是細菌耐藥問題日趨嚴重,已經成為世界範圍關注的熱點問題。」陝西省微生物學會理事長、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徐紀茹在闡釋《微生物耐藥與生物安全》的主題時說。她深入分析了微生物耐藥與生物安全的關係,詳細解讀了《生物安全法》相關條目,並用生動的實踐案例深入淺出地提出了防範措施。
2020年陝西疾控首批援鄂檢測隊員、獲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三八紅旗手」、長期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檢測和研究工作的陝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師王麗,以《新冠病毒檢測實驗室生物安全》為主題,分享了個人防護要點、實驗室檢測及消毒經驗、關鍵注意事項等。
西安交通大學生物證據研究院院長、法醫學國家重點學科領軍學者李生斌教授,通過《生物安全司法溯源與預警》主題,從司法鑑定、遺傳學、基因組學、法醫微生物和進化生物學的角度,讓我們認識生物安全的源頭。他指出,對病毒在動物、人類和環境中傳播過程追蹤溯源,為控制傳染源、司法溯源和疫情預警提供有利的證據,為國家生物安全證據相關管理政策、技術標準、立法評估等提供技術支撐,有助於解決生物安全領域的爭議或糾紛事件。
如何合理開發利用人類遺傳資源,進行醫學相關研究和國際合作研究?西安交通大學一附院臨床藥理機構辦公室主任、國家食品監督管理局GCP檢查員陸明瑩,結合人類遺傳資源實踐管理中發生的經典案例,解讀了《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與國家安全》。
陝西省動物研究所所長金學林,以《秦嶺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現狀》為題,從秦嶺生物多樣性保護對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意義出發,針對秦嶺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不完善、管理體系不健全、生態系統相對脆弱等問題,建議完善監管體系和考核機制,全方位加強秦嶺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確保秦嶺生態安全。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