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觀點: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提升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2020-09-03 賽迪研究院


生物安全是指國家有效應對生物因子及相關因素威脅、確保自身安全與利益處於相對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的能力和行為。面對近年來全球生物安全風險和不安定因素抬頭的趨勢,賽迪研究院科技與標準研究所認為,我國必須提升生物技術創新能力,完善生物技術創新體系,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生物安全治理中的應用融合,強化科技創新對提升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支撐作用。

01最新形勢

生物安全已成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生存和發展問題

近年來,全球人口持續增長、氣候變化顯著,各類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頻發。同時,隨著人類在生物技術方面研究能力的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對抗疾病或病蟲害中對各類化學醫藥、農藥的濫用,導致全球範圍內的生物安全風險加劇,各類新的動物源性病原體引發的傳染病疫情爆發趨勢抬頭。從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甲型H1N1流感、伊波拉病毒(EBOLA)到近期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下稱「新冠肺炎」),全球重大傳染病頻發,全球生物安全以及公共衛生應對體系面臨的風險加劇。

主要發達國家加快生物安全布局

美、英、日等發達國家已將生物安全戰略納入國家安全戰略,發布了國家生物安全戰略或規劃。2018 年 9月,美國政府發布《國家生物防禦戰略》,以防備和打擊生物安全威脅。此後,又陸續發布《美國衛生安全國家行動計劃》、《國家衛生安全戰略實施計劃2019-2022》,進一步完善國家生物安全的頂層設計。2018 年 7 月,英國發布《英國國家生物安全戰略》,強調盡全力使本國避免重大生物安全風險。2019 年 6 月,日本發布《生物戰略 2019—面向國際共鳴的生物社區的形成》,提出加強國際戰略合作,到 2030 年建成世界最先進的生物經濟社會。

我國高度重視生物安全治理

2020年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指出,「要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情況時強調,「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風險是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事關社會大局穩定的重大風險挑戰」,「要把生物安全作為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已將生物安全納入國家非傳統安全的戰略視野,高度關注大規模傳染病等領域。4月26日,《生物安全法草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上繼續審議,預計將於今年頒布。

02存在問題

2003年抗擊非典成功後,我國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已形成一定規模。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傳播速度快、感染範圍廣、防控難度大,表明我國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特別是科技創新對突發傳染病預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構建等支撐能力還比較薄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生物技術研發水平有待提高,核心技術和產品受制於人

在底層基礎性生物技術研發方面,合成生物、基因表達調控、代謝調控等相關技術亟待突破。在生物安全相關硬體和裝備方面,我國生物實驗室和防護裝置核心設備也存在短板,正壓防護服、生命維持系統、III級生物安全櫃等生物安全4級實驗室配套關鍵設備完全依賴進口。此外,重症醫療設備無法自給,關乎患者生命的重症醫療設備如ECMO等大型體外生命支持系統,及其上下遊原材料和核心部件的研發能力不足,相關產品尚不能實現國產化。

生物技術研發協同創新能力較弱,創新載體建設不足

我國生物領域的協同創新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由於各大醫院、高校科研院所、生物製品和裝備企業等創新主體在日常經營業務中各有側重,產學研合作效果不明顯,未能形成有效的協同創新合力。在創新載體方面,生物領域缺乏實現實驗室技術向產品技術轉移的創新平臺和中試系統,產業共性技術供給體系缺失,產業發展的基礎生物材料、生物技術基礎較為薄弱等。第三方醫學檢測機構、影像中心、病理中心等提供檢測、試驗驗證的公共服務平臺還處於起步階段,數量少,可提供服務項目較少。

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生物安全治理中的應用融合不足

近年來,我國湧現出一大批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新產品,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日益增強。從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可以看到,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我國生物安全治理中的應用還有待提高,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應用普及程度不足。現有諸多市區的公共衛生監測體系在數據收集、處理、分析使用等方面,大多沿用過去「定時抽樣,每周匯總」等老辦法,監測手段費時費力,結果時效性差且容易出錯。

03幾點建議

提升生物技術創新能力,加強對藥物、疫苗、醫療裝備相關核心技術產品的攻關。

加強對生命安全、生物安全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和重大科技成果攻關,做好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生物安全事件的技術儲備。完善生物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加快整合醫院、優勢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創新企業的科研力量,打造生命科學、生物技術、醫藥衛生等聯合技術攻關體系。加快補齊我國高端醫療裝備短板,實現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可控。推動實施重大傳染病防治、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網絡空間安全等涉及生物安全能力建設的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加強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醫療健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完善生物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等創新載體建設。

以生物技術、裝備龍頭企業為主體,打造產學研用深度參與的協同創新體系。以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聯防聯控科研攻關機制」為基礎,聯合傳染病、中醫藥、藥物研發、醫療裝備等領域的專家,形成常態化協同創新機制。支持優勢地區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率先打造一批生物領域的先進位造業集群,加強生物安全相關的技術研發。圍繞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建設一批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相關領域的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共性技術平臺,重點關注技術研發、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等環節,突破科技成果工程化、產業化的「死亡峽谷」。加快布局和建設一批與生物安全領域相關的公共服務平臺,提供試驗驗證、標準驗證與檢測、計量檢測、認證認可關鍵技術、產業信息、智慧財產權等基礎支撐和公共服務。

提升生物安全治理現代化能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生物領域的融合應用。

打破生物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不同主體間的行業壁壘,鼓勵我國信息技術頭部企業與生物技術企業、醫院、國家衛生監測系統單位等主體的深度合作。提升人工智慧、邊緣計算在生物技術研發方面的應用,助力提高生物醫藥研究效率,加速新藥研發流程。加大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技術在生物安全監測預警、疫情防控等方面的應用力度,為全國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信息系統、衛生大數據監測信息平臺體系建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切實提高生物安全風險的科學防控與管理水平。例如,在疫情防控和推動復工復產的關鍵時刻,積極採用「疫情防控行程卡」、「健康碼」等提高有關部門及機構行程查驗工作效率,利用「人工智慧肺部CT影像輔助診斷技術」,提高新冠肺炎診斷精準度和篩查效率。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ccid-2014」

作者丨石敏傑、何穎

相關焦點

  • 【學點科學】科技支撐 提升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11月1日,由陝西省科協主辦,省微生物學會、省法醫學會、省動物學會、省林學會承辦的陝西省生物安全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此次研討會圍繞「加強生物安全建設、助力新冠疫情防控」主題,探討如何提升陝西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為防控疫情提供智力保障。
  • 實施國家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規劃 提高生物安全平臺保障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全球及我國在公共衛生應急體系與生物安全保障體系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公共衛生和疾病防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能力不足,科學研究、疾病控制、臨床治療協同性不夠,數據共享及轉化應用渠道不夠通暢,部分重大疾病防控的技術和治療藥物研發能力仍然相對薄弱,以及新發突發傳染病的治療技術和藥物國家儲備不足等。
  •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瞄準關鍵核心技術主攻方向目前,我國科技整體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科技實力正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的能力提升,為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保障國家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科技創新不足,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短板受制於人,部分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賴進口的局面一時難以改變。
  • 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將發生深刻調整,我國現代化進程面臨的環境異常複雜嚴峻,如果不能通過依靠科技創新塑造新的競爭優勢,現代化進程就有可能遭遇遲滯的風險。只有以自立自強作為奮鬥基點,以科技實力的持續提升支撐引領現代化進程,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安全。
  • 譚作鈞到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調研 強化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譚作鈞到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調研 強化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助力「兩先區」高質量發展 時政要聞 │ 2020-05-07
  • 規範治理體系 提升治理能力 為建設世界一流示範企業提供堅實基礎...
    中國石油必須認清與世界一流企業的差距,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進一步聚焦國家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示範企業步伐,確保頂梁柱頂得住、壓艙石壓得穩,為維護國家能源安全提供強有力支撐。  必須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提高源頭創新能力,催生發展新動能,通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帶動「雙創」蓬勃發展,通過強化協同創新機制,打造區域創新高地,通過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提升創新產出績效,通過加強國際創新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通過完善科技政策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科技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
  • 生物安全的微觀與宏觀治理
    2020年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從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儘快推動出臺生物安全法,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
  • 論生物安全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生物安全是指國家有效防範和應對危險生物因子及相關因素威脅,生物技術能夠穩定健康發展,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態系統相對處於沒有危險和不受威脅的狀態,生物領域具備維護國家安全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1、從安全的客體看,這一涵義表明了生物安全這一「場域」既涉及傳統安全又涉及非傳統安全,且考慮到了二者相互交織的可能性。
  •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訪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只要秉持科學精神、把握科學規律、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就一定能夠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並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列為今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 如何儘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支撐?科技部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何部署?
  •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支撐服務北京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建設
    近年來,北科院多項科技成果應用於京津冀地區社會治理、城市安全、城市風險評估、社區養老等領域,協助推進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有效提升了城市科學治理和精細化管理水平。近年來,北科院多項科技成果應用於京津冀地區社會治理、城市安全、城市風險評估、社區養老等領域,協助推進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有效提升了城市科學治理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在國家改革開放大潮中孕育而生的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北科院),是北京市屬唯一的大型多學科科研機構,一直將服務首都城市發展作為重要工作方向。
  • 王志剛《旗幟》撰文: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將發生深刻調整,我國現代化進程面臨的環境異常複雜嚴峻,如果不能通過依靠科技創新塑造新的競爭優勢,現代化進程就有可能遭遇遲滯的風險。只有以自立自強作為奮鬥基點,以科技實力的持續提升支撐引領現代化進程,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安全。
  • 人民日報整版解讀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這一目標的重要意義
    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等,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社會治理水平,開創基層治理新局面。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基礎和保障。沒有安全,國家治理效能提升便無從談起。當前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更加凸顯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的重要性。
  • 加強科技基礎條件 提升科技資源共享—新聞—科學網
    在科技基礎條件支撐保障下,我國在量子調控、納米、蛋白質、幹細胞、全球氣候變化等領域產生了一大批原始創新成果,科技創新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 科技資源開放共享體系日益完善,開放程度和服務效益不斷提升。在科學數據及實驗材料等方面,科技部、財政部支持了一批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形成了跨部門、多層次的共享服務體系,推動全國700多家高校院所的資源共享;同時,聚焦重大需求和科技熱點,組織上百項專題服務,支撐大飛機研製、青藏高原生態評估、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科研活動和工程建設。 地方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建設和共享力度加大,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
  • 人民日報: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提供更多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供給,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制約,推動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迫切需要建立與此相適應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把我國已經積累的雄厚科技實力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支撐國家發展的「筋骨」和國際競爭的「內力」,以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的強勁「動能」大幅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的「勢能」。   搶抓新科技革命先機迫切需要構建新的科技創新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
  • 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印發《關於科技創新支撐生態環境保護和打好...
    》(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充分發揮創新驅動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動力的重要作用,力爭到2020年,科技創新支撐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要進展,在創新體系構建、基地平臺布局、人才隊伍建設、生態環保科技產業、環境治理模式等方面實現技術突破和能力提升。
  • 肩負起工程科技創新的歷史使命
    「四個面向」明確指明了新的歷史時期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努力方向。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根據新的發展階段進一步明確前進方向,我國科技創新才能行穩致遠、行之有效。「四個面向」圍繞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指引了科技創新向縱深推進的戰略方向,聚焦了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體現了國家和人民的結合、體現了科技和經濟的結合。
  • 專家解讀 | 生物安全法:國家生物安全的根本保障
    個別國外製藥企業以臨床試驗名義收集我國人類遺傳資源材料,用於進行與藥物臨床試驗無關的商業開發活動;在國際合作中,特別是在國際期刊發表以國人基因樣本為數據支撐的學術論文,威脅國家生物安全。四是生物武器與生物恐怖主義的現實威脅。在《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缺乏有效核查機制的現狀下,部分國家以增強反生物恐怖和應對傳染病能力建設為名強化生物戰略部署。
  • 中國出臺生物安全法 明確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重要組成部分
    ,將自2021年4月15日即中國第六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起施行。該法明確了生物安全的重要地位和原則,規定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物安全法共分為十章88條。該法的制定旨在維護國家安全,防範和應對生物安全風險,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保護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生物技術健康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曹海峰:進一步完善城市安全治理體系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11月20-21日,由人民日報社、清華大學指導,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誌社、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等聯合主辦的「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第七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暨2020應急管理峰會」在北京人民日報社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