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是指國家有效應對生物因子及相關因素威脅、確保自身安全與利益處於相對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的能力和行為。面對近年來全球生物安全風險和不安定因素抬頭的趨勢,賽迪研究院科技與標準研究所認為,我國必須提升生物技術創新能力,完善生物技術創新體系,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生物安全治理中的應用融合,強化科技創新對提升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支撐作用。
01最新形勢
生物安全已成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生存和發展問題
近年來,全球人口持續增長、氣候變化顯著,各類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頻發。同時,隨著人類在生物技術方面研究能力的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對抗疾病或病蟲害中對各類化學醫藥、農藥的濫用,導致全球範圍內的生物安全風險加劇,各類新的動物源性病原體引發的傳染病疫情爆發趨勢抬頭。從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甲型H1N1流感、伊波拉病毒(EBOLA)到近期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下稱「新冠肺炎」),全球重大傳染病頻發,全球生物安全以及公共衛生應對體系面臨的風險加劇。
主要發達國家加快生物安全布局
美、英、日等發達國家已將生物安全戰略納入國家安全戰略,發布了國家生物安全戰略或規劃。2018 年 9月,美國政府發布《國家生物防禦戰略》,以防備和打擊生物安全威脅。此後,又陸續發布《美國衛生安全國家行動計劃》、《國家衛生安全戰略實施計劃2019-2022》,進一步完善國家生物安全的頂層設計。2018 年 7 月,英國發布《英國國家生物安全戰略》,強調盡全力使本國避免重大生物安全風險。2019 年 6 月,日本發布《生物戰略 2019—面向國際共鳴的生物社區的形成》,提出加強國際戰略合作,到 2030 年建成世界最先進的生物經濟社會。
我國高度重視生物安全治理
2020年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指出,「要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情況時強調,「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風險是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事關社會大局穩定的重大風險挑戰」,「要把生物安全作為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已將生物安全納入國家非傳統安全的戰略視野,高度關注大規模傳染病等領域。4月26日,《生物安全法草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上繼續審議,預計將於今年頒布。
02存在問題
2003年抗擊非典成功後,我國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已形成一定規模。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傳播速度快、感染範圍廣、防控難度大,表明我國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特別是科技創新對突發傳染病預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構建等支撐能力還比較薄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生物技術研發水平有待提高,核心技術和產品受制於人
在底層基礎性生物技術研發方面,合成生物、基因表達調控、代謝調控等相關技術亟待突破。在生物安全相關硬體和裝備方面,我國生物實驗室和防護裝置核心設備也存在短板,正壓防護服、生命維持系統、III級生物安全櫃等生物安全4級實驗室配套關鍵設備完全依賴進口。此外,重症醫療設備無法自給,關乎患者生命的重症醫療設備如ECMO等大型體外生命支持系統,及其上下遊原材料和核心部件的研發能力不足,相關產品尚不能實現國產化。
生物技術研發協同創新能力較弱,創新載體建設不足
我國生物領域的協同創新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由於各大醫院、高校科研院所、生物製品和裝備企業等創新主體在日常經營業務中各有側重,產學研合作效果不明顯,未能形成有效的協同創新合力。在創新載體方面,生物領域缺乏實現實驗室技術向產品技術轉移的創新平臺和中試系統,產業共性技術供給體系缺失,產業發展的基礎生物材料、生物技術基礎較為薄弱等。第三方醫學檢測機構、影像中心、病理中心等提供檢測、試驗驗證的公共服務平臺還處於起步階段,數量少,可提供服務項目較少。
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生物安全治理中的應用融合不足
近年來,我國湧現出一大批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新產品,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日益增強。從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可以看到,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我國生物安全治理中的應用還有待提高,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應用普及程度不足。現有諸多市區的公共衛生監測體系在數據收集、處理、分析使用等方面,大多沿用過去「定時抽樣,每周匯總」等老辦法,監測手段費時費力,結果時效性差且容易出錯。
03幾點建議
提升生物技術創新能力,加強對藥物、疫苗、醫療裝備相關核心技術產品的攻關。
加強對生命安全、生物安全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和重大科技成果攻關,做好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生物安全事件的技術儲備。完善生物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加快整合醫院、優勢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創新企業的科研力量,打造生命科學、生物技術、醫藥衛生等聯合技術攻關體系。加快補齊我國高端醫療裝備短板,實現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可控。推動實施重大傳染病防治、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網絡空間安全等涉及生物安全能力建設的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加強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醫療健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完善生物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等創新載體建設。
以生物技術、裝備龍頭企業為主體,打造產學研用深度參與的協同創新體系。以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聯防聯控科研攻關機制」為基礎,聯合傳染病、中醫藥、藥物研發、醫療裝備等領域的專家,形成常態化協同創新機制。支持優勢地區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率先打造一批生物領域的先進位造業集群,加強生物安全相關的技術研發。圍繞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建設一批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相關領域的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共性技術平臺,重點關注技術研發、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等環節,突破科技成果工程化、產業化的「死亡峽谷」。加快布局和建設一批與生物安全領域相關的公共服務平臺,提供試驗驗證、標準驗證與檢測、計量檢測、認證認可關鍵技術、產業信息、智慧財產權等基礎支撐和公共服務。
提升生物安全治理現代化能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生物領域的融合應用。
打破生物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不同主體間的行業壁壘,鼓勵我國信息技術頭部企業與生物技術企業、醫院、國家衛生監測系統單位等主體的深度合作。提升人工智慧、邊緣計算在生物技術研發方面的應用,助力提高生物醫藥研究效率,加速新藥研發流程。加大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技術在生物安全監測預警、疫情防控等方面的應用力度,為全國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信息系統、衛生大數據監測信息平臺體系建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切實提高生物安全風險的科學防控與管理水平。例如,在疫情防控和推動復工復產的關鍵時刻,積極採用「疫情防控行程卡」、「健康碼」等提高有關部門及機構行程查驗工作效率,利用「人工智慧肺部CT影像輔助診斷技術」,提高新冠肺炎診斷精準度和篩查效率。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ccid-2014」
作者丨石敏傑、何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