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1日訊/
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中國武漢市在冠狀病毒大流行早期死亡的85名COVID-19患者的最常見特徵。他們報告了迄今為止研究中最大的冠狀病毒患者死亡群體的共性。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linical Features of 85 Fatal Cases of COVID-19 from Wuhan.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圖片來自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20, doi:10.1164/rccm.202003-0543OC.
這些研究人員對在2020年1月9日至2月15日期間在武漢市兩家醫院---武漢協和醫院和武漢漢南醫院---接受治療後死亡的COVID-19患者的電子病歷進行了分析報告。位於中國湖北省的武漢市是中國COVID-19疫情爆發的震中。
這些作者表示,「"我們隊列中死亡人數最多的是50歲以上的男性非傳染性慢性病患者。我們希望這項研究能傳達出COVID-19的嚴重性,並強調了50歲以上的男性慢性共存疾病(包括
高血壓、冠心病和
糖尿病)的風險人群。」
這些研究人員檢查了85名死亡患者的病歷,記錄了他們的病史、冠狀病毒的暴露情況、他們所患的其他慢性疾病(共存疾病)、症狀、實驗室檢查結果、CT掃描結果和臨床管理等信息,然後進行統計學分析。這些患者的中位年齡為65.8歲,72.9%為男性。他們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熱、呼吸急促和疲乏。
高血壓、
糖尿病和冠心病是最常見的共存疾病。80%多一點的患者在入院時嗜酸性粒細胞(嚴重呼吸道感染時數量減少的細胞)的計數非常低。共存疾病包括呼吸衰竭、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和心律失常等。大多數患者接受了
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和糖皮質激素治療。有些患者接受了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或幹擾素α-2b。
這些研究人員指出,「也許我們最重要的觀察是,雖然呼吸道症狀可能在發病後一周才會出現,但一旦出現,就會迅速下降,正如我們的研究中從入院到死亡的時間很短(平均6.35天)所表明的那樣。」
根據這些研究結果,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症---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水平異常偏低---可能預示著預後不佳。這些研究人員還指出,早期出現的呼吸急促可能被用作COVID-19症狀的觀察性症狀。此外,他們還指出,聯合使用抗微生物藥(抗病毒藥物、
抗生素)對這些患者沒有明顯的幫助。大多數研究的患者都死於多器官衰竭。
「我們的研究調查了中國武漢市在本次大流行早期死亡的患者,確定了這些患者的某些特徵。隨著這種病毒蔓延到其他地區,來自這些地區的觀察結果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遺傳因素可能在人體感染後的反應中起著一定的作用,而隨著這種病毒發生突變,疫情的過程也可能會發生變化。由於這是一種不斷變化的新型流行病,我們認為隨著開展越來越多的研究,醫學界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Yingzhen Du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85 Fatal Cases of COVID-19 from Wuhan: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20, doi:10.1164/rccm.202003-0543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