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癌症|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6|-健康界

2020-12-05 健康界

6月11日,看似平靜下來的COVID-19再次伸出了它的魔爪,北京連續發現多例本土確診病例,經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這些病例均有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活動史。不過,據目前官方公布的病例情況顯示,多數確診病例屬於輕型或普通型,但卻再次提醒了大家,疫情尚未結束,同志們仍需警惕。

截至6月15日,全球已有疫情國家達212個,累計確診7,989,786例,死亡435,356例,治癒4,091,333例。癌症作為一種慢性但惡性度較高的疾病,已被發現是COVID-19患者的主要危險因素。有證據表明,癌症患者可能比沒有癌症的患者更易感染COVID-19。然而,由於大多數報告中的樣本量較小,準確描述甚至探究癌症和COVID-19之間可能聯繫的數據仍不充分。因此,迫切需要系統了解癌症和COVID-19患者的臨床特徵,以保護這些易感患者免受SARS-CoV-2感染,通過監測可靠的病程標誌物,可以對這一特定人群實施有效的治療。

5月29日,The Lancet刊發一篇報導,該文回顧性分析了中國武漢地區癌症患者合併COVID-19嚴重程度的臨床特徵及相關危險因素,這是我國武漢同濟醫院、武漢協和醫院、武漢第一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武漢第四醫院和武漢第五醫院、武漢肺部醫院、武漢市金銀灘醫院以及武漢市漢口醫院共九家醫院進行的一項多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

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在癌症和COVID-19患者中最大的多中心隊列研究,提供了詳細的臨床和實驗室信息。這項研究強調,除了先前報導的老年危險因素外,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NT-proBNP升高、CD4+T細胞或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白介素6(IL-6)、降鈣素原和D-二聚體升高以及淋巴細胞減少等危險因素,都有助於疾病進展的早期監測。

圖1 中國武漢地區癌症患者合併COVID-19嚴重程度的臨床特徵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研究方法

本研究納入了2020年1月13日至3月18日期間入院的成人患者(年齡≥18歲),經RT-PCR實驗室確診為SARS-CoV-2感染,合併任何類型的惡性實體瘤和血液惡性腫瘤。根據年齡、性別和合併症,以2:1的比例通過傾向性得分匹配,將登記的患者與未患癌症的COVID-19的患者進行統計學配對。

圖2 研究概要

另外,本研究以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腎損害、腦血管疾病、肝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為配對因素,這些疾病被認為是COVID-19引起疾病嚴重程度或死亡的危險因素。

由於武漢市的公共衛生幹預措施在入院期間發生了變化,研究根據入院時間將患者分為兩組:早期(2020年1月13日至2月16日)和晚期(2020年2月17日至3月18日)。

收集所有經實驗室確診的SARS-CoV-2患者的流行病學、臨床細節、實驗室和放射學數據。其中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檢查,淋巴細胞亞群,炎症或感染相關生物標記物,心臟、腎臟、肝臟和凝血功能檢查,以及初步診斷時獲得的胸部CT掃描。

研究結果

本研究共納入232例癌症患者和519例匹配的非癌症患者,其中早期組614例和晚期組137例,隨訪至2020年3月26日。由於不同醫院的醫療服務是根據COVID-19診斷和治療指南第七次修訂試驗版本進行的,不同醫院之間的臨床結果(存活和非存活)沒有出現顯著差異(p=0.30)。早期收治的614例患者中92例(15%)死亡,晚期收治的137例患者中10例(7%)死亡。

519例無癌患者中有166例(32%)和232例癌症患者中有148例(64%)在入院時有嚴重COVID-19;癌症患者有嚴重疾病的風險較高(或3.61;95%CI 2.59~5.04;p<0.0001)。癌症患者的隨訪時間比沒有癌症的患者長,這表明他們在醫院呆的時間更長,而且在隨訪期間死亡的可能性也更大。此外,癌症患者的病毒清除時間[24(IQR 17~29)天]比非癌症患者長[21天(IQR 15~24);p=0.045]。

圖3 COVID-19患者的人口統計學、臨床、放射學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包括癌症和非癌症患者

比較入院的症狀時,癌症患者比非癌症患者更容易出現呼吸困難和咳痰,但咽喉痛和鼻炎的可能性較小。此外,CT掃描顯示,磨玻璃樣陰影和斑片狀陰影在癌症患者中更常見。在比較重度和非重度COVID-19的癌症患者時,也發現了一些症狀和CT表現的差異。

在比較有無癌症患者COVID-19的生化指標時,研究發現癌症患者的促炎細胞因子包括TNF- TNF、IL-6和IL-2R高於非癌症患者。感染相關的生物標誌物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在癌症患者中也較高。

免疫細胞方面,腫瘤患者淋巴細胞、CD4+ T細胞、CD8+ T細胞計數下降,CD4+ T細胞與CD8+ T細胞比值下降更為明顯。

由於癌症患者中性粒細胞、丙氨酸轉氨酶、乳酸脫氫酶和hs-cTnI水平較高,而嗜酸性粒細胞、白蛋白、球蛋白和總蛋白水平下降,癌症患者比非癌症患者多器官損害的證據更明顯。另外,凝血相關指標如血小板計數下降、凝血酶原時間和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在癌症患者中也明顯延長。

與非重症患者相比,嚴重COVID-19患者炎症反應加重、淋巴細胞減少和多器官損傷,特別是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和NT-proBNP升高。

此外,與那些只接受癌症手術治療的患者相比,接受靶向或免疫治療的患者患重症的機率更高。癌症診斷後時間較長(1~5年或>5年)的患者與腫瘤史少於1年的患者相比,COVID-19的嚴重程度和死亡風險更低。

結論與思考

在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中,老年人往往是一個重要的獨立死亡預測因素,在COVID-19中也是如此,疫情高發期時,重症及死亡病例多集中於老年人,因此老年腫瘤患者危險程度較大。本研究觀察到晚期腫瘤加重了COVID-19的進展,這可能是腫瘤負擔所致。

此外,在測定的細胞因子中,IL-6的升高最為明顯。眾所周知,IL-6在調節血管滲漏、補體激活和凝血途徑中發揮著多方面的作用,最終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多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和SARS的預後不良。

TNF-α被認為是COVID-19的一種新的生物標誌物,目前已被報導可以促進肺上皮細胞和內皮細胞的凋亡,最終導致血管滲漏、肺泡水腫和缺氧。TNF-α最初被認為是誘導腫瘤出血性壞死的有效介質,TNF-α在流感和SARS-CoV感染中也被報導介導氣道高反應性和發病機制。

這些發現有助於解釋該研究結果:與C反應蛋白和D-二聚體等指標相比,TNF-α可能更能預測COVID-19的嚴重程度,尤其是在癌症患者中。

根據本研究發現,在這場COVID-19危機中,癌症患者的三個主要治療策略是必要的。首先,應為醫務人員、癌症患者和癌症倖存者制定強有力的個人保護規定,以避免交叉感染。其次,對於穩定的癌症,應考慮在流行地區有意推遲輔助化療或擇期手術,但應繼續口服藥物。第三,對於感染COVID-19的癌症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或其他合併症的患者,應考慮進行更嚴密的監測。

相關焦點

  • 新冠肺炎?感染?腫瘤?白介素6幫你來解析
    新冠肺炎?感染?腫瘤?重症新型冠狀肺炎患者由於「細胞因子風暴」,而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和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而細胞因子風暴的診斷主要依賴檢測外周血中的炎性因子有無升高,白介素6在初級和二級風暴中均發揮重要作用,其在外周血中含量進行性升高。而且由於白介素6在實驗室檢測中具有方便快捷,準確性高的優點,因此其在診斷「細胞因子風暴」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 細胞因子風暴和COVID-19致死——2020年細胞因子市場分析
    與安慰劑相比,Ilaris無法降低COVID-19的死亡率。 Ilaris是一種抗全人源化IL-1β單抗,可靶向結合併中和IL-1β,阻斷其作用。對於COVID-19,中科院周琪院士曾表示,新冠肺炎感染者身體內會出現「炎症風暴」的現象,該現象是新冠肺炎感染者從輕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轉換的關鍵點。「炎症風暴」學術名稱為細胞因子風暴,是一種不適當的免疫反應。
  • 白介素
    目前針對抗癌藥物引起骨髓毒副反應的腫瘤輔助治療藥物有三類,分別為促髓細胞生長因子藥、促紅細胞生長因子和促血小板生成藥(包括重組人血小板生長因子和白介素-11)。發現了與卡波西肉瘤相關的皰疹病毒,這提示兩者存在一定的聯繫.該病毒編碼的白介素-6(il-6)的同系物.人類il-6可促進骨髓瘤生長,同時刺激骨的重吸收.
  • 三、腫瘤壞死因子
    三、腫瘤壞死因子   1975年Carswell等發現接種BCG的小鼠注射LPS後,血清中含有一種能殺傷某些腫瘤細胞或使體內腫瘤組織發生血壞死的因子,稱為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 關於白介素6,你了解多少?
    關於白介素6,你了解多少?      新冠肺炎的爆發已成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顯示細胞因子風暴是新冠肺炎患者向重症和危重症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外周血炎症標記物是新冠肺炎重症早期預警重要指標。
  • 腫瘤壞死因子與腰椎間盤退變的相關性研究進展
    TNF-α的特徵和功能腫瘤壞死因子(TNF),在1975年被發現為內毒素誘導的糖蛋白,能使多種腫瘤發生出血性壞死,是炎症的一種主要監管機構。TNF-α介導免疫反應,不僅可活化巨噬細胞,並與多種細胞因子(如IL-1,IL-6,IL-8和硝酸酪氨酸等)相互作用,參與各種免疫反應。
  • 白介素6檢測試劑盒生產企業盤點
    在辭舊迎新的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肺炎席捲神州大地,這種新型冠狀肺炎來勢洶洶,感染率高,傳播速度快,缺乏針對性的治療藥物,一時間讓醫護工作者束手無策,但醫護工作者們發揮才智,逐漸控制並改善了新冠肺炎。白介素6作為一類細胞因子,有著非同一般的臨床效用。
  • 「covid-19獻血群」裡好熱鬧!10名新冠肺炎康復者陸續獻血漿
    2月28日,武漢市第四醫院楊莉、安坤龍、江金宇這三位工作人員的獻血照片一發到「covid-19獻血群」,群裡再次熱鬧了起來。三位獻血者同時捐獻血漿楊莉、安坤龍、江金宇都是武漢市第四醫院「covid-19獻血群」的成員,剛剛過了隔離期的他們,碰巧被安排到同一天在武漢血液中心進行恢復期血漿捐獻。
  • 公衛·速遞|一項臨床研究揭示沙利魯單抗阻斷白介素-6治療伴隨全身...
    公衛·速遞|一項臨床研究揭示沙利魯單抗阻斷白介素-6治療伴隨全身炎症的重症新冠肺炎效果 2020-07-11 1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阻斷致命的細胞因子風暴是治療新冠肺炎的重要武器
    對鼠疫的"沉默"反應與對導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的強烈反應截然不同。這表明,保持先天反應的平衡對COVID-19患者的生存至關重要。細胞因子風暴之路下面是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是如何危害人體抵抗感染的。
  • 不可思議:得了新冠肺炎,腫瘤卻消失了?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來襲。這場疫情對人類帶來的浩劫史無前例。截止今天,全球因新冠肺炎造成的死亡近200萬人。在這場疫情中,一旦罹患新冠肺炎,健康人群的身體狀態尚且會遭受嚴重打擊,癌症患者更是難以度過疫情的難關。根據研究顯示,癌症患者相比健康人群而言更易感染新冠肺炎,而罹患新冠肺炎後,癌症患者的死亡率也相對更高。
  • 白介素6檢測方法
    白介素6的檢測方法白細胞介素6(IL-6)是一種具有多重免疫調節功能的細胞因子。HTLV-1感染的T淋巴母細胞系、單核細胞、血管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以及某些腫瘤細胞均可產生IL-6。某些急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細胞惡性腫瘤(如多發性骨髓瘤)等與病人體內IL-6水平異常增高有關。
  • 1分鐘讀懂炎症指標裡的急先鋒——白介素6!
    而白介素6是細胞因子網絡中的重要成員,在急性炎症反應中處於中心地位,可介導肝臟的急性期反應,刺激C反應蛋白和纖維蛋白原的生成。多種感染性疾病可導致血清白介素6水平升高,而且白介素6水平與患者預後密切相關。白介素6升高,說明體內有炎症。增高的程度與炎性反應密切相關,白介素6升高的越明顯,說明體內的炎症越嚴重。
  • 科學家梳理油酸與炎症因子相關性循徵研究—新聞—科學網
    近日,江南大學食用油營養與安全科技創新團隊在《食品科學與營養評論》發表綜述文章,通過Meta分析論述了油酸與炎症因子的相關性。 目前研究認為,補充以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橄欖油與降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肥胖相關疾病的風險有相關性。據已有的Meta分析,地中海飲食模式及其中的橄欖油降低了C反應蛋白和白介素-6水平。
  • T細胞內細胞因子、血清細胞因子、調節T細胞、淋巴細胞亞群傻傻分不清楚
    名稱中沒有」CD3+CD8-「第三:參考值完全不一樣血清細胞因子報告如下圖另外血清細胞因子可以檢測的因子種類要多一些,一般6-10種左右,看醫生重點看哪種,有些實驗室只能查2項,腫瘤壞死因子α(英文縮寫TNF-α)和白介素10(英文縮寫IL-10)也是可以的,因為國內外文獻中出現最多就是這兩個,研究越多,診斷也就越明確。
  • 新冠肺炎最大受累臟器是肺,肺纖維化可能是後遺症之一,應加強隨訪...
    且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狀與SARS有很多共同點,如造成嚴重的肺部損傷、胸腔積液,重症可並發嚴重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又進一步造成肺損傷,形成惡性循環,即使患者痊癒,也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如肺纖維化。既往數據顯示,SARS患者中分別有36%和30%在感染後3、6個月發展為肺纖維化。由此推斷,肺纖維化將可能成為新冠肺炎愈後的後遺症之一。
  • 檢驗科新項目——白介素6
    白介素6 ( IL-6) 是細胞因子網絡中的重要成員,在急性炎症反應中處於中心地位,可介導肝臟的急性期反應,刺激C 反應蛋白( CRP) 和纖維蛋白原的生成。多種感染性疾病可導致血清IL-6 水平升高,而且IL-6 水平與患者預後密切相關。
  • NEJM發文,TIL回輸治療腫瘤快速消退
    KRAS突變是眾多腫瘤都較為高發的一種突變基因,在25%的癌症病例(肺癌、胰腺癌和結直腸癌)中檢出,與極差的疾病預後相關。2019年6月,FDA批准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治療方法LN-145為突破性的治療指定,這是用於實體瘤的細胞免疫療法首次獲此殊榮。後又被授予了快速通道稱號。人乳頭瘤病毒(HPV)選擇的TIL產品也顯示出很好的療效,在18例HPV相關宮頸癌患者中產生的ORR為28%(NCT01585428)。兩名患者持續進行CR,持續超過4年。
  • 中科大宣布新冠"炎症風暴"研究進展:發現阻斷藥物
    發現白細胞介素-6(IL-6)是誘發炎症風暴的重要通路,在對機制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成功地採用「託珠單抗」作為抑制劑,取得了初步臨床效果,進一步多中心臨床試驗正在進行。新聞發布會後,中國科大在認識新冠肺炎「炎症風暴」產生機理和篩選有效阻斷藥物等方面取得的研究進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期簡報對該項研究進展進行系統介紹,以饗讀者。
  • COVID-19細胞因子風暴誘因
    細胞因子風暴是機體免疫系統紊亂情況下,過度的細胞因子釋放,導致機體免疫應答亢進,產生免疫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