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諾貝爾獎揭曉的時間,這一次將直接頒發兩年諾獎獲得者。無疑是全世界都關注著的事。在過去幾年,莫言和屠呦呦作為我們國家的諾貝獎獲得者,向世界證明了我們的實力。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我們為什麼關注諾貝爾獎?》文中指出,我們關注諾貝爾獎,是因為每一年對諾貝爾獎得主及其研究成果的關注和了解都是一次集體科普,更是全社會對科學精神的褒揚。
以下為全文:
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揭曉: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以及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三位科學家獲得這一獎項,獲獎理由為,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以及對氧氣供應的適應性。
2019年「諾獎周」正式開跑。未來幾天,物理學獎、化學獎等將陸續揭曉。
諾貝爾獎歷經百年,截至2018年,已頒出590個獎項,共935個個人或組織獲獎。時至今日,諾貝爾獎一直都被視為各領域最重要的榮譽之一。
「獻給令全人類獲得裨益者」是諾貝爾獎的宗旨,獎項背後的一個個研究成果,改變著我們的認知和生活。
196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生物化學家卡爾文,發現了有關植物光合作用的「卡爾文循環」,即植物的葉綠體如何通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轉化為機體內的碳水化合物的循環過程,首次揭示了自然界最基本的生命過程;196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德裔美籍生物學家德爾布呂克、美國遺傳學家赫爾希和義大利生物學家盧裡亞組成的小組,證明DNA就是遺傳信息的物質載體,直接導致了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並因此奠定了分子遺傳學乃至整個分子生物學的基礎;2017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韋斯、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基普·索恩和巴裡·巴裡什,因構思和設計了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獲得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構思和設計在探測兩個黑洞合併的引力波信號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人類開始能夠「聽」到黑洞……諾貝爾獎的背後,是人類認知能力和水平的不斷提升。
諾貝爾獎更見證了人類改變世界、改變自身生存和生活狀況的努力探索。青黴素的發現讓葡萄球菌、鏈球菌等細菌感染的疾病治療變得更加有效,挽救了千萬個生命;對半導體的研究和電晶體效應的發現,使電子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撥快了自動化和信息化的步伐……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的開創性發現,解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的機制,為我們了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發現也有助於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
我們關注諾貝爾獎,是因為每一年對諾貝爾獎得主及其研究成果的關注和了解都是一次集體科普,更是全社會對科學精神的褒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