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背後的故事3:說說讓我們生活更豐富多彩的化學反應

2020-12-05 無心講談社

10月7日,2019年度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揭曉; 10月8日,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10月9日,將揭曉「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獎的各大獎項將陸續揭曉。

每年諾貝爾獎揭曉時,新聞媒體都會追蹤報導, 讓人感嘆、佩服。但可能也有不少人並不理解這些獲獎的研究到底有什麼意義。諾貝爾獎是授予那些「對人類做出傑出貢獻的研究」,其中,有不少研究成果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筆者分3期來回顧那些曾改變我們的世界的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這次是第三期,也是最後一期,我們來談談「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反應,即等於「製造」

一聽到「化學」,可能很多人就會想起在學校上課時學到的各種化學反應,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分子結構式等。筆者當年也是很苦惱,看著一堆化學分子式如同天書一般,一想到上化學課就頭大。而且說到化學反應,可能很多人覺得這不過是科學實驗室的事,跟自己的生活距離很遠……這種感覺,我懂你!但是,其實我們身邊很多東西在製造時,都需要進行化學反應。

從塑料、化學纖維這些常見的材料到藥品等,我們身邊的很多東西都是利用化學反應製造出來的。比如,你在讀此文時使用的智慧型手機或電腦上使用的「有機EL」屏幕,毫無疑問也是化學反應的產物。所謂化學反應,可以說就是製造本身。

其中製造時最重要的化學反應之一就是「交叉耦合反應」。2010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3名研究者進行的正是這方面的研究。針對如何有效利用「鈀」這一金屬元素,取得相關實際研究成果的美國科學家理察-赫克、日本科學家根岸英一和鈴木章均為獲獎者。

拓寬製造範圍的「交叉耦合反應」

那麼,交叉耦合反應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能獲得諾貝爾獎?為什麼這項研究成果能獲得如此高度評價呢?用一句話來總結一下就是:兩種不同有機化合物的分子是利用「碳-碳」鍵連接起來的反應。

「有機化合物」、「分子」、「碳」這些名詞乍聽,感覺很難懂的樣子。那麼,簡單來說,「分子」,是具有某種特定形態和性質的最小單位,多數物質是分子的集合體。各種分子由不同類型的結構部分組合而成的。不同的結構及形態構成了分子特有的性質。並且,分子形成中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是「碳」。我們使用的塑料也好,醫藥品也好,身邊的其他東西也好,大都含有碳元素。把碳和其他結構元素匯聚起來組成的分子集合體稱為「有機化合物」,若是人工創造出來的則稱為「有機合成化合物」。

若能將有機化合物的碳元素們按照我們所想的連接起來,就可能實現「有機合成」,給帶來新的製造可能性,有助於創造出更多的物質。但是說起來容易,實際上做起來非常困難。正因為如此,一些將碳和碳巧妙結合的化學反應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交叉耦合反應,是一種能把既往無法很好結合在一起的物質輕鬆連接在一起的卓越手段。

交叉耦合反應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劑」的存在。獲得諾貝爾獎的3名科學家,使用鈀這一金屬元素作為催化劑。在這之前,雖然已有使用其他金屬催化劑的交叉耦合反應,但是能夠粘合的有機化合物極其有限。如果使用鈀則可以連接各種各樣的有機化合物,可製造物質的範圍變化大了。因此獲得高度好評,並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這裡,筆者講一下日本科學家鈴木章博士發現的「鈴木-宮浦交叉耦合」反應。這種反應的優勢在於「簡單」。由於其簡單,不僅在全世界的研究室使用,在工廠也開始使用。以液晶材料和導電性材料為首,還依靠此化學反應生產出了各種醫藥品和農藥等產品。

物質結合不可缺少的「催化劑」的關鍵「標籤」

讓我們再次關注一下剛才的化學反應的印象圖。在有機化合物A和B中,各自帶有一種相應的標籤,它的專業術語中叫做「官能基」,在耦合反應中是很重要的存在。若沒有這些「標籤」,相對萬能的鈀觸媒也不能工作。應該結合在一起的有機化合物們,應該在何處結合,是由標籤進行判斷的。

獲得諾貝爾獎的3位科學家開發的鈀催化劑交叉耦合反應,粘合在一起的有機化合物標籤各不相同。

鈴木章博士發現的反應標籤是使用硼元素。這一標籤有很多優點。比如,即使沒有像實驗室那樣能夠很好控制的環境條件,只要在試管中混入就會產生反應,且比起之前開發的標籤毒性要低得多。正因為如此,在工廠也可以應用到批量生產上,從而生產出各種對生活有用的東西。

比如先前所說的智慧型手機、電視畫面等上面使用的有機EL、高血壓藥品、培育蔬菜時使用的農藥等,現在我們使用的很多東西,如果沒有這項研究,或許還不能實現。

交叉耦合反應的更進一步研究

交叉耦合反應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既可以獲得諾貝爾獎,也在全世界獲得到好評。化學反應的相關研究依然在進行著。

為了引起耦合反應,需要相應的標籤。也就是說,必須讓想要粘在一起的有機化合物需預先持有標籤。但是根據有機化合物的種類,有時候很難做到。那麼,別的標籤不行嗎?如果沒有標籤,能夠發生反應嗎?這項都正在進行研究當中。另外,作為催化劑的鈀金價格很貴,能否使用其他金屬等的相關實驗也在持續著。

而且最近,人們考慮到相比人腦思考,設定一定條件的機械運算更有效率。於是,出現一些新的動向,比如利用計算機的機械學習來加速對化學反應的研究。化學反應的條件,還需要調節溫度、將溶液轉化為酸性(或者鹼性)等。使用怎樣的標籤,怎樣的催化劑,怎樣的條件,才能獲得最佳的結果,這些條件的組合數目龐大,所以使用計算機來尋找合適的條件也是必要的輔助收到。雖然現在還只達到人類可以預測的水平。但是今後,在化學製造的世界裡,可能也會發生許多由於機械學習而引起的重大變革。

現在全世界很多化學家們都以製造新物質作為研究目標,雖然屢有失敗,但也有不少新的發現。在我們身邊觸手可及的工業產品背後,有著化學家們的努力和貢獻,他們給我們創造了更豐富多彩的世界。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於10月9日(星期三)下午5點45分揭曉。到底什麼樣的研究才能獲獎呢?拭目以待!

(題外話:①本號改名為:無心講談社,原名:田姐看日本。發文宗旨不變,內容更豐富,絕不敷衍,還請繼續關注。

②這個系列內容比較深奧,共三篇,一篇沒有推薦,另一篇閱讀量也很少,但我不想半途而廢,所以還是將第三篇發了出來,也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

原創編譯:無心講談社(即 田姐)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諾貝爾獎背後的故事
    我們真的回不到過去了嗎……」畢導製作的愛因斯坦被提名次數與年份的關係,其中愛因斯坦獲得了1921年諾貝爾獎。圖片來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45933447我恰好對這一段的歷史小有研究。
  • 說說「耀哥」背後的故事
    徐耀榮先生出版的作品集說說「耀哥″背後的故事文/雲淡風輕近來連續讀了文化戰線2O餘位著名專家學者評價中國故事家、「湖北故事大王」徐榮耀的文章,讓我對這位在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方面作出傑出貢獻的傳奇英雄人物產生了無比崇敬的心情。
  • 諾貝爾獎,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有人就此感慨,諾貝爾獎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太遙遠了。但當我們讀完「漫遊諾貝爾獎創造的世界」叢書後,想法可能會大為改觀。陳邕說:「『漫遊諾貝爾獎創造的世界』叢書的角度很新穎獨特——從日常生活的角度來介紹諾貝爾獎,不僅讓我們對諾貝爾獎的百年歷史有大致的梳理,還帶領我們感受諾貝爾獎的發明創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及實惠,了解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非凡經歷。」    接力出版社負責「漫遊諾貝爾獎創造的世界」叢書營銷的劉宏斌說:「韓國人對諾貝爾獎的期待不亞於我們國家,南韓總統金大中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尤甚。
  • 說說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科學偉人的故事
    後來,兩位分別叫理察和米薇的古人類學家,持續在最早古人類研究中做出了更卓越的貢獻。今天科學家們基本確定,人類在東非起源,通過兩次走出非洲逐漸擴散到全世界。如果沒有上面這些人的開創之功,也許直到現在,我們還會以為自己是從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進化來的。
  • 2020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獎背後的高校故事(一)
    美劇《生活大爆炸 S12E23》,Sheldon在等待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電話)此刻,世界上的某個(些)角落,應該已經有科學家像Sheldon、Amy夫婦一樣,在等待一通來自瑞典的電話。斯德哥爾摩今天已經降溫到10℃以下了,但是與這樣寒冷氣候成為鮮明比對的是,每年十月初,這座北歐城市就會成為全世界的最熱點。
  • 關於諾貝爾獎,這幾十位獲獎者背後的發明故事也值得了解
    適合觀看年齡:10歲+ 其實說到諾貝爾獎大家並不陌生,但知道獎項創始者故事的人卻不是很多。《天才簡史》這期紀錄片,就講述諾貝爾獎的創始者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這位天才傳奇的一生。
  • 我們為什麼關注諾貝爾獎?
    又到了諾貝爾獎揭曉的時間,這一次將直接頒發兩年諾獎獲得者。無疑是全世界都關注著的事。在過去幾年,莫言和屠呦呦作為我們國家的諾貝獎獲得者,向世界證明了我們的實力。諾貝爾獎歷經百年,截至2018年,已頒出590個獎項,共935個個人或組織獲獎。時至今日,諾貝爾獎一直都被視為各領域最重要的榮譽之一。「獻給令全人類獲得裨益者」是諾貝爾獎的宗旨,獎項背後的一個個研究成果,改變著我們的認知和生活。
  • 情侶路上的浪漫故事(2)'我們有了化學反應'(圖)
    然而,隨著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在珠海生活、工作,或者購置物業,打算定居,增添了珠海人與外國人的異國情緣。這個被稱為中國最浪漫的城市演繹著許多浪漫故事。  美國威斯康辛州Sparta小鎮上搬來一家中國人。那是上世紀70年代,小鎮上第一次出現中國人。4歲的BigJon對班裡新來的黑髮、黑眼的中國女孩充滿好奇,BigJon與這位中國娃娃成了好朋友。
  • 「思考和大笑,比大多數人想的關係更緊密」,我們和搞笑諾貝爾獎...
    為了了解這個傳說故事的真實性,他使用了凍在零下50攝氏度的真實人類糞便,並將其打磨成尖銳的邊緣,然後試著用它來切肉。 而獲獎理由就是,科學家證實了這把刀,徹徹底底「失敗」了!因為一切,刀就融了。(我就想問,科學家,考慮過肉的感受嗎??)
  • 新學期讓校園生活豐富多彩
    隨著新學期的到來,阿右旗各中小學的第二課堂活動陸續啟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阿右旗直屬完全小學四年級一班學生 陳俊瑤新的學期開始了,老師正在帶領我們跳一支新舞蹈,二課活動使我們校園氣氛變得非常的活躍,我非常喜歡二課。在阿右旗直屬第二完全小學六年級一班的教室裡,學生們正在老師的帶領下學唱歌曲《走不出的阿拉善》,在嘹亮的歌聲中抒發對家鄉的熱愛,同時在學習之餘通過唱歌來放鬆身心。
  • 在歷屆諾貝爾獎中,2019諾貝爾化學獎背後的科學對生活影響最廣泛
    雖然,諾貝爾獎最初是為了表彰對人類最有益的貢獻而設立的,但並非每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的發現,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前些天,大多數人閱讀關於諾貝爾化學獎的新聞,都是使用一種直接受益於這項研究的設備。
  • 花了3億,資助2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幕後英雄李嘉誠高興落淚
    到現在為止,諾貝爾獎已經公布了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這3個獎項,迄今一共有8名科學家得獎。其中,醫學獎和化學獎這兩個獎項,2位獲獎科學家得到了李嘉誠的資助,換句話說,李嘉誠是他們背後的投資人!
  • 莫文蔚的《忽然之間》,歌曲背後有一個故事,你知道嗎?
    莫文蔚的《忽然之間》,歌曲背後有一個故事,你知道嗎?12月14日晚莫文蔚在金華舉辦第42場巡演 ,正直冬季金華當天寒氣襲人,莫文蔚還親切地問粉絲:「你們冷嗎?」,粉絲回答:「不冷。」之後莫文蔚還調侃粉絲『』你們真是熱情如火啊!『』。
  • 做手遊代理就選蜻蜓互娛,勞逸結合才會讓生活變的更豐富多彩
    不管是上班族還是學生,我們每天都被工作和學習填充得滿滿的,真的希望能夠利用一些閒暇時間讓自己好好放鬆一下,蜻蜓互娛遊戲,就是一個非常適合的放鬆方式。
  • 趣談:「高冷」的諾貝爾獎,離我們生活並不遠
    中新網10月5日電 (何路曼)十月的第一個星期,全世界的目光都會聚焦在科學上——10月3日起,諾貝爾獎揭曉儀式陸續進行。然而,這個一年一度聽起來「高大上」的全球科學盛宴似乎離我們的真實生活遙不可及。「摘取諾貝爾獎的任何科學發現都不應束之高閣,而應普惠大眾」——199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路易斯?J?伊格納羅曾這樣說道。的確,很多我們身邊最常見的物品其實都來自於諾貝爾獲獎者的發明,它們都藏在哪裡呢?
  • 吉林衛視:獲得諾貝爾獎的背後,經歷了什麼?
    諾貝爾獎引出40年前的故事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將當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給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與美國威廉·坎貝爾和日本大村智。後來又研製出了防瘧2號片、3號片,預防效果能夠達到1個月。雖然在研製預防藥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研製治療瘧疾的藥品上,科研人員變得舉步維艱。
  • 用毒蛇圖案做車標的汽車品牌,全球只有3個,背後的故事更有意思
    用毒蛇圖案做車標的汽車品牌,全球只有3個,背後的故事更有意思對於每一個汽車品牌來說,它的logo是相當重要的,因為logo的好壞決定了這個品牌的辨識度有多麼高,很多非常出名的汽車品牌都有一個非常好認的logo,這才是他們成功的秘訣,而且很多知名的豪華汽車品牌都喜歡把動物的元素加到它們的
  • 尼古丁背後的故事或許不是有害健康那麼簡單,僅只是為了更好生活
    多年後我用文字勾勒著這一段畫面時,腦海記憶翻湧著,要是現在讓我形容她,我覺得的那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畫卷,可放在當時,我覺得她不過菸癮大的女子罷了,更甚者的是厭的情緒。咖啡之於女人,就如同香菸對於男人。如果,香菸繚繞的淡藍色煙霧背後,隱藏的是男人不願被人察覺的凝重,那麼,咖啡嫋嫋升起的香氛中,則蘊涵著女人慾訴還休的心事。 今天聽著程奕迅的問心無愧,便說說這在寒冬抽菸女子的故事吧。第一日見著這幅景象時,並沒有什麼思緒,當日子久了,思緒便也就慢慢地漫上心尖。
  • 宇宙膨脹背後的故事(十六):於最細微處見浩瀚宇宙
    包括福勒自己在內的很多人認為霍伊爾更應該得這個獎,因為該項工作實屬霍伊爾首創。對霍伊爾未能獲獎的原因有諸多猜測,是諾貝爾獎爭議案例之一。)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是穩定態模型破產、大爆炸理論勝出的決定性事件。數學家埃爾德什(Paul Erdos)曾感嘆:上帝犯了兩個錯誤:一是他用大爆炸的方式創造了宇宙;二是他還留下了微波輻射的證據。
  • 十大生活中化學反應,每一個都需要了解!
    化學不僅存在於實驗室,還存在於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