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精神的實質就是:「由諾貝爾本人所躬行的、由其遺囑所確定的,並經諾貝爾獎項設置與運作。諾貝爾獎得主及其成果,以及獎勵獲得者所受教育學校的教育理念等方面。而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即諾貝爾獎精神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是人類精神整體反映到個案中的典範。
諾貝爾獎被世界各國推崇為最能體現出人類人文、科技、奉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最高榮譽,而中國卻一直因諾貝爾獎沒有中國人而失落、糾結,幾十年前,為了實現中國人諾貝爾零的突破,成了大多數中國人的心結。而且,把諾貝爾獎的有與無,看做了中國科技、文化、思想方面的取得的成就與世界先進水平掛鈎。本質來說,這是完全錯誤的。近年來,我國有兩個諾貝爾獎,一個是文學獎莫言,說實話,他的名字在諾貝爾獎後,才熟知,一直覺得那年諾貝爾獎,和當年挪威為了緩和中挪關係有關。另一位是屠呦呦女士,諾貝爾醫學獎,其實用屠呦呦女士的話來說,她是一個醫學科研集體的代表。中國與1965年合成牛人工胰島素,有過一次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機會,但那一次主要目的是為了向世界弘揚我國在基礎醫學領域的成就,同時也因為當時我國強調集體榮譽。
其實到了新時代,新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也並沒有因沒有諾貝爾獎,中國科技工作者就停止了探索科學、人文思想、奉獻自己、報國濟世、服務他人的腳步,究其為什麼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的人這麼少,應該有如下原因。
一是,諾貝爾獎是西方社會的科技文化思想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組委會的組成,也是主要是西方社會各個領域的精英和科技工作者,在工業革命後的人類文明發展,特別是自然科學領域,主要是西方主導,我們是跟跑者,不是領跑者。
二、意識形態的衝突,現代科技,西方社會一直認為他們是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和先進的文化,簡單的來說,一個諾貝爾和平獎,就可以看出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與東方文化的差異,近些年來美國總統一直是諾貝爾和平獎的熱門人選。在我們看來會多少有些不可思議。如果科技和文化我們是相對落後的,但諾貝爾和平獎我們絕對大有人在,但和平獎的評議要建立在它們的價值觀基礎之上。
中國的科技文化事業發展到今天,真的不需要諾貝爾獎去讓西方社會來認可我們的成就,新中國成立後,在西方社會的封鎖下,兩彈一星、核潛艇、洲際飛彈、等代表當時世界科技先進水平的成就。今天我們能夠感觸到的神州飛船、嫦娥奔月、天河二號、北鬥導航系統、蛟龍入海等等都是中國科技者永攀科技高峰的傑作。
諾貝爾獎的有無,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科技工作者要有諾貝爾獎詮釋的一個科技工作者具有的科學和人文精神,秉承這種精神堅持不懈地勇攀科學高峰,而不是糾結於每年的諾貝爾獎是不是有中國人的名字。中國人做的最正確的事,是辦好自己的事,中國的科技者,做的最正確的事,也應該是做好自己的事,為自己所屬領域的科技事業永攀科學高峰。當中國的科技事業成為領跑者,那是諾貝爾獎也就沒有今天在國人心中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