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表情」自古以來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也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誌。不過,每個人的面部表情都會反映當事人的心理狀態,與此同時,一個人的「面部表情」也會影響到其他人的心理狀態。「面部表情」這個心理學課題一直是當下心理學家們所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也是中醫一直在研究的課題。「望、聞、問、切」是我國的名醫扁鵲發明的四診法,其中的「望」指的是觀氣色,也就是觀察對方臉色的意思——通過觀察臉色來判斷對方的疾病。「面部表情」受中樞神經系統控制,會隨情緒起伏不自覺地發生變化。臉部膚色變化能反映人類內心情緒變化,而「看臉色」似乎也是人類天生的社交技能。
「閱讀」情感時可能存在一套潛在的通用語言。換句話說,在許多種面部表情中,某個特定的面部動作可能有它專屬的「角色定位」,尤其是當這一面部動作塑造了人們在社交活動的「形象」時。例如,一個人微笑或皺眉時,如果眼睛周圍出現皺紋,人類的大腦會將此解讀為這個人更加「真誠」。害怕時,中樞神經系統產生腎上腺素,高興時會分泌多巴胺和血清素等激素,這會多大程度上改變血流、心率和血壓,這些改變是否肉眼可見?
為了確定人類與生俱來的「看臉色」能力,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歷克斯·馬丁內斯和同事用電腦軟體識別情緒改變時臉色的細微變化,將所獲數據用於調整中性表情人臉圖像的臉色。在這個實驗中,實驗者內心高興、反感、驚訝或恐懼等情緒由不同膚色代表。然後,研究人員向志願者展示這些調整過的人臉圖像,測試他們是否能辨別差別。實驗的結果顯示,志願者80%的情況下能夠辨別與臉色匹配的情緒。
科學家們一直想弄清是否存在一種基於面部表情的語言。這 項研究能幫助人們理解為何面部表情會包含特定的動作,以及面部表情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情感。
對於一個陌生人的微笑是否真誠,以及這個人是否值得信任,這都是大腦會向我們發出的一個信號,「警告」我們是否應該避開這個陌生人。人類的大腦傾向於將更加強烈的情緒,更長時間地帶入到感性認知中去。
人類善於看臉色卻不自知。對人類而言,看臉色應該是一項相對新的技能。人是非常善於社交的物種,有許多用於識別情感變化的好機制,其實對每個人而言,知道他人的感受非常重要。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毛菡 [責任編輯: 鍾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