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們都認為,社會體制的演進,是人文學科的研究範疇,主要體現了人類的社會屬性,和基因、進化這些生物屬性沒什麼關係。但是,資深科學記者尼古拉斯·韋德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在《天生的煩惱:基因、種族與人類歷史》這本書裡說,人類的遺傳和進化,不僅有生物屬性,也包含了社會屬性,基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社會體制的演進。
尼古拉斯·韋德說,從本質上看,形成社會體制的根源,是人類本能的社會行為,比如商業貿易,本質上來說就是人類「交換互利」的本能。他經過縱向比較,發現人類在本能行為上的變化,和社會體制的發展是相對應的。
書裡提到的第一種變化,是暴力傾向的減弱。社會越先進,人類越需要學會和平共處,而不是互相爭鬥。從人類歷史發展來看,人的暴力本能是在不斷弱化的。比如,跟原始人相比,現代人的骨骼變得越來越薄,下顎也越來越小,甚至容不下所有的牙齒,今天很多人要拔掉智齒就是這個原因。人類學家認為,我們沒有了粗壯的骨骼和有力的下顎,原因是暴力沒辦法帶來生存優勢了,好鬥分子的結果不是被處死,就是被流放。而那些善於團結協作的人會變得更富裕,能留下更多的後代。
第二種變化是合作意識,社會越先進,合作意識越強。最初的原始社會,人類經常為了搶食物互相殘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逐漸開始定居,進入了部落社會,這要求人們更加緊密地合作,才能從事農業生產、宗教活動和戰爭。到了後來,有了各種法律和道德觀念,這些都在告訴人類合作的重要性。
而且,人類從一出生,就有融入小集體的願望。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一歲半的小孩,看到一個陌生的大人,因為手裡捧著東西沒辦法開門,他會馬上試著提供幫助。如果發現大人丟了東西,剛滿一周歲的小孩子,就懂得幫忙指出來。這種意識顯然不是後天學習來的,只能用遺傳來解釋。而一旦我們不被身邊的人認可,就會不自覺地感到難堪,臉頰也會變紅。因此,與他人合作已經變成了我們的天性,而且,社會發展程度越高,人的合作意識就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