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是經歷千年黑暗中世紀之後,迎來了文藝復興,思想、社會開始發現變化。尤其在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進行大航海,導致歐洲獲得了大量財富,思想社會再一步發生變化。
對歐洲最重要的一場延續百年的思想解放運動,就是法國的啟蒙運動(17世紀、18世紀),就是這場運動正式誕生了科學和西方思想。而那段時間滿清在搞文字獄,燒掉優秀書籍,屠殺優秀的知識分子,不準民間亂搞文化運動,愚昧百姓。
以前的中國受傳統禮教思想、實用主義思想以及缺乏幾何數學、科學思維等的影響,科學發展尤其是基礎科學發展很慢,獲獎的科學家幾乎沒有。但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等外籍華人卻證明了中國人可以做出諾獎貢獻。
真正掌握高技術的科學人才少。這要追溯到我國的教育環境,雖然是人口大國,但教育的大環境使得學生們缺乏想像力,這一點跟美國的教育方式對比最為明顯,想像力又是科學家必不可少的。愛因斯坦憑想像力發現了相對論,牛頓因為想像力發現了萬有引力學說,可見想像力對科學人才的培養多麼重要。
諾貝爾獎的自然科學獎項面對的是各個研究領域的重大研究成果。而科學的本質是嚴謹,是要嚴格驗證了的。舉個例子,愛因斯坦1905年提出相對論。在十年之後,哪怕是有部分現象證明了相對論,也因為並未完全證實而仍然沒有發給愛因斯坦。愛因斯坦1921年的諾獎,獎的是他發現的光電效應。直到百年之後的2017年,才獎勵了在他相對論基礎之上別的科學家構建的引力波理論,算是間接承認了相對論。而回望幾十年前,新中國那時候哪怕建國了,也還沒有那個經濟能力開展大規模的基礎研究。後來開展的,成果要得到諾貝爾獎,那還得經過嚴格驗證,證明了其正確並產生了深遠影響後。
一是關於官本位思想問題。如今的校園,行政化傾向較為突出,相比較學術、科研來說,行政級別更為耀眼、更具備各種利益。所以有的教授、科學家,也希望自己有個級別、有個職位。
近來一些高校學生會幹部也出現官僚習氣,講等級、講級別現象屢見不鮮,不得不令人憂慮,如此之環境,如何能夠出科學、出大師?
二是關於金錢至上的利益問題。有人說,每年高考的優秀學子,都幾乎進了經濟、金融、商業等專業,都是奔著賺錢去的,都是想著如何做生意的,又有幾人是去做科學、做研究的。如此之目標,又怎麼會有大師出現呢?
孩子們的目標很明顯,家長的期望也非常明顯,讀大學之後,就是找個好工作,有個高薪水,至於什麼科研、學術,恐怕並不是真正的追求。人越來越現實、越來越利益化。
諾貝爾獎不是評判一個國家科學文化的唯一標準,近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或者其他國家亞裔的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我們不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我國為什麼幾年甚至幾十年出不了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呢?」這個問題很簡單,一是我們現在的資金設備,還有很多地方不如其他國家,二是我們的科學家太過急功近利,都想著當大人物,從而忽略了做科研的本質,三是瑞典諾貝爾評委對亞裔特別是中國有歧視。
關注我!扯你想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