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德國和以色列的科學家經常得諾貝爾獎?

2020-10-18 第一美女

西方是經歷千年黑暗中世紀之後,迎來了文藝復興,思想、社會開始發現變化。尤其在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進行大航海,導致歐洲獲得了大量財富,思想社會再一步發生變化。

對歐洲最重要的一場延續百年的思想解放運動,就是法國的啟蒙運動(17世紀、18世紀),就是這場運動正式誕生了科學和西方思想。而那段時間滿清在搞文字獄,燒掉優秀書籍,屠殺優秀的知識分子,不準民間亂搞文化運動,愚昧百姓。

以前的中國受傳統禮教思想、實用主義思想以及缺乏幾何數學、科學思維等的影響,科學發展尤其是基礎科學發展很慢,獲獎的科學家幾乎沒有。但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等外籍華人卻證明了中國人可以做出諾獎貢獻。

真正掌握高技術的科學人才少。這要追溯到我國的教育環境,雖然是人口大國,但教育的大環境使得學生們缺乏想像力,這一點跟美國的教育方式對比最為明顯,想像力又是科學家必不可少的。愛因斯坦憑想像力發現了相對論,牛頓因為想像力發現了萬有引力學說,可見想像力對科學人才的培養多麼重要。

諾貝爾獎的自然科學獎項面對的是各個研究領域的重大研究成果。而科學的本質是嚴謹,是要嚴格驗證了的。舉個例子,愛因斯坦1905年提出相對論。在十年之後,哪怕是有部分現象證明了相對論,也因為並未完全證實而仍然沒有發給愛因斯坦。愛因斯坦1921年的諾獎,獎的是他發現的光電效應。直到百年之後的2017年,才獎勵了在他相對論基礎之上別的科學家構建的引力波理論,算是間接承認了相對論。而回望幾十年前,新中國那時候哪怕建國了,也還沒有那個經濟能力開展大規模的基礎研究。後來開展的,成果要得到諾貝爾獎,那還得經過嚴格驗證,證明了其正確並產生了深遠影響後。

一是關於官本位思想問題。如今的校園,行政化傾向較為突出,相比較學術、科研來說,行政級別更為耀眼、更具備各種利益。所以有的教授、科學家,也希望自己有個級別、有個職位。

近來一些高校學生會幹部也出現官僚習氣,講等級、講級別現象屢見不鮮,不得不令人憂慮,如此之環境,如何能夠出科學、出大師?

二是關於金錢至上的利益問題。有人說,每年高考的優秀學子,都幾乎進了經濟、金融、商業等專業,都是奔著賺錢去的,都是想著如何做生意的,又有幾人是去做科學、做研究的。如此之目標,又怎麼會有大師出現呢?

孩子們的目標很明顯,家長的期望也非常明顯,讀大學之後,就是找個好工作,有個高薪水,至於什麼科研、學術,恐怕並不是真正的追求。人越來越現實、越來越利益化。

諾貝爾獎不是評判一個國家科學文化的唯一標準,近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或者其他國家亞裔的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我們不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我國為什麼幾年甚至幾十年出不了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呢?」這個問題很簡單,一是我們現在的資金設備,還有很多地方不如其他國家,二是我們的科學家太過急功近利,都想著當大人物,從而忽略了做科研的本質,三是瑞典諾貝爾評委對亞裔特別是中國有歧視。

關注我!扯你想扯的!

相關焦點

  • 霍金為什麼沒有得過諾貝爾獎?
    但人們不應忘記的是,霍金同樣是一位劍橋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量子物理和宇宙學,他也被譽為」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因此,霍金獲得科學界最高獎項諾貝爾獎應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 帶你認識以色列的12位諾貝爾獎得主
    以色列,一個人口近900萬人,面積只有不到兩個北京城的2.5萬平方公裡,國家地理資源、生物資源都及其匱乏。但它卻用了短短幾十年發展成為高度發達的國家,且擁有12名諾貝爾獎得主,人均諾貝爾獎超過美國、法國和德國,如果僅僅考慮科學獲獎,那麼以色列的人均諾貝爾獎也能排到世界第13位。除了眾所周知的,如佩雷斯的和平獎和阿格農的文學獎,以色列在諾貝爾獎的自然科學領域也收穫頗豐。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最近,2018年的諾貝爾獎公布了。今年沒有中國科學家得獎,而日本科學家又有一位得獎的,即生物學家本庶佑,他和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共同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不少朋友來問我,媒體經常說日本所謂「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不斷在獲得諾貝爾獎,現在總的獲獎數比中國多得多,這該如何理解?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史蒂芬·霍金為什麼沒有得過諾貝爾獎?
    美國ABC新聞網的訃告也是這樣的標題:「諾貝爾獎得主,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時年76歲。」 只可惜,這個標題是錯誤的——霍金不是諾貝爾獎得主,隨後ABC新聞網已更正。 為什麼霍金沒有得到諾貝爾獎的青睞?不是他的研究不重要,而是因為他的研究確實不太好通過實驗驗證。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虎嗅網
    最近,2018年的諾貝爾獎公布了。今年沒有中國科學家得獎,而日本科學家又有一位得獎的,即生物學家本庶佑,他和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共同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不少朋友來問我,媒體經常說日本所謂「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不斷在獲得諾貝爾獎,現在總的獲獎數比中國多得多,這該如何理解?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科學類諾貝爾獎數據分析:美日崛起,德國自毀長城,中國路有多長
    其次是法國33人次,日本22人次,瑞士20人次,瑞典17人次,荷蘭15人次,蘇聯/俄羅斯13人次,加拿大12人次,奧地利、丹麥和澳大利亞各9人次。其他國家合計53人次。由此可見,中國的科技水平和美、英、德等國的差距之大,和鄰國日本也存在著較大差距。
  • 科學類諾貝爾獎數據分析:美日崛起,德國自毀長城,中國路有多長
    其次是法國33人次,日本22人次,瑞士20人次,瑞典17人次,荷蘭15人次,蘇聯/俄羅斯13人次,加拿大12人次,奧地利、丹麥和澳大利亞各9人次。其他國家合計53人次。中國臺灣地區3次(李政道、楊振寧、李遠哲,三人同時也為美籍華人),中國香港1次(高錕,同時也擁有美國和英國國籍),他們主要是在美國進行的相關研究。中國大陸只有屠呦呦先生於2015年獲獎。由此可見,中國的科技水平和美、英、德等國的差距之大,和鄰國日本也存在著較大差距。
  • 歷史和當今——諾貝爾獎是權威
    瑞典科學家諾貝爾這其中諾貝爾物理學,化學,生理醫學和經濟學獎這四個獎項確實是標誌著一個國家工業科技實力,創新和影響力等的最高標準得獎的原因居然是成功的說服了,日本和沙俄在中國東北休戰,將東北三省定義成南滿,北滿讓俄國和日本利益均分!當今的美國總統川普的前任歐巴馬同樣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理由是在口頭上歐巴馬維護了和平!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10月份又是諾貝爾獎重新開啟的一年,人們對於這個結果也沒有抱太大的希望,應該在情理之中,不出人們意外,這些獎項分別頒發給了美國,英國,德國和法國,可以說美國再次成為收割諾獎的老大哥,因為七項諾獎都花落美國,英德法其他三個國家則共同分享三大自然科學領域的獎項。
  • 19年得19個諾貝爾獎,日本教育真的厲害?背後原因並不簡單
    消息傳回國內,不少人便對今年的諾獎提名期待了起來,視線也不由得轉向了我們的競爭對手——日本。於是,有人「驚訝」地發現:進入新世紀以來,日本19年得了19個諾貝爾獎,不得了!然後開始發文——我們要向日本學習教育理念,學習工匠精神云云。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
  • 為什麼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寥寥無幾
    為什麼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寥寥無幾,這種情況或許在下一個十年之後就會有所改變。諾貝爾獎以「諾貝爾獎基金會」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世界上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經濟學這六個領域對人類做出最重大貢獻的人。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論文大國不受青睞,諾貝爾獎真的高不可攀?
    國人似乎早已對諾獎淡然,結果無驚喜也不意外:六項大獎,除了和平獎頒發給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外,其他五項分別頒發給了7位美國、2位英國、1位德國和1位法國科學家,美國再次成為收割諾獎的老大哥,而英、德、法共享了三大自然科學獎項。
  • 諾貝爾獎的種族歧視:至少5個日本人「被剝奪」榮譽
    就在昨天(10月3日),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對細胞自噬機制的貢獻,探客和普通網友一樣,對這種成就的直觀認識只有一個——攻克癌症。截止目前,已有25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另有2名美籍日裔獲獎),基本與美歐以色列四足鼎力。日本當之無愧是亞洲科技最發達的國家。承認這個事實畢竟比較苦澀,儘管莫言和屠呦呦的獲獎讓中國大陸實現「從無到有」,但與日本相比,還是沒法相比啊。
  •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諾貝爾獎相信大家都曾聽說過,比如莫言、屠呦呦等就是我國知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雖然我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家,但是論代表科學研究最高水平諾獎獲得者來說,我國還是比較劣勢的。
  • 諾貝爾獎日本19個,中國2個,差距到底在哪?
    21世紀以來日本已有19人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一位。理化領域尚無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日本有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諾貝爾獎?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日本是個注重科研成果的國家。一般研究者要有20年的專注研究,才會有可能獲得成果。
  • 為什麼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等偉大的科學家都拿不到諾貝爾獎?
    為什麼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等偉大的科學家都拿不到諾貝爾獎?如果在20年前讓一個人說幾個國內科學家的名字,很多人會想到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等。在當時他們的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因為教科書中經常會出現他們的名字。
  • 紀念霍金:沒得諾貝爾獎,為什麼仍被稱為偉大的科學家?
    基本的回答是:霍金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你如果說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我也不會反對。不過,經常有媒體把他稱為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當世最偉大的科學家之類,這就說過頭了。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科學界公認霍金是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我的內心是崩潰的,不禁要反問他:「誰跟你說這是科學界公認的?
  • 19年前,日本稱50年得30個諾貝爾獎,如今一看,不得不說日本厲害
    ,日本曾提出一個50+30的計劃,50年之內要拿下30個諾貝爾獎。 當50+30計劃被提出時,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就不贊同,他認為這個計劃「很沒腦子」。那麼如今,日本的諾獎計劃到底實現得怎麼樣了呢?值得一提的是,野依良治本人2001年便因為手性觸媒之不對稱合成研究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算是給50年計劃開了個好頭。
  • 納粹德國沒能力研製原子彈?只因為這位科學家「算錯」一個數據
    在原子彈製造中砸下了重金的國家除了美國,還有德國。而且,二戰時期,德國也製造除了許多先進的武器,原子彈是納粹德國最重視的武器。當時,德國國內有頂尖的科學家。就僅哥廷根大學這一個大學就誕生了不少拿到了諾貝爾獎的人物。因此,在研製原子彈這件事上,德政府一直持一種志在必得的態度。
  • 日本人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是怎麼做到的?
    來源:觀點團隊原創是的,你沒有看錯,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了,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0年-2018年,已經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幾乎是一年一人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