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類諾貝爾獎數據分析:美日崛起,德國自毀長城,中國路有多長

2020-12-10 數海扯鉤

諾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全球最有聲望的獎項。由於文學獎和和平獎評獎標準相對主觀;經濟學獎本身並不屬於諾貝爾遺囑中要設立的獎項;這三大獎項都存在一定的爭議。而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三大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評判標準相對客觀,也能較好地反映自然科學領域研究趨勢,以及各國的科技實力等,因此統計數據參考性更強。本文主要對這三大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進行初步分析,來窺視科學殿堂一隅。截至發稿,2020年諾貝爾獎只頒發了生理學或醫學獎,為確保統計時間的一致性,本文只統計1901-2019年頒發的諾貝爾獎。

1901年至2019年間,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113次,獲獎人數213人;化學獎頒發111次,獲獎人數184人;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110次,獲獎人數219人。物理學獎平均每次頒發1.88人,化學獎1.66人,生理學或醫學獎1.99人。相對而言化學家獲獎者數量最少。

本文原始數據來自維基百科,由數海扯鉤

我們再來看看每次頒發的人數情況。物理學獎頒授給1人、2人和3人的次數分別為47,32和34;化學家分別為63,23和25,生理學或醫學分別為39,33和38。化學家頒發給1人的次數最多,說明化學領域,相對而言更容易出現單人突破。而生理學或醫學領域單人獲獎次數佔比最低,說明該領域非常需要團隊合作。

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大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頒授給1人的次數明顯減少,如1900-1920年代,頒授給1人45次,頒授2人的6次,頒授3人的1次;而到了100年後的2001-2020年代,頒授給1人的只有5次,頒授2人的只有14次,頒授3人的達到38次。反映了當前科學研究越來越精細化,單槍匹馬很難獲得重大突破了,必須要加強團隊合作研究。

三大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國籍分布如下表,其中美國281人次(42.7%),英國93人次(14.1%),德國72人次(10.9%),三強佔比合計超過2/3,壟斷性非常高。其次是法國33人次,日本22人次,瑞士20人次,瑞典17人次,荷蘭15人次,蘇聯/俄羅斯13人次,加拿大12人次,奧地利、丹麥和澳大利亞各9人次。其他國家合計53人次。

注意:雙重國籍或三重國籍分別給相應國

其他國家中,義大利7次,以色列6次,比利時6次,匈牙利5次。中國臺灣地區3次(李政道、楊振寧、李遠哲,三人同時也為美籍華人),中國香港1次(高錕,同時也擁有美國和英國國籍),他們主要是在美國進行的相關研究。中國大陸只有屠呦呦先生於2015年獲獎。由此可見,中國的科技水平和美、英、德等國的差距之大,和鄰國日本也存在著較大差距。

我們再來分析下各國各年代獲獎次數情況,從下表可以看到,1900-1920年代,美國只獲得了2次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但之後開始逐步增加,到2001-2020年代,增長到了83次。伴隨著美國諾貝爾獎數量的快速增長的同時,美國的綜合國力也逐漸成為全球一霸。英國諾貝爾獎獲得者次數各年代基本穩定,反映了英國對科學技術的持續重視,以及英國較強勁的科技水平。

德國1900-1940年代,合計獲得35次諾貝爾獎,遠超英國的22次,居世界首位。但後來,德國由於實施反猶太政策,迫害了大批優秀科學家,導致他們移民到了美國,直接促進了美國科學技術的大爆發,也導致德國諾貝爾獎得主的減少。日本1949年就收穫了第一枚諾貝爾獎,之後經過近50年的長期積累,2000年後進入了爆發期,累計獲得16次,僅次於美英兩國,遠超德法等傳統強國。

初步分析之後,我們可以發現,目前我國和美、英、日、德、法等國的尖端科學研究差距非常大,但只要我們持之以恆的投入,並充分的尊重科學和人才,經過較長期(按照美國和日本的經驗,可能至少半個世紀)積累,我國科學技術水平將會獲得較明顯的提升,諾貝爾獎得主也會越來越多。

相關焦點

  • 科學類諾貝爾獎數據分析:美日崛起,德國自毀長城,中國路有多長
    諾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全球最有聲望的獎項。由於文學獎和和平獎評獎標準相對主觀;經濟學獎本身並不屬於諾貝爾遺囑中要設立的獎項;這三大獎項都存在一定的爭議。而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三大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評判標準相對客觀,也能較好地反映自然科學領域研究趨勢,以及各國的科技實力等,因此統計數據參考性更強。本文主要對這三大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進行初步分析,來窺視科學殿堂一隅。
  • 【地方動態】「解讀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在滬開講
    【地方動態】「解讀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在滬開講 2020-11-18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解讀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第三場開講
    新華網上海11月23日電(王卉雯)日前,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新華科普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承辦的解讀2020年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活動第三場「解讀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她們的發現把生命科學帶入全新時代」在滬開講。
  • 中國長城到底有多長?國家文物局:21196千米
    被抹平)、山西山陰「月亮門」長城坍塌等都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國人引以為傲的萬裡長城究竟有多長?數千年風霜洗禮至今留存幾何?當今保護傳承有何難題?  近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國長城保護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首次曬出了長城的「家底兒」——牆壕遺存總長度21196.18千米,各時代長城資源分布於北京、河北、山西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04個縣(市、區)。
  • 「解讀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第二場開講——探索黑洞和銀河系...
    15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新華科普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承辦的解讀2020年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活動第二場「解讀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探索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在滬開講。
  • 這是不是自毀長城?說好的科技興國呢
    這是不是自毀長城?說好的科技興國呢?呼籲:高考,物理化學應該和語文英語都150分!中學生讀論語中庸大學,小學生三字經千字文等,數理化被邊緣,不知是何據心。應該廢停數理化,把唱歌跳舞作為中考、高考的主科,將來孩子們一畢業就可以當明星和網紅掙大錢?!
  • 不輸「德國布線」 長城星際戰艦降臨
    最近國外一家BuzzFeed的網站爆料了一篇德國布線的文章火遍網絡,文章稱德國工程師的完美布線圖,簡直就是行為藝術,也讓我們中國汗顏。不過隨即中國移動就表示我們中國工程師的手藝也不差,嚴謹的態度和高超的工藝背後傾注著的心血與汗水,這不是德國人的專利。
  • 長城汽車發展史:從技術追夢到科技引領
    概要:●長城汽車崛起之路,離不開在技術研發上始終秉承「過度投入」的原則;●長城汽車的發展史,就是中國汽車工業的崛起之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長城汽車以實力鑄就「科技長城」。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按下「加速鍵」,而長城汽車的崛起之路也由此揭開序章。1990年,年僅26歲的魏建軍正式接手長城工業公司(長城汽車前身),憑藉對「核心技術」的追逐與堅守,帶領僅有60人的團隊編織著「製造自主品牌汽車的夢」。通過不懈的探索與實踐,終於讓中國汽車工業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轉變與升級。
  • 長江、黃河有多長?故宮有多大?漢字有多少個?國人必知!
    「都說長成兩邊是故鄉,你知道長城有多長?」兒時常聽歌詞中唱起長城,作為中國的象徵之一。 國人引以為傲的萬裡長城究竟有多長?數千年風霜洗禮至今留存幾何?這個答案如今終於有了。 長城有多長?
  • 化敵為友: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如何重塑美日關係的
    說到美日關係的發展,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美國和日本在二戰中大打出手,為什麼戰後卻能結為盟友?當然,很多人簡單的將這一問題的答案歸結為「共同的利益」。但這樣籠統的回答無助於我們對美日關係和戰後亞太格局形成的研究——共同的利益是什麼,它又是如何引導曾經的對手重新走到一起的呢?這才是我們要去尋找的答案。
  • 諾貝爾獎各國排名,中國讓人痛心,只有2人獲得:莫言、屠呦呦
    下面小編為大家盤點了世界獲諾貝爾獎最多的十個國家:1.美國(352人)2.英國(116人)3.德國(83人)4.法國(69人)5.瑞典(30人)6.瑞士(30人)7.日本(27人)8.俄羅斯(20人)9.荷蘭(17人)10.加拿大(15人)其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國家
  •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國有哪些人獲得諾貝爾
    諾貝爾獎可以手是獎項中最高的,每年有很多學者成為諾貝爾獎的候選人,在中國也有學者獲得過諾貝爾獎,那麼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哪些人物呢?一起來看看。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1、楊振寧  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數據分析
    於1901年首次頒獎,截至2019年,共計頒獎112次,共116人獲獎(有4次同時頒給2人,其他均只頒給1人;有2人未領獎,下文計入統計)。本文將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進行初步數據分析,來了解諾獎的喜愛和偏好。目前共有14位女性作家獲獎,佔12%,而男性102位,佔88%的份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性別差異明顯。
  • 納粹德國:崛起的災難
    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的時候,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使得二十年前慘敗的德國,又重新崛起成為歐洲大國。 可以說,剛剛上臺的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面對的是一個經濟凋敝的德國。可等到戰後,納粹德國的名將古德裡安在回憶錄裡依然可以大言不慚地說,德國在希特勒獨/裁之下獲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其中一項就是「失業現象消滅了」。
  • 汽車行業深度報告:洞悉三大規律,把握歷史性崛起大機遇
    1.美日歐汽車工業崛起共同規律是什麼?自1908年福特發明T型車以來,汽車取代馬車成為現代社會主要交通工具長達110多年之久。復盤這110多年的全球汽車產業發展史可以發現:「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古老道理。
  • 美日安保扯上臺灣日立場突變 中日關係遇雷區
    美日安保扯上臺灣日立場突變     據《華盛頓郵報》18日報導,美國和日本將於2月19日在一份聯合協議中首次宣布,美日兩國都將對臺灣的安全表示關注
  • 德國人口只有八千萬,卻包攬了全世界百分之五十的諾貝爾獎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語: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簡稱德國。1914年和1939年,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 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實現兩德統一。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也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還是北約、申根公約、七國集團、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 猩球崛起3多長時間多久下映介紹 故事結尾暗藏深意
    電影《猩球崛起3》將於9月15日在中國內定上映,影片由安迪·瑟金斯,朱迪·格雷爾等主演,觀眾想知道電影《猩球崛起3》片長多長時間,上映多久下映?   《猩球崛起3》多長時間多久下映介紹:   中文名 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   外文名 War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 其它譯名 猩球崛起:終極決戰(中國臺灣)、人猿猩球3   出品公司 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
  • 諾貝爾獎統計,哪些國家獲得的獎項最多,到底有多少中國人得獎?
    更重要的是,中國人對於諾貝爾獎總有一種民族自尊心的因素,更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中國人獲得過諾貝爾獎,下面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進行解讀。截止到2020年,英國一共有134個諾貝爾獎獲得者。3、德國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更重要的是,德國曾經在二戰前實力無限接近英國和美國,那個時候的德國諾貝爾獎人數較多,二戰後較為下滑,尤其是大學的綜合實力。截止到2020年,德國一共有108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 廣州德語培訓:德國留學趣聞|聽過諾貝爾獎,搞笑諾貝爾獎又是……
    廣州酸奶德語——專注於廣州地區德語培訓與德國留學——————————————————————————2020年9月17日,美國當地時間晚6點,第三十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如期而至。—— 摘自百度百科這屆搞笑諾貝爾獎中,一個根據因紐特人的「傳說」,用糞便做刀的研究小組,榮獲「材料科學獎」,儘管他們做出來的「糞」刀什麼都切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