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細胞中心等研發出系統性鑑定siRNA脫靶位點新方法

2020-12-04 光明網

12月4日,Molecular Therapy–Nucleic Acid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吳立剛研究組,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李衛華研究組與揚州大學趙雅研究組合作的研究成果Identifying Cleaved and Noncleaved Targets of Small Interfering RNAs and MicroRNAs in Mammalian Cells by SpyCLIP。該研究運用自主研發的SpyCLIP技術,對野生型和切割活性缺失的miRNA/siRNA效應器蛋白AGO2平行進行SpyCLIP建庫測序,在全基因組層面準確、高效地鑑定出siRNA、miRNA的切割活性以及非切割活性作用位點,為降低siRNA藥物的潛在脫靶風險,改進siRNA的設計規則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

2018年8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siRNA藥物ONPATTRO(patisiran),用於治療遺傳性轉甲狀腺素蛋白(hATTR)介導的澱粉樣變性患者。同時,有多種化學合成的siRNA藥物正處於不同的臨床試驗階段。這些siRNA藥物在體內除了能在on-target位點發揮功能,還會在其他位點產生切割活性的或非切割活性的脫靶效應。如何在進入臨床試驗前在細胞水平提前預判或及時發現siRNA的脫靶效應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目前對於預測siRNA的脫靶效應尚未有成熟方法,主要採用類似預測miRNA靶標的方法——根據siRNA的seed 區域(第2-8位鹼基)進行預測。然而,siRNA的2-8序列僅為7個鹼基,任何一條siRNA均會被預測發現成百上千個可能的靶位點,因而無法實際應用。因此,亟須一種可在全基因組層面上準確、高效鑑定siRNA脫靶位點的新策略。

研究人員運用自主研發的SpyCLIP技術,結合野生型和切割活性缺失的miRNA/siRNA效應器蛋白AGO2,平行地獲取上述兩種AGO2在siRNA的指導下所結合的所有靶標序列。被野生型AGO2-siRNA所結合的有效和脫靶靶標,其轉錄本通常迅速降解,難以在SpyCLIP文庫中得到富集;而被突變型AGO2-siRNA所結合的有效和脫靶靶標,其轉錄本由於突變體AGO2僅能結合而無法發揮切割功能,從而可以在SpyCLIP文庫中得到富集。通過比對上述兩種AGO2-siRNA的靶標結合圖譜,研究人員在全基因組層面上鑑定到所轉入siRNA的脫靶位點,並分類為切割活性和非切割活性兩大類,其轉錄本的抑制效率和與siRNA的配對規則具有顯著差異。研究發現,相比於非切割活性的位點,受切割活性調控的脫靶位點具有更高的抑制效率。此外,與siRNA並非接近完全互補配對的轉錄本,也能夠受到AGO2的切割調控。這些新發現對於未來siRNA藥物研發如何最大化避免脫靶效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研究員吳立剛、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衛華和揚州大學副研究員趙雅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張堯和碩士研究生滕怡蘭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江蘇省科技廳的支持。

運用SpyCLIP技術平行捕獲野生型和突變型AGO2-siRNA的靶標結合圖譜,獲得全基因組層面上的脫靶位點信息

來源: 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相關焦點

  • 兩種新技術鑑定鋅指核酸酶切割脫靶位點的頻率
    當鋅指核酸酶失效時 兩種新技術鑑定鋅指核酸酶切割脫靶位點的頻率然而,它們偶爾可能會剪錯位點,導致未曾預料到的裂口。2011年8月7日發表在Nature雜誌子刊上的兩篇論文描述了兩種系統性地找到這種脫靶作用(off-target action)的方法,從而能夠有朝一日有助於設計出避免間接傷害的基因治療。
  • Nature Methods:兩種新型 CRISPR 脫靶效應的分析方法
    昨日,在 Nature Methods 同時刊登的兩篇研究中,發表了兩種分析 CRISPR/Cas- 9 基因組編輯脫靶效應的新方法。其中一種方法可以鑑定細胞類型特異性 SNP 相關的脫靶突變,另一種則可以檢測潛在脫靶切割位點。
  • ...課題組和楊輝課題組揭示胞嘧啶鹼基編輯器誘導大量的單位點脫靶...
    科學家們已開發出多種方法來檢測全基因組範圍內的基因編輯脫靶位點。然而,這些方法並不適用於檢測體內的單核苷酸變異(SNV)。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的李亦學(Yixue Li)課題組、楊輝(Hui Yang)課題組和美國史丹福大學的Lars M.
  • 科學家建立「GOTI」新型脫靶檢測技術
    此研究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並且可以在不藉助於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之前的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
  • 「GOTI」技術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隱藏
    此研究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並且可以在不藉助於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之前的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突破性的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
  •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何謂脫靶?
  • 科學家開發出新方法篩選新的癌症藥物靶標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和波士頓兒童醫院癌症與血液疾病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篩查方法,即利用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在小鼠體內測試上千個腫瘤基因的功能。他們利用這種方法揭示出新的藥物靶標,從而可能潛在地改進PD-1檢查點抑制劑(一類新的有前景的癌症免疫療法)的療效。
  • 科學家鑑定出對抗特殊靶標的T細胞
    這些T細胞中的一些被可以立即發揮作用,而另一些則發展為「記憶T細胞」,全身循環的同時保護宿主免受入侵者再次出現的打擊。如今,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設計出一種方法,以鑑定具有特定靶標的T細胞,通過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作者能夠確定某一細胞在給定時間的基因表達情況,進而揭示T細胞的獨特功能。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該技術鑑定了產生花生過敏患者中特別的炎性T細胞。
  • 中國科學家建立新型檢測技術,基因編輯脫靶將無處隱藏
    此研究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並且可以在不藉助於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之前的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突破性的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
  • 給基因編輯做「體檢」:讓脫靶無處隱藏
    近日,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研究組與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及美國史丹福大學團隊合作,開發出一種名為GOTI的全新的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該技術可精準客觀地評估基因編輯工具的脫靶率。該研究於3月1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 重審CRISPR的脫靶效應,Nature Methods發文全面分析基因編輯鼠的脫靶位點
    (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一篇題為「Unexpected mutations after CRISPR-Cas9 editing in vivo」的文章,研究人員在確認了兩隻小鼠體內已經用CRISPR技術成功修復了導致小鼠失明的基因之後,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後發現小鼠體內有超過1500個單核苷酸發生突變,並且有100個以上的位點發生發生了大片段的缺失和插入
  • 我國科學家研發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修復脫靶「漏洞」
    隨著研究深入,周昌陽等人發現,在針對很多疾病開展修復的過程中,由於CRISPR/Cas9首先需要切斷DNA雙鏈,再利用細胞自身的修復來精確修復,這往往導致切斷了DNA雙鏈之後,僅有一部分細胞會通過精確的同源重組來修復,另外一部分則會被隨機修復。而隨機修復往往會引起其他的突變,這就限制了CRISPR/Cas9技術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
    基因編輯過程中,與導向RNA靶向目標很接近的片段,也會結合上去並被敲除掉,這就是所謂的『脫靶』。」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論文共同通訊作者金雙俠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解釋道。 金雙俠強調,由於可以結合的潛在脫靶位點基因片段較短,所以在理論上脫靶概率還是比較高的,脫靶位點也比較多。如果脫靶現象普遍發生,對動植物來說都會是一個嚴峻挑戰,其後果是比較嚴重的。
  • 給基因編輯做「體檢」:讓脫靶無處隱藏—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研究組與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及美國史丹福大學團隊合作,開發出一種名為GOTI的全新的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該技術可精準客觀地評估基因編輯工具的脫靶率。該研究於3月1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 「管住」脫氨酶,基因編輯不脫靶
    GOTI技術的延伸2019年3月,該團隊曾在《科學》發布用於檢測基因編輯技術脫靶率的GOTI技術。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左二偉告訴《中國科學報》,這項最新成果即為基於GOTI技術探索解決單鹼基編輯器脫靶效應的方法。
  • ...高彩霞課題組發現胞嘧啶鹼基編輯器引發意想不到的全基因組脫靶...
    科學家們已開發出胞嘧啶鹼基編輯器(CBE)和腺嘌呤鹼基編輯器(ABE)。這些鹼基編輯器是將切口酶型Cas9蛋白與胞嘧啶脫氨酶或腺嘌呤脫氨酶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並且經發現它們在單向導RNA(sgRNA)的靶位點中促進C>T或A>G轉化(即在靶轉化)。
  • 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誕生
    北京時間今晚11點,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研究員楊輝研究組的論文:他們不僅發現現有基因編輯技術在修改DNA的同時,會大量「誤傷」核糖核酸(RNA),還發明了不會產生誤傷的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從而使基因編輯更加安全、高效,為其進入臨床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 我科學家發現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
    原標題:我科學家發現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   中科院腦智中心楊輝研究組等通過全轉錄組RNA測序,首次證明了BE3、BE3-hA3A和ABE7.10等多個DNA單鹼基編輯技術均存在大量的RNA脫靶,ABE7.10還具有較強的致癌風險。研究人員進而對三種單鹼基編輯工具進行突變優化,使其完全消除RNA脫靶的活性,首次獲得三種更高精度的單鹼基編輯工具,為單鹼基編輯技術進入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基礎。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何謂脫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