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建立「GOTI」新型脫靶檢測技術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video:20190301上海科學家發布新成果 有望優化基因編輯技術0]

  31日,《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一篇名為《胞嘧啶單鹼基編輯會導致大量單核苷酸突變的脫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隸屬的計算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史丹福大學遺傳學系以及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合作完成。該研究建立了一種被命名為GOTIGenome-wide Off-target analysis by Two-cell embryo Injection)的新型脫靶檢測技術,並使用該技術發現: 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因而存在嚴重的安全風險。此研究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並且可以在不藉助於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之前的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

  CRISPR/Cas9是廣泛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自從2012年被發明以來,它一直以其高效性和特異性備受世人的期待,學術界普遍認為基於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臨床技術將為人類的健康做出巨大貢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CRISPR/Cas9從問世以來,其脫靶風險一直備受關注,如果將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用於臨床的話,脫靶效應可能會引起包括癌症在內的很多種副作用。在此之前,人們推出過多種檢測脫靶的方案。以前的方法或者依賴於計算機軟體預測,或者依賴於高通量測序檢測DSB產生,還有體外檢測的方法。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局限性,不能高靈敏性檢測到脫靶突變,尤其是單核苷酸突變。因此關於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真實脫靶率一直存在爭議。因此一種能夠突破之前限制的脫靶檢測技術,將會成為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是否能最終走上臨床的關鍵。人們迫切希望可以找到一種既能夠不依賴於脫靶位點預測,又能有足夠信噪比的精密脫靶檢測手段。

  因此,如果要提升檢測脫靶效應的精度,就必須徹底顛覆原有的脫靶檢測手段。首先,為了實現不藉助於脫靶位點預測,這就要求必須找到非常嚴格的對照組來確定基因突變的位點;同時為了檢測不依賴於sgRNA的隨機突變,最好使用基於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為了實現以上目標,楊輝研究組與合作者建立了一種名叫「GOTI」的脫靶檢測技術。研究者們在小鼠受精卵分裂到二細胞期的時候,編輯一個卵裂球,並使用紅色螢光蛋白將其標記。小鼠胚胎發育到14.5天時,將整個小鼠胚胎消化成為單細胞,利用流式細胞分選技術基於紅色螢光蛋白,分選出基因編輯細胞和沒有基因編輯細胞,再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比較兩組差異。這樣就避免了單細胞體外擴增帶來的噪音問題。而且由於實驗組和對照組來自同一枚受精卵,理論上基因背景完全一致,因此直接比對兩組細胞的基因組,其中的差異基本就可以認為是基因編輯工具造成的。

  在楊輝實驗室全體成員與合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GOTI系統被成功建立起來。藉助於這個系統,團隊成員先是檢測了最經典的CRISPR/Cas9系統。結果發現,設計良好的CRISPR/Cas9並沒有明顯的脫靶效應,這個結果結束了之前對於CRISPR/Cas9脫靶率的爭議。然而團隊還檢測了另一個同樣被寄予厚望的CRISPR/Cas9衍生技術BE3,這個系統可以精確引入點突變,在之前的研究中從未發現過有明顯的脫靶問題。然而在GOTI的檢測下發現,BE3存在非常嚴重的脫靶,而且這些脫靶大多出現在傳統脫靶預測認為不太可能出現脫靶的位點,因此之前方法一直沒有發現其脫靶問題。團隊分析後認為,這些脫靶位點有部分出現在抑癌基因上,因此經典版本的BE3有著很大的隱患,目前不適合作為臨床技術。研究團隊的這些重要發現,證實了以BE3為代表的部分基因編輯技術存在無法預測的脫靶風險,讓世人重新審視了這些新興技術的風險。更重要的是,此工作建立了一種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遠超越之前的基因編輯脫靶檢測技術,有望由此開發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的新標準。

  該項工作由神經所博士後左二偉(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計算生物學所博士研究生孫怡迪、計算生物學所研究員魏武、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袁堂龍等,在神經所研究員楊輝、計算生物學所研究員李亦學、史丹福大學教授Lars M. Steinmetz的共同指導下完成,得到神經所流式分選平臺、動物平臺、基因編輯平臺的大力協助,是眾多課題組通力合作的成果。該工作得到國家高科技研發項目(2018YFC20001002017YFC1001302 to Yang Hui, 2017YFC0908405 to WW)、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XDB320600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31871502, 31522037)、上海市科技重大項目(2018SHZDZX05)、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項目(18411953700, 18JC1410100)、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P01項目(P01HG00020527 to L.M.S.)等的資助。

 

  圖:GOTI技術的原理及實驗流程:(A) 實驗流程。(B) 脫靶位點數目比較。Cre-, Cas9-, BE3- and ABE7.10組分別有14+/-12 (SEM, n=2),12+/-4 (SEM, n=11),283+/-32 (SEM, n=6)10 +/- 5 (SEM, n = 4)SNVs(C) 突變類型的分布比較。每個格子中的數字表示該種突變類型佔全部突變的比例。(D) 脫靶SNVs富集在基因組中的轉錄區域。(E) Genes 包含脫靶位點的基因在細胞胚胎中有更高的表達量。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建立新型檢測技術,基因編輯脫靶將無處隱藏
    2019年3月1日,《科學》發表了一篇名為《胞嘧啶單鹼基編輯會導致大量單核苷酸突變的脫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建立了一種被命名為GOTI(Genome-wide Off-target analysis by Two-cell embryo Injection)的新型脫靶檢測技術。
  • 「GOTI」技術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隱藏
    該研究建立了一種被命名為GOTI(Genome-wide Off-target analysis by Two-cell embryo Injection)的新型脫靶檢測技術,並使用該技術發現: 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因而存在嚴重的安全風險。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提起基因編輯,除了科技倫理外,讓科學家們心存疑慮的還有潛在技術風險——基因編輯脫靶。這會導致在基因靶點以外的地方產生錯誤切割,危害健康。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何謂脫靶?
  •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提起基因編輯,除了科技倫理外,讓科學家們心存疑慮的還有潛在技術風險——基因編輯脫靶。這會導致在基因靶點以外的地方產生錯誤切割,危害健康。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何謂脫靶?
  • Science | 科學家成功開發新型檢測技術,可實時檢測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脫靶效應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其不確定性和未知的安全風險限制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推廣應用。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尚無法精準靶向目標序列,並不產生脫靶效應。科學家認為,既然無法完全避免,為安全起見,更好地了解、控制可能產生的脫靶效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脫靶檢測方法的開發成為了基因編輯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給基因編輯做「體檢」:讓脫靶無處隱藏
    傳統上,對脫靶的檢測依賴於算法預測,靠不靠譜無人得知;或依賴於體外擴增,但這個會引入大量的噪音,會導致檢測的精確度大打折扣。」楊輝說。由於不能高靈敏度地檢測到脫靶突變,尤其是單核苷酸突變,因此關於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真實脫靶率一直存在爭議。然而,任何科學技術歸根結底都需要服務於全人類,尤其像基因編輯這樣的神奇技術。
  • ...編輯技術 編輯工具 同源重組 胞嘧啶脫氨酶 GOTI-中國新聞-東方網
    而在今年3月,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出的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頂級期刊《科學》上。  隨著研究的深入,單鹼基編輯這一自CRISPR/Cas9技術誕生以來被科學界寄予厚望的高精度基因編輯技術,也於今年初被證實難逃脫靶風險。  今年初,楊輝團隊建立起名為GOTI的新型脫靶檢測技術,通過精巧的實驗設計發現,原以為安全的CBE單鹼基基因編輯技術存在DNA脫靶,其脫靶的概率相當於自然遺傳突變的20倍。這意味著什麼?「如果脫靶發生到了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上,將會導致一定的致癌風險。」
  • Nature Methods:兩種新型 CRISPR 脫靶效應的分析方法
    其中一種方法可以鑑定細胞類型特異性 SNP 相關的脫靶突變,另一種則可以檢測潛在脫靶切割位點。第一項研究中,來自麻省綜合醫院(MGH)和哈弗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通過測序體外檢測切割效應的方法,稱作 CIRCLE-seq,該方法是一種高度靈敏的體外篩查法,比現有識別 CRISPR/Cas9 全基因組脫靶突變的細胞學或生化方法更有效。
  • 我國科學家研發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修復脫靶「漏洞」
    &nbsp&nbsp&nbsp&nbsp單鹼基編輯技術的出現,猶如黎明前的一道曙光,讓科學家和患者們看到了希望。「80%的罕見病是單基因遺傳病。理論上,通過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修復50%以上的單基因遺傳病。」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神經所博士研究生周昌陽稱。
  • 讓脫靶無處可藏!上海科學家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編輯存在嚴重脫靶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說,基因編輯安全性問題非常重要,一旦脫靶,除了會造成基因變異,還會影響非基因的DNA片段發生變化。此次工作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讓脫靶無處隱藏,其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都遠超之前的基因編輯脫靶檢測技術。在世界上首次證實了以BE3為代表的單鹼基編輯存在之前技術無法檢測的脫靶風險,讓世人重新審視了這一新興技術的風險。
  • 給基因編輯做「體檢」:讓脫靶無處隱藏—新聞—科學網
    「其實,過去人們推出過多種檢測脫靶的方案,但這些方法都存在局限性。傳統上,對脫靶的檢測依賴於算法預測,靠不靠譜無人得知;或依賴於體外擴增,但這個會引入大量的噪音,會導致檢測的精確度大打折扣。」楊輝說。 由於不能高靈敏度地檢測到脫靶突變,尤其是單核苷酸突變,因此關於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真實脫靶率一直存在爭議。
  • 新方法發現BE3基因編輯技術脫靶嚴重,打破先前的安全性認知
    GOTI脫靶檢測方法:對「二細胞期」小鼠胚胎中的一個卵裂球進行基因編輯,同時進行螢光標記,另一個卵裂球作為對照組這個工具比之前檢測脫靶的方法在精度上和廣度上都有巨大的提高,足以發現之前無法注意到的脫靶位點,這使得我們終於可以比較客觀地、可靠地評估基因編輯工具的脫靶率。比如說,我們就在單鹼基編輯工具BE3當中發現了很多脫靶的位點,這在之前的研究中從未有人檢測到過。這樣的發現足以讓業界重新審視這些技術的安全性。
  • 我科學家發現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
    原標題:我科學家發現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   中科院腦智中心楊輝研究組等通過全轉錄組RNA測序,首次證明了BE3、BE3-hA3A和ABE7.10等多個DNA單鹼基編輯技術均存在大量的RNA脫靶,ABE7.10還具有較強的致癌風險。研究人員進而對三種單鹼基編輯工具進行突變優化,使其完全消除RNA脫靶的活性,首次獲得三種更高精度的單鹼基編輯工具,為單鹼基編輯技術進入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基礎。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
    但CRISPR技術存在的脫靶效應依舊是影響其能否廣泛應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如何正確評估、檢測脫靶效應,並提出相應的策略降低脫靶效應,是當前基因編輯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基因編輯過程中,與導向RNA靶向目標很接近的片段,也會結合上去並被敲除掉,這就是所謂的『脫靶』。」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論文共同通訊作者金雙俠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解釋道。 金雙俠強調,由於可以結合的潛在脫靶位點基因片段較短,所以在理論上脫靶概率還是比較高的,脫靶位點也比較多。如果脫靶現象普遍發生,對動植物來說都會是一個嚴峻挑戰,其後果是比較嚴重的。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新聞—科學網
    脫靶位點也比較多。 脫靶檢測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全基因組測序法。通過軟體預測潛在的脫靶位點,然後將基因組測出來進行比對。如果與受體材料相比,在潛在脫靶位點沒有變化則證明沒有脫靶,有變化則有可能存在脫靶,進一步可以通過經典Sanger測序法進行驗證。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2019-03-08 09:13 2019年03月08日 09:13 來源:工人日報 參與互動    精度更高 安全性更好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 農科院基因組所開發出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
    3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動物基因組中心左二偉課題組與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史丹福大學遺傳學系合作開發出一種全新的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的技術。該技術是一種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遠超越之前的基因編輯脫靶檢測技術,有望由此開發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的新標準。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基因組編輯技術可對特定基因進行精準定點誘變,從而改變其調控的特定性狀,在保證全球糧食安全、人類健康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
  • 《科學》:GOTI技術可靈敏檢測基因編輯是否脫靶
    《科學》:GOTI技術可靈敏檢測基因編輯是否脫靶 侯樹文,王春/科技日報 2019-03-01 07:32
  • 「管住」脫氨酶,基因編輯不脫靶
    GOTI技術的延伸2019年3月,該團隊曾在《科學》發布用於檢測基因編輯技術脫靶率的GOTI技術。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左二偉告訴《中國科學報》,這項最新成果即為基於GOTI技術探索解決單鹼基編輯器脫靶效應的方法。
  • PLoS Biol:科學家有望開發出脫靶率更低的安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
    2020年7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CRISPR系統是一種能夠靶向編輯基因組的強大工具,其具有明顯的治療潛力,然而其經常也會不恰當地編輯一些「脫靶」(off-target)位點,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溫州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突變CRISPR基因編輯系統核心的酶類或許就能改善其編輯的精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