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科學家利用新方法「劍指」CRISPR脫靶效應

2020-12-06 健康一線視頻網

共同作者Stacia Wyman (左) and Beeke Wienert (右) ,通訊作者Jacob Corn (中)

「魔剪」技術CRISPR自2012年問世以來,在治療多種難治性疾病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潛力。CRISPR是通過在特定位點切割DNA來編輯基因組,但有時該工具也會「出錯」,比如說在DNA的其他地方進行切割,即所謂的脫靶效應。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攻克這個將CRISPR技術應用於臨床的「絆腳石」。

DOI: 10.1126/science.aav9023

現在,Gladstone研究所和創新基因組學研究所(IGI)的科學家與阿斯利康合作開發出一種識別這些不必要切割的新方法。相關結果於4月19日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Beeke Wienert博士與Stacia Wyman同為該篇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Jacob Corn為通訊作者。

Beeke Wienert博士說道,「當CRISPR切割時,DNA被破壞,為了生存,細胞將許多不同的DNA修復因子聚集到基因組中的特定位點以修復斷裂並將切割末端連接在一起。如果我們能夠找到這些DNA修復因子的位置,就可以確定CRISPR的切割位點。「

MRE11標誌著Cas9 DNA斷裂點

為了驗證這一想法,他們研究了一組不同的DNA修復因子。結果發現, MRE11是最先到達DNA切割位點的蛋白質之一。MRE11就像寶藏地圖上的指引點,告訴研究人員蛋白質的去處。研究人員利用MRE11開發了一名為DISCOVER-Seq的新技術,該技術可以識別出CRISPR切割基因組的確切位點。

人類基因組非常龐大,如果完整地列印出所有DNA序列,可能是一本高達16層樓的書籍。而利用CRISPR對DNA進行切割時,就像試圖從書中刪除特定頁面上的一個特定單詞一樣,有點像大海撈針。然而,令人驚喜的是,MRE11竟然可以精確刪除特定單詞的所有字母。

與之前僅限於在實驗室中通過細胞培養的檢測脫靶效應不同,新的DISCOVER-Seq方法依賴於細胞的自然修復過程來識別切口,所以它侵入性更小且更可靠。「在誘導多能幹細胞、患者細胞和小鼠中,我們測試了新的DISCOVER-Seq方法。結果表明,新方法可以用於任何系統,不僅僅限於實驗室。」 通訊作者、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開設實驗室的Jacob Corn博士說道。

值得關注的是,DISCOVER-seq是第一種可以在任何活體組織中直接從CRISPR編輯工具中找到切割位點的方法。MRE11蛋白是關鍵DNA修復途徑中最早的參與者之一,存在於哺乳動物細胞系(小鼠和人類)。這意味著它可以應用於任意查找切割位置,並且可以輕鬆應用於以前難以使用的不同系統。「目前已經有一些非常好的脫靶方法,但它們在高度控制的系統中效果最好,如實驗室培養的細胞。」Corn說,「DISCOVER-Seq的一個優點是,它可以在任何基因組編輯工作的系統中找到脫靶。「

因為MRE11允許研究人員在切割後立即放大切割位點,研究人員也發現DNA修復工作的新方法,他們最終可能會利用這些知識來改進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醫學遺傳學和分子藥理學教授Conklin對DISCOVER-Seq新方法的發現十分興奮。他說,「DISCOVER-Seq大大簡化了識別脫靶效應的過程,同時也提高了結果的準確性,讓我們可以更好地預測基因組編輯如何在臨床環境中發揮作用。」

原標題:Science:新方法「劍指」CRISPR脫靶效應,努力攻克臨床應用「絆腳石」

參考資料:

[1]New method to detect off-target effects of CRISPR

[2]Unbiased detection of CRISPR off-targets in vivo using DISCOVER-Seq

[3]DISCOVERing Off-Target Effects for Safer Genome Editing

相關焦點

  • Science:新方法「劍指」CRISPR脫靶效應 努力攻克臨床應用「絆腳石」
    CRISPR是通過在特定位點切割DNA來編輯基因組,但有時該工具也會「出錯」,比如說在DNA的其他地方進行切割,即所謂的脫靶效應。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攻克這個將CRISPR技術應用於臨床的「絆腳石」。現在,Gladstone研究所和創新基因組學研究所(IGI)的科學家與阿斯利康合作開發出一種識別這些不必要切割的新方法。
  • Science:開發出一種檢測CRISPR脫靶效應的新方法---DISCOVER-Seq
    然而,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在治療相關的細胞類型中鑑定潛在的脫靶效應,這仍然是將治療方法轉移到臨床應用的主要障礙。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格拉德斯通研究所和瑞典阿斯利康公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靠的方法來實現這一目標。
  • Science | 科學家成功開發新型檢測技術,可實時檢測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脫靶效應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其不確定性和未知的安全風險限制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推廣應用。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尚無法精準靶向目標序列,並不產生脫靶效應。科學家認為,既然無法完全避免,為安全起見,更好地了解、控制可能產生的脫靶效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脫靶檢測方法的開發成為了基因編輯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Science子刊:利用抗CRISPR蛋白顯著降低CRISPR-Cas9脫靶效應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最近發現的抗CRISPR蛋白降低脫靶效應多達4倍,就像一種切斷開關那樣讓CRISPR-Cas9完成它的任務之後失去功能。在這項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讓CRISPR-Cas9分子利用嚮導RNA(gRNA)發現、切割和替換導致鐮狀細胞疾病的血紅蛋白編碼基因突變體。他們證實一種被稱作AcrIIA4的特定抗CRISPR蛋白將這種CRISPR-Cas9分子的脫靶效應降低4倍。它在做到這一點的同時不會顯著地降低想要的在靶基因編輯。
  • 瑞典製藥公司科學家設計出規避CRISPR脫靶效應方案
    瑞典阿斯利康公司的生物學家Marcello Maresca與美國科學家J.K Joung合作,在9月12日的Nature Letter上發文表示,他們設計出了一種可有效規避CRISPR脫靶效應的方案。在小鼠體內進行的研究表明,利用他們體內非靶點驗證VIVO 策略(verification of in vivo off-targets)可以穩定地鑑定出CRISPR在體內全基因組中的脫靶效應。
  • 能顯著減低脫靶效應?Synthego正在開發下一代光控 CRISPR技術
    近年來,CRISPR/Cas9 已經迅速發展為醫學領域一種最具潛力的基因編輯工具,它是繼鋅指核酸內切酶以及轉錄激活子樣效應因子核酸酶之後的又一種工程化核酸內切酶,被喻為 「基因魔剪」。但是,CRISPR 技術發展還不到十年,CRISPR/Cas9 系統在帶來一系列開創性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系列的局限性,包括脫靶和染色體易位等。
  •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以經典的CRISPR-Cas9為基礎,科學家們還開發出一系列工具,例如可以轉換單個核苷酸的鹼基編輯器,以期治療單基因點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然而,這些先進的新技術並非完美,其可能的脫靶效應及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樣十分引人關注。
  • 用脫靶效應尋找老藥新靶點
    (圖片提供:CORBIS) 意想不到的藥物副作用經常被歸因於藥物對設計之外的額外靶點的作用所致,即所謂的脫靶效應。日前,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德國科學家利用副作用特徵確定了不同藥物作用於相同靶點分子的可能性,同時鑑別出上市藥物新的潛在治療應用。
  •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以經典的CRISPR-Cas9為基礎,科學家們還開發出一系列工具,例如可以轉換單個核苷酸的鹼基編輯器,以期治療單基因點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然而,這些先進的新技術並非完美,其可能的脫靶效應及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樣十分引人關注。
  • ...蛋白介導的CRISPR-Cas9系統可提高基因編輯效率,同時降低脫靶效應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廣島大學和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很有前途的修複方法,即關閉CRISPR-Cas9基因編輯,直到它達到關鍵的細胞周期階段,在這個階段,更精確的修復可能會發生。根據這些研究結果,他們成功地展示了更精確的基因編輯,並抑制了稱為脫靶效應的非預期基因缺失、插入或突變。
  • 新進展!如何解決CRISPR技術的脫靶效應?
    或者研究人員可以用切口插入一個新的DNA序列。鹼基編輯器將引導RNA連接到只切斷一條DNA鏈的CAS9上。這種分子複合物包括脫氨酶,這種酶能在化學上把一種鹼基轉變成另一種鹼基。因為這些編輯器比CRISPR本身更能控制特定的變化,研究人員並不認為它們會導致脫靶問題。事實上,對於CRISP技術脫靶效應是否有解決之道,研究上早有進展。
  • 如何克服CRISPR脫靶效應?
    除了改進GuideRNA的設計,Cas9突變體的出現將進一步降低CRISPR介導的脫靶突變。野生型Cas9具有兩個核酸酶結構域,每一個結構域切割一條DNA鏈。突變其中一個域使Cas9轉變成切口酶(nickase),該酶切割DNA形成單鏈斷裂。
  • 規避CRISPR的「脫靶效應」 關鍵在引導RNA
    但是,這一顛覆性技術的「脫靶效應」一直是阻礙其應用的關鍵障礙之一。近日,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預測CRISPR準確性的方法,能夠有效限制其錯誤編輯。© ISTOCK.COM/KMLMTZ66; © ISTOCK.COM/MACROVECTOR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有效運行依賴於Cas9酶在特定目標位點切割DNA。
  • CRISPR技術脫靶效應有了解決之道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12日報導,CRISPR-Cas9技術發明人之一詹妮弗·杜德納參與的研究團隊證實,抗CRISPR蛋白能將CRISPR導致的脫靶效應降低四分之一,其中一種名叫「AcrllA4」的蛋白甚至能將脫靶效應發生率減少4倍,而整個過程中目標位點的基因編輯沒有受到絲毫影響。
  • 如何用機器學習解決「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又一次,計算機科學家和生物學者站在一起,對抗人類向內探索的挑戰——用機器學習預測基因編輯 CRISPR 中的脫靶效應。 今年年初,發表在《自然》生物工程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描述了 Elevation 這項工具。
  • Nature:Editas創始人再破「脫靶效應」,向精準CRISPR時代邁進
    Keith Joung(圖片來源:Editas Medicine官網)在CRISPR系列的基因編輯系統中,Cas9酶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更是「元老級」的成員,但是CRISPR/Cas9的脫靶效應是一直急需攻克的難題。在CRISPR技術向醫學臨床不斷轉化的過程中,科學家們正想法設法的解決這一重大技術難題,希望形成更精準的基因編輯系統。
  • CRISPR 技術脫靶效應有了解決之道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廣受爭議的最大副作用——脫靶效應有了解決辦法。
  • CRISPR編輯系統升級 利用「跳躍基因」精確插入DNA片段
    研究團隊從藍藻Scytonema hofmanni中獲得一種轉座酶,它的3個亞基與一種CRISPR效應蛋白Cas12k相關聯。他們將這一系統命名為CAST,即CRISPR相關轉座酶(CRISPR-associated transposase)。
  • Advanced Science | 華中農業大學棉花團隊系統闡述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產生原因、脫靶評估及降低脫靶的策略
    ,脫靶效應的機理,動植物的脫靶效應存在的問題;並總結了如何進行sgRNA設計,脫靶效應的評估和預測,避免和減輕脫靶效應的策略以及對預期基因組編輯結果的影響。雖然對於植物脫靶效應可以通過育種過程表型篩選來消除脫靶突變或自發突變,但對科學問題的研究依然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對基因組編輯中存在的脫靶問題進行系統分析,為未來更加高效、精準地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提供理論依據及解決方案。
  • Nat Biotechnol:證實CRISPR/Cpf1基因組編輯幾乎沒有脫靶效應
    2016年6月7日/生物谷BIOON/--作為CRISPR基因組編輯的新工具,Cpf1因其不同於Cas9的性質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Figure 1a(左邊):在這項研究中,利用單重Digenome-seq確定LbCpf1(n = 8)、AsCpf1(n = 8)和SpCas9(n = 2)的體外切割位點。在我們之前的研究中,利用利用多重Digenome-seq確定SpCas9(n = 11)的體外切割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