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改進GuideRNA的設計,Cas9突變體的出現將進一步降低CRISPR介導的脫靶突變。野生型Cas9具有兩個核酸酶結構域,每一個結構域切割一條DNA鏈。突變其中一個域使Cas9轉變成切口酶(nickase),該酶切割DNA形成單鏈斷裂。雖然切口酶突變體不改變sgRNA結合特異性並且仍能被轉運到脫靶位點,但單個切口的修復更可能是DSBs,而非NHEJ.然而,當設計兩個GuideRNAs,分別與染色體上的兩條鏈相結合,最終得到切割位點錯開的DSB,該DSB同樣可通過NHEJ或HR修復。兩個研究團隊:哈佛大學GeorgeChurch領導的團隊和MIT的張峰領導的團隊,都證明了「雙切口酶」法可有效地介導DNA通過NHEJ和HR進行修復(Ran,etal.,2013b;Mali,etal.,2013)。張峰團隊進一步驗證了雙切口酶法極大地降低了脫靶突變的頻率,將sgRNAs靶向3個不同基因,其脫靶突變頻率降低了50倍到1500倍。
雙切口酶的設計並不簡單。PAM距離最遠的sgRNA對(尾尾之間;Shen,etal.,2014)比PAM距離最近的sgRNA對(頭頭之間;Ran,etal.,2013b;Mali,etal.,2013)具有更高的插入缺失形成概率。另外,GuideRNAs間的距離是非常重要的。最有效的雙切口酶通常將距離控制在20個鹼基對以內。因此,當雙切口酶法有效地生成DSBs,伴隨著也產生了一些因脫靶裂解而引起的不良後果,但是設計的局限性限制了某些應用中需要的合適位點的潛在範圍。
再者,KeithJoung實驗室發表了兩篇描述新的潛在Cas9替代策略,同時可能提高CRISPR-Cas的特異性。其中一篇文章指出:在序列生成插入或缺失的概率方面,只有17個核苷酸的sgRNA與含20個核苷酸的sgRNA一樣起作用(Fu,etal.,2014)。一個靶向四個基因且截短了的sgRNA,所引起的脫靶突變概率降低了高達5000倍。另一篇文章(Tsai,etal.,2014)中,他們將無核酸酶活性(Cas9n)的Cas9突變體與FokI核酸酶結構域融合。FokI需要二聚體形式才能發揮切割功能,因此,與雙切口酶法相類似,一對Cas9n-FokI被證明可極大地降低脫靶效應。然而,截短sgRNAs(未表現出功能高效性)和融合Cas9-FokI(其設計受空間條件限制)等方法是否總是有效地發揮作用還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