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 技術脫靶效應有了解決之道

2021-01-19 生物製品圈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廣受爭議的最大副作用——脫靶效應有了解決辦法。據物理學家組織網 12 日報導,CRISPR-Cas9 技術發明人之一詹妮弗·杜德納參與的研究團隊證實,抗 CRISPR 蛋白能將 CRISPR 導致的脫靶效應降低四分之一,其中一種名叫「AcrllA4」的蛋白甚至能將脫靶效應發生率減少 4 倍,而整個過程中目標位點的基因編輯沒有受到絲毫影響。

杜德納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實驗室與創新基因組學研究所雅各伯·科恩實驗室合作,對去年發現的抗 CRISPR 蛋白進行了研究,並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他們發現,在修飾與鐮狀細胞疾病有關的基因變異中,當 CRISPR 執行基因編輯工作數小時後,加入 AcrllA4 蛋白可以有效降低脫靶效應。研究人員解釋道:「抗 CRISPR 蛋白能模擬 DNA,阻斷 Cas9 剪切基因的能力。脫靶效應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突變,但我們的研究證明,脫靶效應完全可控,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嚴重。」

2016 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科學家約瑟夫·邦迪 - 德努米糰隊在李斯特細菌中發現了 4 種能夠阻斷 CRISPR-Cas9 活性的蛋白質,其中包括 AcrllA4 蛋白。另一個團隊從一種腦膜炎細菌中發現了另 3 種這類蛋白質。邦迪 - 德努米當時預言,這些蛋白質將成為 CRISPR 基因療法的標準組成部分,讓 CRISPR-Cas9 在基因編輯一段時間後「關閉其活性」,防止在不必要的位點隨意剪切,造成脫靶效應。

科恩認為,如果電閘只能開不能關,將會非常恐怖,因此關閉 Cas9 的活性跟開啟它一樣重要,對 CRISPR 最終治療應用來說,精確調控 Cas9 在什麼時間、什麼位置進行基因編輯,抗 CRISPR 蛋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來源:科技日報

 識別微信二維碼,添加生物製品圈小編,符合條件者即可加入抗體微信群!


請註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眾號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cbplib@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相關焦點

  • CRISPR技術脫靶效應有了解決之道
    CRISPR技術脫靶效應有了解決之道 抗CRISPR蛋白能在基因編輯後關閉Cas9活性 2017-07-14 科技日報 聶翠蓉 ——脫靶效應有了解決辦法。
  • CRISPR技術脫靶效應有了解決之道—新聞—科學網
  • 如何解決CRISPR技術的脫靶效應?
    但是這樣的「鹼基編輯器」可能有一個嚴重的弱點。本周在《Science》網站上發表的兩項研究表明,一種鹼基編輯器會導致許多不必要的、潛在危險的「脫靶」問題,因為這種基因編輯技術可能帶來不可預測的基因變化。
  • 如何用機器學習解決「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該工具由微軟研究員 Nicolo Fusi、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 Jennifer Listgarten 和 Broad 研究所副主任 John Doench 合作研發,可在 CRISPR 編輯基因時預測脫靶效應。 那麼何為「脫靶」?何為「CRISPR」?何為「基因編輯技術」?
  • 能顯著減低脫靶效應?Synthego正在開發下一代光控 CRISPR技術
    公司的主營業務包括利用 CRISPR 基因工程化改造細胞、提供合成化 RNA 解決方案以及提供生物信息學。    近年來,CRISPR/Cas9 已經迅速發展為醫學領域一種最具潛力的基因編輯工具,它是繼鋅指核酸內切酶以及轉錄激活子樣效應因子核酸酶之後的又一種工程化核酸內切酶,被喻為 「基因魔剪」。但是,CRISPR 技術發展還不到十年,CRISPR/Cas9 系統在帶來一系列開創性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系列的局限性,包括脫靶和染色體易位等。
  • ...蛋白介導的CRISPR-Cas9系統可提高基因編輯效率,同時降低脫靶效應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廣島大學和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很有前途的修複方法,即關閉CRISPR-Cas9基因編輯,直到它達到關鍵的細胞周期階段,在這個階段,更精確的修復可能會發生。根據這些研究結果,他們成功地展示了更精確的基因編輯,並抑制了稱為脫靶效應的非預期基因缺失、插入或突變。
  • Science | 科學家成功開發新型檢測技術,可實時檢測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自誕生之初,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一直無法克服的難題就脫靶效應。
  • 研究人員開發「關閉開關」有望解決CRISPR的脫靶效應問題
    近期,來自日本廣島大學和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很有希望的方法來解決CRISPR-Cas9存在的問題——不必要的遺傳改變,這種方法可在基因編輯器到達關鍵的細胞周期階段之前將其關閉,在這個階段可能會發生更精確的修復。
  •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然而,這些先進的新技術並非完美,其可能的脫靶效應及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樣十分引人關注。 日前,基因編輯領域的兩位宗師級科學家Jennifer Doudna教授和劉如謙(David Liu)教授聯手,在《科學》雜誌上報導了一種鹼基編輯器的首個詳細3D結構。
  •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然而,這些先進的新技術並非完美,其可能的脫靶效應及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樣十分引人關注。 日前,基因編輯領域的兩位宗師級科學家Jennifer Doudna教授和劉如謙(David Liu)教授聯手,在《科學》雜誌上報導了一種鹼基編輯器的首個詳細3D結構。
  • Nature:Editas創始人再破「脫靶效應」,向精準CRISPR時代邁進
    Keith Joung(圖片來源:Editas Medicine官網)在CRISPR系列的基因編輯系統中,Cas9酶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更是「元老級」的成員,但是CRISPR/Cas9的脫靶效應是一直急需攻克的難題。在CRISPR技術向醫學臨床不斷轉化的過程中,科學家們正想法設法的解決這一重大技術難題,希望形成更精準的基因編輯系統。
  • 三大基因編輯技術PK及市場分析,CRISPR技術易產生脫靶效應仍是重要...
    醫療市場分析公司Kalorama對基因編輯技術和公司進行梳理,動脈網(微信:vcbeat)為你做了編譯和整理。基因編輯技術目前正在面臨索尼和JVC公司式的困境。在基因編輯領域,很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包括基於鋅指核酸內切酶和TAL效應因子在內的精準有效的基因編輯技術。
  • Science:開發出一種檢測CRISPR脫靶效應的新方法---DISCOVER-Seq
    2019年4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自從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於2012年發明以來,它已經顯示出治療許多難治性疾病的巨大希望。然而,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在治療相關的細胞類型中鑑定潛在的脫靶效應,這仍然是將治療方法轉移到臨床應用的主要障礙。
  • 如何克服CRISPR脫靶效應?
    除了改進GuideRNA的設計,Cas9突變體的出現將進一步降低CRISPR介導的脫靶突變。野生型Cas9具有兩個核酸酶結構域,每一個結構域切割一條DNA鏈。突變其中一個域使Cas9轉變成切口酶(nickase),該酶切割DNA形成單鏈斷裂。
  • 瑞典製藥公司科學家設計出規避CRISPR脫靶效應方案
    K Joung合作,在9月12日的Nature Letter上發文表示,他們設計出了一種可有效規避CRISPR脫靶效應的方案。在小鼠體內進行的研究表明,利用他們體內非靶點驗證VIVO 策略(verification of in vivo off-targets)可以穩定地鑑定出CRISPR在體內全基因組中的脫靶效應。
  • 盤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進展
    該研究小組希望解決的肺部問題是先天性疾病,如表面活性蛋白缺乏、囊性纖維化和α-1抗胰蛋白酶等,其特徵是出生時呼吸衰竭或慢性肺病,治療方法很少。由於肺是一個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的屏障器官,靶向傳遞糾正缺陷基因是一種有吸引力的治療方法。研究人員發現,在胎兒發育過程中,胎兒在子宮內將CRISPR基因編輯試劑準確地注入羊水,可以導致小鼠肺部發生有針對性的變化。
  • Science:科學家利用新方法「劍指」CRISPR脫靶效應
    CRISPR是通過在特定位點切割DNA來編輯基因組,但有時該工具也會「出錯」,比如說在DNA的其他地方進行切割,即所謂的脫靶效應。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攻克這個將CRISPR技術應用於臨床的「絆腳石」。與之前僅限於在實驗室中通過細胞培養的檢測脫靶效應不同,新的DISCOVER-Seq方法依賴於細胞的自然修復過程來識別切口,所以它侵入性更小且更可靠。「在誘導多能幹細胞、患者細胞和小鼠中,我們測試了新的DISCOVER-Seq方法。結果表明,新方法可以用於任何系統,不僅僅限於實驗室。」 通訊作者、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開設實驗室的Jacob Corn博士說道。
  • Science子刊:利用抗CRISPR蛋白顯著降低CRISPR-Cas9脫靶效應
    如今有研究證實病毒進化出的反制措施,即被稱作抗CRISPR蛋白(anti-CRISPR)的抑制性蛋白,能夠被用來改進作為一種基因治療工具的CRISPR-Cas9,從而降低可能導致不良副作用的脫靶基因編輯。
  • 張鋒團隊CRISPR基因編輯系統可減少脫靶效應
    不過Cas9也並非沒有限制,比如切割非靶點序列的脫靶效應就是一個問題。鑑於CRSPR-Cas系統在微生物中廣泛存在,科學家們將Cas蛋白的類型範圍不斷擴大,尋找新秀,例如Cas12a。雖然有這樣的優勢,Cas12b的開發卻遇到了一個阻礙。性能最佳的Cas12b來自一種嗜酸耐熱菌(Alicyclobacillus acidoterrestris),但它作為DNA裂解酶的最佳活性需要高達48℃。也就是說,如果放進哺乳動物細胞內,達不到這種Cas12b的溫度要求,酶活性就不能發揮。怎麼「解鎖」這種Cas蛋白呢?
  • 規避CRISPR的「脫靶效應」 關鍵在引導RNA
    作為最受關注的基因編輯神器,CRISPR技術的臨床價值一直有待落實。但是,這一顛覆性技術的「脫靶效應」一直是阻礙其應用的關鍵障礙之一。近日,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預測CRISPR準確性的方法,能夠有效限制其錯誤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