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廣受爭議的最大副作用——脫靶效應有了解決辦法。據物理學家組織網 12 日報導,CRISPR-Cas9 技術發明人之一詹妮弗·杜德納參與的研究團隊證實,抗 CRISPR 蛋白能將 CRISPR 導致的脫靶效應降低四分之一,其中一種名叫「AcrllA4」的蛋白甚至能將脫靶效應發生率減少 4 倍,而整個過程中目標位點的基因編輯沒有受到絲毫影響。
杜德納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實驗室與創新基因組學研究所雅各伯·科恩實驗室合作,對去年發現的抗 CRISPR 蛋白進行了研究,並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他們發現,在修飾與鐮狀細胞疾病有關的基因變異中,當 CRISPR 執行基因編輯工作數小時後,加入 AcrllA4 蛋白可以有效降低脫靶效應。研究人員解釋道:「抗 CRISPR 蛋白能模擬 DNA,阻斷 Cas9 剪切基因的能力。脫靶效應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突變,但我們的研究證明,脫靶效應完全可控,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嚴重。」
2016 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科學家約瑟夫·邦迪 - 德努米糰隊在李斯特細菌中發現了 4 種能夠阻斷 CRISPR-Cas9 活性的蛋白質,其中包括 AcrllA4 蛋白。另一個團隊從一種腦膜炎細菌中發現了另 3 種這類蛋白質。邦迪 - 德努米當時預言,這些蛋白質將成為 CRISPR 基因療法的標準組成部分,讓 CRISPR-Cas9 在基因編輯一段時間後「關閉其活性」,防止在不必要的位點隨意剪切,造成脫靶效應。
科恩認為,如果電閘只能開不能關,將會非常恐怖,因此關閉 Cas9 的活性跟開啟它一樣重要,對 CRISPR 最終治療應用來說,精確調控 Cas9 在什麼時間、什麼位置進行基因編輯,抗 CRISPR 蛋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來源:科技日報
識別微信二維碼,添加生物製品圈小編,符合條件者即可加入抗體微信群!
請註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眾號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cbplib@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