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奉賢漁民捕獲了一條「怪魚」
經過漁政部門的鑑定,這條怪魚居然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鱘,而這也是奉賢海域內時隔20年之後,再次發現活體中華鱘的蹤跡。漁政部門估計,這條中華鱘之所以會出現在魚塘內,是因為王先生捕蟹的魚塘靠近杭州灣,而魚塘換水都是從杭州灣內引水,因此,這條中華鱘極有可能是在換水的時候被引入魚塘的。之後,漁政部門對其進行了放生。
-
杭州灣海塗發現江豚漁民老施埋了它 心情蠻沉重·都市快報
前天他在杭州灣海塘外灘涂上發現一隻江豚,死的,昨天他把它埋在了灘涂裡,「就像埋了一個孩子,看著揪心得很。」 這隻江豚長有87釐米,20多公斤重。 「前幾天我剛看到新聞,山東煙臺一隻江豚擱淺被人扒得只剩下一張皮。我沒想到自己也能遇上這種事。」老施說,這隻江豚被發現時已經發黑,皮膚都破了,具體死亡原因一時說不上來。
-
杭州灣跨海大橋灘涂邊發現...
3月8日早上,庵東鎮的老沈去杭州灣新區灘涂邊趕海,發現一條中華鱘擱淺在灘涂邊,還不時蹦躂幾下。老沈不認識這是什麼魚,把它抱回了家。兒子一看,懷疑是中華鱘,報了警。警方聯繫了杭州灣新區海洋水利管理中心,工作人員趕到現場,經鑑定是中華鱘,重4.6公斤,長度約1米,除外表略有擦傷外,其他體徵均正常。
-
環境公報:23%東海海域達嚴重汙染程度(圖)
新華社資料圖片晨報記者 李豔秋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記者從海洋管理部門了解到,上海近海海域環境質量不容樂觀,長江口和杭州灣都屬於嚴重汙染區域。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於5月初在上海首次發布的《2009年東海區海洋環境公報》顯示,東海區海洋環境汙染形勢依然嚴峻,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為91950平方公裡,其中23%海域達嚴重汙染程度,這些嚴重汙染區域主要集中在射陽河口、長江口、杭州灣、浙江的舟山群島和樂清灣等海域,主要超標汙染物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
颱風「雲雀」將於今天7點前後在奉賢沿海登陸
【颱風「雲雀」將於今天7點前後在奉賢沿海登陸】根據氣象部門最新預測,今年第12號颱風雲雀登陸時間較此前預測有所提前,預計將於今天7點前後在上海奉賢沿海登陸,登陸時近中心風力8-9級。今天5點,雲雀中心位於距離奉賢最近海岸線偏東方向約50公裡的杭州灣裡,中心附近最大風力9級,預計將以每小時17公裡左右的速度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
-
杭州灣化工汙染調查:汙水直排大海致魚蝦滅絕
但是現在,隨著杭州灣沿岸的工業大開發,有200多家化工企業雲集在杭州灣周邊,杭州灣正在成為一個巨大的排汙地。環保部《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杭州灣水質極差。在這片海域劣四類水質比例接近100%,也就是水質最差的一種,這在沿海9個重要海灣中排在末位。那麼,杭州灣正在承受哪些汙染?這裡還有魚可打嗎?日前,記者在這個曾經美麗的港灣進行了調查。
-
颱風「雲雀」在上海奉賢沿海登陸,江浙滬再迎大風暴雨
    根據氣象部門最新預測,今年第12號颱風雲雀登陸時間較此前預測有所提前,預計將於今天7點前後在上海奉賢沿海登陸,登陸時近中心風力8-9級。
-
「特寫」搶救「水中國寶」中華鱘
記者 | 黃景源編輯 | 劉素楠12014年5月-10月,東海水產研究所魚類資源監測船持續監測近萬平方公裡水域,黯然而歸——未發現一尾中華鱘幼魚。各方研究數據相互一佐證,說明長江上遊中華鱘2013年沒有幼魚誕生。這是一個大事件。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劉健指出,2013年至今,中華鱘自然繁殖行為出現斷裂化停止的情況。
-
中華鱘首次未發生自然繁殖 野生種群存滅絕風險
姜偉說,自從2012年12月份監測考察就沒有發現魚腹中有卵了,但當年用魚探儀監測到中華鱘產卵。到了2013年10月至12月,他們在宜昌西壩、廟嘴、壩口上遊,用三種方式進行監測,都一無所獲。 擔憂 野生中華鱘將面臨滅絕危險 「這是有記錄以來,首次發現中華鱘沒有自然繁殖活動現象。」
-
浦東發現死亡鯨魚 將就地解剖製成骨骼標本
據第一時間發現這條鯨魚的漁民孔凡介紹,他是20日上午6點多,接到電話稱在長江口與杭州灣交匯的海面發現一頭鯨魚。他連忙駕駛小艇趕赴相關海域查看,當時發現,這條鯨魚已經沒有了頭部,肚皮朝上,漂浮在海上。現場傳來惡臭,估計已經死亡多日。隨即,他回港叫來大船,用繩索系住鯨魚尾鰭,將其拖回漁港,並向邊防部門報警。他說,發現時鯨魚頭部和左胸鰭都消失不見了。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記者帶你走近中華鱘。一問: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首先,中華鱘是一條「古老」的魚。中華鱘是鱘魚的一種,鱘魚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在距今約1.4億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紀就已經出現了,曾經是恐龍們的小夥伴。我國先民很早就認識並命名了中華鱘,據文獻記載,在周代,中國人就已經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
-
中華鱘放生求解25年保護困局
這是保護中華鱘工作啟動25年來,人類第一次將飼養後主動進食的中華鱘放歸。人類希望以這種方式來拯救這種存活億年卻在瀕臨滅絕的古生物,7000裡長江,野生中華鱘的數量已經由1990年的2074尾驟減至257尾。 在已顯陌生的江水中,這兩頭中華鱘能否存活並擔當起挽救家族的使命,目前尚是未知數。 而受汙染的長江、被改變的生態圈,卻令保護者更加擔憂。
-
中華鱘研究首次啟用衛星標記追蹤技術
日前,2020尾大規格中華鱘在湖北宜昌放歸長江,此次放流種群年齡梯隊、平均體長體重均創歷年之最。從1984年至今,中華鱘累計放流58次,達500餘萬尾,其中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達1.7萬餘尾。 中華鱘是與恐龍同時代的生物,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億年,又被稱為「水中活化石」。
-
中華鱘上菜單?商家「掛羊頭賣狗肉」被罰20萬元
【典型案例】1.中華鱘、長江鮰魚上菜單?7月14日,市市場監管局執法稽查處組織梁溪區局執法人員對某火鍋店進行了突擊檢查,發現店內魚槽上貼有「中華鱘88元/斤」「長江鮰魚49.9元/斤」等字樣,菜單上亦有「中華鱘」「長江鮰魚」等菜品。當事人無法提供「中華鱘」進貨票據及人工養殖證明,提供的「長江鮰魚」進貨單據則標稱為「清江回魚」。
-
26特色園區跟蹤調研|奉賢新材料園為「中國芯」築基之路
調研園區:奉賢化工新材料產業園調研時間:2020年9月17日 除了東方美谷、臨港南橋,奉賢還有一家園區被授予特色園區牌照——奉賢化工新材料產業園(簡稱「奉賢新材料園」)。該產業園由上海化工區奉賢分區、新材料產業區、大學城產業園區組成,具有與生俱來的化工和多年積累的新材料基礎優勢。9月17日,課題組驅車來到位於上海杭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開發區」)的奉賢化工新材料園,了解該園區新材料產業發展的現狀和規劃。
-
超300斤重中華鱘標本亮相 系漁民非法捕殺(圖)
王長清介紹,1964年,華農技術還不成熟,只能在寒冷乾燥的地方製作標本。這匹馬的標本是華農的林凱老師在內蒙古歷時8個月製作完成的,運回後陳列50年,至今仍保持著完好的原態。 很多自然類博物館都有中華鱘,華農館的兩具中華鱘標本是其中體型最大、製作最完整的標本。大的一條鱘體長達3.6米,體重超過300斤,它是1992年漁民非法捕殺、漁業部門沒收後送給華農的。
-
在奉賢自家露臺上拍的→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天文攝影師來到奉賢,甚至為了等候合適的觀測時間,他們會選擇租下一間農民的房子,在這裡住上一陣子。他們說,在上海,奉賢是最佳的天文觀測點。而且拍攝玫瑰星雲,往往要累計曝光20小時以上才能勉強看清星星點點。拍攝時間還必須選在半夜,等玫瑰星雲升至最高點,同時附近城市光源減到最小。
-
全文|《杭州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
杭州灣海域水質保持穩定並有所改善,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濃度有所下降,富營養化狀況逐步改善。2.汙染治理目標到2020年,杭州灣區域內縣級以上城市汙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建制鎮汙水處理率達到70%,力爭30%以上的縣(市、區)達到「汙水零直排區」建設標準,實行對杭州灣區域主要入海河流(溪閘)總氮、總磷濃度控制。
-
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催發城市新格局
「從2001年到現在,由一片灘涂到一座城市功能基本具備的新城,這13年來真的發生了太多翻天覆地的變化。」寧波杭州灣新區規劃建設國土局副調研員張宏回憶起2002年到杭州灣新區的場景解釋道。 自2003年11月14日開工,2007年6月26日貫通,杭州灣跨海大橋於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