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壩的6個功能和幾十種負面作用

2020-11-23 騰訊網

我們建造了數量驚人的大壩,全球範圍內的大壩總數高達80萬座。目前還有數千座的水電站大壩正在建造或正在規劃中,拉丁美洲和亞洲地區正在掀起興築壩的熱潮。

一、大壩建設之「利」

大壩具有兩種主要功能。

一是蓄水以補償河水流量的變化;

二是抬高上遊水位以使水能夠流入渠道,或增加「水頭」即水庫水面與下遊河流水面的高差。

蓄水和水頭的產生使得大壩能夠控制洪水、發電、為工農業和生活供水、通過穩定水流和淹沒急流來改善河流航運。建壩的其他目的還包括水庫養殖、休閒活動,如划船等(邁克古雷,1996)。

6種延伸功能

1.控制洪水

在低地地區,河流經常造成洪水。自然洪水依然是世界上最頻繁、危害最大的災難之一。築壩能夠使水流分配更為均勻,從而成為減輕洪水災害的措施之一。調洪水庫滯留、存貯部分洪水,因而削減破壞性的洪峰(康德賽維奇,1998)。就這樣減少了水庫下遊的水流流量及洪水損失。在70多個國家,約13%的高壩具有防洪功能。

長江主幹流域梯級水電站分布圖

2.灌溉

灌溉是將貧瘠地區改變為能支持大量人口生存的肥沃地區的重要手段。在當今世界,灌溉是淡水的最大消耗利用方式,關乎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約1/5的農田採用了溉灌,灌溉農業產量佔世界農業產量的近40%。

為引用埃及尼羅河水,確定孟斐斯城城址,修建了第一座大壩。很多古老的土壩,包括巴比倫人修建的許多土壩,是構思精妙的灌溉系統的組成部分。迄今世界上一半的高壩是專門或主要為灌溉而修建的。據最近估算,當前世界範圍內30%~40%的灌區用水依賴於大壩。在一些地區,灌溉成為未來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例如埃及,幾乎100%的灌溉是由大壩供水,其中大部分來自於亞斯文高壩。

3.供水

隨著世界人口持續高速增長,供水仍將是一個重要問題。提供可靠供水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河流上築壩,形成水庫從而存貯高流量時期的多餘水量,在低流量時期使用(拉薩奇,2001)。

許多水庫建設的目的是提供可靠的供水,滿足高速增長的城市和工業需要,特別是在天然地下水資源和現有湖泊或河流水量不足以滿足所有需求的偏乾旱地區。如德國薩克索尼地區,水庫為200萬人供給了40%的水量。

烏東德水庫工程上遊面全景

4.發電

作為低成本、可再生的電力資源,水電被人類接受並提倡。它是一種非消耗性的用水。一旦建成,水電運行成本低、壽命長,特別是對決定性的河流工程和不必考慮淤積的水庫工程(世界大壩委員會,2000)。它與生物、地熱、風力、海浪、太陽能等發電形式一樣,被視為一種清潔能源(康德賽維奇,1998)。在許多國家水力發電是大壩建設的重要原因,特別對發展中國家來講,水電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水電佔世界電力供應的190k,150個國家都開發了水電。

5.航運

與公路、鐵路和空中運輸相比,航運是最便宜的運輸方式,汙染最小,不需要昂貴且不利於生態環境的基礎設施(如高速公路、鐵路)。大壩建設可以使河流流態更均一,在庫區或水庫下遊形成可航場所,有助於改善航運。航運用水是河道內非消耗性用水。建有水壩的河流的航運期要長於無調節的河流。

6.其他

大壩建設的其他好處包括娛樂、漁業等。而且,它還關乎糧食安全、當地就業、技術發展、農村供電以及自然和社會性基礎設施(如道路、學校)的普及推廣。

二、大壩建設對流域水循環的影響

流域的自然水循環是指流域內的降雨落至地面,產生向地下的滲透以及地表徑流,陸續匯入河湖流入內陸湖或大海;同時通過地面和水面蒸發,以及植物葉面蒸騰,又形成雲層和降雨的不斷循環過程。

周而復始的水循環,給流域源源不斷地帶來水資源,加上太陽輻射的熱量,在水、土、熱的環境下形成了流域特有的生態系統。在流域內建設的水利工程都是通過調配水資源,改變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來達到興利的目的。

但是水資源時空分布的變化必然導致流域生態系統的變化,水多了的地方會變,水少了的地方也會變。結果都是失去了原有的生態系統,導致一些原有棲息環境中生存的特有物種瀕危或消失。

人工化的水循環,是不健康的水循環,主要表現在:

(1)河流節點化

由於在河道上大量修建水庫,河流的連續性、河床的連續性、河流生態的連續性被破壞,原來在河床中流動的水變成了儲存在水庫中的靜止的水,河道乾涸。天然的河流變成糖葫蘆一樣,由乾涸的河道將一個個水庫串起來,這對河流生態系統所造成的影響可以說是毀滅性的。

(2)流域水循環短路化

在自然條件下的多雨季節,流域內的水循環是比較緩慢的,降雨的大部分滲入地下,一部分地表徑流進入農田、溼地和窪地,慢慢地匯入河道,注入大海。由於水循環過程緩慢,流域的大部分得到徑流的補充,生態系統需水自然得到保障,而且河流中的基流持續時間比較長,不容易發生斷流。

河流的幹、支流大量修建堤防,下遊修建大型排洪減河。遭遇暴雨時,山區的匯流直接進入河道,平原地區的澇水也由泵站大量排入河道,河道變成了洪水的高速公路,直接快速入海。這樣,本來水資源匱乏的流域,在洪水季節水資源卻很快地注入大海,流域的水循環周期縮短,形成短路。

(3)洪泛區水循環與河流絕緣化

對人類社會來說洪水不受歡迎,但是對生態系統來說,洪水又是不可缺少的過程。洪水為廣大的洪泛區帶來水資源、營養鹽、肥沃的泥土、多樣的物種、餌料等,洪水還可以衝洗河道和土地的汙染。乾旱饑渴的土地,在洪水過後的若干年內都會顯現旺盛的生機。可以說,洪水是維持生態系統,特別是水生態系統的重要生態過程。

現代社會大量興建高標準的防洪工程體系,河流不再泛濫。在除掉洪水對人類社會威脅的同時,也切斷了洪水對洪泛區的生態培育過程。洪泛區的水循環過程逐漸與河流的水循環分離、絕緣化。洪泛區的生態系統得不到洪水的滋潤,只能靠本地降雨來維持,必然逐步退化。

上述水循環的變化,加上人類的各種開發活動,如城市建設、高速公路、鐵路、堤防建設等,將一個完整的流域切割成一個個孤立的空間,魚類、兩棲動物、水鳥、陸生小動物、大型動物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小,無法自由地遷徙。生態系統的孤立化,使得動物的捕食、飲水、繁殖、遷徙受阻,影響到食物鏈和基因的遺傳,也是造成物種退化和滅絕的原因之一。

三、大壩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大壩建設除了改變流域的水循環之外,還會引起很多具體的生態環境變化,甚至誘發多種災害。

(1)可能誘發地震

大型水庫建成蓄水之後,由於巨大的水壓力施加於庫區巖基,加之水壓入巖隙降低了巖石界面的摩檫力,可能導致基礎巖體結構變動誘發地震,有些庫區蓄水後頻繁地發生地震,造成周邊居民恐慌。現在新建大壩越來越高,應當警惕誘發更高級別的地震。

(2)庫區山體滑坡及湧浪

同樣的道理,庫區周邊山體的下部被水庫水體浸泡之後,也會使浸水巖體界面間的摩檫力降低,加之庫區周邊局部降雨頻率增加,產生山體坍塌和滑坡的事故增多。這不僅會破壞山體植被,當滑坡體量巨大時,會產生類似海嘯的巨大湧浪,有的浪高可達十餘米,威脅庫區航船安全,衝毀對岸的村莊,甚至威脅大壩的安全。

(3)庫區水生態系統演替

水庫建成後,原有河流形態消失,轉變為深水人工湖泊。水體流速減小,水深較大的水庫底層水溫常年較低。原有的河流生態系統很難適應這種變化,大部分河流原生物種消失,逐步演替為外來種為主的湖泊生態系統。其結果是河流有價值的生物多樣性減少,普遍存在的物種增加。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4)庫區水質變化

流動的水體可以通過水麵向水體賦氧,水中溶解氧含量較高,水體自淨能力高,流水不腐。形成水庫之後,水體長期接近靜止狀態,加上周邊流入水庫的汙染物長期累積,庫區水質不斷惡化,甚至出現富營養化現象,水華增多。這種現象實際也是庫區生態失衡的結果。

(5)庫區水體溫度成層

在冬季水庫表層水溫降低,達到4℃時水體密度最大,沉入庫區底部。春季以後,氣溫不斷升高,表層水體溫度也不斷升高,密度減少,在水體流動較少的條件下往往形成水溫上高下低的溫度分層現象,使底部水溫常年較低。如果電站的進水口及農業取水口位置較低,就會放出低溫水。用於農業灌溉會減產,河道水溫降低還會影響魚類產卵,降低漁獲量。

(6)水庫長期渾濁

進入春季,水溫尚低而氣溫逐漸升高,這時如果流域產生較大的降雨,在水土流失區渾濁的徑流進入庫區,由於地面流入的水溫高於庫區水溫,這些渾濁徑流會懸浮在庫區水面,長期不能下沉。其後果是渾濁水體遮擋了陽光,影響水生植物和魚類的生長,也影響庫區景觀和水質。

(7)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如果水庫蓄水前清庫不徹底,留有大量樹木和生活垃圾,蓄水後在厭氧條件下腐爛,會產生有害的溫室氣體。有的研究報告指出其排放量很大,這一結論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和研究。

(8)阻斷河流魚類通道,威脅漁業資源

河流中魚類和蝦蟹等在產卵、覓食和生命的一些階段需要在河流中上下移動,大壩建成後阻斷了水生動物的通道,威脅到他們的生存。現有的魚道和其它過魚設施還不能有效保障魚類等的必要移動,造成某些物種瀕危甚至消失。下遊魚類等水生動物的餌料多來自上遊,水庫建成後這些餌料很多沉積在水庫裡,使下遊魚類因缺少食物而減產。

(9)下遊斷流

河流上遊大量修建大壩,蓄水以滿足發電、供水、灌溉等用水需求,在蓄水期下洩水量很少,常造成河道斷流。海河流域各河下遊河段基本常年乾涸,在城市段多修建橡膠壩形成水面,維繫河流景觀。由於缺少水源,大多用中水作為景觀用水,水質較差,河流生態系統徹底破壞。

(10)下遊河床的衝刷和粗化

河流修建大壩後,上遊來水挾帶的泥沙多沉積在水庫之中。發電下洩的水流是落淤後的清水,具有較強的衝刷能力,往往造成下遊河床的衝深下切,或造成下遊堤防的淘刷,危機堤防安全。同時,大壩下遊較細顆粒的河床質被衝走之後,留下大顆粒的河床質,呈現河床粗化現象。河床質的空隙是水中昆蟲的棲息地,河床粗化影響水中昆蟲的生息,它們是某些魚類的餌料,因此河床粗化也會影響到河流生態系統。

(11)下遊河湖關係改變

我國的長江下遊連通洞庭湖、鄱陽湖和太湖。這些湖泊既是洪水季節分納長江洪水之處,在枯水季節也需要長江來水的補充,河湖的生態系統也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繫。三峽大壩建成之後,由於下遊河床下切,枯水季節長江水位下降數米,洞庭湖和鄱陽湖從長江補水困難,湖泊萎縮乃至乾涸的事件增多。

(12)移民工作量巨大

(13)淹沒沿岸歷史名勝古蹟

(14)淹沒沿岸良田工廠

(15)誘發部分疾病,如血吸蟲

想獲得巨大的收益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舉例說明:

亞斯文大壩的弊端

1.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

亞斯文大壩攔截大量水流,使得下遊水量減少,從而使得本來就乾旱的埃及氣候更加乾燥。

(2)對地形:

亞斯文大壩攔截大量河流泥沙,使得下遊泥沙減少,從而三角洲面積萎縮。尼羅河下遊的河床也遭受嚴重侵蝕,導致尼羅河三角州的海岸線不斷後退。

(3) 對水質:

下遊河流水位降低,尤其是枯水期時,河口位置海水倒灌,出現鹹潮,使得水質下降。

(4)對土壤:

大壩的建成使得下遊喪失了大量富有養料的泥沙沃土,影響農業發展;下遊海水倒灌,使尼羅河河谷和三角洲的土地開始鹽鹼化,肥力喪失。

(5)對生物:

亞斯文大壩的修建極大地影響了生物多樣性。原先富有營養的泥沙沃土沿著尼羅河衝進地中海,養活了在尼羅河入海處產卵的沙丁魚。如今沙丁魚已經絕跡了。同時阻礙魚類的活動,尤其影響洄流魚類的正常產卵與繁衍。

2.對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

亞斯文大壩修建的前期,在古蹟和移民遷建的投資達15億埃鎊,超過水電站的投資。

在亞斯文庫區有著不少的古埃及文物,特別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阿布·辛貝勒神廟。由於這些古蹟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瑰寶,埃及政府極為重視,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他國家的贊助,對這些古蹟進行了遷移或保護。

相關焦點

  • 面對洪水,三峽大壩很「脆弱」?聽科學家解開三峽大壩的奧秘
    她說,在自重作用、水推力和溫度荷載等作用下,三峽大壩發生沉降和水平位移是正常現象,但這種程度的沉降和位移並不會造成嚴重變形,更不會引發潰壩。通常情況下引發潰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大壩年久失修、極端天氣來臨、山體局部滑坡。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定期對三峽工程建設質量進行了現場檢查。大壩每年都進行年檢。
  • 科學家發現幾十種神秘基因 對於人類有關鍵作用
    目前,科學家發現幾十種基因,認為它們可能在人類進化歷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一項研究使用最新計算方法預測基因序列,或者與基因活躍性相關的DNA特定模式,之前科學家認為這些基因對於許多生物體具有類似作用,但經核實是人類獨有的。
  • 長江中上遊梯級電站大壩和水庫,應該堅守防洪初心維持低調蓄高程
    這指的應該是金沙江,溪洛渡,和三峽,幾個長江梯級水電大壩,造成的地殼化學和地球物理的負面作用啦!自從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發生的汶川大地震開始,美國國土安全部和NASA開始重視地球物理和地殼化學的空間衛星監測,NASA先進的地球物理監測衛星系列星座,空間環境監測衛星系列星座,空間監測數據在地面系統上,智能處理數據進行拓撲關聯處理,把收集的數據做各種question bug的整合分析,發現地球表面的有些區域的大江大河,不適合建設梯級大壩,於是美國從2009年起,陸陸續續拆除了很多美國境內的北美河流流系上
  • 重慶的旱熱與三峽大壩有何關係?
    今年入夏以來,重慶地區遭受了幾十年不遇的特大乾旱災害。截止到8月中旬,重慶全市有39個區縣不同程度受災,全市幾百餘座水庫乾涸,三分之一的鄉鎮出現供水困難。除了降水量極少以外,今年重慶地區的氣溫還特別高。綦江、萬州、雲陽、開縣、巫溪、彭水等地日最高氣溫超過40攝氏度的酷暑天氣持續超過一周。
  • 25位專家憂大壩負面影響:水文循環受阻魚類滅絕
    新華社本版資料圖片  已出現一系列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水文循環受阻,部分魚類滅絕,鹹水入侵影響城市淡水供應  我國大型水利工程數量世界第一,專家建議保護部分河流禁止建壩  晨報記者 鬱文豔  中國的大型水利工程數量高居世界第一,而流域大型水利工程過熱,河口生態環境負面效應凸顯
  • 三峽大壩為什麼不提前把水放空?
    今年三峽下遊之所以會形成洪澇災害,是因為今年降雨偏多,導致降雨偏多的原因很可能和厄爾尼諾現象有關,這裡就不再細說了。此次降雨是長江全流域降雨,也就是說長江上遊以及下遊普遍多雨,而三峽大壩的作用是攔截長江上遊的洪水,為長江下遊爭取一定的時間。
  • 「三峽大壩變形」謠言為何站不住腳?「彈性變形」是啥?
    即使壩體在命中幾百萬噸當量的核武攻擊後,大壩也就是炸開一個幾十米的大口子,其作用相當於打開了幾個關不上口的閘門,不會造成潰壩,也不會對下遊造成太大的洪水威脅。今天看來,讓照片變形的威力,居然可以大過原子彈。威脅使用原子彈所能引起的恐慌,居然不如讓照片變形的謠言。
  • 「三峽大壩變形」謠言為何站不住腳?「彈性變形」又是什麼?
    即使壩體在命中幾百萬噸當量的核武攻擊後,大壩也就是炸開一個幾十米的大口子,其作用相當於打開了幾個關不上口的閘門,不會造成潰壩,也不會對下遊造成太大的洪水威脅。今天看來,讓照片變形的威力,居然可以大過原子彈。威脅使用原子彈所能引起的恐慌,居然不如讓照片變形的謠言。據了解,其實從谷歌地圖上看到的衛星圖片,是通過拍攝的多張圖片,結合地理坐標等信息,經過拼接修正後再生成的。
  • "三峽大壩變形"謠言為何站不住腳?"彈性變形"是啥?
    後來曾有水利水電專家站出來解釋說,在三峽大壩的設計論證過程中,曾經考慮過核武器的威脅,並且做過多種模擬試驗。最後三峽選定的「混凝土重力壩」是能夠抵禦住常規核武器攻擊的。即使壩體在命中幾百萬噸當量的核武攻擊後,大壩也就是炸開一個幾十米的大口子,其作用相當於打開了幾個關不上口的閘門,不會造成潰壩,也不會對下遊造成太大的洪水威脅。今天看來,讓照片變形的威力,居然可以大過原子彈。
  • 如果沒有三峽大壩,洪災會有多嚴重?98年情況或已上演
    三峽水電站是全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除了發電功能之外,還發揮著防洪,航運和水資源調配利用的功能。我們都知道三峽的發電能力世界第一,2018年時發電量曾達1046億度,是世界上首個發電能力超1000億千瓦時的水電站,發出的電能輸送到全國10多個省市,支持著那裡的社會經濟發展,可謂產生著直接的經濟效益,但是它在防洪等方面的功能往往被人忽視,前些年甚至一度為某些人詬病,認為三峽水電站在防洪方面並沒有多大作用,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重慶磁器口、洪崖洞接連「淪陷」,三峽大壩有什麼用?
    轉角處總會有驚喜在等著你,古典與現代完美融合,讓人只要一走進磁器口,心裡總有—種莫名的興奮感。但是這一幕幕的美景,現在正在經歷著洪水災難,隨著洪水退去,留下的是遍地的泥漿和破損的房屋,重建家園刻不容緩,但是後面幾天重慶會迎來雨水天氣,這給重建工作帶來了難題,在此希望磁器口可以儘快的重建,恢復昔日的繁榮。
  • 世界幾十萬座大壩,為何偏偏三峽出了這種問題?原因恐怕只有一個
    於是,網絡上有關「三峽大壩即將垮塌,下遊幾百萬人危在旦夕」的傳言不脛而走。特別是還有一位「旅居德國」、自稱「水利專家」的王維洛,透露說「三峽大壩是走動的,這種設計決定了三峽大壩的脆弱性」。他稱「三峽大壩的塊體與基礎並非一體,大壩的混凝土壩塊是擺在巖石上的,所以受到水壓力和溫度的影響,他會發生不同的變形和位移,也就是說大壩在走。」
  • 耗資千億的三峽大壩能使用多少年?如果到期,如何防範長江水患?
    而某個公眾號發表 「官媒證實三峽大壩變形,水利部:做好防大洪水的準備工作」,無疑讓很多公眾變得特別恐慌。好在這條純屬惡意炒作的新聞很快就被官方闢謠,因為,三峽大壩並沒有出現變形,而將其和預防大洪水強行關聯起來就是為了騙取點擊。
  • 北鬥在大壩變形監測中的應用
    水庫或水電站的大壩在水負荷作用下會產生變形,當變形過大時,大壩將處於疲勞狀態,嚴重時會有潰壩的危險。因此需要對大壩的變形進行連續而精密的監測。北鬥定位技術可以滿足監測大壩安全的精度要求,而且比常規方法更容易實現監測工作的自動化。大壩工程規模大,地質條件複雜。
  • 三峽大壩方面證實壩體有輕微「位移」,承認大壩有「彈性」
    近日,官方加緊安撫民眾,但官媒的說法不一,有說大壩沒變形,有的說變形是因為處在彈性狀態,還有的說有圖片顯示一切正常。 據官媒7月6日、7日引述專家的說法,承認三峽大壩的壩體確實出現「變形」,是屬於輕微「位移」,承認大壩有「彈性」。解釋認為,那是三峽壩體處於正常「彈性」狀態,各項指標均在設計允許範圍內,不必驚慌,保證一切都正常。
  • 專家闢謠「三俠大壩」變形,頓時讓住長江中下遊的我背後涼颼颼
    我們知道,「三俠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但並不像大家看到的大壩模型那樣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幾十個獨立的混凝土壩塊組成,每一個壩塊都可以依靠自身的重力來保證穩定性。但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壩塊和壩基的結合處不是像造房子時它的鋼柱是打到地下去的,它和基巖是分離的,受水的壓力和溫度影響,它有可能會發生不同的形變和位移。
  • 中華鱘和白鰭豚滅絕罪魁禍首,三峽大壩不背這個鍋,但也不能免責
    前幾天在介紹部分滅絕動物的時候,有讀者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白鰭豚的滅絕是否和三峽大壩有關?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位於湖北省境內,它的作用介紹起來就太多了,我們在這裡就知道它可以控制長江上下遊的水域和流量即可。三峽大壩投資954億,全長2308米,壩頂高度185米,於1994年年底興建,2006年5月竣工。
  • 美國出動衛星觀察三峽大壩,7月水位已達164.18米,下遊安全嗎?
    作者:文/虞子期自從6月以來,我國強降雨連續不斷出現,而隨著降雨的增強,三峽大壩的熱議也是多次登上了熱搜,因為降雨的出現導致我國長江流域雨水「激增」,所以大家都在關心三峽大壩的防洪能力。同時國外的衛星都在觀察我國三峽大壩的情況。
  • 水庫大壩安全監測具體內容
    3、運營階段  將運行期間收集的資料建立相應的監控模型,對於初步掌握大壩的運行情況及發展態勢具有重要作用。由於數據反映的是大壩的外部特徵,考慮到隱患部位不易發現的特點,必須通過藉助探測儀器,進行具體監測。  監測的參數主要有:變形、滲壓滲流、應力、溫度、水文氣象等數據。
  • 三峽大壩防洪效果非常好,為什麼不在下遊多修建幾個?
    三峽大壩是我國最大的水力發電站,除了發電之外,三峽大壩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汛,在汛期時,三峽大壩能夠收集洪峰,等待洪峰過去之後再慢慢洩水。 在三峽大壩修建之前,長江中下遊地區幾乎每隔10年就會發生一次特大洪水,據統計,洪水對當地造成的經濟損失都能夠修建三峽大壩。 比如:1954年,長江流域發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導致長江和漢江下遊堤防潰口61處,扒口13處,一些小型民間堤防決口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