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和西南的石灰巖、頁巖、砂巖等巖層的混搭地殼結構,曲奇餅乾型cookies-biscuit type地殼,由於幾個梯級電站大壩在所在大面積區域留蓄超量的水,就是說西南區域被截流的長江流系水嚴重浸泡,區域地殼的造巖速度,水土積巖速度,被地殼巖石溶解散裂速度遠遠超過,而造成西南板塊地殼溶解出漏鬥狀孔洞,造成四川所在的地殼扛不住巖漿的與太陽磁場相關的周期性劇烈活動,容易地殼塌陷和斷裂,造成中國的西南地區容易地震。這指的應該是金沙江,溪洛渡,和三峽,幾個長江梯級水電大壩,造成的地殼化學和地球物理的負面作用啦!
自從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發生的汶川大地震開始,美國國土安全部和NASA開始重視地球物理和地殼化學的空間衛星監測,NASA先進的地球物理監測衛星系列星座,空間環境監測衛星系列星座,空間監測數據在地面系統上,智能處理數據進行拓撲關聯處理,把收集的數據做各種question bug的整合分析,發現地球表面的有些區域的大江大河,不適合建設梯級大壩,於是美國從2009年起,陸陸續續拆除了很多美國境內的北美河流流繫上,在胡佛總統時代開始建設的大壩。
國際空間地理和地球物理研究刊物,敢說真話。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河海大學,一些學者的專業看法,被國際上一些研究組織看中。這些研究成果,甚至看法,曾經在中國大陸,專業學術刊物和兩院學術報告都不收納。但是,2020年,2019年,2018年,三年都在某學報上出現過相關文章。
除了周期性長江流域大洪水發生的年份,三峽大壩和長江上遊梯級大壩,例如三峽大壩的高水位和中高水位調蓄時間,應該控制在60天以內,其他時段三峽水庫庫區應該長期維持在低水位,以不影響和疊加配合地質活動和地殼運動,產生西南地殼板塊地殼物理的負面應力效應,和地球化學的巖層異常速溶效應。在太陽活動劇烈的年份,根據中國地震多發區域,包括西南區域地殼的地幔巖漿的太陽磁場感應湍流運動強的年份,三峽庫區,長江上遊梯級電站庫區,必須維持在低水位調蓄高程,即使疊加周期性長江流域大洪水發生的時間。不能因為長江中上遊和上遊梯級電站和階梯庫區,造成西南災害性地震頻發。 三峽大壩建設的初衷就是應對長江流域周期性大洪水,經過這些年科學論證,長江流域水利和流域地質地理監測,發現只能堅持三峽大壩建設的初衷,要放下經濟利益優先的考慮,以科學地國土地理安全為重。
控制長江中上遊流系電站大壩的數量,停止在長江流系中上遊新建大壩,保護生態安全和地理安全。
其實長江水利設施體系,經濟和防洪需求,魚和熊掌可以得兼!
(和本人微博帳號「小餘的空閒時間」同時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