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館和政古化石展先睹--解放聲音—上海頻道-東方網

2021-01-15 東方網
  想看世界上保護最完整的鏟齒象系列嗎?想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嗎?想看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或是重達210公斤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嗎?

  去「侏羅紀公園」吧。上海科技館,1300多平方米的展廳,將帶你去史前世界。來自甘肅和政1500萬年前的珍奇異獸,明日將一露真容。

  「這些新生代的化石,每一件都是國寶,堪稱『化石兵馬俑』。」上海科技館黨委副書記錢之廣告訴記者:親手觸摸1500萬年前的它們,親眼目睹史前動物的生活再現,這是認識地球生命奧秘、領悟自然的一次絕佳機遇。

  寒假已經放了,春節假期也要到了,有空,看寶去。

  六項世界之最

  新生代,距離我們最近的史前時代,作為現代大多哺乳動物祖先出現並繁盛的時期,成為全世界古生物學研究的重點。

  然而,其中卻有一種痛。世界古生物學的教科

書上,有關新生代所有論及的最重要例子,都來自國外。是中國缺失了嗎?否。最被廣泛引用的例子中,美國紐約的鏟齒象化石原產於中國內蒙古的通古爾,來自瑞典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其實出自山西保德……

  上海科技館黨委副書記錢之廣言及此慨然,「曾經的忽略,給我國的科研造成了極大困難。但中國再沒有了?不對。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出土化石的臨夏和政,其出土的化石具有6項世界之最,其質量、數量、價值遠遠超過之前所有的發現,完全能改寫課本,舉世無雙。」

  中外古生物專家曾這麼評價:這裡有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和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產地。

  「和政的四種地質,層層曾有寶:底部紅色砂礫巖中埋藏著距今3000萬年的巨犀動物群;下部河湖地層是距今1300萬年前的鏟齒象動物群;中部紅土是距今1000萬年左右的三趾馬動物群;上部黃土中是200萬年前的真馬。和政是新生代中晚期進化發展史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2005年11月,當記者到和政採訪,也不由得震撼:近4000平方米的展廳裡,從3個月至40歲的鏟齒象頭骨、5米高的薩摩麟骨架、64個大唇犀齒骨,還有無數的陸龜化石……數不勝數,而這還不及和政博物館庫藏的1/10。

  世界著名的專家考察後公認,和政化石在古生物進化史上的重要性,堪稱「敦煌之二」。

  四赴和政迎國寶

  「如此意義重大的研究樣本,甚至在甘肅省內,還有人不知道。5700餘件展品,九成以上還靜靜躺在庫房裡,遺憾啊。」和政博物館館長何文說。

  「我們也有遺憾,作為綜合性的科普博物館———上海科技館館內,這些年主要以現代科技展示為主,對自然環境歷史上的展覽,內容、力度都很不夠。」錢之廣說,「所以,一拍即合。當我們第一次去和政,看到這些化石,就下了決心,一定要讓這些國寶到上海來,讓更多的人都知道。為了迎接這些化石『國寶』,上海的古生物、地質及化石修復等方面的專家,先後4次往返上海與和政。」

  2005年11月,上海科技館與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正式籤約定展,127件化石「國寶」赴上海展出兩月。

  定下了,運輸就是重頭戲。

  從和政到上海有2700多公裡,特快列車也要走兩天兩夜。「脆弱」的化石最怕顛簸,就給它墊上10釐米厚的海綿,讓它如同睡在「席夢思」上。光是出發前的拆零打包,就用了整整3天。國寶「出門」,安全第一,有關方面曾設計了6條「絕密」的運送線路,最終選取其中一條。兩輛8噸加長卡車「運寶」,兩輛全新配置的切諾基警車「護駕」,最終由曾運送過兵馬俑的專家全程陪同,武警10名護衛。44小時的日夜兼程,國寶終於安全抵達上海。

  修復專家遇難題

  記者展館先睹,星羅湖泊,蜿蜒小河,草豐物美,仿佛置身非洲的草原,一些巨大而奇異的動物正悠閒地在成群結隊散步,有的正認真地喝水,不時警覺地抬頭張望。有點像現在的馬、犀牛、長頸鹿,卻又不像……

  那是侏羅紀公園再現?哦,那是多媒體的製作,為了這,科技館聘請專家詳細諮詢,專業電腦製作公司製作,終於在世界上首次還原出如此完整的大規模新生代動物群。

  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修復。沒想上海最好的修復專家底野力,這次也遇到了難題,「這麼大規模的古代動物化石修復,我也是頭一遭,心裡沒底……」

  最難的,是豬,是和政去年底首次發現的庫班豬。「那豬,一頭就有800公斤,獠牙巨大、鼻孔極粗,光一個腦袋,足有七八十釐米長,比現在的獅子、老虎還剽悍。聽說來上海,和政人二話不說,就把還包在巖裡的化石搬上了車。」

  「要想把化石從巖石裡完好弄出來,首先就要了解這豬的機理構造……」底野力鑽庫房,一紮就是兩天,用一套鋼筆大小的汽錘、電鑽,一點點剝、一點點削……現在的展示櫃裡,看見了,那駭人的巨型豬頭,幽幽眼眶、獠牙光亮。

  就這樣,一件件來自1500萬年前的珍貴國寶,終於完好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這些動物確實怪

  鏟齒象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鏟齒象頭骨發育系列:10個鏟齒象的頭骨化石成一列,完整地記錄了從幼年鏟齒象到老年鏟齒象的頭骨發育過程,最小的3—4個月,最大的40多歲。如此完整的收藏,舉世無雙。

  知道嗎?鏟齒象是一類現在已滅絕的古代象,體型與現代大象相似,但它的頭骨和下頜骨非常奇特,象牙很短,在鏟子狀下巴上長著一對扁平的門齒,靈活的長鼻子可以幫助它用鏟板鏟草,再卷送到嘴中咀嚼。如此特殊的鏟狀牙齒與下頜結構,使它們非常適合在河流、湖畔、沼澤中採食水草。但是,這也使它們必須依賴有水草生長的環境。當氣候改變或地質變動,造成了河流消失或沼澤乾枯之後,它就失去了食物供給,無奈棄世而去。

  和政羊美國總統尼克森1972年首次訪華時,決定要送一個最具美國特色的禮物給中國,在動了無數腦筋後,最後選中了北美特有的麝牛。

  可你知道嗎,其實,麝牛的祖先很可能就是和政羊哦。和政羊是最近在甘肅和政地區新發現的一種牛科動物。它的個頭中等大小,小於現存的北美麝牛。和政羊的發現表明,麝牛這類動物的起源地應該是亞洲,後來才遷徙至北美地區。

  薩莫麟這個名字有點怪。它的頭,和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麒麟幾乎一模一樣,難道說它們就是我們傳說中要找的麒麟?其實,它就是現代長頸鹿的「祖先」。

  它長的更加奇特,一般的鹿角、羊角都長在頭頂,這傢伙的角卻長在眼後部。它的嘴和鼻子很長,嘴圓,臼齒齒冠很高,適合側邊咀嚼,與牛羊相似,都適合吃草,因此它應該是生活在開闊的草原上。可與現代的長頸鹿相比,薩莫麟的頸部還沒有完全變長,後肢仍然比前肢長,所以還不太適應啃到高處的樹葉。這麼說吧,它從39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開始出現,到2000萬年前的中新世繁盛成為分布最廣、種類和數量最多的有蹄動物。和政的薩莫麟頭上的角很大,前面還有一對小角,這與其他地區的薩莫麟有一定的差異。

  巨鬣狗這種狗,比現在宰殺的兩頭生豬還要重,一條就有210多公斤。

  從和政發現的巨鬣狗化石來看,巨鬣狗生活在1200萬—900萬年以前的歐亞大陸及北非,體形非常巨大,是現代最大的非洲斑鬣狗的4倍,如果說獅子是獸中之王的話,那麼現代獅子站在巨鬣狗面前就有些像普通人站在籃球中鋒巨星之前。可能它不擅長捕獲獵物,但肯定能輕而易舉地搶到其他動物的口中之食,瞧它的牙。

  大唇犀頭骨陣列可能有一場災難,大量的犀牛與三趾馬等動物被突然掩埋,死亡,擠壓在一起,保存了死亡時的狀態。之後,在土層長時間巨大的壓力下變形、長時間後逐漸形成化石……

  這次展示最讓人震撼的展品之一,就是這些特殊的遠古犀牛———大唇犀的頭骨陣列,有完整的、壓扁扭曲的、破損的,有的還與三趾馬的頭骨、肋骨、脊椎骨擠壓在一起的,在兩側鏡子的折射下,數之不清。大自然的威嚴直攝人心。

  三趾馬它們是現代馬的祖先嗎?應該算是吧。三趾馬是一類已經滅絕的古馬,它比現代馬小,四肢都有三趾,而現代馬兩趾。三趾馬的中趾比較粗,兩側的腳趾比較小。它的牙齒特點多多,不到現場還弄不清楚,但有一點肯定,它的牙,已經非常適應以草為食的生活。

  真馬動物群這算是三趾馬的後代吧,但歲數有250萬歲。那時的青藏高原已經相當高,北極地區出現了大規模的冰川。這些巨大的地理環境變化,導致我國西北地區在冬季出現非常強的西北風,和政地區的氣候開始變得乾燥、寒冷,地表被西北風帶來的厚厚黃土覆蓋。在這種環境下,以真馬(現代的馬、斑馬、驢都屬於真馬類)為代表的真馬動物群佔據了這個區域。由於生存環境相對惡劣,這個時代動物的種類和數量已不能與之前的「三趾馬動物群」、「鏟齒象動物群」相比。

  發現角這裡講的不是動物了,而是要你身體力行。在這裡,你可以套上鞋套,拿起工具,像古生物學家那樣挖掘化石。而且,你找到的化石可都是真的喲。

  像考古這樣的科學研究工作並非可望而不可及,你也可以近距離地觀看、觸摸化石,獲得發現的樂趣哦。

  史前的歷史,不光只有一個恐龍,46億年的地球歷史,還藏著無數個未知的秘密,等待著我們去探索。眼前的化石,它攜著自然與時空的雙重力量,可讓你認識到地球上的生物如何進化、生生不息,那1500萬年前地球的「足跡」……

相關焦點

  • ...藝術邀請展 少兒 和諧共處 藝術作品 世界地球村-上海頻道-東方網
    東方網7月31日消息:第二屆國際少兒創新藝術邀請展昨天在上海藝術禮品博物館舉辦,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  本屆國際少兒創新藝術邀請展以「共同的星空」為主題,吸引來自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少年兒童參與,從數百幅作品中遴選出200餘幅藝術作品展示。
  • 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明起恢復對外開放
    人民網上海3月12日電(葛俊俊)記者今日從上海市科委獲悉,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自2020年3月13日起恢復對外開放。相關公告如下:1、開放時間為9:00-17:00(16:00停止入館),每周一閉館(除國定假日外)。
  • 俄羅斯「光影魔術」展亮相上海科技館
    今天,上海科技館迎來2019新年首展「光影魔術」。它由俄羅斯聖光機大學(ITMO)和希臘全息術研究所(HIH)共同開發,將在科技館二樓特展廳展出4個月。該展將現代可視化技術、新奇展品、互動娛樂、教育活動相結合,給觀者帶來一次難忘的「光學魔法」體驗。約150件展品中,既有特別設計的中國之行展品,又有首次在俄羅斯境外展出的展品,還有許多珍藏限量版全息圖,可以讓觀眾大飽眼福。
  • 上海科技館19歲了,天文館預計明年開放生肖展也已免費展出
    科技館供圖2020年12月18日,上海科技館迎來19歲生日,當天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舉辦十二生肖展覽、推出三館吉祥物等。12月18日,上海科技館正式宣布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葉叔華院士擔任特聘顧問,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學院、上海交大天文系等單位專家組成高層次專家委員會。
  • 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明天恢復開放
    圖說:今天下午,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發布恢復開館公告 科技館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明天上午,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恢復對外開放。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兩館客流將實行嚴格的限流措施,瞬時承載量和單日最大承載量均調整為原定的30%。
  • ...上海,鳳梨,植物園,動物園,窩頭,箬竹,遊客,園內,-上海頻道-東方網
    原標題:全家總動員,足不出「滬」享受假日時光  東方網6月18日消息:昨天是端午小長假第二天,申城公園綠地迎來遊覽小高峰。很多市民舉家出動,遊園、賞花,參加端午民俗和科普活動,足不出「滬」享受假日時光。  昨天,上海動物園和上海野生動物園均迎來大客流。市民遊客多是 「全家總動員」,帶上食物、玩具等來場假日親子遊。
  • 甘肅和政3萬件古化石 訴說數千萬年前生物變遷
    甘肅和政3萬件古化石 訴說數千萬年前生物變遷   陳善勤稱,和政博物館古生物化石分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佔據了「六項世界之最」: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鏟齒象頭骨個體發育系列史;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頭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
  •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為上海解放70周年發出「電波強音」
    在上海解放70周年之際,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推出一系列紀念活動與特別直播,為這座城市留駐聲音記憶,獻上「同齡人」的祝福。全媒體直播「重走」勝利之路,網絡電臺綿延紅色電波1949年的4月底,解放大軍渡過長江天塹,解放南京,兵鋒直指國際大都會上海。
  • 上海科技館天文研究中心亮相 十二生肖特覽開幕
    上海科技館自2001年成立以來,已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逾7200萬人次,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最受歡迎的20家博物館、最高位列第六名,連續五次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當天,上海科技館舉辦了天文研究中心成立、十二生肖展覽亮相、並推出三館吉祥物等一系列「慶生」活動,感謝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
  • [博物館裡的秘密]大陸首家IMAX影院誕生在上海科技館
    (點擊圖片查看高清組圖)  編者按:上海有多少養在深閨人不知的博物館?神奇的博物館裡究竟有多少您所不知的秘密?即日起,東方網陸續推出原創系列報導——《博物館裡的秘密》,帶您走進上海各大博物館,穿過時空的阻隔,揭開塵封的歷史,探尋背後的故事,見證上海的變遷。這個夏天,讓我們用心聆聽歷史,靜心品味文化。
  • 上海科技館開館19周年 成立「天文研究中心」
    上海科技館 供圖中新網上海12月18日電(鄭瑩瑩)上海科技館開館19周年之際,正式宣布成立天文研究中心,將依託館藏開展特色科研。該中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叔華擔任特聘顧問,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天文系等單位專家組成高層次專家委員會。
  • ...上海,自行車,出行,上下班,廊道,潮汐,實名,押金,-上海頻道-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王佳妮9月12日報導:本月起,摩拜單車正式進入北京。事實上,不少上海市民對於這輛橘紅色自行車已相當熟悉。自今年4月進入上海以來,摩拜單車已成為許多市民出行的好幫手。然而,二維碼損壞、公車私用等問題也伴隨著使用而不斷曝露。不僅如此,東方網記者在採訪中還發現,上下班「潮汐效應」致使一車難求、慢行交通系統仍不健全等問題也成為摩拜單車這一綠色共享出行推廣的「攔路虎」。
  • 原創球幕電影《太陽的奧秘》明起登陸上海科技館
    東方網12月25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明天起,4部電影新片將在上海科技館科學影城上映。影片包括:數字球幕影片《太陽的奧秘》、《宇宙大冒險》,IMAX立體巨幕影片《美麗星球》和IMAX球幕影片《南太平洋之旅》。觀眾既能領略到宇宙的奧秘,也能暢享自然的美麗風光。其中,片長18分鐘的《太陽的奧秘》由上海科技館原創攝製。
  • 弧形巨幕 Vivitek D6010進駐上海科技館
    (原標題:弧形巨幕 Vivitek D6010進駐上海科技館)
  • 上海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等科普場館今起恢復開放
    3月13日,上海自然博物館內,首位遊客正在認真觀展。(《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宋傑|攝)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等科普場館3月13日起恢復對外開放,開館前已對場館進行全面清洗消毒。
  • 上海科技館迎來天文主題嘉年華 將設世界頂級光學天象廳
    原標題:科技館迎來天文主題嘉年華  東方網3月13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昨日,上海科技館舉行了以  據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展示部部長林清介紹,未來上海天文館將設置更大的世界頂級的光學天象廳,能夠非常逼真得模擬星空,同時也力爭做到真人講解,能夠與觀眾進行互動,讓大家為頭頂的這片星空而震撼,從而喜歡上天文。在現今城鎮化建設帶來的光汙染非常嚴重,許多人失去了與星星接觸的機會。許多大城市只能看見可憐的十幾顆星星,即便在一些農村地區,光害也已經掩蓋了銀河。
  • ...上海,流星雨,初虧,觀測,湯海明,天文,日食,朔月,-上海頻道-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解敏、劉曉晶2月1日報導:31日晚,超級藍血月全食如期登場。從初虧到血月出現,這個場景,百年難得一見。對上海市民來說,這是一次充滿戲劇性的觀測體驗。由於,昨日上海空氣重度汙染,加上一直積壓著的厚雲層,上海的夜空直到晚上8點都未顯現月亮的身影。幸好,9點過後,雲系逐漸散開,以及隨著月亮位置的升高,受霧霾影響逐漸減少,上海市民終於還是有幸觀測到了此次月全食從食甚到復圓的過程。
  • ...STEM 科學素養 MadScience 科學實驗 科學教育-上海頻道-東方網
    東方網5月8日消息:作為「上海市首屆青少年STEM科學素養教育成果展示周活動」的一部分,首屆中國(上海)兒童科學素養提升高峰論壇及STEM兒童科學素養公益行啟動儀式昨天在上海科技館舉行。在為期一周的時間裡,來自美國和上海的教育界、科技界知名專家將在上海科技館和本市部分學校與少年兒童一起開展互動式科學實驗。
  • ...自治縣,壩村,上海,泵房,鄉上,揚程,白馬山,勢能,-上海頻道-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劉曉晶10月24日報導:23日,在遵義市務川自治縣紅絲鄉上壩村紅絲河一條溪流的岸邊,記者看到由上海對口幫扶援建的自然能提水泵房設備正在有序工作。  針對這一難題,在上海對口幫扶的過程中,上海援黔幹部邀請上海水利專家、科技企業多次到務川自治縣調研,尋求解決缺水的思路和方法。  了解到上海有一家專注於通過自然落差勢能將海拔低處的水提升到海拔高處的高科技企業,並已經在雲南省劍川縣建設了試驗示範工程。2017年7月,務川自治縣邀請該公司技術團隊先後兩次到務川調研。
  • 秉持一流理念 上海科技館成立研究中心打造金牌科研團隊
    全球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已進入布展階段,預計明年將會與公眾見面。日前,上海科技館在其開館19周年之際,宣布成立天文研究中心,吸引全國知名天文學家加盟,由葉叔華院士擔任特聘顧問。地球與太空對話,離不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