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2020年7月2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逝世,享年87歲。大師遠去,精神永存!
2003年,李吉均在甘肅天水野外工作
1933年10月9日,李吉均生於四川彭州(原彭縣)一個書香之家。1956年,他從南京大學地理系畢業後,被推薦到蘭州大學地理系攻讀研究生,師從留德著名地理學家王德基教授。後因導師被冤劃右派,李吉均攻研學業受到影響,所以選擇留校執教。
1956年,南京大學畢業合影留念
作為我國青藏高原研究的代表學者,李吉均提出並發展了關於青藏高原隆升的系統理論,對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環境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高原新生代以來經歷兩次夷平、三次上升的觀點:青藏高原最近的強烈上升始於3.6百萬年左右,經青藏運動ABC三幕(3.6-1.7百萬年)、昆黃運動(1.2-0.6百萬年)和共和運動(0.15百萬年)達到現代高度,累計上升3500-4000米。
在此基礎上,李吉均對河流階地發育、黃河和長江形成演化、黃土沉積與地文期等均有開拓性研究。這些研究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綜合集成提出的高原隆升與環境效應的概念模型,被寫進美國的教科書,至今仍被廣泛引用。
1959年,李吉均、任炳輝、劉澤純在祁連山冰川考察
李吉均提出「季風三角」概念,生動刻畫了中國東部第四紀環境演變的空間模式。對我國現代冰川和第四紀古冰川進行了系統研究,劃定了中國大陸性冰川與海洋性冰川的界線,主編《西藏冰川》和《橫斷山冰川》。
1980年,李吉均與Derbyshire在蘭大冰川培訓班合影
他首次指出廬山存在大量溼熱地貌遺蹟和部分寒凍與泥石流地貌系統,替代冰川成因解釋,糾正了中國東部中低山第四紀冰川的錯誤認識。
李吉均對青藏高原研究和冰川事業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幾年前,年過八十的李吉均曾笑著對記者說:「我前兩天做夢還夢見冰川,夢見自己睡在冰川上。」
1981年,李吉均院士帶領研究生在貢嘎山野外考察
憑藉在冰川學、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環境效應、地貌學和第四紀地質學等領域一系列重要原創性學術成就,1991年李吉均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8年,李吉均在「七一」冰川考察 (從左到右:鄒應雙,李吉均,潘保田,趙志軍)
他曾與其他學者聯名,提議進行南極科學考察並建設南極長城站。他提出的建設縱貫青藏高原的西部鐵路大十字設想已部分變成現實。
2013年,李吉均帶領團隊在達坂山野外考察
從教六十餘年來,李吉均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地學人才,許多已成為國內外知名學者,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人。「李吉均、秦大河、效存德」師生三代勇闖「地球三極」的學術界佳話,將會一直激勵莘莘學子勇往直前。
文: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