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乾旱區水資源問題研究思考》

2020-11-28 中國科學院

《西北乾旱區水資源問題研究思考》
獲2016年首屆最具影響力中國地理期刊優秀論文

2016-04-24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4月23日至24日,2016年中國地理編輯出版年會暨首屆最具影響力中國地理期刊優秀論文發布會在重慶市舉辦。此次會議公布了30篇中國地理學會所屬期刊刊發的優秀論文。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陳亞寧等發表在2012年度《乾旱區地理》第35卷第1期的《西北乾旱區水資源問題研究思考》榮登獲獎名單。由新疆生地所主辦的《乾旱區地理》有2篇刊發論文獲獎。

  首屆最具影響力中國地理期刊優秀論文的評價主要基於期刊影響因子、論文被引頻次、論文下載量三大評價指標,同時納入了論文的創新性和社會價值兩個指標。以中國地理學會所屬16個期刊2012-2013年刊發的6000多篇論文為評價對象,計算論文綜合學術價值,同時基於不同論文原始創新性、對學科發展的貢獻、學科領域、期刊類別等進行綜合考量,並結合專家投票遴選,最終選定出30篇優秀論文。 此次中國地理編輯年會是迄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次大會,全國300多名專家、學者、期刊編輯和學生代表參會。

  4月23日至24日,2016年中國地理編輯出版年會暨首屆最具影響力中國地理期刊優秀論文發布會在重慶市舉辦。此次會議公布了30篇中國地理學會所屬期刊刊發的優秀論文。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陳亞寧等發表在2012年度《乾旱區地理》第35卷第1期的《西北乾旱區水資源問題研究思考》榮登獲獎名單。由新疆生地所主辦的《乾旱區地理》有2篇刊發論文獲獎。
  首屆最具影響力中國地理期刊優秀論文的評價主要基於期刊影響因子、論文被引頻次、論文下載量三大評價指標,同時納入了論文的創新性和社會價值兩個指標。以中國地理學會所屬16個期刊2012-2013年刊發的6000多篇論文為評價對象,計算論文綜合學術價值,同時基於不同論文原始創新性、對學科發展的貢獻、學科領域、期刊類別等進行綜合考量,並結合專家投票遴選,最終選定出30篇優秀論文。 此次中國地理編輯年會是迄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次大會,全國300多名專家、學者、期刊編輯和學生代表參會。

列印 責任編輯:任霄鵬

相關焦點

  • 探尋西北乾旱區水生態平衡之道
    位於西北內陸乾旱區的石羊河流域,是我國內陸生態環境問題最嚴重的流域之一,長期以來受人類開發利用活動影響,水循環平衡遭到破壞,地下水生態危機凸顯,乾旱區綠洲飽受威脅。近年來,儘管綠色在這片土地上不斷延展,但石羊河仍是全國內陸河流域中生態環境問題最嚴重的流域之一。如何徹底擺脫成為沙漠的危機,是不得不面對的嚴峻課題。  長期以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在石羊河流域開展了大量水資源與生態環境關係研究和觀測。調查研究發現,灌溉農田規模過大是天然綠洲生態退變的主因。
  • 西北乾旱區極端降水成因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中山大學、瑞典哥德堡大學、山東師範大學等,依託祁連山站高山區綜合觀測體系,將降水穩定同位素比率示蹤和大氣模式模擬相結合,發現並確證西風帶控制的
  • 西北變「暖溼」了?水資源、生態壓力持續存在,不可盲目樂觀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西北區域乾濕趨勢變化的研究不少,各個研究之間結論差別還不小,甚至完全相反,其中的差異主要集中於三個問題,這些都是研究中的「坑」:1)趨勢的分析需要注意計算趨勢的時間段,目前在對西北乾濕變化的研究中,如果數據起始點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及以前,則大多得到「暖溼化」的趨勢,而如果主要討論過去30年的變化,則主要得到「乾旱化」的趨勢,趨勢分析一定要與研究的時間段對應起來
  • 中國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 西北乾旱區水危機嚴峻
    2.冰川消失後西北乾旱區水危機嚴峻「冰川面積縮小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冰量的變化反映了冰川水資源的損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資源研究院研究員陳仁升說。冰川是一座「固體水庫」,對河川徑流起著重要的補充和調節作用。
  • 新疆生地所在乾旱區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和重金屬抗性基因研究中獲進展
    湖泊是我國西北乾旱區重要的水資源,對於維護生態安全和保障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具有重要意義。水體微生物在湖泊元素地球化學循環和汙染物的消除轉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學者重建25萬年以來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及西北乾旱區降水變化歷史
    蘭州大學學者重建25萬年以來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及西北乾旱區降水變化歷史 2020-04-29 1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
    編者導讀佔全球陸地面積41%的乾旱區是生態系統和水資源系統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養育著世界38%的人口,其中90%的人口位於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是當今科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
  • 黃河流域氣候及水資源變化現狀及預估
    作為我國主要的能源基地,黃河流域煤炭資源佔全國的 70%,石油儲量佔 50%,大規模的能源開發同樣需要大量的水資源。目前,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已經遠超流域水資源的承載力,導致對地表水的過度利用和地下水的過度開採,人類用水已經顯著改變了流域的水循環及水資源格局。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處於乾旱半乾旱區,對氣候變化極其敏感,近年來氣候呈暖幹化是導致黃河流域徑流量明顯減少的原因之一。
  • 西北變溼是什麼徵兆?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與法國、日本研究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曾發表過一個研究結果,自工業革命至今的200多年間,新疆地區一直處在急速變溼的過程中,這是他們研究了泥炭中的植物樣本得到的結論。西北變綠,重獲青山碧水西北變暖變溼最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變綠了。有學者的研究指出,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在過去20年的時間裡急劇增加,1999年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為32%,到了2013年,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增加至59%,幾乎翻了一倍。
  • 庫姆塔格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庫姆塔格站是國家林業局批准建設的第一個極端乾旱區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現隸屬於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該站注重機理研究與技術應用示範相結合,為氣候變化背景下極乾旱區生態系統(尤其是綠洲生態系統)的保護、管理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共享研究平臺和技術示範窗口。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極乾旱區水文循環過程及水資源利用與動態演化; 2.
  •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乾旱半乾旱區生物土壤結皮系統平衡行為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然而,已有的系統平衡理論研究主要關注維管植物,忽略了生物土壤結皮在系統平衡行為中的作用。為此,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長明教授、陳寧青年研究員,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賈榮亮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餘開亮博士合作,率先建立了全球生物土壤結皮分布數據集(圖
  • 西北研究院荒漠生態系統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耦合研究獲進展
    因此,在未來氣候(降水格局)變化情景下,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的隨機耦合關係,是乾旱區生態水文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沙坡頭沙漠試驗研究站研究員王新平及其合作者基於長期觀測資料,刻畫了研究區隨機降水的泊松分布特徵,並在綜合考慮植物冠層對降水截留、植物根區土壤導水率及持水性能的基礎上,確定了耦合土壤水分調節作用的單位生物量增長和損失因子、單位生物量蒸騰耗水等關鍵參數,界定了生物量、土壤水分的穩態及瞬態變化範圍,揭示了生物量-土壤水分動態非線性變化的概率分布規律
  • 西北變暖變溼,利好?還是災難?|西北地區|降水量|祁連山區|甘肅|新疆
    但由於西北地區基礎降水量偏少(常年平均260毫米/年),降水量增加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其乾旱半乾旱氣候特徵。而位於其東部的甘肅東部、寧夏、陝西年降水量還在減少,所以水資源短缺仍是區域發展的關鍵問題。加強西北地區暖溼化對經濟社會的綜合影響評估,強化風險管理研究,可以為趨利避害與科學應對提供科技支撐。
  • 世界氣象日:氣候變暖,我們的水資源怎樣了?
    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說,這一主題旨在進一步認識新形勢下氣候與水的關係,呼籲全球以更協調、更可持續的方式合理利用和規劃氣候與水資源。  氣候與水的新形勢如何?對我們的水資源有哪些影響?如何合理利用氣候與水資源?
  •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安全
    蒸發量在估算植物需水和植物水分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蒸發量變化的研究,對深入了解氣候變化、探討水分循環變化規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冰雪是重要的淡水資源,也是乾旱區水資源的重要來源,被稱為「固體水庫」。在乾旱區,高山終年冰雪區是固體水庫,亦是一些河流的水源,並形成沿河的綠洲。冰雪資源在調節水資源、冷藏、冰雪考古、開展冰雪運動和冰雪旅遊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長期積冰和積雪的變化是氣候變化的重要指示物。
  • 研究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乾旱區生態系統地區的植物生長及其固碳潛力受到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和溼潤區生態系統相比,乾旱區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對貢獻更大。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
  • 中亞地區水資源問題
    蘇聯解體後,中亞各國過分強調獨立的對外政策,加之一些國家國內局勢混亂,使各國在許多問題上缺乏相互溝通和理解,在水資源問題上更是出現獨斷獨行、缺乏協調與合作的情況,引發了一些矛盾和問題。 一是跨境河流水資源的分配問題。涉及這個問題的主要是阿姆河和錫爾河這兩大中亞主要淡水源。
  • 西北暖溼化調查:生態功能區向好,存冰川縮小凍土退化隱患
    但由於西北地區基礎降水量偏少(常年平均260毫米/年),降水量增加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其乾旱半乾旱氣候特徵。而位於其東部的甘肅東部、寧夏、陝西年降水量還在減少,所以水資源短缺仍是區域發展的關鍵問題。 加強西北地區暖溼化對經濟社會的綜合影響評估,強化風險管理研究,可以為趨利避害與科學應對提供科技支撐。那麼,西北暖溼化,正為生產生活、生態環境帶來哪些影響?
  •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2016-03-3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