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區西部既是我國西北,也是中蒙乾旱半乾旱區的主體及幹中心部分。它(指烏鞘嶺(約102°E)以西)包括河西走廊和內蒙古中、西部的阿拉善(下稱河西阿拉善)、青海,以及新疆地區。
部分研究人員已對該地區的部分強降水個例、強降水的分布及變化事實、環流特徵以及水汽輸送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加深了人們對該區強降水過程的認識和理解。但前述研究主要多限於該地區的強降水個例分析,針對西北區西部或東部的強降水整體性分析較少。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國家氣象信息中心西北區西部104個觀測站1961至2007年5月至10月逐日降水量資料,分析了該地區近47年夏半年強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徵與變化趨勢。研究結果表明:
(1)西北區西部強降水日數東多西少。最多出現在半溼潤的青海高原東緣,次多出現在半乾旱區的天山和祁連山區,位於乾旱和極端乾旱區的南、北疆盆地邊緣及柴達木盆地西部,很少或從未出現過強降水日。
(2)更乾旱的該區西部比青海高原更易出現強降水極大值,特別是位於峽谷、山口及冷空氣通道的巴侖臺、烏魯木齊、阿合奇、若羌及阿左旗等地。
(3)該區強降水日出現的最早時間呈「東、西兩頭早,中間晚」的格局,而最遲時間則反之。
(4)該區強降水日出現頻數雖呈增長態勢(特別是中天山地區),但增長趨勢並不顯著。
本研究給該地區建設部門等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給氣象部門提供了強降水預測的氣候背景,也為今後進一步深入分析幹、溼月形成原因的對比分析提供了基礎。
本研究項目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075053)資助;研究成果發表於《高原氣象》。
原文連結
西北區西部1961至2007年最大日雨量分布(僅標出≥60mm者的站點)(a,單位:mm),雨日條件下出現≥25mm強降水日的條件概率(b,單位:%),以及大雨日條件下出現≥50mm強降水日的條件概率(c,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