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旱所揭示西北區西部夏半年強降水分布與變化特徵

2020-11-28 中國科學院

西北區西部既是我國西北,也是中蒙乾旱半乾旱區的主體及幹中心部分。它(指烏鞘嶺(約102°E)以西)包括河西走廊和內蒙古中、西部的阿拉善(下稱河西阿拉善)、青海,以及新疆地區。

部分研究人員已對該地區的部分強降水個例、強降水的分布及變化事實、環流特徵以及水汽輸送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加深了人們對該區強降水過程的認識和理解。但前述研究主要多限於該地區的強降水個例分析,針對西北區西部或東部的強降水整體性分析較少。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國家氣象信息中心西北區西部104個觀測站1961至2007年5月至10月逐日降水量資料,分析了該地區近47年夏半年強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徵與變化趨勢。研究結果表明:

(1)西北區西部強降水日數東多西少。最多出現在半溼潤的青海高原東緣,次多出現在半乾旱區的天山和祁連山區,位於乾旱和極端乾旱區的南、北疆盆地邊緣及柴達木盆地西部,很少或從未出現過強降水日。

(2)更乾旱的該區西部比青海高原更易出現強降水極大值,特別是位於峽谷、山口及冷空氣通道的巴侖臺、烏魯木齊、阿合奇、若羌及阿左旗等地。

(3)該區強降水日出現的最早時間呈「東、西兩頭早,中間晚」的格局,而最遲時間則反之。

(4)該區強降水日出現頻數雖呈增長態勢(特別是中天山地區),但增長趨勢並不顯著。

本研究給該地區建設部門等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給氣象部門提供了強降水預測的氣候背景,也為今後進一步深入分析幹、溼月形成原因的對比分析提供了基礎。

本研究項目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075053)資助;研究成果發表於《高原氣象》。

原文連結

西北區西部1961至2007年最大日雨量分布(僅標出≥60mm者的站點)(a,單位:mm),雨日條件下出現≥25mm強降水日的條件概率(b,單位:%),以及大雨日條件下出現≥50mm強降水日的條件概率(c,單位:%)

相關焦點

  • 寒旱所荒漠區降水格局特徵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劉冰、常學向等科研人員在黑河流域荒漠區降水格局及其脈動特徵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此項研究對全球變化的區域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據悉,在荒漠區降水格局是生物過程的根本驅動力。
  • 研究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降水特徵變化:降水集中程度是重要指標
    從理論上來說,降水強度分布的變化,實際上是降水概率分布密度發生了改變。「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降水的空間分布格局、各季節的分配及年際變率等,都有可能發生形態上的改變,這些與我國洪澇乾旱等災害關係密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陸爾表示。現在很多統計與降水有關的傳統方法還在使用,例如,通過逐月降水與年總降水量的比值來反映某站點的年降水分布。
  • 寒旱所開展北方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特徵研究
    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草地地上生物量與環境因素的關係  中國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乾旱荒漠、半乾旱草原以及半乾旱與半溼潤過渡區的農牧交錯帶,橫跨中國的東北西部、北部和西北部地區。在此區域內,存在明顯的水熱梯度,使該區域內生態系統特徵存在很大的空間變異性,揭示這些變異性對於探討乾旱半乾旱陸地生態系統空間格局變化規律、未來變化趨勢,以及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具有一定作用。但目前有關陸地生態系統地上生物量研究大多數側重於森林和典型草地方面,針對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區的植被生物量研究相對薄弱。
  • 寒旱所西北地區近50年氣溫及降水時空變化研究獲新進展
    氣候變化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全球環境變化之一,研究區域氣候變化的特徵及機制並預測未來氣候趨勢是全球及區域氣候變化的核心研究內容。西北地區位於青藏高原北側,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是氣候變化敏感區,是研究熱點區域之一。近期,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西北地區近50年氣溫及降水的時空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 全球變暖背景下 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黃淮南部、江淮、江漢、江南、華南及四川東部、陝西南部、雲南西部等地年暴雨日數增加明顯,暴雨洪澇災害致災危險性增加、風險加大。隨著城市快速發展以及城區強降水事件增多,城市內澇災害風險增加。  我國西南地區位於青藏高原東部,地形地貌複雜,既有四川盆地,又有雲貴高原,海拔落差最大超過了3千米,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風氣候。但是由於受季風環流等影響,該地降水季節差異性較大,乾濕季分明。  原本,西南地區溼季為降水充足、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張旭——柴西北區新近系湖相細粒沉積巖油氣...
    柴達木盆地是中國典型的中新生代陸相盆地,目前所發現的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柴北緣(侏羅系)、三湖坳陷( 第四系) 及柴西地區( 古近系—新近系)。柴西地區在古近紀—新近紀為鹹化湖盆沉積,其烴源巖形成、生烴演化及油氣藏形成均與鹹化湖盆的演化有著緊密聯繫。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張 旭——柴西北區新近系湖相細粒沉積巖油氣富集條件
    柴達木盆地是中國典型的中新生代陸相盆地,目前所發現的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柴北緣(侏羅系)、三湖坳陷( 第四系) 及柴西地區( 古近系—新近系)。柴西地區在古近紀—新近紀為鹹化湖盆沉積,其烴源巖形成、生烴演化及油氣藏形成均與鹹化湖盆的演化有著緊密聯繫。
  • 大氣所揭示不同緯度火山爆發對全球季風降水的影響
    全球季風區是全球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季風的異常活動伴隨出現的洪澇和乾旱事件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火山活動作為自然外強迫中的重要因子,能夠通過噴發產生硫酸鹽氣溶膠,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短波輻射,產生冷卻作用,減弱全球水循環。因此理解火山爆發對全球季風降水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和社會意義。
  • 科學網—科學家揭示全球季風區極端降水變化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8月8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周天軍團隊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文章,揭示了全球陸地季風區極端降水隨不同全球增溫閾值的變化
  • 昆明動物所揭示溫泉菌群空間分布的特徵參數
    昆明動物所揭示溫泉菌群空間分布的特徵參數 2019-05-2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計算生物與醫學生態學實驗室博士生李連偉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的論文揭示了溫泉菌群分布的重要特徵參數。這是作者繼年初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發文試圖估計全球溫泉細菌種類理論最大值後,所獲得的另一項關於溫泉菌群生態的重要參數。
  • 寒旱所烏拉特荒漠草原研究站揭牌
    據該站站長趙學勇介紹,選擇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的烏拉特高原為研究區,建立荒漠草原長期觀測與研究,通過開展河套綠洲、陰山山地和蒙古高原荒漠與草原生態系統格局、過程、演變規律的觀測與研究,不僅有利於研究荒漠草原生態系統的格局、變化過程,而且還有利於甄別典型荒漠草原生態系統功能區及格局變化規律、揭示生態系統演變與區域氣候及土地利用變化關係及其相互作用機理、氣候與生態系統的協同演變規律以及開展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技術研究和決策支持
  • 中科院寒旱所陳趙育:天道酬勤 堅守凍土
    大學期間任科技創新協會副會長,並創辦鋼結構設計協會;研究生期間先後擔任中國科大資環學院學生會主席團成員兼宣傳部部長,中科院寒旱所第八屆學生會副主席,現任第九屆學生會主席。   學習:天道酬勤   學生以學為本,學習是學生的天職。
  • 論文推薦 | 施闖,張衛星,曹雲昌,等:基於北鬥/GNSS的中國-中南半島地區大氣水汽氣候特徵及同降水的相關分析
    基於北鬥/GNSS PWV產品,研究了該地區大氣水汽平均含量、年周期振幅和半年周期振幅等氣候特徵,發現這些特徵主要受到了測站緯度、高程以及季風的影響。通過分析PWV同並址氣象站降水觀測的關聯特性,揭示了該地區大氣水汽含量同降水相關性隨測站緯度減小而降低的特點(在雲南相關係數可達0.8,在靠近赤道的泰國南部相關係數約為0.2)。
  • 南方降水不停 北方降溫明顯 專家詳解五一前後天氣變化及特點
    專家: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採訪者:中國氣象報記者 申敏夏 新華網記者郝多記者:請詳細介紹一下未來南方強降雨情況。陳濤:受高空槽和低層切變線影響,從今天晚上開始,貴州、江漢、江南、華南等地的降水將明顯加強。其中貴州中南部、江漢東部、江南、華南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暴雨,局地有大暴雨,並伴有局地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或冰雹等強對流天氣。
  • 風雲衛星探秘我國南方強降水背後的雲和輻射特徵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的雲相態產品和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大氣頂射出長波輻射(OLR)產品,分別分析了南方強降雨發生期間我國上空混合雲與冰雲發生頻率以及衛星OLR與歷史同期監測數值的變化等雲和大氣輻射特徵。通過風雲衛星,不僅能看到雲的基本信息,還可以獲取雲的很多定量微物理參數,實現對天氣過程的精密監測。
  • 初中地理教師招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降水的觀測方法和降水形成的過程。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認識降水的季節變化類型。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異。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節變化,教材體現了降水的時間概念、空間概念、數量概念的結合。在降水的空間分布中,教材通過提問對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敘述,而在降水的季節變化中,偏重定量的說明。在此基礎上,歸納出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2020-09-09 地球環境研究所 【高解析度石英OSL年代指示三個剖面全新世黃土沉積在千年尺度上基本連續和平均沉積速率的一致性,所有剖面地層、磁化率、色度和平均粒徑均表現出一致的變化趨勢(圖1)。地層巖性變化揭示全新世以來逐漸增強的成壤作用,並得到磁化率和色度數據的進一步證實,即磁化率均表現增強趨勢,亮度呈現減小趨勢。
  • 關於降水的季節變化,世界上有哪些地區雨季比旱季的時間長?
    降水是氣候的一個重要要素,氣候中的降水特徵包括年降水量和降水季節變化,降水的季節變化也就是一年四季中不同季節降水的分布情況。世界上的不同地區,由於氣候類型不同,降水的季節變化也各不相同。雨季一般理解為一年中多雨的季節,旱季一般理解為一年中少雨的季節。
  • 弱厄爾尼諾事件正式形成 預計我國夏季降水呈南北多、中間少分布
    在此次厄爾尼諾事件中,熱帶大氣環流對海溫的響應主要體現為中部型厄爾尼諾的影響特徵,即大氣異常上升運動主要在中西太平洋,春季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位置偏西,江南西南部至華南西部、青藏高原大部降水偏多。
  • (強對流篇)雷暴的基本特徵
    強對流天氣是指伴隨雷暴現象的出現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龍捲風冰雹和颮線的災害性天氣。它發生在對流雲系或單體對流雲塊中,屬於中小尺度天氣系統。這種天氣的水平尺度一般小於200公裡,有的僅有幾公裡,世界上把列為僅次於熱帶氣旋,地震,洪澇之後的第四位災害性天氣。雷暴是由旺盛的積雨雲所引起的,伴有閃電,雷鳴和強陣雨的局地風暴,同時指產生這種天氣現象的天氣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