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衛星探秘我國南方強降水背後的雲和輻射特徵

2020-07-24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來源:中國氣象新聞網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慧報導 今年6月以來,我國南方持續強降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的雲相態產品和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大氣頂射出長波輻射(OLR)產品,分別分析了南方強降雨發生期間我國上空混合雲與冰雲發生頻率以及衛星OLR與歷史同期監測數值的變化等雲和大氣輻射特徵。

通過風雲衛星,不僅能看到雲的基本信息,還可以獲取雲的很多定量微物理參數,實現對天氣過程的精密監測。比如衛星可以監測到雲的相態(指雲頂的熱力學狀態),通常分為冰雲、水雲和混合雲三種相態,冰雲和混合雲是產生降水的重要雲系,二者的發生頻率與降水的發生頻率及降水量密切相關。另外,衛星還可以監測大氣頂射出長波輻射,這個參量主要反映地球大氣系統在大氣層頂向外太空輻射出去的所有波長的熱輻射能量密度,其大小主要由發射下墊面(地表或雲頂)的溫度決定。因此,OLR值對中低緯夏季對流和降水有很好的指示作用,降水發生時,雲量較多,雲頂輻射較冷,OLR就會較低。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所長張興贏研究員表示,通常在我國的6月10日至7月10日這個時間段,混合雲與冰雲的發生頻率之和在中國東部主要呈東北-西南走向的帶狀分布,大值帶主要位於西南-中南-華南北部-華東地區,這也是我國季風雨帶的分布形態。「與2019年相比,2020年整個西北地區(甘陝地區、西藏自治區中西部和青海省、新疆和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混合雲與冰雲發生頻率更低,表明今年這個時期西北地區冷雲降水較去年同期減少。而東部地區的混合雲與冰雲發生頻率的大值區較2019年相比明顯向北移動且長江流域全流域和東北地區降水異常增多。但是,整個華南地區表現為混合雲和冰雲發生頻率強烈減少,說明華南地區在此期間高溫少雨。」張興贏說。此外,從我國及周邊區域OLR與歷史同期比較發生的異常變化可以發現2018年和2019年同期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強烈正距平,表明該區域出現了高溫天氣,而2020年該區域大部分區域被較強的OLR負距平所覆蓋,說明該區域今年雨量充沛。

風雲衛星探秘我國南方強降水背後的雲和輻射特徵風雲衛星探秘我國南方強降水背後的雲和輻射特徵風雲衛星探秘我國南方強降水背後的雲和輻射特徵

2019(a)和2020年(b)6月10日-7月10日混合雲與冰雲發生頻率之和以及兩個年份之差(c)

風雲衛星探秘我國南方強降水背後的雲和輻射特徵

2020年6月10日-7月10日OLR月距平圖

(責任編輯:張宏偉)

相關焦點

  • 今冬我國氣候特徵:降水多近4成 南方持續陰雨歷史罕見
    中國天氣網訊 在28日下午召開的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張祖強介紹了2018/2019冬季(2018年12月1日-2019年2月27日)我國天氣氣候特徵。這個冬季,我國平均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南方遭遇歷史罕見的持續陰雨天氣,多地上演「流浪太陽」。
  • 梅雨期間,我國南方強降水為何此起彼伏?
    因地形地貌乃至水陸、植被、城鄉差異,使得降水強度存在時空差異。武漢城市周邊農田菜地出現漬澇我國受季風氣候影響,在夏季風北上時,常會受到高山、高原的阻擋。在東南季風與西南季風攜帶的大量暖溼氣流,遇到較高山地時便會在迎風坡被迫抬升,在上升中絕熱冷卻,一旦達到凝結高度,時常形成不穩定雲層,發生降水且量級較大。
  • 風雲衛星50年記:捕捉天氣脈動 解碼風雲變幻
    當人們收看天氣預報時,就有風雲衛星的一份功勞。它是一顆自主創新的「爭氣星」。50年來,中國氣象衛星實力與歐美發達國家三足鼎立,部分技術實現超越,風雲衛星就是其中代表。它還是一顆服務全球的「中國星」。自氣象衛星誕生起,就肩負起防災減災救災的使命。1969年,一場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席捲半個中國。當時,全球僅有兩個國家擁有氣象衛星,我國氣象衛星研發迫在眉睫。「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
  • 科普|風雲衛星是如何洞察地球的風雲變幻的?
    (原標題:風雲衛星 如何洞察風雲變幻) 文·本報記者
  • 「氣溶膠對流雲降水相互作用」項目啟動
    (氣科院提供)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報導 4月28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專項「氣溶膠對流雲降水相互作用機理研究及京津冀區域模式應用示範」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京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賀克斌以及相關領域的7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項目立項意義、關鍵科學問題和項目實施方案等議題展開了討論。
  • 風雲衛星 如何洞察風雲變幻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通過色彩繽紛的衛星雲圖,可以識別不同天氣系統,確定它們的位置,判別天氣系統的發展階段及未來演變趨勢,比如估計颱風中最大風速、估計對流雲的降水強度等。這些衛星雲圖都是由氣象衛星從太空不同位置對地球表面進行拍攝,將數據傳回地面工作站後製作而成。我們每天看到的衛星雲圖天氣預報動畫,則是由過去每隔半小時或一小時拍攝一幅,共12幅衛星雲圖組成。通過圖像動畫,能讓觀眾更清楚地了解雲團的移動變化。
  • 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在探索中起步發展迅速
    央視網消息:今年是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或地區之一。據了解,到2025年,我國將繼續發展第二代風雲衛星星座,計劃發射7顆衛星;2025年到2035年,我國將完善第二代並同步發展第三代風雲衛星綜合觀測體系,計劃發射14顆衛星。
  • 研究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降水特徵變化:降水集中程度是重要指標
    從理論上來說,降水強度分布的變化,實際上是降水概率分布密度發生了改變。「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降水的空間分布格局、各季節的分配及年際變率等,都有可能發生形態上的改變,這些與我國洪澇乾旱等災害關係密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陸爾表示。現在很多統計與降水有關的傳統方法還在使用,例如,通過逐月降水與年總降水量的比值來反映某站點的年降水分布。
  • 兩類風雲衛星保駕護航 我國氣象預報精準度不斷提升
    央視網消息:有了風雲衛星的幫助,近些年我國的氣象預報精準度也在不斷提升。從逐日天氣預報到到一星期的天氣趨勢展望,再到臨近天氣信息的更新,這其中兩類風雲衛星功不可沒。自1988年我國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以來,截至目前已經發射了17顆風雲衛星,目前在軌運行的有7顆,是世界上3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組織)之一。
  • 兩類風雲衛星保駕護航 我國氣象預報精準度不斷提升
    央視網消息:有了風雲衛星的幫助,近些年我國的氣象預報精準度也在不斷提升。從逐日天氣預報到到一星期的天氣趨勢展望,再到臨近天氣信息的更新,這其中兩類風雲衛星功不可沒。自1988年我國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以來,截至目前已經發射了17顆風雲衛星,目前在軌運行的有7顆,是世界上3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組織)之一。
  • 寒旱所揭示西北區西部夏半年強降水分布與變化特徵
    西北區西部既是我國西北,也是中蒙乾旱半乾旱區的主體及幹中心部分。它(指烏鞘嶺(約102°E)以西)包括河西走廊和內蒙古中、西部的阿拉善(下稱河西阿拉善)、青海,以及新疆地區。部分研究人員已對該地區的部分強降水個例、強降水的分布及變化事實、環流特徵以及水汽輸送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加深了人們對該區強降水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 中央氣象臺:未來10天淮河流域多雨 南方降水減弱
    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記者 於文靜 王希)據中央氣象臺消息,8日,南方地區的降水將進一步減弱,強降水的區域呈片狀分布於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地區、黃淮、江淮及四川盆地等地。未來十天,主雨帶將位於淮河流域,9日至13日淮河流域將出現持續性降雨。
  • 惠及全球|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50年來,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或地區之一。50年來,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其中,風雲一號和風雲三號是極軌衛星,負責全球觀測;風雲二號和風雲四號屬於靜止衛星,對我國及周邊地區進行定點觀測。
  • 讀中國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圖,尋找年太陽輻射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一個地區的氣候狀況,往往會決定一個區域的生物、水文和土壤等要素,組成氣候的要素包括氣溫(熱量)、降水和光照等三大要素,一般來說一個地區的氣溫特徵包括年均溫和氣溫年較差兩方面,降水特徵包括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節變化兩方面,而光照主要是指太陽輻射,通常以年太陽輻射總輻射量的多少來衡量。
  • 南方降水「怒刷」存在感,強對流為何總跟「局地」過不去?
    中國天氣網訊近期,我國南方多地強對流天氣頻發,並給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可是,天氣預報中提到強對流天氣為什麼總和「局地」搭配在一起?看似短短一瞬間的強對流又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呢?
  • ...對流性降水明顯——中央氣象臺專家解析近期南方強降雨特點和成因
    5月20日以來,我國江南華南等地迎來新一輪較強降水過程。廣西廣東貴州湖南等地出現了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加上前期南方多地密集的降雨「車輪戰」,部分地區出現了降水疊加效應,山洪、泥石流等災害氣象風險較高。此次降水過程主要影響了哪些地區?未來是否還會有降雨疊加?
  • 颱風「米克拉」登陸,一舉一動逃不過風雲衛星的眼睛
    我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其中,風雲四號A星是我國首顆第二代高軌氣象衛星,可以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的 大氣、雲層和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的觀測,大幅提高
  • 大國重器風雲四號③:可提前數小時提供強天氣變化預警信息
    今年5月,完成沙塵天氣監測「首秀」後經歷華北特大暴雨、南方強降水和持續高溫、組團來襲的颱風、九寨溝精河地震、颱風天鴿帕卡…… 在軌測試7個月,沙塵、暴雨強對流、颱風等幾類天氣輪番登場,幾乎每次重大天氣過程他都沒錯過。毫無疑問,風四郎的每次亮相,都能成為焦點。
  • 南方降水不停 北方降溫明顯 專家詳解五一前後天氣變化及特點
    專家: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採訪者:中國氣象報記者 申敏夏 新華網記者郝多記者:請詳細介紹一下未來南方強降雨情況。陳濤:受高空槽和低層切變線影響,從今天晚上開始,貴州、江漢、江南、華南等地的降水將明顯加強。其中貴州中南部、江漢東部、江南、華南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暴雨,局地有大暴雨,並伴有局地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或冰雹等強對流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