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降水特徵變化:降水集中程度是重要指標

2021-01-08 中國氣象數據

隨著全球變暖,極端事件頻繁發生,持續性極端降水和極端乾旱是中國乃至全球致災最為嚴重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一。

近50年來,

我國總降水量雖然沒有明顯的極端化傾向,

但平均降水強度呈增加趨勢。

從理論上來說,降水強度分布的變化,

實際上是降水概率分布密度發生了改變。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降水的空間分布格局、各季節的分配及年際變率等,都有可能發生形態上的改變,這些與我國洪澇乾旱等災害關係密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陸爾表示。

現在很多統計與降水有關的傳統方法還在使用,例如,通過逐月降水與年總降水量的比值來反映某站點的年降水分布。與此類似的,春夏秋冬四季和洪澇季節的降水都可以通過相應的降水量與年總降水量的比值來表示。最大或最小降水量與年總降水量比值的方法,在研究某個區域旱澇災害中也很重要。

另外,用概率分布函數也可以表示降水年際變化。

「這些傳統的方法各有優缺點,但都存在一個普遍問題,就是無法使用一個簡單的方法來反映降水的集中程度以及最大降水量發生的時期。方差是描述一個隨機變量離散程度的方法,但是它比較適用於檢驗正態分布的變量。降水量概率密度函數通常呈偏態分布,即降水往往呈偏態分布,所以方差不適用於檢驗降水的離散程度。」陸爾介紹道。

除了降水總量和強度外,持續時間、降水的集中程度和集中時期也是衡量降水特性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近50年來,中國地區的極端降水變化趨勢與全球的發展趨勢基本一致。其中,中國西部地區、長江中下遊地區以及華南沿海等地區的極端降水事件趨於增多。而且,近年來長江流域的降水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集中程度顯著增加,這也是水旱災害加劇的主要原因。

可見,降水時空集中程度是與嚴重旱澇事件密切相關的,那麼,降水時空集中程度是否會隨全球變暖進一步加強,它的變化是否會導致旱澇災害更加嚴重等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因此,研究團隊利用信息熵的概念,建立降水集中度指數(Q指數),進而用來表徵不同時間段、不同地區降水集中程度的特徵。該方法最大的優勢是研究時間的選取可以為任意時段,適用於逐小時、逐日和逐月等資料以及各種時間長度的資料,因此該方法的適用性更廣。

Q指數是用來衡量年(季、月或候)內逐日降水的時間變化程度,可以正確反映一定時期降水集中的屬性。當Q指數小(接近0)時,代表降水分散在更多的雨日內;當Q指數大(接近1)時,代表降水集中在少數的雨日內。

如果總降水量大,則容易發生幹期或幹事件,易發生持續性強降水,反之亦然。將Q指數和總降水量結合,有利於清晰表達降水的持續性情況。

研究團隊利用Q指數對華南夏季降水集中情況進行的研究發現,在華南地區夏季降水越來越集中的背景下,持續性降水增多。在夏季,我國華南北部大部地區Q指數在0.2至0.3之間,這說明華南北部大部地區夏季降水較為分散。

在年際變化方面,華南地區近50年夏季Q指數和降水總量呈現增多趨勢,這說明華南夏季更多的降水將在更少的雨日內出現,進而說明降水強度增加了,這樣很容易造成洪澇災害。

此外,在華南地區夏季降水越來越集中的背景下,無論降水量為1毫米、25毫米還是50毫米,持續1天的降水過程都是在減少的,而持續多日的降水過程在增多,這也說明華南夏季持續性降水和持續性強/極端降水過程都是增多的。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背景下 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水是生命之源,而水資源的重要來源是降水。因而,氣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水資源的豐沛程度。  「氣候與水」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適宜的氣候和適量的水資源是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 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登陸颱風的變化特徵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自1970年代以來,全球呈現出熱帶氣旋強度增大的趨勢,這與觀測到的熱帶海表面溫度升高相一致。  大量的氣候模式模擬結果也表明,隨著熱帶海表面溫度的進一步升高,未來熱帶氣旋(包括颱風和颶風)可能會變得更強,風速更大/降水更強。
  • 大氣所關於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響應機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Geo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題為「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的季節響應」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研究創新性提出全球變暖下熱帶降水的變化的分布是由目前的氣候平均降水分布和未來海溫增長的分布型共同決定的,這是全球變化動力學理論的重要進展。
  • 全球變暖背景下,「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全球變暖背景下,「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陸成寬/科技日報 2021-01-14 09:36
  • 研究發現環流不確定性可解釋全球季風降水未來增加的不確定性
    季風區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為區域內人口提供了生活、生產用水。但是夏季風降水的異常變化也容易造成旱澇災害。我國位於東亞季風區,夏季風降水一直受到關注。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可靠的季風降水未來預估結果,對季風區內的社會經濟發展等具有意義。此前不少研究認為變暖背景下,季風降水將增多,但環流減弱,預估結果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 研究發現環流不確定性可解釋全球季風降水未來增加的不確定性
    但是夏季風降水的異常變化也容易造成旱澇災害。我國位於東亞季風區,夏季風降水一直受到關注。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可靠的季風降水未來預估結果,對季風區內的社會經濟發展等具有意義。此前不少研究認為變暖背景下,季風降水將增多,但環流減弱,預估結果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
    編者導讀佔全球陸地面積41%的乾旱區是生態系統和水資源系統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養育著世界38%的人口,其中90%的人口位於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是當今科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
  • 2016年為全球最暖年 為我國第三暖年 氣候變暖已明顯改變我國降水...
    2月7日,中國氣象局發布信息稱,2016年我國平均氣溫為1951年以來第三暖年;在全球變化背景下,我國氣候總體上呈現出強降水增強、區域性乾旱加重、颱風增強、西北氣候暖溼轉型等特點。 世界氣象組織最新公報表明,2016年,全球表面平均溫度比1961年至1990年平均值高出0.83℃以上,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1℃。各國氣候數據顯示,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 關於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與防災對策建議
    本報告主要評估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及其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影響,研究並提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防災對策。 1 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 1850年以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升高、大範圍冰雪融化以及海平面上升等都表明氣候系統正在變暖。近百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約17cm。
  • 氣候變暖 「看海」還是抗旱
    按照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正高級工程師肖潺的說法,一個地方水資源的重要來源就是降水,因此,氣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方的水資源稟賦。 不過,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氣候變化正在改變著全球和中國的水資源,但具體到某一區域的變化,還要結合自然因素的影響。
  • 論文推薦 | 施闖,張衛星,曹雲昌,等:基於北鬥/GNSS的中國-中南半島地區大氣水汽氣候特徵及同降水的相關分析
    泰國、緬甸和越南等國位列近20年(1997—2016)受極端降水天氣引發的洪澇和滑坡災害威脅最嚴重的國家[3-4]。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全球各地極端天氣的頻數和強度有進一步增大的趨勢[5]。中國-中南半島地區是全球重要的糧食產區,頻發的極端降水天氣給該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全球的糧食安全帶來了嚴重的破壞,也對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基礎設施建設的安全和效益形成了巨大的威脅。開展中國-中南半島地區極端降水天氣形成和變化機制研究及預警預報工作,對於深入理解全球變暖背景下區域天氣系統的響應機制、保障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 我國氣候中的「降水」分布特點是怎樣的?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主要的氣候要素包括氣溫、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氣候重要的一個要素。我們通常用年降水量來衡量一個地區降水的多少,一般來說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區,就是溼潤地區;年降水量在400至800毫米的地區,就是半溼潤地區;年降水量在200至400毫米的地區,就是半乾旱地區;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就是乾旱地區。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主要集中在三江源的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在中南部也有部分分布,共同覆蓋了三江源約45%的區域,是生物群系變化最頻繁激烈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應重點關注這一區域。長期以來三江源半荒漠的面積有擴大趨勢,苔原和寒溫帶草原/灌木有縮小的趨勢,從長期來看,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系統是趨於退化的:苔原逐漸退化為半荒漠。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非樹型包括苔原、半荒漠、寒溫帶草原/灌木。
  • 研究發現降水變化調控北半球高山樹線爬升速率
    樹線是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的敏感指示器,樹線變化對高山區生態系統的碳氮循環,物種多樣性,水文過程等產生影響。高山樹線位置主要受溫度控制,氣候變暖將促進高山樹線向更高海拔爬升。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人員研究收集了143個北半球天然樹線樣點,分析了1901年至2018年不同樣點樹線的變化速率(圖1)。研究發現,88.8%的樣點樹線上升,10.5%的樣點樹線位置保持不變,僅有0.7%的樣點下降(圖1)。
  • 寒旱所揭示西北區西部夏半年強降水分布與變化特徵
    西北區西部既是我國西北,也是中蒙乾旱半乾旱區的主體及幹中心部分。它(指烏鞘嶺(約102°E)以西)包括河西走廊和內蒙古中、西部的阿拉善(下稱河西阿拉善)、青海,以及新疆地區。部分研究人員已對該地區的部分強降水個例、強降水的分布及變化事實、環流特徵以及水汽輸送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加深了人們對該區強降水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安全
    我國一般採用20釐米蒸發皿和E601型蒸發器進行水面蒸發的觀測。蒸發量與氣溫、日照、風速、溼度等氣象要素密切相關。因此區域尺度上的蒸發量可根據氣象站氣象資料來估算。蒸發量在估算植物需水和植物水分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蒸發量變化的研究,對深入了解氣候變化、探討水分循環變化規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降水變化調控北半球高山樹線爬升速率
    樹線是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的敏感指示器,樹線變化對高山區生態系統的碳氮循環,物種多樣性,水文過程等產生影響。高山樹線位置主要受溫度控制,氣候變暖將促進高山樹線向更高海拔爬升。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人員研究收集了143個北半球天然樹線樣點,分析了1901年至2018年不同樣點樹線的變化速率(圖1)。研究發現,88.8%的樣點樹線上升,10.5%的樣點樹線位置保持不變,僅有0.7%的樣點下降(圖1)。
  • 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林紓: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發生寒潮很正常
    1月8日上午,甘肅省氣象局在蘭州舉行甘肅省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新聞發布會。新甘肅客戶端蘭州1月8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王佔東)「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為什麼今年冬天卻這麼冷?」今天上午,在甘肅省氣象局舉行的相關發布會上,面對記者提出的這一問題,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林紓表示,全球氣候變暖是對全球上百年際時間尺度溫度增暖趨勢的描述和總結,全球不同地區氣候變暖的程度有所不同。在此背景下,溫度不僅存在明顯的年際和年代際變化,在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段裡,還會有階段性特徵,溫度仍然受不同天氣過程的影響出現冷暖波動的現象,這很正常。
  • 全球變暖,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劉曉倩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會變溼?「實錘」來了。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