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降水變化調控北半球高山樹線爬升速率

2020-12-04 瀟湘晨報

樹線是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的敏感指示器,樹線變化對高山區生態系統的碳氮循環,物種多樣性,水文過程等產生影響。高山樹線位置主要受溫度控制,氣候變暖將促進高山樹線向更高海拔爬升。然而,在喜馬拉雅山中段沿東西降水梯度帶上的樹線樣地調查結果表明,溫度-降水交互作用調控了樹線爬升速率(Sigdel et al., 2018, Global Change Biology;Sigdel et al., 2020, Journal of Biogeography)。這種交互作用在全球尺度上是否也存在?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人員研究收集了143個北半球天然樹線樣點,分析了1901年至2018年不同樣點樹線的變化速率(圖1)。研究發現,88.8%的樣點樹線上升,10.5%的樣點樹線位置保持不變,僅有0.7%的樣點下降(圖1)。北半球高山樹線的平均爬升速率約為每年0.35米,且亞北極地區(60°N以北)的樹線爬升速率為每年0.48米,顯著高於溫帶地區(60°N以南)每年0.32米,(圖2)。總體而言,秋季降水量和冬季變暖共同驅動北半球高山樹線的變化速率,且降水的貢獻大於溫度(圖3)。在亞北極地區,秋季降水決定高山樹線的爬升速率;在溫帶地區,變暖和秋季降水共同決定樹線的爬升速率。變暖背景下,亞北極高山樹線分布區氣候多出現暖溼化趨勢,而溫帶一半以上的樹線分布區氣候呈暖幹化趨勢。因此,亞北極地區的高山樹線或進一步加速擴張,而溫帶地區的高山樹線爬升速率會逐漸降低。該研究在前人定性研究的基礎上,定量分析了北半球高山樹線變化速率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為更好地了解高山樹線生態過程及形成機理奠定基礎。

相關研究成果以 Mountain treelines climb slowly despite rapid climate warming為題,發表在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上。青藏高原所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團隊副研究員蘆曉明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梁爾源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北半球143個高山樹線樣點圖紫色圓點為上升樹線,綠色圓點為穩定樹線,藍色三角形樣點為退縮樹線樣點

圖2.亞北極地區與溫帶地區樹線上升速率比較

圖3.北半球、亞北極地區及溫帶地區樹線變化速率與秋季降水變化速率之間的線性關係

【來源:青藏高原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降水變化調控北半球高山樹線爬升速率
    樹線是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的敏感指示器,樹線變化對高山區生態系統的碳氮循環,物種多樣性,水文過程等產生影響。高山樹線位置主要受溫度控制,氣候變暖將促進高山樹線向更高海拔爬升。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人員研究收集了143個北半球天然樹線樣點,分析了1901年至2018年不同樣點樹線的變化速率(圖1)。研究發現,88.8%的樣點樹線上升,10.5%的樣點樹線位置保持不變,僅有0.7%的樣點下降(圖1)。
  • 喜馬拉雅樹線升高 原因不僅是氣候變暖
    新華/TAKEFOTO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梁爾源及合作者近日發布研究成果,認為除氣候原因外,樹木間的競爭和互利也導致了喜馬拉雅山中段樹線爬升速率的變化。高山樹線是樹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往更高處,山上的植被就變成了草甸。
  • ...學者重建25萬年以來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及西北乾旱區降水變化歷史
    該研究通過長期系統野外採樣及實驗室工作,建立了整個中亞乾旱區及青藏高原時間跨度最長、年代最為準確、解析度最高的黃土釋光年齡標尺,重建的25萬年以來中亞天山及青藏高原西北降水變化,釐清了不同時間尺度中亞西風區及東亞季風降水變化的相位關係;該研究提出的地球高緯冰量和太陽輻射在冰期-間冰期旋迴尺度及間冰期內部時間尺度對中亞-東亞氣候變化的不同驅動過程認識,為理解具有不同變化周期的北半球夏季太陽輻射及地球高緯冰量變化如何驅動季風
  • 研究發現鹹海萎縮速率在減緩
    鹹海的長期動態變化受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影響,而近年來,鹹海的退縮速率有所減緩,其根本原因及氣候因子和人類活動對鹹海的影響程度尚未見報導。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亞寧團隊基於水文觀測、土地利用和CRU氣象等數據,採用極點對稱模式分解(ESMD)和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系統分析鹹海在過去50多年的演變趨勢,解析鹹海退縮減緩的驅動力。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調控氣孔動態變化速率的關鍵分子元件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調控氣孔動態變化速率的關鍵分子元件 2020-10-20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字體:大 中 小】
  • 全球變暖背景下 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受全球變暖影響,熱帶氣旋風和降水的增加,加劇了極端海平面事件和沿海災害。平均強度、風暴潮規模和熱帶氣旋降水速率的增加會加重這些風險,尤其在溫室氣體排放繼續保持高位的情景下。研究表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水變暖正在全面改變全球的降雨模式,導致一些地區一年中的雨水減少,並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 研究發現植物氣孔開閉調控新機制
    但植物氣孔開閉調控的機制仍在深入研究中。日前,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中國浙江大學的一個聯合研究團隊發表在《植物細胞》雜誌的一篇綜述論文指出,葡萄糖是保衛細胞(植物氣孔的兩個「唇」)中主要的澱粉代謝產物,並且在藍光誘導的氣孔開放過程中,葡萄糖是氣孔的主要能量來源,這一發現有助於揭示植物氣孔開閉調控的新機制。保衛細胞中的澱粉降解是藍光誘導下氣孔打開的標誌之一。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影響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減排固碳創新團隊系統揭示了在氣候變化條件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為生態脆弱區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極為敏感,其生產力是維繫生態系統生態與生產功能的關鍵因素。物候是反映植物對環境變化響應的重要指標,且與植物生產力密切相關。但溫度和降水變化條件下植物物候改變對植物生產力的調控機制仍不明確。因此,開展氣候變化條件下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研究,對高寒草地生態服務功能維持和草牧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 新疆生地所發現鹹海萎縮速率在減緩
    鹹海的長期動態變化受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影響,而近年來,鹹海的退縮速率有所減緩,其根本原因及氣候因子和人類活動對鹹海的影響程度尚未見報導。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亞寧團隊基於水文觀測、土地利用和CRU氣象等數據,採用極點對稱模式分解(ESMD)和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系統分析鹹海在過去50多年的演變趨勢,解析鹹海退縮減緩的驅動力。
  • 研究發現過去4萬年中北半球海平面變化一直在影響南極冰蓋
    研究發現過去4萬年中北半球海平面變化一直在影響南極冰蓋  Winnie Lee • 2020-11-26 18:27:09 來源:前瞻網
  • 研究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降水特徵變化:降水集中程度是重要指標
    與此類似的,春夏秋冬四季和洪澇季節的降水都可以通過相應的降水量與年總降水量的比值來表示。最大或最小降水量與年總降水量比值的方法,在研究某個區域旱澇災害中也很重要。另外,用概率分布函數也可以表示降水年際變化。「這些傳統的方法各有優缺點,但都存在一個普遍問題,就是無法使用一個簡單的方法來反映降水的集中程度以及最大降水量發生的時期。
  • 科學家在秘魯發現樹化石,揭示了過去1000萬年環境的巨大變化
    研究人員在秘魯中部安第斯高原上進行考察時,發現巨大的樹化石被埋在一片草地上。來自秘魯南部高海拔地區的植物化石包含了安第斯山環境在過去1000萬年發生重大變化的提醒。有趣的是,這些化石中記錄的變化與氣候模型並不相符。
  • 青藏高原所指向夏至日的光周期鐘調控高寒樹木生長及養分利用研究...
    許多研究表明,環北極和高山林線的近百年樹輪寬度指數並沒有隨夏季溫度的增加而普遍增加,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異常生長響應」(divergent growth response)。國際學術界針對這種「異常生長響應」現象的解釋缺乏共識,主要爭論焦點是:樹木生長的溫度敏感性是否隨氣候變化發生改變?樹幹徑向生長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葉生理過程的調控?目前,仍缺乏長期定位觀測數據來理解上述科學問題。
  • ...否定直覺的發現,聶軍勝團隊揭示地質歷史時期黃土高坡粉塵堆積...
    今天,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聶軍勝教授團隊及合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題為《亞洲乾旱化與高粉塵堆積速率在第四紀前存在不耦合關係》(Pre-Quaternary decoupling between Asian aridification and high dust accumulation rates)的研究論文,對此做了否定的結論。
  • 研究發現葉碳穩定同位素可指示高寒乾旱區水分有效性隨海拔的變化
    水分有效性是決定高寒乾旱區物種分布及生態系統功能的關鍵因子,正確理解水分有效性隨海拔的變化規律將有助於預測高山生態系統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然而,降水量(水分有效性的主要驅動因子)隨海拔和坡向的變化格局多樣,以及溫度、土壤質地、土壤深度、積雪和融雪時間等均會影響水分有效性的海拔格局,尤其在氣象站數據稀少的邊遠山區,水分有效性很難精確量化。
  • 灌木年輪又細又窄,卻是氣候變化研究的「超級補丁」
    它是歲月留下的痕跡,通過它可以準確計算出樹木的年齡和每年的生長變化。       近日,我國研究人員建立了青藏高原納木錯區域537年(1479年—2015年)的灌木年輪寬度年表,這是我國迄今最長的灌木年輪寬度年表。那麼,灌木年輪和喬木年輪有什麼區別?建立這個最長灌木年輪寬度年表又有什麼用呢?
  • 灌木年輪又細又窄,卻是氣候變化研究的「超級補丁」
    「氣候變化通過影響形成層細胞分裂的時間和速率,從而影響年輪結構和寬窄變化。因此,通過樹木年輪的寬窄變化,我們可以提取過去的氣候變化信息。」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梁爾源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灌木年輪和喬木年輪在形成的機理和過程上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形成層周期性活動的結果。
  • SBB綜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碳分解酶活性對降水變化的差異響應
    此外,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胞外酶活性(EEAs)對溫度和溼度的變化很敏感,因為由於乾燥土壤孔隙連通性減弱,微生物遷移到可用基質的能力受到限制。所以深入了解微生物活動和不同類型碳降解EEAs對模擬降水機制的響應,對於闡明土壤碳動態的潛在機制至關重要。
  • 研究稱溫室氣體減排有望緩解降水變化對農業的影響
    新華社華盛頓3月11日電(記者周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1日在線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全球變暖將造成降水量變化,影響一些常見農作物的產量。採取有力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有望緩解降水變化對農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