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科研團隊在南亞夏季降水和氣溫的年際變異及其可...

2021-01-08 復旦大學

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人類近幾十年來面對的最嚴峻挑戰之一,而南亞地區是受自然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乾旱、洪澇和熱浪等極端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隨著全球變暖都顯著增加。

印度首都新德裡的氣溫在2019年6月10日達到48攝氏度,打破了該地區有紀錄以來6月份氣溫的最高紀錄,這場持續三周的熱浪也是印度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熱,持續時間最長的熱浪。熱浪導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極端乾旱和缺水,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經濟損失。然而,學界對於南亞最易出現極端高溫熱浪的6月份的降水和氣溫年際變異的物理機制和可預報性仍缺乏完整的解釋。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教授張人禾及博士後周震強與美國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教授謝尚平合作,在南亞夏季降水和氣溫的年際變異及其可預報性方面取得研究進展。相關研究論文分別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和《氣候雜誌》(Journal of Climate),特別是GRL上的論文還被選為封面文章進行展示推介。

2019年GRL第46卷第24期封面

研究發現,印度夏季降水和氣溫異常的年際變異在月與月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 6月份受到厄爾尼諾衰退年的調控作用最強;在厄爾尼諾衰退年的6月份,北印度洋海溫暖異常顯著加劇了南亞夏季風爆發偏晚,厄爾尼諾和北印度洋海溫二者的共同作用導致了6月印度降水偏少和高溫異常。研究還提出一個同時考慮夏季赤道太平洋和北印度洋海表面溫度異常的二元回歸預報模型,可以顯著改善印度6月降水和氣溫的預測水平。

印度夏季逐月降水和表面氣溫與同期Niño-3.4和北印度洋(NIO) SST的相關關係的空間分布


考慮北印度洋海溫的二元回歸預報模型顯著提高6月印度降水和氣溫的預報技巧

相關論文連結:

1. Zhou, Zhen-Qiang, Shang-Ping Xie, and Renhe Zhang*, 2019: Vari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of Indian rainfall during the monsoon onset month of Jun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6, 14782-14788. https://doi.org/10.1029/2019GL085495

2. Zhou, Zhen-Qiang, Renhe Zhang*, and Shang-Ping Xie, 2019: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umme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central India: Implications for monsoon onset. Journal of Climate, 32, 1693-1706. https://doi.org/10.1175/JCLI-D-18-0675.1

相關焦點

  •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教授遊慶龍團隊在國際地學期刊...
    近日,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教授遊慶龍團隊在國際地學領域期刊《地球科學論評》(Earth-Science Reviews)上發表了題為「Review of snow cover vari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broad climate system」
  • 發力新學科領域:復旦大學成立大氣與海洋科學系
    據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研究院官網介紹,4月20日,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成立儀式暨大氣與海洋學科發展研討會舉行。成立儀式上,20位兩院院士齊聚一堂,與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海洋、氣象、解放軍等相關業務單位、兄弟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學校各部處、院系的師生代表百餘人,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 科研學友會!來看看島上滿滿的復旦科研成果吧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1月-3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微電子學院科研團隊提出超低功耗二維柔性神經形態器件光電協同調製新策略近日,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科研團隊利用二維層狀MoS₂製備具有光電協同調製功能的可穿戴仿人腦神經形態器件,首次實現可穿戴仿生神經突觸器件的aJ級別超低功耗,遠低於生物功耗水平,為超低功耗、多端調製的可穿戴式類腦計算器件的應用開闢了新的道路。
  • 「夏季風」的不確定性,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水旱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
    由於陸地和海洋之間的比熱差異,每當夏季時陸地升溫快氣溫高,而海洋升溫慢氣溫低,而近地面氣壓剛好相反,夏季時亞歐大陸上形成了「亞洲低壓」,亞洲低壓把副熱帶高氣壓帶切斷,保留在太平洋的部分稱為「夏威夷高壓」。
  • 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影響次年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環率
    降水再循環率是大氣水循環的關鍵指標,意為局地蒸發的水汽對降水的貢獻率,反映了該區域陸氣相互作用的強度。然而,前人對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環率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氣候態量值方面,而對其年際變化機理的研究尚不充分。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利用高解析度再分析數據ERA5,研究了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環率的年際變化機制。
  • 為什麼中國的冬季寒冷少雨,夏季卻高溫多雨?
    季風是指大範圍地區近地層盛行風向和天氣氣候都隨季節顯著改變的現象。高空和低空的季風互相協調組成大氣環流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季風環流系統。亞洲是一個具有典型季風氣候特徵的區域,亞洲季風由印度季風或南亞季風和東亞季風組成。陶詩言等人通過對亞洲各季風系統特徵的分析,首先提出了東亞季風的概念。
  • Brasseur訪問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
    Brasseur應邀來訪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他指出,該計劃旨在發展並實施一套具有區域降尺度功能的全球空氣汙染預報系統,加強空氣汙染領域科研人員和業務人員之間的合作,實現科學研究與業務應用和社會服務之間的有機結合,以期降低重汙染髮展中國家和地區(如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空氣汙染帶來的健康風險。該項目已獲得到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觀測計劃(WMO-GAW)和國際全球大氣化學計劃(IGAC)的共同支持。
  • 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2020年夏令營工作通知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成立於2018年4月,是上海市首家大氣與海洋相結合的人才培養基地。現設有氣象與大氣環境、氣候系統和氣候變化、大氣物理和化學過程、以及海洋氣象學與物理海洋四個學科方向。學系以培養大氣科學與海洋科學的尖端人才為己任,積極對接國家戰略和地方重大需求。
  • ...高考地理如何考察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光照和熱量的區別與聯繫...
    原因:晴天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消弱作用弱,氣溫高,夜晚大氣保溫作用弱,氣溫低,溫差大。陰天相反。  3、與海陸的關係:沿海比內陸日較差小  原因:海洋的比熱容大,氣溫變化速度慢,幅度小  4、與季節的關係:冬季比季夏日較差小  原因:冬季太陽高的的日變化小於夏季  5.
  • 高考地理大氣專題必背知識點
    8、氣溫的垂直分布: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9、氣溫的水準分布:①緯度分布: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  ②海陸分布:夏季陸地>海洋,冬季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 全球變暖背景下 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而近5年(2015年-2019年)和近10年(2010年-2019年)的平均氣溫都是有記錄以來最高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10年的氣溫都比上一個10年高,可謂節節攀升。中國氣候同樣呈現出與全球一致的升溫趨勢,自1951年以來,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每10年上升0.24℃。  全球氣候變暖最直接的影響是空中水汽含量的變化。
  • 初中地理教師招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大氣降水是從空中降落下來的雨、雪、雹等總稱。教材通過一段文字講述了降水的來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動態過程,水汽從這裡可以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物質是在一刻不停運動著的,而運動是由一定規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測定首先是學生形成年降水量的準確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測定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 大氣所等解析半世紀以來海洋層結變化及其三維結構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賓州州立大學、美國聖-託馬斯大學組成的國際團隊以Increasing Ocean Stratification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為題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發表論文,解析出自1960年以來海洋層結變化的三維結構,指出全球海洋垂向層結已經加強了5.3%。
  • 大氣所等解析半世紀以來海洋層結變化及其三維結構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賓州州立大學、美國聖-託馬斯大學組成的國際團隊以Increasing Ocean Stratification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為題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發表論文
  •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團隊研究揭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空氣品質的變化
    在控制疫情的同時,全國範圍的停工、停產和出行減少,可以視為一次理想的人為源減排控制實驗。通過了解疫情期間我國空氣品質如何變化以及集中減排對空氣品質的改善效果,對我國目前依舊嚴峻的大氣複合汙染的防治具有啟示意義。
  • 由於西南季風帶來的強降水,使孟加拉國和印度東北部地區洪澇嚴重
    當然,作為一個地理自媒體,今天主要探討的還是地理專業知識,我們知道我國多旱澇災害是有潛在的氣候原因的,我國東部的季風氣候,降水本身就具有季節變化大和年際變化大的特點,今年東南季風從太平洋帶來的水汽所產生的降水遠超常年平均水平,這是造成洪澇災害的根本原因。
  • 「重磅」高考地理大氣環境專題必背乾貨全在這
    (3)在水平方向上,上凸為高壓,下凹為低壓(4)在水平方向上,風從高壓吹向低壓3、常見的熱力環流形式及其影響⑴海陸風的形成;海陸風使濱海地區氣溫日較差減小,夏季氣溫低,空氣較溼潤,是避暑的好地方。季風環流一、東亞、南亞季風二、大氣環流對降水的影響降水小專題1、降水特徵的描述①年降水總量;
  • 既患寡也患不均——西北降水多少,誰說了算?丨大氣悟理
    海洋在降水多、寡變換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作為地球水庫,佔全球面積70%以上的海洋可以為區域降水提供豐富的水汽。除此之外,海洋通過能量交換等過程可以影響大氣的對流活動,並通過一系列複雜過程影響遙遠地區的大氣環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