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學院院士Guy P. Brasseur訪問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

2020-12-07 復旦大學

近日,德國科學院院士、挪威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Guy P. Brasseur應邀來訪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

10月21日上午,Brasseur院士與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公共衛生學院以及上海市氣象局的十餘位專家學者以「空氣汙染」為主題開展學術研討。研討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系主任、大氣科學研究院院長張人禾主持。

Brasseur院士首先給大家詳細介紹了他參與提出的空氣品質監測、分析、預報國際研究計劃(Monitoring,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Air Quality,即MAP-AQ)。他指出,該計劃旨在發展並實施一套具有區域降尺度功能的全球空氣汙染預報系統,加強空氣汙染領域科研人員和業務人員之間的合作,實現科學研究與業務應用和社會服務之間的有機結合,以期降低重汙染髮展中國家和地區(如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空氣汙染帶來的健康風險。該項目已獲得到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觀測計劃(WMO-GAW)和國際全球大氣化學計劃(IGAC)的共同支持。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楊新教授、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上海市氣象局谷亦萱博士、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王曉妍副研究員分別做主題報告,介紹了各自在空氣汙染觀測、模擬、預測及風險等方面的最近研究進展。在隨後的討論環節,各與會專家圍繞空氣汙染相關研究領域的多個問題展開熱烈討論。張人禾院士在總結時提出,空氣汙染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境問題,對空氣品質進行監測、分析、預報以及控制對於保障人類健康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巨大意義,解決空氣汙染的問題需要科研與業務之間的密切合作,希望大家能聯合起來,為解決「空氣汙染「問題做出更大的貢獻。

10月21日下午,Brasseur院士作了題為「The Ozone Layer: From its Discovery to its Recovery」的主題報告,向大家詳細講述了臭氧的「前世今生」。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60餘位師生聆聽了報告並與來賓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相關焦點

  • 發力新學科領域:復旦大學成立大氣與海洋科學系
    據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研究院官網介紹,4月20日,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成立儀式暨大氣與海洋學科發展研討會舉行。成立儀式上,20位兩院院士齊聚一堂,與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海洋、氣象、解放軍等相關業務單位、兄弟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學校各部處、院系的師生代表百餘人,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 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2020年夏令營工作通知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成立於2018年4月,是上海市首家大氣與海洋相結合的人才培養基地。現設有氣象與大氣環境、氣候系統和氣候變化、大氣物理和化學過程、以及海洋氣象學與物理海洋四個學科方向。學系以培養大氣科學與海洋科學的尖端人才為己任,積極對接國家戰略和地方重大需求。
  • 大氣與海洋科學校慶報告會舉行
    日前,作為復旦大學第54屆科研報告會活動的一部分,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大氣與海洋科學校慶報告會,以學術盛宴迎接建校115周年。5月18日下午的開幕式上,復旦大學副校長、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系主任、大氣科學研究院院長張人禾院士發言。
  •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教授遊慶龍團隊在國際地學期刊...
    近日,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教授遊慶龍團隊在國際地學領域期刊《地球科學論評》(Earth-Science Reviews)上發表了題為「Review of snow cover vari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broad climate system」
  •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團隊研究揭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空氣品質的變化
    通過了解疫情期間我國空氣品質如何變化以及集中減排對空氣品質的改善效果,對我國目前依舊嚴峻的大氣複合汙染的防治具有啟示意義。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張人禾院士團隊針對我國疫情爆發之後兩個月內空氣品質變化進行了研究,相關研究成果以「How does air pollution change during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
  •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師生共同開展2020年世界氣象日「氣候與水」系列...
    聚焦氣候變化與水資源保護,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師黨支部和研究生黨支部聯合開展「氣候與水」系列主題活動,以線上科普專欄、主題講座、支部共建等形式,助力喚起人們對氣候治理與氣象工作的重視和支持,推動大氣科學與其他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在當代大學生中宣傳新形勢下的氣候與水的關係,呼籲更加合理、協調、可持續地利用和規劃氣候與水資源。
  •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師生開展2020年世界海洋日主題系列活動
    今年6月8日是第12個世界海洋日和第13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是「為海洋可持續創新」。大氣與海洋科學系以線上活動為主的形式,面向全校師生開展了首個以「海洋日」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周。文化周分為「海洋知識科普、海洋文創故事、海洋主題之夜」三個環節。海洋知識科普《大海,你還好嗎?》
  •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科研團隊在南亞夏季降水和氣溫的年際變異及其可...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教授張人禾及博士後周震強與美國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教授謝尚平合作,在南亞夏季降水和氣溫的年際變異及其可預報性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 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人才招聘信息
    一、招聘崗位:   教授、副教授、青年研究員、青年副研究員二、招聘學科方向:氣象與大氣環境、氣候系統和氣候變化、大氣物理和化學過程、海洋氣象學與物理海洋  優先考慮招聘以下科研方向(但不限於)優秀人才:1.中小尺度氣象學
  •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多名校友當選AGU Fellow、AMS...
    2020年11月18日,AGU公布了2020年度的AGU Fellows,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校友當選及獲獎校友簡介:張啟東張啟東,1978級氣象專業本科畢業,現任職於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太平洋海洋環境實驗室(PMEL),曾任教邁阿密大學。
  • 2020上海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人才招聘公告
    一、招聘崗位: 教授、副教授、青年研究員、青年副研究員二、招聘學科方向:氣象與大氣環境、氣候系統和氣候變化、大氣物理和化學過程、海洋氣象學與物理海洋優先考慮招聘以下科研方向(但不限於)人才:1.中小尺度氣象學2.精細化區域大氣數值模擬3.氣溶膠、雲、輻射和降水相互作用
  • 復旦大學大氣學科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發展
    截至目前,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共引進全職教學科研人員26位,其中外籍教師、在海外獲得博士學位、有海外博士後經歷的佔比分別為15%、27%、50%。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較強國際背景的師資隊伍。主辦高水平國際會議是擴大國際影響、提高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
  • 第19屆中國大氣環境科學與技術大會在青島舉行
    本站訊第19屆中國大氣環境科學與技術大會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大氣環境分會2012年學術年會於2012年11月7日-10日在青島黃海飯店舉行。首屆中芬大氣環境會議也同期召開。  本次大會的主題為新環境空氣品質標準(PM2.5等)的機遇與挑戰,大會旨在共同研討環境空氣品質控制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和熱點問題,展示我國空氣汙染理論與模擬研究、監測與質量控制研究的最新成果,為我國新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的實施提供科學支撐。主要議題包括大氣氣溶膠科學、大氣複合汙染和區域空氣品質、汙染氣象與大氣汙染過程等。
  • 大氣科學家曾慶存院士:致力「天有可測風雲」
    1957年年底至1961年年初,曾慶存通過國家考試被選拔派遣至前蘇聯科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作研究生,師從國際著名氣象學家、前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基別爾。基別爾為曾慶存選擇了一道世界著名難題作為論文題目,即應用斜壓大氣動力學原始方程組做數值天氣預報的研究。
  • 《大氣和海洋科學快報》徵稿啟事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主辦的英文雙月刊《大氣和海洋科學快報》(英文刊名為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將於近日創刊。    《快報》的辦刊宗旨和業務範圍為:充分展示我國大氣和海洋科學的研究成果,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和探討,促進我國大氣和海洋科學事業的發展,為中國的科學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辦刊方針是:立足國內,面向國際,促進創新,追求精品;任務是:報導國內外大氣和海洋科學的最新科研成果。     《快報》主要刊登大氣科學和海洋物理學方面的創新研究成果。
  •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 2015-06-02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6月1日,應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機所所長
  • 「2018美國工程院院士名單」貝索斯當選,三位華人當選外籍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郝吉明,中國科學院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主任盧柯,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當選外籍院士。今天,美國國家工程院(NAE)主席C. D. (Dan) Mote, Jr.宣布,NAE新選出83名新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加上今年的新院士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的美國院士總人數達到2293人,外籍院士262人。
  • Nature Geoscience主編Heike Langenberg博士訪問大氣所
    4月11日,Nature Geoscience主編Heike Langenberg博士和自然出版集團(NPG)大中華區廣告服務部經理Gloria女士訪問大氣物理研究所。同時,Gloria 女士向同來參加座談會的LAGEO學術委員會主任呂達仁院士、LAPC主任王自發研究員以及LASG副主任謝正輝研究員就NPG最新的科研推廣項目「Nature Web Focus: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China」為大家進行了細緻講解並希望此項目的合作能夠成為IAP創建全球科學發展平臺的良好契機。
  •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 地學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副校長薛其坤,地球系統科學系科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副主席陳左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陳宜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原副主席曾慶存等16位院士及兄弟院校、科研機構的代表出席。會議由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主持。
  • 2018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院士團隊和地球系統科學系張強教授...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院士團隊和地球系統科學系張強教授團隊依託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總理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聯合招收博士後1-2名,合同制研究人員1-2名,科研助理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