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雨為何這麼多?氣象預報預警為何如此精準?中央氣象臺專家權威解讀

2021-01-14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近日,2020年長江中下遊梅雨鋒暴雨聯合科學試驗開展首次飛機觀測,試驗飛機從湖北宜昌三峽機場起飛,穿越梅雨鋒降水雲團進行空基觀測。圖為試驗項目組成員在飛機上記錄觀測數據。(圖片來源:中國氣象新聞網)

  ▲目前,我國有7顆風雲氣象衛星24小時不間斷地對我國天氣情況進行監測,其中我國最先進的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每15分鐘即可對包括我國區域內的天氣監測一次,必要時可以每5分鐘進行局地監測。圖為風雲四號A星第一幅彩色合成圖像。(圖片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焦翊丹報導 6月以來,我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總體偏澇,截至7月14日,全國平均降雨量為172.7毫米,較往年同期多12.1%,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6多。南方地區出現了7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64%的縣(市)出現了暴雨天氣。


  從6月2日至7月16日10時,中央氣象臺已連續40餘天發布暴雨預警。進入汛期後,我國南方地區已出現15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多地降雨量突破歷史最高值,防汛形勢十分嚴峻。


  今年夏天暴雨頻發多發的原因是什麼?各地有何應對之策?一直在線的暴雨預警及天氣預報的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等氣候問題所帶來的全球性氣候風險?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副高偏強、入梅較早成暴雨主因


  今年的雨為何這麼多?大氣環流形勢是最直接的影響因素。


  今年我國南方的強降雨發生頻繁、間歇期短,與6月以來的大氣環流形勢密切相關。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介紹,對我國影響巨大的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是一個穩定而少動的暖性深厚天氣系統。其外圍西北側的西南氣流,是向暴雨區輸送水汽的重要通道。


  6月以來,副高比往年同期勢力偏強,其外圍的西南氣流將來自孟加拉灣或我國南部海區的充沛水汽,輸送到我國南方;同時,北方的冷空氣活動也比較頻繁,造成了冷暖空氣在南方地區持續交匯的局面,由此導致強降雨過程頻繁且持續發生。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解釋說,6月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持續偏強,西北太平洋對流層低層盛行異常反氣旋風場,副高西側引導來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輸送明顯偏強,為南方地區持續性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條件。


  進入梅雨期偏早及梅雨鋒偏強,也是長江中下遊梅汛期降雨異常偏多的原因。


  今年江南地區的梅雨比往年偏早了7天,長江中下遊地區在6月9日就已經入梅,王永光介紹,2019年秋季發生了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同時北印度洋海溫異常偏暖,導致副高顯著偏強。同時,中高緯度經向環流發展、冷渦活躍,冷空氣在向長江中下遊地區移動過程中爆發偏強。基於這兩個原因,致使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遊交匯,梅雨鋒偏強,導致長江中下遊地區降水明顯偏多。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餘勇認為,強降雨發生的具體位置、強度和影響時間,還與中小尺度對流系統活動、局地地形影響等多種複雜因素有關。


  面對暴雨導致的洪澇等自然災害,應如何加強防範?


  餘勇表示,首先是江河湖泊的防汛工作。據悉,今年以來,全國已有300多條河流發生過超警以上洪水,7月上旬,長江流域幹流及多條主要支流發生編號洪水,長江中下遊幹流監利以下江段、洞庭湖、鄱陽湖主要控制站全面超警。要做好各江河幹支流的雨情、水情監測與預報預警工作,特別是中小河流汛情防範工作刻不容緩。


  其次,山洪地質災害及城鄉內澇的防範工作也應引起重視。隨著降雨增強,各地已經進入山洪、地質災害高發期,特別是西南、西北地區東部等地地質條件脆弱,更需提前加強防範,避免造成人員傷亡。同時,局地突發性短時強降雨頻發還容易造成城市、鄉村的內澇災害,特別是城市內澇影響大、災害重,應重點加強防範。


  此外,強對流天氣的危害也不可小覷。汛期是強對流天氣高發時間段,應重點加強防範雷電、雷雨大風、冰雹等災害對人身安全、農業、高空作業等帶來的不利影響。


  核心技術助力防災減災


  防災減災,氣象先行。作為防災減災工作的「第一道防線」,準確、及時的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不僅為公眾出行、企業生產等社會活動提供便利,更為各級政府統籌防汛救災工作、進行決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做好氣象保障服務工作,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幾十年來,氣象部門努力發展核心技術,有效提升了我國天氣預報、預警的精準度和及時性。


  提升預報的精準度,發展數值預報這一核心技術是關鍵。中央氣象臺臺長王建捷告訴記者,我國已經建成自主研發的完整數值預報體系,包括確定性預報和集合預報,其中集合預報可以預報天氣發展的不確定性,在1998年我國是沒有集合預報這個能力的。


  模式解析度是氣象學術語,表示模式所能描述的大氣運動最小尺度的能力。我國的全球模式解析度由1998年的110公裡到如今的25公裡,覆蓋中國區域的區域模式解析度由1998年的50公裡,到現在可以精細到3公裡。「這樣的核心技術對預報精準度的提升起到了支撐作用。」王建捷對記者說。


  7月以來,江西北部、中部遭受暴雨至大暴雨襲擊,鄱陽湖流域面臨不小的防汛壓力。在此次流域的水體監測、氣象評估過程中,氣象衛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有7顆風雲氣象衛星24小時不間斷地對我國天氣情況進行監測,其中我國最先進的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每15分鐘即可對包括我國區域內的天氣監測一次,必要時可以每5分鐘進行局地監測;而風雲三號極軌衛星組合可每天6次巡查我國各大江河流域和湖泊。


  「衛星監測首先是看湖體面積的消長情況,同時可以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把汛期降水過程預報精準。重要的是,它還可對降水之後可能引發的各種氣象災害進行監測評估,利用長時間序列衛星遙感監測資料綜合評判,給政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表示。


  TS評分,是世界氣象組織在全球對定量降水預報準確率的評分標準,王建捷透露,在1998、1999年,我國評分僅為零點零幾,現在已經達到0.2,指數有成倍地增加,而且我國目前暴雨預報準確率TS水平已經和美國相當。同時,我國天氣預報的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到88%。


  及時準確發布氣象預報預警


  在全國上下一心戰汛的關鍵時期,氣象部門相關預警信息及天氣預報一直在線,為防汛救災工作和社會生產生活提供了專業的氣象支持。


  每日凌晨3點,當大多數人還沉浸在夢鄉的時候,中央氣象臺的值班預報員已經開啟了緊張的預報分析工作。


  「3點左右,預報員會根據最新的實況資料及相關數據,抽絲剝繭進行分析研判,並結合預報實踐經驗,繪製出最新的全國降水預報圖,從而保證在5點多即可將中央氣象臺的暴雨預報預警產品發送給相關部門,並向社會公眾進行發布。」中央氣象臺預報員孔期告訴記者。


  交完預報圖等相關預報預警產品後,預報員並不能休息。因為3小時後的8點,在中央氣象臺天氣會商室——這個365天、24小時全年無休的「氣象中央廚房」裡,將會進行當日的全國天氣會商。會商由首席預報員、當日值班預報員、相關省市氣象局工作人員等共同參與,通過面對面探討、視頻連線、數據研判等方式,對各類天氣氣象數據進行分析,並對當日天氣給出預報結論。


  「我們會根據全國各省市的天氣情況選取每天會商發言的省市,比如7月15日發言的是安徽、江蘇等省,說明需要重點進行會商研判。」孔期告訴記者。


  除了早上的預報預警產品,在上午10點和下午5點左右,預報員還需根據最新的氣象數據分析繪製不同預報時段的天氣預報圖、TV圖(適用於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及相關預警圖,並撰寫《天氣公報》《災害天氣預警》等相關文稿。


  天氣關乎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看似簡單的預報圖文的背後,凝聚了技術、監測、預報等領域氣象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孔期對記者說,「現在正值汛期,看到前線嚴峻的汛情,作為一個氣象人,我們有責任和使命,及時、準確地把氣象預報、預警等工作做好,為前線的防汛救災工作盡一份力」。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新挑戰


  近期,加拿大北極地區出現創紀錄高溫,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氣溫高達38攝氏度,一系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讓大家再次關注全球氣候變暖的議題。


  全球氣候變暖改變了全球的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洋和大氣、陸地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到局地的氣候。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自20世紀中葉以來已觀測到許多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包括低溫極端事件減少、極端高溫事件增多、極端高海平面事件增多以及部分地區強降水事件次數的增加。預計21世紀,全球部分地區的高溫和暴雨事件將趨於多發,乾旱程度將加劇,威脅各國糧食、水資源和能源安全。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活動造成的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並進一步導致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強度、空間範圍及持續時間發生改變。」餘勇表示,全球氣候變暖還會改變大尺度的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氣相互作用、陸氣相互作用的變化,進而影響不同區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規律。更多證據表明,人類活動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人為影響已經增加了一些地區發生熱浪的概率,對20世紀下半葉以來全球尺度的強降水增強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氣候變化作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本應需要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同應對。然而去年11月4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表示美國國務院已經致信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知他美國將啟動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進程。與此同時,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正以積極態度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並採取了切實有力的政策措施:制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推動與東協、「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氣候合作,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等指標下降……一個個方案和數據展現了我國推進可持續發展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堅定決心。


  餘勇說,應對氣候變化既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承擔的國際責任,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的重要戰略選擇,也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內在需求。


  我國是世界上遭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帶來的風險也在加劇。面對這一現狀,更需要全社會提高氣候風險意識,增強應對極端天氣氣候的能力,特別是加強極端天氣氣候監測預報預警水平,保障我國氣候安全。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客戶端新版上線

敬請關注!





「假結婚」,真貪汙 | 職務違法犯罪中的民法"點"


13名高管接連落馬,茅臺窩案警示靠企吃企依然嚴峻


留置當天,國土局長戴著「巫婆」開過光的護身符


非黨員竟成局黨組成員?小線索牽出案中案


村兩委一致決定多報24盞路燈套取國家項目資金…


幾年不上班,為什麼還能照領工資?


嚴查「冒名頂替」背後的違紀違法行為





相關焦點

  • 中央氣象臺解除暴雪預警,為何今年北京雨雪這麼多?
    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中央氣象臺1月7日6時解除暴雪黃色預警:由於降雪強度明顯減弱,故解除暴雪黃色預警。專家分析北京此輪降雪量較預報規模偏大原因「不是說暖冬嗎,怎麼今年北京雨雪這麼多,這正常嗎?」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表示,雨雪多和暖冬並不矛盾。某種程度上講,今年降雪多跟氣溫偏高有一定關係,一般來講,降雪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冷空氣,大氣中需含有較冷的冰晶核;二是充足的水汽,如該冷空氣相當強烈,並帶著溼氣,1℃至10℃的氣溫同樣可以降雪。
  • 全北京都在等雨,天氣預報「不那麼精準」的原因是啥?
    根據目前預報,13日至14日,北京雨過天晴,氣溫回升。隨後雷陣雨天氣又會光顧北京、頻繁「打卡」。本輪降水有多強?立秋後為何仍多雨?精準預報有多難?記者採訪相關專家,解讀北京入汛以來最強降水。最強降水有多強?
  • 觀察丨精準高效氣象預報預警
    (圖片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6月以來,我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總體偏澇,截至7月14日,全國平均降雨量為172.7毫米,較往年同期多12.1%,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6多。南方地區出現了7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64%的縣(市)出現了暴雨天氣。  從6月2日至7月16日10時,中央氣象臺已連續40餘天發布暴雨預警。
  • 中央氣象臺今年首個暴雪橙色預警發出多地氣象部門積極應對雨雪天氣
    暴雪、暴雨、凍雨、冰凍輪番登場,範圍廣、強度大、降水相態複雜……11月17日至19日,我國中東部遭遇今年入冬以來範圍最廣、強度最大的一次雨雪天氣過程。11月18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今冬首個暴雪橙色預警,同時繼續發布暴雨藍色預警。同日,中東部地區雨雪天氣進入最強時段。
  • 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天氣雷達|劉安寧|氣象臺|氣象預報
    天氣預報肯定有一席之地,作為每天出門前的天氣預警工具,它決定著你是否可能被淋成落湯雞。製作天氣預報是個非常繁瑣的過程,需要依次搜集過去一段時間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這些氣象數據從何而來?又到哪裡去?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告訴你,天氣預報數據採集於「天地空」,經過分析和會商,一份天氣預報產品就誕生了。
  • 「速凍」模式開啟 中央氣象臺專家解讀寒...-中國氣象網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莊國泰要求各級氣象部門全力做好預報服務工作,尤其是強化監測分析,根據不同區域和行業需求提供更加精細和更有針對性的建議。27日下午,他專程赴中央氣象臺,指導寒潮天氣預報服務工作。中國氣象局於12月27日9時啟動重大氣象災害(寒潮)三級應急響應,指導各級氣象部門嚴格落實各類應急預案,及時啟動和調整應急響應,形成部門合力。截至29日17時,全國已有25個省級氣象部門啟動寒潮相關應急響應。各級氣象部門壓實責任,加強值班值守與聯動會商,對標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全力做好服務保...
  • 天氣預報怎樣做出來?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如何?人民日報解讀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暴雨預警!暴雨預警!暴雨預警!…… 今年汛期不尋常。長江流域等地降雨量歷史罕見,多地打破歷史紀錄。從6月初到7月下旬,中央氣象臺幾乎天天發布暴雨預警。許多地區也發出藍色、黃色、橙色甚至紅色暴雨預警信號。 隨著雨帶北抬,8月中旬,京津冀等北方地區遭遇大範圍強降雨過程。
  • 北京市氣象臺最新解讀強降雨:總的來看今天的雨準時準點
    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今天(8月12日)北京迎入汛以來最強降雨,相關部門連發暴雨黃色、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黃色、山洪災害風險、洪水藍色、雷電黃色、大風藍色預警六大預警。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8月12日18時許,北京市氣象臺直播解讀本次強降雨。北京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趙瑋表示,今天降水的主體時間預計比較偏晚,主要是在19時以後。總的來看,今天的雨下得還是比較準時準點的。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今年7月,受連續降雨影響,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潘坪村突發山體滑坡。滾滾泥沙瞬間衝毀了道路,造成數棟民房坍塌。所幸山體滑坡並未造成人員傷亡。原來,依靠北鬥衛星監測系統發布的橙色預警,當地居民早已提前撤離。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深入應用,天氣預報預警變得越來越精準。
  • 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眼控科技深度學習算法助力氣象精準預報
    原來在此前,上海中心氣象臺已發布雷電橙色預警,提示居民做好相應防範工作。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深入應用,天氣預報預警變得越來越精準。在國家氣象中心朱文劍看來,「更高、更快、更強」是天氣預報不懈的追求,如何達到更高解析度、更快給出結果、更準確地預測,是現代大氣科學面臨的新考驗。
  • 為何今年上海多暴雨?專家:弱厄爾尼諾現象所致
    6月2號以來,中央氣象臺已連續28天發布暴雨預警,持續時間為近年來少見,而今年上海的梅雨季節也是屢遭暴雨光顧,為何今年的雨水特別充沛?上海何時出梅呢?來看專家解讀。自上海6月9日入梅以來,雨天頻繁上陣,氣象專家表示,這是由於弱厄爾尼諾現象所致。市氣象局首席服務官鄔銳介紹:「我們去年十一月到現在已經連續幾個月到達了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但是還是一個弱厄爾尼諾事件,這代表著降水偏多。
  • 中央氣象臺與粵港澳氣象部門舉行今年首次視頻會商
    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據中央氣象臺最新消息,今年第7號颱風「海高斯」(颱風級)的中心已於8月19日6時前後在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2級(3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70百帕。  中央氣象臺8月19日繼續發布颱風橙色預警,預計「海高斯」將以每小時20公裡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
  • 天氣預報為何不準?是你的感覺出了錯
    今年入汛以來,強降雨天氣頻繁影響我國多地。在暴雨天氣來臨前,氣象部門會通過各種途徑發布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有時碰到一些預報與公眾實際感受偏差的時候,又免不了受到吐槽。國外天氣預報員甚至有「面對公眾嘲諷,氣象人員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冊子。
  • 中央氣象臺連續41天發布暴雨預警 大數據告訴你雨都去哪兒了
    據中央氣象臺預報,本輪強降雨已進入減弱階段。縱覽過去三天的降雨量,河南、安徽、江蘇等部分地區累計超過100毫米,最大點雨量在安徽六安的裕安區,單站降雨量達到642毫米。據安徽省氣象臺監測顯示,18日7點~ 19日7點,六安裕安區獅子崗單日降雨量達到了435.6毫米,屬於特大暴雨。聽起來有點可怕的「特大暴雨」,它的標準是什麼?這些雨水都去了哪裡?  雨都下哪兒了?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北京|藍渝|符嬌蘭|體感溫度|暴雨|氣象
    這些預警信息是否準確,又能否抵達每位公眾,是人們對於氣象部門的追問和期待。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 海洋氣象服務全接觸——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工談...
    據中央氣象臺預報,近期我國仍需要重點防範海上大風的危害。海上大風為什麼來勢如此兇猛?它帶來的影響與危害究竟有多大?除了大風天氣以外,還有哪些海洋災害性天氣值得我們關注和防禦呢?在防禦海上災害性天氣的時候,氣象部門都採取了哪些措施?提供了哪些服務?《嘉賓訪談》欄目非常榮幸地請到了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的兩名高級工程師尹盡勇和劉濤老師,和我們聊聊這些話題。
  • 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 專家:四大原因引發偏差
    ,有著20多年預報經驗的楊貴名「安慰」她說:在中央氣象臺會商室裡,預報員經常會接到這樣的電話。3月18日至20日,北京市氣象臺發布的24小時最高氣溫預報與實際情況出現較大偏差,實際最高氣溫比前一天的預報值偏低5℃—6℃。3月30日,北京市氣象臺預報夜間有雨,然而,這場雨第二天早晨7點40分才開始下,導致很多人在上班途中遭到雨淋。  更讓氣象工作者尷尬的一幕,出現在3月23日——世界氣象日。天氣預報那天是陰天,結果北京城區卻下了小雨。
  • 走進氣象,尋「爽」貴陽,專家解答——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
    金黔在線訊 「天氣預報為什麼有時不準」、「貴陽為何夜裡下雨白天晴。」昨天下午,一場妙趣橫生的「走進氣象尋爽貴陽」互動式氣象科普專家講座讓省氣象局會議室一座難求。中科院院士吳國雄、省氣象局局長趙廣忠等專家給臺下的科普志願者們帶來了一場營養豐富的氣象科普大餐。
  • 「七下八上」為何如此多雨?
    氣象大數據顯示,每年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我國華北、東北等地降水最集中、強度最強、極端降雨發生概率大,防汛也隨之進入關鍵期。預計今年「七下八上」期間,華北、東北部分地區降水量將較常年同期偏多。氣象大數據顯示,華北、東北等地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七月和八月,其中在七月下旬和八月上旬會迎來最高峰,不少城市這短短20天的降水量就能達到全年的五分之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