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每天的播出時間只有5分鐘,卻穩居收視率的前幾位,即使現在人們有那麼多渠道了解天氣信息,即使大家說得最多的是「天氣預報越來越不準」,但每晚七點半之後的這5分鐘,還是有無數人守候在電視機前。
30多年前,《天氣預報》正式創辦。這一收視率極高的欄目是怎麼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多元的?
明天的天氣是個秘密
在60年前,明天是啥天氣這件事,在普通老百姓看來還是個被嚴格管制的軍事秘密。1949年12月,新中國第一個國家氣象機構成立,那時候它的名字是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氣象局,直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領導,職能是為國防服務。老百姓如果想知道明天的天氣,只能從前一天傍晚的晚霞裡猜測一二。
1953年7月,韓戰結束,出於經濟建設和防範災害天氣的需要,天氣信息開始解密。8月1日,毛澤東、周恩來籤署命令將各級氣象組織從軍事等級轉到政府等級,氣象信息開始為經濟建設服務。1956年開始,中國的老百姓可以從廣播裡聽到天氣預報了,《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工人日報》等也會刊登第二天的天氣情況。
改革開放初期,出國考察熱風靡全國,氣象行業也不例外。1979年,中央氣象臺副臺長王世平隨團到日本訪問。日本當地一家氣象臺熱情招待,晚餐被安排在一家極富特色的居酒屋,通往後廚的過道上,還放了一臺電視機,屏幕裡正在播日語新聞。
突然,屏幕上走出個小夥子,指著背後的一幅日本地圖認真講解,屋裡的日本人一下全都不說話了,眼睛齊刷刷地盯著屏幕,幾分鐘後講解結束,大家才繼續喝酒聊天。這景象讓王世平吃驚不已,日方代表說,這就是日本的電視天氣預報,這些氣象信息由國家提供,由公司加工製作成電視節目,再通過電視向公眾發布。
這小小居酒屋裡剎那間安靜的幾分鐘,讓中國氣象人第一次見識到以電視傳播氣象信息的巨大效應。在回國的路上,代表團就開始討論,中國的天氣預報也應該有電視版。
拿著墨水未乾的稿子出發
1979年開始,中央氣象臺和中央電視臺開始協商合辦天氣預報電視欄目,前後長達一年半的時間。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式不沉悶,這一全新的節目形式,雙方都沒有經驗,最後大家決定,先效仿國外。
當時,西方的氣象節目大部分是由氣象專家來主持。央視本身主持人不多,對氣象知識也不了解,就決定由氣象臺派人擔任主持。很快,中央氣象臺內部開始「海選」主持人,從一個二三十人的大名單裡層層選拔,最後篩出一男一女兩個人選。34歲的韓建鋼當時已經是氣象臺的預報員,專業知識紮實,人長得精神,雖然說話帶點鄉音,但很清楚,不妨礙觀眾理解,他成為最後選定的男主持人,女主持人則定為氣象臺職工李援。
人選定下後,韓建鋼和李援拿著氣象中心領導特批的一點經費,到北京市宣武區一家老百貨商場買服裝,「那時候大家的穿著沒有今天這麼豐富多彩,街上都是藍白色」,李援挑了布料回家自己做,韓建鋼則選了一件當時最流行的藍格條襯衫。
1980年7月7日,《天氣預報》 節目在央視一套亮相,「跟新聞一樣是直播,在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之間播出,時間也只有兩分鐘。」最初的一個半月,每天下午5:00中央氣象臺數據一出來,韓建鋼和李援就把專業術語改為通俗易懂的電視語言,半個小時後拿著墨水還沒幹的稿子,出發去中央電視臺播音。韓建鋼說,那時「直播室裡沒有現在的冷光燈,幾盞大燈一開,足有四十多度,但是為了直播錄音,不能開電扇,常常是汗流浹背。」因為技術水平落後,開播初期的節目影像甚至沒有留存檔案。
當時的天氣預報主持人,就是單純念稿子。一個多月後,節目就改由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播報了,大家熟悉的《新聞聯播》主持人邢質斌和羅京都曾經播報過。當時中央氣象臺通過專用電話把稿子傳給中央電視臺,再把製作好的天氣形勢圖由專人送過去,那時候沒有光纜,也沒有專車,氣象臺的曲聲浦每天下午騎個自行車到電視臺送帶子,風雨無阻。
最初,氣象主持人背後是事先印好的中國地圖,上面的圖標都是手繪上去的。1983年3月,曲聲浦製作的城市燈光顯示圖板,被安裝在新聞聯播演播室,主持人念到哪個城市,哪個城市就會亮起燈,由工作人員在幕後操作。這樣觀眾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正在播報的城市。《天氣預報》播出初期,也有觀眾寫信說,本來半小時的新聞時間已經很緊張,再插上一條天氣信息,新聞就播得更少了。為此,央視和國家氣象局還聯合搞了一個為期兩個月的民意調查,最後《天氣預報》 以80%的支持率得以倖存。
背景音樂用了三十年
1984年,《天氣預報》欄目開始由氣象部門獨立製作。1975年被分配到中央氣象局的計算機工程師葉阿慶,是欄目組最初的技術製作人員。
國家氣象中心在辦公大樓5層靠洗手間的地方擠出一間辦公室,打報告給中央電視臺支持了一臺電視機。這間40平方米的辦公室是欄目組最初的機房。他們從建材市場買來石棉瓦,在房間角落搭建了一個一平方米見方的播音間。播音間內壁貼上隔音材料,裡面放上桌子、檯燈和話筒,這麼簡易的隔音間,現在看起來多少有點山寨。每次錄製節目,外面的人會自覺保持安靜。一次有人不小心打了個噴嚏,大家都擔心這遍白錄了,可聽的時候竟發現一點雜音都沒有,播音間隔音效果竟出奇的好。
葉阿慶等人從中央氣象臺借來購自日本的小1/2攝像機,拍攝黑白雲圖,再用家用錄像機編輯成動畫,示意雲圖走向,這在當時的國內十分新鮮。1986年7月超強颱風登陸廣東,動畫衛星雲圖突然出現在電視上,生動預報了災害天氣。
一切就緒後,一個難題出現了。欄目背景音樂遲遲選不出來,工作人員裡沒有音樂愛好者,收音機裡流行的也都是些紅色歌曲,完全不合適。不久,曲聲浦拿出了一首電子琴版的《漁舟唱晚》,這首出自王勃《滕王閣序》,表現江南傍晚漁家晚歸的樂曲,最後被一致通過。誰也沒想到,《漁舟唱晚》一唱就是三十年,成了《天氣預報》的標誌,曲聲浦後來說,當初選它只是覺得這首曲子「歡快而不鬧騰」。
1986年10月1日,新版《天氣預報》登場,動態衛星雲圖披上了顏色,還多了太陽公公、雲彩和雨點這些讓普通觀眾一目了然的符號。一位85歲的老婆婆寫信來說:「過去,電視上的天氣預報全憑聽,可我耳朵聾聽不清,這下可好了,一看電視上的太陽、雲彩就知道是啥天氣了。」
播出史上的第一次道歉
1989年《天氣預報》從新聞聯播裡抽離出來,每晚19:30在新聞聯播結束後播出。1993年,節目經歷了一次重大改版。3月1日19:30,《漁舟唱晚》的旋律響罷,屏幕上突然出現一個西裝革履的小夥子,他手拿一根指揮棒,邊指邊講,繪聲繪色。這一變化迅速成為重大新聞。第二天的《中國青年報》 頭版位置就出現了一幅《天氣預報》節目的截圖照片,配以長文,標題是「屏幕上跳出個氣象先生。」這位憑空「跳」出來的氣象先生,就是宋英傑。「那時候準備挺倉促的,2月24日通知我們,大概練習了一個星期,自己去演播室找一找空間感,沒有什麼預告意識,到了3月1日就直接上了。」早在1990年,宋英傑就已經是中央氣象臺的預報員了,他學氣象出身,最初每天下班後把從北京到澳門的全國三十多個城市念一遍,只是一份兼職。
當時,解說員背後並沒有我們在電視機上看到的中國地圖,而是一塊藍布,宋英傑就站在這塊藍布前想像著萬裡國土,指點江山,「有時候也會用淺藍色的筆在上邊勾勾畫畫,找找感覺。」節目錄完,再用摳像技術處理成我們看到的畫面。「演播室地上畫了一對腳印,播報員站在那不能動,離開那個地方就指不準了。」韓建鋼當時擔任欄目編導,也是這次節目飛躍性改版的幕後策劃。
1999年12月13日,宋英傑在當天的《天氣預報》裡,為昨天所作的失誤結論道歉。前一天的結論是:「水汽很難形成,降雪很難出現」,但是這天一大早,宋英傑拉開窗簾,外面銀裝素裹。這是欄目播出史上的第一次道歉。
今天,作為欄目裡的資深老人,宋英傑記憶猶新的是,在15年前,如果節目中要作48小時以外的天氣預報要層層審批,是件大事,因為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下,72小時預報的可參考價值非常低。而現在的天氣預報水平可以做6小時、甚至3小時以內,或是一周、十天的天氣預測,這是預報水平提升的一種表現。「宋英傑說,信息的數量之多,以至於他曾在節目播出前拿到一份長達16頁的結論,這些信息需要他在5分鐘的節目中大意完整而有重點地表述出來,「那時候能做的就是迅速合併同類項,安排播報的先後順序。」
按照欄目組的規定,每天下午3:40氣象專家開始就一些數據討論天氣作出結論,5:50開始錄節目,但如果遇到災害性天氣,天氣結論就會推遲。「有一次已經到18:18,我最後一次看表的時候,稿子還沒有出來,但是按照規定,18:30節目就要傳過去了。」從拿到稿子到開始錄製,留給主持人的時間少得可憐。宋英傑說,20年前第一次出鏡,沒感覺緊張,可能因為自己不是做新聞行業的,沒意識到這個平臺有多麼不同尋常。《文史參考》 周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