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天氣預報》 最早主持從氣象臺中產生(組圖)

2020-12-04 搜狐傳媒頻道

  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每天的播出時間只有5分鐘,卻穩居收視率的前幾位,即使現在人們有那麼多渠道了解天氣信息,即使大家說得最多的是「天氣預報越來越不準」,但每晚七點半之後的這5分鐘,還是有無數人守候在電視機前。

  30多年前,《天氣預報》正式創辦。這一收視率極高的欄目是怎麼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多元的?

  明天的天氣是個秘密

  在60年前,明天是啥天氣這件事,在普通老百姓看來還是個被嚴格管制的軍事秘密。1949年12月,新中國第一個國家氣象機構成立,那時候它的名字是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氣象局,直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領導,職能是為國防服務。老百姓如果想知道明天的天氣,只能從前一天傍晚的晚霞裡猜測一二。

  1953年7月,韓戰結束,出於經濟建設和防範災害天氣的需要,天氣信息開始解密。8月1日,毛澤東、周恩來籤署命令將各級氣象組織從軍事等級轉到政府等級,氣象信息開始為經濟建設服務。1956年開始,中國的老百姓可以從廣播裡聽到天氣預報了,《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工人日報》等也會刊登第二天的天氣情況。

  改革開放初期,出國考察熱風靡全國,氣象行業也不例外。1979年,中央氣象臺副臺長王世平隨團到日本訪問。日本當地一家氣象臺熱情招待,晚餐被安排在一家極富特色的居酒屋,通往後廚的過道上,還放了一臺電視機,屏幕裡正在播日語新聞。

  突然,屏幕上走出個小夥子,指著背後的一幅日本地圖認真講解,屋裡的日本人一下全都不說話了,眼睛齊刷刷地盯著屏幕,幾分鐘後講解結束,大家才繼續喝酒聊天。這景象讓王世平吃驚不已,日方代表說,這就是日本的電視天氣預報,這些氣象信息由國家提供,由公司加工製作成電視節目,再通過電視向公眾發布。

  這小小居酒屋裡剎那間安靜的幾分鐘,讓中國氣象人第一次見識到以電視傳播氣象信息的巨大效應。在回國的路上,代表團就開始討論,中國的天氣預報也應該有電視版。

  拿著墨水未乾的稿子出發

  1979年開始,中央氣象臺和中央電視臺開始協商合辦天氣預報電視欄目,前後長達一年半的時間。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式不沉悶,這一全新的節目形式,雙方都沒有經驗,最後大家決定,先效仿國外。

  當時,西方的氣象節目大部分是由氣象專家來主持。央視本身主持人不多,對氣象知識也不了解,就決定由氣象臺派人擔任主持。很快,中央氣象臺內部開始「海選」主持人,從一個二三十人的大名單裡層層選拔,最後篩出一男一女兩個人選。34歲的韓建鋼當時已經是氣象臺的預報員,專業知識紮實,人長得精神,雖然說話帶點鄉音,但很清楚,不妨礙觀眾理解,他成為最後選定的男主持人,女主持人則定為氣象臺職工李援。

  人選定下後,韓建鋼和李援拿著氣象中心領導特批的一點經費,到北京市宣武區一家老百貨商場買服裝,「那時候大家的穿著沒有今天這麼豐富多彩,街上都是藍白色」,李援挑了布料回家自己做,韓建鋼則選了一件當時最流行的藍格條襯衫。

  1980年7月7日,《天氣預報》 節目在央視一套亮相,「跟新聞一樣是直播,在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之間播出,時間也只有兩分鐘。」最初的一個半月,每天下午5:00中央氣象臺數據一出來,韓建鋼和李援就把專業術語改為通俗易懂的電視語言,半個小時後拿著墨水還沒幹的稿子,出發去中央電視臺播音。韓建鋼說,那時「直播室裡沒有現在的冷光燈,幾盞大燈一開,足有四十多度,但是為了直播錄音,不能開電扇,常常是汗流浹背。」因為技術水平落後,開播初期的節目影像甚至沒有留存檔案。

  當時的天氣預報主持人,就是單純念稿子。一個多月後,節目就改由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播報了,大家熟悉的《新聞聯播》主持人邢質斌和羅京都曾經播報過。當時中央氣象臺通過專用電話把稿子傳給中央電視臺,再把製作好的天氣形勢圖由專人送過去,那時候沒有光纜,也沒有專車,氣象臺的曲聲浦每天下午騎個自行車到電視臺送帶子,風雨無阻。

  最初,氣象主持人背後是事先印好的中國地圖,上面的圖標都是手繪上去的。1983年3月,曲聲浦製作的城市燈光顯示圖板,被安裝在新聞聯播演播室,主持人念到哪個城市,哪個城市就會亮起燈,由工作人員在幕後操作。這樣觀眾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正在播報的城市。《天氣預報》播出初期,也有觀眾寫信說,本來半小時的新聞時間已經很緊張,再插上一條天氣信息,新聞就播得更少了。為此,央視和國家氣象局還聯合搞了一個為期兩個月的民意調查,最後《天氣預報》 以80%的支持率得以倖存。

  背景音樂用了三十年

  1984年,《天氣預報》欄目開始由氣象部門獨立製作。1975年被分配到中央氣象局的計算機工程師葉阿慶,是欄目組最初的技術製作人員。

  國家氣象中心在辦公大樓5層靠洗手間的地方擠出一間辦公室,打報告給中央電視臺支持了一臺電視機。這間40平方米的辦公室是欄目組最初的機房。他們從建材市場買來石棉瓦,在房間角落搭建了一個一平方米見方的播音間。播音間內壁貼上隔音材料,裡面放上桌子、檯燈和話筒,這麼簡易的隔音間,現在看起來多少有點山寨。每次錄製節目,外面的人會自覺保持安靜。一次有人不小心打了個噴嚏,大家都擔心這遍白錄了,可聽的時候竟發現一點雜音都沒有,播音間隔音效果竟出奇的好。

  葉阿慶等人從中央氣象臺借來購自日本的小1/2攝像機,拍攝黑白雲圖,再用家用錄像機編輯成動畫,示意雲圖走向,這在當時的國內十分新鮮。1986年7月超強颱風登陸廣東,動畫衛星雲圖突然出現在電視上,生動預報了災害天氣。

  一切就緒後,一個難題出現了。欄目背景音樂遲遲選不出來,工作人員裡沒有音樂愛好者,收音機裡流行的也都是些紅色歌曲,完全不合適。不久,曲聲浦拿出了一首電子琴版的《漁舟唱晚》,這首出自王勃《滕王閣序》,表現江南傍晚漁家晚歸的樂曲,最後被一致通過。誰也沒想到,《漁舟唱晚》一唱就是三十年,成了《天氣預報》的標誌,曲聲浦後來說,當初選它只是覺得這首曲子「歡快而不鬧騰」。

  1986年10月1日,新版《天氣預報》登場,動態衛星雲圖披上了顏色,還多了太陽公公、雲彩和雨點這些讓普通觀眾一目了然的符號。一位85歲的老婆婆寫信來說:「過去,電視上的天氣預報全憑聽,可我耳朵聾聽不清,這下可好了,一看電視上的太陽、雲彩就知道是啥天氣了。」

  播出史上的第一次道歉

  1989年《天氣預報》從新聞聯播裡抽離出來,每晚19:30在新聞聯播結束後播出。1993年,節目經歷了一次重大改版。3月1日19:30,《漁舟唱晚》的旋律響罷,屏幕上突然出現一個西裝革履的小夥子,他手拿一根指揮棒,邊指邊講,繪聲繪色。這一變化迅速成為重大新聞。第二天的《中國青年報》 頭版位置就出現了一幅《天氣預報》節目的截圖照片,配以長文,標題是「屏幕上跳出個氣象先生。」這位憑空「跳」出來的氣象先生,就是宋英傑。「那時候準備挺倉促的,2月24日通知我們,大概練習了一個星期,自己去演播室找一找空間感,沒有什麼預告意識,到了3月1日就直接上了。」早在1990年,宋英傑就已經是中央氣象臺的預報員了,他學氣象出身,最初每天下班後把從北京到澳門的全國三十多個城市念一遍,只是一份兼職。

  當時,解說員背後並沒有我們在電視機上看到的中國地圖,而是一塊藍布,宋英傑就站在這塊藍布前想像著萬裡國土,指點江山,「有時候也會用淺藍色的筆在上邊勾勾畫畫,找找感覺。」節目錄完,再用摳像技術處理成我們看到的畫面。「演播室地上畫了一對腳印,播報員站在那不能動,離開那個地方就指不準了。」韓建鋼當時擔任欄目編導,也是這次節目飛躍性改版的幕後策劃。

  1999年12月13日,宋英傑在當天的《天氣預報》裡,為昨天所作的失誤結論道歉。前一天的結論是:「水汽很難形成,降雪很難出現」,但是這天一大早,宋英傑拉開窗簾,外面銀裝素裹。這是欄目播出史上的第一次道歉。

  今天,作為欄目裡的資深老人,宋英傑記憶猶新的是,在15年前,如果節目中要作48小時以外的天氣預報要層層審批,是件大事,因為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下,72小時預報的可參考價值非常低。而現在的天氣預報水平可以做6小時、甚至3小時以內,或是一周、十天的天氣預測,這是預報水平提升的一種表現。「宋英傑說,信息的數量之多,以至於他曾在節目播出前拿到一份長達16頁的結論,這些信息需要他在5分鐘的節目中大意完整而有重點地表述出來,「那時候能做的就是迅速合併同類項,安排播報的先後順序。」

  按照欄目組的規定,每天下午3:40氣象專家開始就一些數據討論天氣作出結論,5:50開始錄節目,但如果遇到災害性天氣,天氣結論就會推遲。「有一次已經到18:18,我最後一次看表的時候,稿子還沒有出來,但是按照規定,18:30節目就要傳過去了。」從拿到稿子到開始錄製,留給主持人的時間少得可憐。宋英傑說,20年前第一次出鏡,沒感覺緊張,可能因為自己不是做新聞行業的,沒意識到這個平臺有多麼不同尋常。《文史參考》 周冉

相關焦點

  • 細數央視《天氣預報》30年標誌性大動作(組圖)
    央視《新聞聯播》之後的《天氣預報》節目,將在國慶期間全新改版。之後還增加了中國責任海區天氣預報,為海上航運、捕撈、勘探進行氣象服務(1989年2月6日改在午間新聞中播出);另外在夏天還增加了颱風預報圖。以那個年代的技術水平,天氣預報畫面還是非常具有視覺震撼力的。  伴隨著新一代廣播級電視天氣預報製作系統的建成,1993年電視天氣預報迎來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 央視《天氣預報》:5分鐘背後的30年
    《天氣預報》獲得民調80%支持率1979年開始,中央氣象臺和中央電視臺開始協商合辦天氣預報電視欄目,前後長達一年半的時間。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式不沉悶,這一全新的節目形式,雙方都沒有經驗,最後大家決定,先效仿國外。當時,西方的氣象節目大部分是由氣象專家來主持。央視本身主持人不多,對氣象知識也不了解,決定由氣象臺派人擔任主持。
  • 她是「氣象一姐」,主持央視《天氣預報》長達24年,如今家庭美滿
    有沒有很多人像筆者一樣,童年的快樂就是看天氣預報?筆者現在已經從一個孩子變成了成年人,而陪伴了我們24年的「氣象一姐」楊丹,顏值依舊扛打。主持天氣預報並不容易,畢竟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並不是100%,這意味著他們在遇到意外情況時往往要當場做出改變。
  • 央視《天氣預報》11年來首次引進兩名新主持[圖]
    昨天,本報從負責《天氣預報》節目製作的中國氣象局華風集團獲悉,《天氣預報》將在本月25日做出調整,王藍一和馮殊將加入主持行列。   《天氣預報》自1981年7月1日開播以來已有27年的歷史,節目一直都在氣象圖形、預報方式上進行改版。但主持人方面,自1997年4月以來,就固定了宋英傑、趙紅豔、裴新華和楊丹的四人組合,維持了11年不變的風格。
  • 央視天氣預報氣質女主持楊丹,婦女節獲中央氣象局表白
    三八婦女節,中國氣象局點名表白了自家「女神」——CCTV天氣預報的女主持人楊丹。披肩直發小虎牙,容顏不老就是她。楊丹加入《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已經23年了。許多網友表示,從小看她長大,驚呼我都老了,她怎麼還不老。這位女神20多年如一日,顏值不減,快來看看逆生長的楊丹。
  •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數值天氣預報是「國之重器」 我國...
    馬學款眉頭緊鎖地坐在幾臺電腦前,忙著查閱各種資料、籤發各類天氣公報和預警信息,同時為每天早上8點雷打不動的全國天氣大會商做準備。8點整,會商準時開始,馬學款主持。中央氣象臺及山東、河南、安徽、江蘇4省氣象臺的預報員們,一同「會診」天氣變化和影響。最後,馬學款對未來幾天的天氣提出了中央氣象臺的預報意見。當天,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黃色預警。
  • 央視兼職聊「天」26年 讓天氣預報有溫度更靠譜
    「氣象先生」宋英傑: 央視兼職聊「天」26年 讓天氣預報有溫度更靠譜   幾年後,這位對天氣預報有想法的東北少年來到首都求學,考取了北京氣象學院大氣動力學專業。  上世紀80年代末,為了與國際接軌,更好地普及氣象知識,氣象臺決定培養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主持人。文娛活動中表現活躍的宋英傑被領導看上,「小宋,你口才好,長得又帥,就你吧。」正從事中期預報工作的宋英傑一口拒絕:「我對這個職業沒興趣。」在當時的他看來,這是個靠嘴巴工作的活兒,與專業能力無關。
  • 央視「氣象女神」楊丹,主持25年零差評,隱婚生子的她現狀如何?
    這句話說得十分正確,新聞聯播從開播到現在就沒有停播過,連裡面的一些固定主持人也沒有更換,這大概可能就是央視一貫的始終如一吧。每天除了聽聽國家大事和國外大事,觀眾聽的就是每天的天氣預報了。天氣預報播出了多少期新聞聯播就有多少期,雖然現在網際網路的技術越來越高超,可以看到每個時段的電影,但很多人還是願意每天7點守在電視機旁聽整天的天氣。
  •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_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是什麼意思-天氣網氣象百科
    所有這些,科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此也連帶印證著氣預報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天氣預報的依據更多、準確性更高了。 1984年底,按照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同志「電視天氣預報需要改革」的指示,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開始籌建我國第一代電視天氣預報節目製作系統,具體的名稱叫做「微機圖形動態顯示系統」(在電腦中輸入代碼,生成預報圖)和「數字/模擬信號轉換編碼器」(供切換臺播放)。
  • 中央氣象臺官方吐槽:天氣預報是不準的!
    如常刷天氣預報結果被中央氣象臺一番操作驚呆了!中央氣象臺官宣:天氣預報是不準的!當時,就把@中央氣象臺給嚇到了:來「颱風」我居然沒有預測到,這是重大失職啊!結果一查,並不是颱風……只是一種強對流天氣。
  • 天氣預報一定是準確的嗎?聽聽濟南市氣象臺怎麼說
    天氣一直是市民最關心的話題之一,通過每天的預報,合理安排穿衣、規划行程,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那麼,大家每天看到的天氣預報是如何預測出來的,又需要哪些具體的過程呢?28日下午,記者來到了濟南市氣象臺現場揭秘。
  • 央視天氣預報新版出爐 預報準確率全面提高(圖)
    城市預報三日天氣  國家氣象局影視宣傳中心專門負責此次天氣預報的改版。記者昨天採訪了中心主任秦祥士教授,秦主任介紹說,根據國務院領導增加天氣預報頻次、延長預報時效、改進預報內容的指示,國家氣象局近期決定,對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進行改版。  城市天氣預報是此次改版最重要的內容。
  • > 氣象百科 -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_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是什麼意思...
    所有這些,科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此也連帶印證著氣預報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天氣預報的依據更多、準確性更高了。 1984年底,按照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同志「電視天氣預報需要改革」的指示,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開始籌建我國第一代電視天氣預報節目製作系統,具體的名稱叫做「微機圖形動態顯示系統」(在電腦中輸入代碼,生成預報圖)和「數字/模擬信號轉換編碼器」(供切換臺播放)。
  • 中央氣象臺官微吐槽「天氣預報不準!」 看到後面笑出聲...
    23日,中央氣象臺官方微博的一番「神操作」驚呆網友中央氣象臺發文公開「吐槽」「天氣預報是不準的!」這是咋回事?網友衝浪突遇「颱風」?天氣預報沒說啊!官博發文「吐槽」「你說不準就不準嘍」然而,網友並沒有因此放過中央氣象臺大家紛紛舉例「你家天氣預報就是不準」↓↓↓看過網友的親身經歷中央氣象臺官博髮長文回復「天氣預報大部分時候還是靠譜的,但你們能記住的都是不準的時候,所以,就當不準吧。」
  • 天氣主播霍佳亮相《新聞聯播天氣預報》
    周六的晚上,19點30分之後,《新聞聯播天氣預報》裡出現了一個新面孔――霍佳。雖然這位成熟、大氣的女主播對於《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的觀眾來說可能比較陌生,可是霍佳在天氣預報主持人的崗位上已工作十一年了。她認為,天氣主播必不可少的素質除了優秀的業務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一顆真誠的為觀眾服務的心。 霍佳簡介籍貫: 河北 畢業院校 及專業: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播音系 主持經歷: 2006年起就職於中國氣象局,先後主持各種不同類型的氣象節目:中國氣象頻道天氣預報類、新聞資訊類節目以及訪談類節目等等。
  • 天氣預報引新主播 盤點顏值高的央視美女主播(組圖)
    9年之後,「新聞聯播天氣預報」首次引入新主播!天氣預報主持人換了嗎?出現了三個新面孔,這也是近9年來第一次「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有新主持人加入吧,她們表現的怎麼樣呢?先來看看她們的簡歷和經歷吧!央視美女主播大盤點,個個顏值高不容錯過!
  •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40周年,10大觀眾最喜愛的主持人評選揭曉
    尤其是央視每天晚上在19:31分準時播出的《天氣預報》,官方則稱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仍然是中國收視規模最大的日播氣象節目,因為其提供的氣象服務及時、準確,很長一段時間裡是中國人了解天氣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之一。《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於1980年7月7日開播,在2020年的7月7日正逢40周年。這是我國第一檔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從此天氣預報通過央視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視野。
  • 海南省氣象臺天氣預報
    海南省氣象臺今天05時發布的天氣預報陸地天氣預報13日白天到夜間:北部,多雲有雷陣雨,最低氣溫20-22度,最高氣溫27-29度中部,多雲,局地有雷陣雨,最低氣溫19-21度,最高氣溫24-26度,多雲,偏東風轉東北風5級,氣溫:26-30度南沙永暑礁,多雲有陣雨,東北風5級,氣溫:27-31度海洋天氣預報13日白天到夜間:北部灣海面,本島四周海面,多雲有雷陣雨,偏南風5級,雷雨時陣風8級;西沙、中沙、南沙群島附近海面,多雲,東到東北風
  • 天氣預報準確率原來是這麼算 錯怪氣象臺了
    很多人出門前都會查看下天氣預報,你知道嗎?中央氣象臺的預報的暴雨準確率只有21.8%,連起步更早的美國,其暴雨準確率也僅有27%。而在我們實際感受中,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不會這麼低,一般感覺50%以上的預報是正確的,這是為什麼呢?今天,中央氣象臺進行了揭秘。
  • 中央氣象臺如何預報海洋天氣?
    在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裡,氣象人員正用自己的方法揣摩海洋的脾氣,用海洋天氣預報和各種海洋氣象產品服務守護航海船隻和人員的平安。  預報海域範圍廣袤  自2011年起,我國海洋氣象負責預報的海區分為遠海、近海和沿岸海域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