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跨度越長 天氣預報越不準的"魔咒"怎麼破?

2021-01-12 科普頻道

天氣、氣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過去每天晚上7點30分準時守在電視前收聽中央氣象臺第二天的天氣預報,到如今隨時在智慧型手機上查看未來15天的天氣情況,足以可見人們對天氣、氣候的關注。

但是,細心的人們會發現,24小時之內的天氣狀況預報結果比較準,時間越往後,預報結果越容易出現偏差,而一個月之後的天氣狀況幾乎無法準確預測。

12月1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揭牌。作為首個落戶江蘇的基礎科學中心,該項目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會軍教授牽頭,聯合中山大學共同實施。

作為項目首席專家,王會軍表示,該中心將著重解決10—30天延伸期天氣預報、2年內的厄爾尼諾現象以及未來全球氣候變化等科學問題,將有望成為全球氣候預測的重要智庫之一。

填補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之間的「縫隙

「以前對於氣象預報的研究分為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夠進行天氣預報的時限一般是1—10天,氣候預測的時限則是一兩個月至幾年,10—30天的延伸期領域的天氣預報相對來說涉及不多。」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羅京佳告訴記者。

天氣預報與氣候預測從字面上看起來差不多,但是研究的方法卻不相同。

羅京佳說,天氣預報一般要考慮氣溫、氣壓、溫度等因素,這些都是大氣層本身變化的結果,並且這種變化速度非常快;而氣候變化則慢很多,科學家進行預測的時候,需要考慮大氣、海洋、陸地等多圈層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

延伸期天氣預報則處於兩者之間,既要觀雲識天氣,也要計算海洋對大氣和陸地各項指標的影響,如果只是簡單地利用傳統預報天氣的方法就容易出現偏差。

目前,在全球大氣科學領域,延伸期天氣預報是懸而未決的難題。2013年,世界氣象組織把延伸期預報作為重點工作之一,並提出國際「次季節至季節預測計劃」,目前全球共有11個業務模式參與到這一計劃中,主要關注高影響天氣的次季節可預報性(即對暴雨、寒潮、乾旱等極端天氣幾周內的變化進行預報),我國開發的模式也在其中。

從時間尺度上看,延伸期領域的天氣預報可看做是常規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之間的「縫隙」。「填補這個『縫隙』非常難,在氣候模式中必須準確刻畫出天氣和氣候系統多尺度相互作用的過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徐邦琪說,課題組將加強季節內振蕩及其尺度相互作用的機理研究,提出新的延伸期預報理論和方法,「將有望提高延伸期預報的準確率,居民出行可以避免異常天氣,防災部門也能提前做好相關預防措施。」

向世界級氣候預測難題發起挑戰

「今年夏季,長江中下遊流域遭遇強降雨,局部地區發生超歷史警戒水位的大洪水,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在作怪。」羅京佳告訴記者。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在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熱帶海洋地區,海水溫度異常持續變暖,進而影響整個世界氣候。而東亞地區緊靠太平洋,氣候變化與厄爾尼諾現象息息相關。

據羅京佳介紹,課題組已經研發出一套高精度氣候預測系統,不僅可以耦合大氣、海洋、陸面等不同模式,對未來2年內的氣候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預測,而且還可以結合人工智慧算法,提高預測的準確性,對厄爾尼諾現象提前18個月的預報準確率已經可以提高到80%以上。目前,國際上只有這套系統可以提供未來2年的厄爾尼諾實時預測結果。

在今年3月,他們就依據這套系統向有關部門提交了今夏長江流域強降雨的預測。「今後我們還將繼續優化這套系統,比如對降雨強度、分布地區的預測將更加準確。」羅京佳說。

除此之外,東亞地區常年受季風影響。「季風地區海陸系統複雜,西面是青藏高原,東面是太平洋副高壓帶,北面有冷西伯利亞高壓,南面海溫較高。」中山大學教授楊崧介紹說,世界上同時受冬季季風和夏季季風影響的只有東亞地區,想要準確預測這個地區的氣候變化非常困難。

但是,我國減災防災、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工作,都需要氣象科學研究提供穩定的支撐。

王會軍告訴記者,氣候預測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需求的世界級科學難題,迄今為止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氣候預測理論,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成熟的氣候預測業務系統。「成立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的目的,便在於集中聚焦氣候預測研究的三大科學難題: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ENSO)與海溫的預測、延伸期天氣預報、年際—年代際氣候預測,我們將從季風系統動力學理論、精細化陸面過程模式、熱帶海氣相互作用、季節內振蕩、年際—年代際氣候預測理論方面展開科學攻堅,力爭實現若干關鍵突破,提高氣候預測科學水平和準確率。」

相關焦點

  • 氣象科普|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
    前段時間總是降雨天氣,陽光少見,這幾天終於天氣晴朗。氣象的變化總是多端,而天氣預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充當了重要的作用。氣象雷達發射電波,通過回波判斷降水強度及其變化,通過接收回波的時間判斷與雨雪雲層的距離。氣象衛星每時每刻都在探測和預報大氣變化情況,並進行全天時和全天候觀測,快速收集和處理數據信息,反饋給地面接收站,繪製圖像,確定走向。
  • 中央氣象臺官方吐槽:天氣預報是不準的,不如學看氣象雷達圖
    今天早上如常刷天氣預報,結果被中央氣象臺的一番操作驚呆了!中央氣象臺居然官方明確表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雖然編輯部的同事也經常吐槽說我寫的天氣預報不準,「說下雨又不下雨,騙子!但這樣官方明確說自己不準,還是頭回見。我花了一點時間研究了下來龍去脈,事情原來是這樣的。昨天有一位演員金瀚,髮長文說自己出海玩帆板遭遇颱風遇險,還好人沒事。
  • 中央氣象臺官方吐槽:天氣預報是不準的!這番操作……驚呆
    今天早上如常刷天氣預報,結果被中央氣象臺的一番操作驚呆了!中央氣象臺居然官方明確表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雖然編輯部的同事也經常吐槽說我寫的天氣預報不準,「說下雨又不下雨,騙子!說天晴又下雨,我再也不相信了你!」但這樣官方明確說自己不準,還是頭回見。我花了一點時間研究了下來龍去脈,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 連中央氣象臺都吐嘈預報「不準」,天氣預報還能信嗎?
    昨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了一條微博,公開吐嘈「天氣預報是不準的」,一時間刷爆了朋友圈。事情原來是這樣的:一位演員發微博說自己出海玩帆板遭遇颱風遇險,還好人沒事。沒想到一下就上了熱搜。當時就把俺們萌臺給嚇到了,來「颱風」居然沒有預測到,這是重大失職啊!
  •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看看背後的原因你會理解的!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看看背後的原因你會理解的!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空,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模型,但是今天要講的這個模型並不是我們平時見到的模型,而是天氣模型,我們會知道很多種現象,比如天氣就算是精心設計的模型,也沒法得到準確的結果,這是複雜性科學的一個特徵。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這個問題簡單回答就是因為天氣預報模型實在太複雜了,對微小變動太敏感,沒有辦法準確預報,而且日常生活中預報準確的時候往往又被我們忽略,所以最終留下了一個天氣預報老是遇到不準的印象。
  • 現在手機上的很多天氣預報都不準?這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目前大家用的手機天氣app,安卓機主要是手機原裝以及第三方商城下載的,所有的氣象資料全部來自中國氣象局,也就是說,要準都準,要不準都不準;對於蘋果手機來說,系統自帶的app是美國氣象頻道的數據,屬國外數據,這個本身是違反氣象法的,但蘋果是大公司,所以也成既成事實了,從appstore上下載的墨跡天氣、天氣通、myweather等
  • 男演員出海玩帆板突遇颱風,中央氣象臺官方吐槽:天氣預報不準!
    今天早上如常刷天氣預報,結果被中央氣象臺的一番操作驚呆了!中央氣象臺居然官方明確表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雖然編輯部的同事也經常吐槽說我寫的天氣預報不準,「說下雨又不下雨,騙子!說天晴又下雨,我再也不相信了你!」但這樣官方明確說自己不準,還是頭回見。我花了一點時間研究了下來龍去脈,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 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記者走進臨沂氣象臺探秘
    這段時間,天氣預報成了「網紅」,朋友圈裡更是有人質疑,天氣預報為啥總是不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天氣預報是如何「出爐」的?21日,記者帶著這些公眾所關注的問題來到了臨沂市氣象臺,走近預報員,幫大家答疑解惑。
  • 中央氣象臺自嘲「天氣預報是不準的!」明兒北京最高溫28℃,會準嗎
    今天官方承認了中央氣象臺正式回復大家:天氣預報就是不準的中央氣象臺微博明確表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中央氣象臺科普時間第一,首先要明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嗯,不是百分百保準那種。雖然大部分時候還是靠譜的,但是你們能記住的都是不準的時候,所以,就當不準吧,僅供大家參考。
  • 天氣預報為何不準?是你的感覺出了錯
    隨著預報時效的延長,預報的不確定性會逐漸提高,或預報準確率會逐漸下降。降雨強度越強,它的預報難度也會越大。預報準確率24小時比48小時略高,72小時要更低一些。時效每增加一天,準確率會大概下降1-2個百分點。天氣預報為何不準?為了回應公眾「天氣預報不準」的抱怨,中國天氣網曾經製作了一組圖解報導「天氣預報為何不準?」
  • 中央氣象臺官方吐槽:天氣預報是不準的!
    如常刷天氣預報結果被中央氣象臺一番操作驚呆了!中央氣象臺官宣:天氣預報是不準的!但是,網友並沒有因此放過氣象臺,紛紛舉例,你家天氣預報就是不準的!原文如下:第一,首先要明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嗯,不是百分百保準那種。雖然大部分時候還是靠譜的,但是你們能記住的都是不準的時候,所以,就當不準吧,僅供大家參考。第二,不管你們是從什麼平臺獲取天氣預報,一般能看到的都是基於地理信息的城市預報。也就是明天多少度啊,會不會下雨,是大雨還是小雨,屬於常規天氣預報。
  • 氣象專家釋疑五大氣象熱點:天氣預報不準很正常(圖)
    為什麼科技這麼發達了,天氣預報還常常報不準?昨天,記者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多位氣象研究專家,聽聽他們的看法及分析。  今夏會不會成為史上最熱  [現象回放]世界氣象組織(WMO)根據英國氣象局的預測,說2007年全球氣溫將可能打破高溫的歷史紀錄。地球長年平均氣溫是攝氏14℃。
  • 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四川省氣象局副局長:有三大原因
    記者隨市民、學生走進省氣象臺、氣象觀測場等場所,觀設備、聽講解,探秘《天氣預報》節目的製作過程。  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象知識服務氣候行動」。22日,省氣象局通過展板、科普短片、現場講解等方式,向公眾普及氣象知識,離退休專家也當起志願者。「中國的氣象衛星,都是從西昌發射出去的,解析度較高——在36000公裡的高空,地面上1米長的物體,氣象衛星都能大致看清。」
  • 天氣預報出爐全程揭秘 看破天機有絕招
    這也是氣象預報中經常會出現的難題。」  「當天氣預報出現偏差時,有市民會打電話到臺裡詢問情況,我們也會向市民耐心解釋,同時我們也會針對預報不準的情況進行總結。」畢瑋告訴記者,強對流天氣和弱降水天氣是最難預報的情況之一,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個預報難題。
  • 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 專家:四大原因引發偏差
    天氣預報有時卻令人失望。這其中有怎樣的原因與困難?記者多方探訪,告訴您——   「你們的天氣預報怎麼搞的,太沒譜了!」   前些天,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主任、中央氣象臺臺長矯梅燕,意外地接到了一位惱怒的陌生人在機場打來的質問電話。當天,北京機場出現大霧,但天氣預報沒有對這次大霧作出預報,結果航班延遲,耽誤了這位乘客的行程。
  • 天氣預報出爐全程揭秘 看破天機有絕招(組圖)
    這也是氣象預報中經常會出現的難題。」    「當天氣預報出現偏差時,有市民會打電話到臺裡詢問情況,我們也會向市民耐心解釋,同時我們也會針對預報不準的情況進行總結。」畢瑋告訴記者,強對流天氣和弱降水天氣是最難預報的情況之一,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個預報難題。
  • 為什麼現在手機上的很多天氣預報都不準?
    不得不說,現在天氣預報的作用對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對於個人,相信大家安排出行的時候肯定會或多或少的關注一下天氣。但是有時候天氣預報並不是很準,導致錯過了外出的機會或者被困在戶外引起麻煩。
  • 天氣預報是個啥?憑啥說預報不準?氣象局有話說!
    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那幾個APP違法了知道不,有時間要找他們喝喝茶了。&nbsp&nbsp&nbsp&nbsp其次,說說應該看誰的預報——&nbsp&nbsp&nbsp&nbsp氣象法規定「廣播、電視、報紙、電信等媒體向社會傳播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必須使用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提供的適時氣象信息,並標明發布時間和氣象臺站的名稱。」
  • 天氣預報準不準?——關於概率預測
    我總覺得小時候的天氣預報比較科學,該說啥說啥,明天中到大雨三級風,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至於下不下那再說。現在可好,降水概率60%,這叫啥態度,報不準你可以說不一定,啥叫60%?那到底是下雨還是不下雨?有沒有人也這樣質疑過?
  • 你知道為什麼我們的手機天氣預報不準嗎?
    現在大家出門之前都會習慣的看一下天氣預報,大致感知一下當天的溫度及天氣,以便出行。但是小編卻覺得天氣預報員是「最不靠譜的人」,說多雲卻下雨,說大雪卻沒見著雪花……那為什麼,天氣預報總讓人覺得不準呢?所以,天氣預報準不準主要看天氣系統的運動是不是按照原來規律發展,預報員的判斷是否正確和經驗是不是豐富等。現在圖是計算機完成,但是,判斷還是需要人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