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美國數值天氣預報水平緣何落伍

2020-12-06 科學網

 

■許小峰

前不久,在2019年美國氣象學會年會上,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 Mass再次對美國政府部門的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開炮」。他發問:美國在發展數值天氣預報進程中,為什麼科研開發與業務應用總是不能協調?

雖然表面上看是探討科研轉化的效率問題,但明眼人不難看出Mass批評的實質是美國數值天氣預報水平的落伍。那麼,Mass如此揶揄美國的預報水平,是否有足夠依據呢?他給出了一個排名曲線圖,在美國之上的國家或機構確實不少,包括一枝獨秀的歐洲中期數值天氣預報中心(ECMWF)以及英國和加拿大等。

Mass直言不諱地指出,無論是全球數值天氣預報還是區域高解析度預報,美國都遠落後於所應達到的水準,美國海洋大氣局的科研向業務的轉化是低效的,科技資源的使用也是低效的。

實際上,在經歷了一些因災害性天氣造成的巨大損失後,美國國會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且批准了經費支持,還通過了《天氣研究與預報創新法案》。NOAA也在努力,近期通過多家參與招標競爭選定了新的模式FV-3作為下一代全球系統模式的核心框架,希望能扭轉目前相對落後的局面。

但是,Mass似乎並不認可。他認為,僅靠NOAA自身無法解決現存的問題,應調動更多的資源,由科研部門、私營企業與業務部門共同參與研發下一代模式。

坦白地說,Mass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否可行還需要實踐檢驗,因為多方參與要求更有效地協調管理和機制設計。正如Mass所指出的,目前的新模式無法進行眾創式開發,存在缺乏共同研發的框架結構,沒有協同支持平臺、文檔也不健全等問題。

其實,美國聯合預報中心的模式發展諮詢委員會也曾對數值天氣預報發展滯後原因提出過看法:美國天氣局科研、開發與業務化之間的組織和結構存在嚴重缺陷,美國佔有巨大資源優勢,包括科技實力、人力和財力,但卻沒能採取協調、有效的方式去發展數值預報模式,若這種工作機制問題不解決,僅是解決一些表象問題,數值天氣預報水平不可能出現顯著改觀。

所謂結構性問題有哪些呢?Mass舉例說,美國天氣局內部的各研發機構都是獨立發展的,游離於主流業務模式的研發之外,如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ESRL)、地球流體動力實驗室(GFDL)。ESRL研發了兩個模式:NIM和FIM,但將永遠不會被應用。模式後處理和水文預報也與聯合數值預報中心不在一起,而天氣局的科學與技術集成辦公室與預報中心之間則缺乏有效協調。這種發散的組織結構又怎能形成合力、推動進步呢?

另一個問題是NOAA和美國政府對發展數值預報缺乏具體的戰略規劃,而其競爭對手都有。NOAA有一個戰略規劃組,但並沒有開展實質性工作,通常是列出一個很長的清單,都是需要做的事,而沒有實際約束力,他們既不管經費也不管發展,只能是「紙上談兵」。

除了NOAA被指責,負責航天事務的國家宇航局(NASA)也未能倖免,其被羅列的罪狀是不務正業,它不是協助NOAA發展大氣海洋業務,而是獨自發展很複雜的天氣模式,開展氣候變化研究。

當然,不僅僅在數值天氣預報領域,美國的聯邦發展計劃在其他領域也存在重複投資和碎片化問題,不是缺錢,而是眾多機構做相同的事。

由於NOAA長期在運轉落後的預報模式,迫使許多私營企業開發了自己的高解析度數值模式,且已出現私營企業運行或計劃發展全球模式,如松下、IBM公司。

那麼,到底該怎麼做呢?Mass給出了幾點建議:一是重組美國數值天氣預報的管理機構,需要一個能統一負責的數值預報模式科研與業務管理組織,該組織要能夠在NOAA、DOD(美國國防部)、NASA、NSF(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農業部等部門之間疏通運作,形成一致;二是NOAA要負責提供一個統一的共享模式開發平臺,包含不同時空尺度,可供各研究機構和私營企業便於使用和改進,而目前NOAA的模式系統過於龐雜,必須簡化;三是要強化對基礎物理問題的研究,包括模式物理過程、大氣邊界層穩定性、對流運動發展等問題;四是要加強跨機構的研究與業務間的協作。

儘管Mass對美國的數值天氣預報批評得非常嚴厲,但他仍對美國的實力充滿信心。他認為,ECMWF絕不是罩在頭頂無法突破的「天花板」,美國有強大的科技實力一定能將數值天氣預報做得更好。

客觀地講,美國數值天氣預報的水平雖與國際頂尖水平相比尚有差距,但整體水平還是處於領先行列之中。反觀我國的模式發展水平還遠不如美國,我們該如何加快改進,也需要有緊迫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技術水平在整個地球科學中也應是關鍵的核心能力之一,應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且應得到各相關部門的協同支持。美國NOAA遭受的批評對我們而言也有可借鑑之處,我們也要靜下心來聽取各方面的批評與建議,這對改進工作、科學發展必不可少。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中國科學報》 (2019-05-27 第8版 博客)

相關焦點

  • 美國與歐洲數值天氣預報比較及對中國的啟示
    自那時起,逐步建立了在世界數值天氣預報技術領域中的領先地位,其產品的出色表現在與世界各國的競爭中獨領風騷,包括具有雄厚基礎科技實力的美國,在歐洲的成功面前,也不得不甘拜下風。  當2012年10月颶風「桑迪」重創美國東海岸後,為什麼美國的全球數值預報模式表現比不過ECMWF的結果再次引起了美國各界的關注。
  • 氣象專家:中國數值天氣預報水平與國外相差10年
    矯梅燕:我們總結認為,在這次的預報服務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包括長時效預測中對災害性天氣的持續性和強度估計不足,對交通、電力等行業影響程度的預評估不夠,對電線結冰、道路結冰監測能力有待加強。數值天氣預報水平與國外相差10年,極端天氣預報經驗不足記者:天氣預報精細化水平不夠的原因主要是什麼?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事實確實如此,2018年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為什麼天氣預報能達到這樣一個水平呢?這主要得益於數值天氣預報的不斷發展。可能大多數人對數值天氣預報比較陌生,下面就為您揭開數值天氣預報的神秘面紗。
  • 數值預報:有效提高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精度
    根據GRAPES的2020年至2040年發展計劃,全球同化預報系統模式水平解析度將高於5千米(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2025年目標是5千米),模式頂層將達到80千米或更高;區域水平解析度將高於1千米(2016年英國氣象局水平解析度達到1.5千米)。    要實現這一目標,數值預報模式所需要的觀測信息要同步發展。
  • 數值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而如今,得益於天氣預報的技術進步,我們從經驗預報時代邁進了數值天氣預報時代,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就讓我們跟隨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院士曾慶存,一覽數值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 數值天氣預報(上)
    這樣方法叫數值天氣預報,亦稱「天氣預報的流體力學方法」。它是目前全世界都在用的一種天氣預報方法尤其對3~7天內的預報,比較準確。它是根據描述大氣運動規律的流動力學和熱力學原理,構成閉合方程組,也就是大氣的數值模型,只要知道某個時刻大氣的初始狀態,就可通過數學方法求解,計算出來某個時間大氣的狀態,亦就是通常所說的天氣形勢及有關的氣象要素如溫度、風、降水等。
  • 數值天氣預報背後的故事
    在數值天氣預報的背後,有這樣一個人日復一日無聲地奉獻著,見證著重慶市數值天氣預報精度不斷提高。他就是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高性能計算應用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孫啟龍。自2012年加入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從事超級計算應用服務工作,他便和數值天氣預報結下了不解之緣。
  • 現代數值天氣預報之父
    目光獨具開創數值預報1930年,馮·諾依曼應邀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成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客座講師。1933年,33歲的馮·諾依曼博士,成為該大學高級研究院聘任的6位教授中最年輕的一位。1937年,他加入了美國國籍,同時因為在數理邏輯和量子力學方面突出的研究工作,他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 GRAPES:中國數值天氣預報的新平臺
    提高災害天氣的預報水平,是減輕和預防氣象災害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徑。 但讓氣象工作者尷尬的是,我國在氣象數值預報業務上取得的進步大多依靠的是國外的數值預報模式。 承擔重任的氣象數值預報創新基地 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不僅決定於大氣科學基礎理論研究,也取決於獲取全球大氣氣象資料的空間氣象衛星探測和反演技術、資料加工處理和進行計算的大型計算機技術,以及資料信息傳播的通信技術等的發展,因此,一個國家數值天氣預報水平的高低,除了反映該國大氣科學基礎理論研究水平的高低外,也是一個國家氣象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
  • 數值天氣預報(GRAPES)發展規劃
    在未來3年的時間裡,世界數值預報先進國家的全球模式解析度都將提高到10-25km,達到了全球中尺度模式的水平,尤其是ECMWF的確定性預報業務模式已於2009年底升級為TL1279 L91,水平解析度約16km,垂直分層達91層, 全球中期集合預報業務模式也相應升級為TL639 L91,水平解析度約達30km。
  • 【科普】神馬是「數值天氣預報」?
    數值天氣預報與經典的以天氣學方法作天氣預報不同,它是一種定量的和客觀的預報,正因為如此,數值天氣預報首先要求建立一個較好的反映預報時段的(短期的、中期的)數值預報模式和誤差較小、計算穩定並相對運算較快的計算方法。
  • 數值天氣預報:靜悄悄的革命
    摘要數值天氣預報的進步代表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因為這些進步源自多年來科學知識和進步的不斷積累。除少數個例外,其與基礎物理學的突破並沒有關係。然而,數值天氣預報在物理學各大領域的影響卻無處不在。這是數值天氣預報發展的理論基礎。1950年,在普林斯頓最早嘗試了使用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進行天氣預報(更準確的說是事後模擬預報);1954年在斯德哥爾摩則第一次進行了實時預報,但是距離日常所需的天氣預報仍有很大差距。
  • 什麼叫數值天氣預報
    大氣預報,是氣象人員根據各地探測得來的地面和高空的氣象資料,繪製成各種天氣圖表,再結合從氣象衛星上接收到的衛星雲圖以及氣象雷達觀測得來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作出來的。隨著電子計算機用於天氣預報,氣象預報人員經過研究,逐漸採用了一種新的預報方法——數值天氣預報方法。
  • 數值天氣預報能力未來將有多強?
    而未來5年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部分預報系統的升級情況的主要特徵為:解析度進入10km,區域模式和預警服務進入1~3km,集合成員數穩定在20~30個,最長預報時段超過1年達到15個月。   以下依據對數值天氣預報過去進步幅度的量化估計,同時參考各種戰略給出的估計,對天氣預報領域一些核心指標未來進步的可能幅度做出初步估計。
  • 氣象錦囊——人工智慧賦能數值天氣預報
    天氣況狀瞬息萬變,令人難以捉摸,精準的天氣預報可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科學準確的決策指導和服務,因此,最大限度的準確預測天氣一直是人們的不懈追求。數值天氣預報的誕生曾經給天氣預報領域帶來跨越式的發展,它是以氣象觀測資料為初值條件,通過巨型計算機進行數值計算,再用流體力學和熱力學的方程組進行求解,進而預測未來一定時段的大氣運動狀態。
  • 中期數值天氣預報開啟新裡程
    他們很難想像,就在二十多年前,我國對中期(未來10天以內)天氣的準確預報,還只是一個夢想。  在技術的進化史上,1992年11月18日是值得銘記的一天。這一天,中國自主研發的「銀河-Ⅱ」巨型計算機誕生了。同時,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作為首個應用試算成功,登上歷史舞臺。
  • 趨勢| 數值天氣預報能力未來將有多強?
    而未來5年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部分預報系統的升級情況的主要特徵為:解析度進入10km,區域模式和預警服務進入1~3km,集合成員數穩定在20~30個,最長預報時段超過1年達到15個月。以下依據對數值天氣預報過去進步幅度的量化估計,同時參考各種戰略給出的估計,對天氣預報領域一些核心指標未來進步的可能幅度做出初步估計。
  • 我國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技術有新突破
    本報北京12月6日訊(記者王學健)幾天後北京的天氣將是陽光明媚還是大雨傾盆?這是作為世界難題的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技術需要回答的問題。日前,由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聯合研發的「全球ATOVS資料三維變分同化系統」通過準業務化驗收,該技術將使我國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的有效時效在北半球和中國區域延長12個小時左右,在南半球延長24個小時以上。
  • 專訪曾慶存 :他的工作是數值天氣預報發展的一個裡程碑
    通俗來講,今天不論你是在電視上還是在手機上看到的天氣預報,都有賴於數值預報在支撐。「這是作為天氣預報的基礎。現在沒有數值預報的結果,天氣預報員也不能只憑經驗報天氣。」曾慶存告訴網易科技《科學大師》記者,經過近數年的發展,中國數值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已經有了質的提高。目前天氣預報的時效性已經提高到5-7天,也就是說7天內的大範圍天氣是可以預測的。
  • 曾慶存:這是世界最高水平—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組織召開「風雲四號A星幹涉式大氣探測儀資料同化技術及其在GRAPES中的業務應用團隊首席、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研究員韓威介紹,探測儀GIIRS能夠實現高時空解析度大氣溫溼度三維探測,其空間解析度為16km,時間解析度可覆蓋東亞區域2小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