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7夜,1800餘場活動,2020年上海科技節將於今天(29日)落幕。這一周來,市民可以在街頭巷尾「偶遇」一場科普活動,也能在網際網路空間「雲遊」重點實驗室、暢遊上海電影博物館、夜遊上海科普公園——為在申城撒播更多科學的種子,線下雲端兩個空間,都在使出渾身解數吸引人們走近科學、愛上科學。 特殊的抗「疫」之年,上海科技節首次設立「雲端」主會場,其吸引力絲毫不遜於線下。據統計,僅上線48小時,雲端入口的點擊量就超過500萬,到昨天已達1200萬人次,預計一周的線上總流量將突破1700萬。
「量多、直接、技術酷炫,是『雲端』科技節的吸粉利器。」上海科技節組委會表示,有了今年的「初秀」,未來,「雲端」科技節不僅有望年年上線,而且將和線下科技節差異化發展,用最前沿的技術打造更強「雲吸引力」。
人氣空前,300萬人「雲圍觀」科學家走紅毯
1800餘項活動、十大科普主題板塊、300餘家科普基地……往年,這只是一組數字,因為即便是最熱心的科普愛好者也無法親臨科技節的每一項活動。今年,當這些科普活動同時出現在線下和「雲端」,更多公眾從上海科技節體驗到了科學的樂趣。在「雲端」主會場,你可以體驗上一秒在「上海之巔」聆聽科學大咖的成長經歷、下一秒「穿越」到科普場館觀看沉浸式科普劇的酣暢淋漓。
「雲端」科技節極大地提高了公眾的參與度。出於防疫的需要,今年「科學家紅毯秀」取消了觀眾,但有290萬人在線「雲圍觀」。在直播頻道下的互動區,觀眾有的和科學家打招呼,有的以「粉絲」身份為他們加油鼓勁,人氣遠超往屆的線下會場。
今年科技節重磅活動直播超過56場,數量比去年翻倍,其中不乏量子科學、腦科學、極地探險等神秘而前沿的科學話題。從公眾反應來看,他們對衛生、健康等話題特別感興趣。在「深腦的探索」TED演講中,六位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究人員為公眾帶來了他們的最新研究,當得知有百萬餘人同時在線觀看時,演講人李晟豪不禁感嘆:「這是我做過觀眾人數最多的報告。」
直播帶貨,深挖科普需求直面科普「痛點」
科技節期間,在上海中心B2藝術長廊的直播間,每晚都有科普好物「花式推介」。「科普好物」是今年科技節新推出的板塊,並引入當紅的直播帶貨模式。不少科技工作者第一次走進直播間,為科普圖書或科普場館大聲「吆喝」。
《十萬個為什麼》大名鼎鼎,你可知道它有幾個版本,又該如何挑選?在「科普好物」直播間,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毛紅芳詳細講解了新版《十萬個為什麼》三個版本(普通版、青少年版和面向4-6歲兒童的繪本版)的特點與不同,這種直面消費者「痛點」的科普推介為直播帶來了17萬流量。
上海院士風採館科普講解員周璐帶來了一件汪品先院士下潛南海時穿的深海潛水服,這是該館重要的展品之一。目前,上海共有300多家科普場館和科學基地,如此「有說頭」的藏品並不少見,但或許平日裡缺少「聚光燈」,科普場館和科學基地冷熱不均的現象時有發生。科技節上的直播間為「冷門」場館對話公眾打開了一扇窗——或許一次直播,就能讓觀眾敲開一座科普場館的門。
錯位發展,「雲端」科技節走出自我風格
在充滿設計感的「雲端」主會場,線上科技節展示了不少原創內容:在致敬科學家板塊,你能看到于敏、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學大家的故事紀錄片;在科技戰「疫」板塊,有大量科學防疫的動畫和知識問答;在國外科技節板塊,你能看到世界各國如何玩轉科學……
上海科技節組委會表示,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雲端與線下的內容區分度將越來越大,那些無法在現實中展示的內容,比如超大的宇宙、超小的粒子、無法觸摸的腦電波等,都可藉助前沿技術在虛擬空間呈現出來。今年,「雲端」會場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在《中國深度·蛟龍號》科普紀錄片中,觀眾可以「搭乘」我國自主研發的「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下潛至水下3000米;也可在「極地科考的後浪」的TED演講中,跟隨極地科考隊員的鏡頭一探南極中山站內的衣食住行……
今天的科技節閉幕式上,商湯科技將發布其最新研發的「數字人」小糖,她在語言表達、嘴型、表情、眼神等方面都做到了高擬真度,且可在屏幕間任意「穿梭」。明年的上海科技節,公眾或許能在「數字人」的導覽下「雲遊」科普場館,「神遊」科學之巔。
作者:沈湫莎
圖片:科技節雲端主會場截圖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