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至29日,在上海中心大廈B2層藝術長廊,上海科技節親子科技嘉年華活動「科學之夜」將連續與觀眾見面。8月23日晚,記者來到活動現場,體驗這場妙趣橫生的科學之旅。
互動遊戲激發孩子好奇心
1888年巴塞隆納世博會上的手電筒、長徵四號運載火箭三級發動機、全球第一塊大田種植的首個商業化轉基因抗蟲玉米種子……在「科學之夜」的「一館一品」版塊,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等20多家科普場館,各拿出一件館藏珍品匯聚在上海中心,講述時代故事。
展覽並不是此次「科學之夜」的主要科普方式,現場有不少互動性強、遊戲化程度高的科普活動,寓教於樂,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化石修復,在一般印象中是專業科研人員的工作,現場小觀眾卻可以通過放大鏡觀察化石,並用清修工具清除化石表面的覆蓋物。一名十多歲的小朋友正在一絲不苟地修復一塊化石,工作人員對記者介紹:「這是海百合化石,是一種古老的棘皮動物。可以看到,目前只修復了一小塊,但這已經是七個孩子的功勞了。」
「腦電對抗」這一遊戲,則吸引了許多孩子駐足圍觀,躍躍欲試。將兩枚狀若銅錢的電極片用髮帶固定在參與者額頭上,便可以讀取兩位參與者的腦電波,在規定時間內,注意力更集中的一方勝出。一名六七歲的小男孩放言:「我要掃遍全場!」一旁的家長誇他:「好樣的,有志氣。」這位好勝心強的小男孩在座椅上扭來扭去,沒想到輸給了旁邊一動不動的小朋友。但他絲毫不氣餒,對記者說:「我要請教一下我同學是怎麼集中注意力的,過會兒再來和他比試。」
「腦電對抗」遊戲 賴鑫琳攝
活動現場還有令人耳目一新的VR滑雪體驗,參與體驗的小朋友戴上VR眼鏡,踩在模擬滑雪器上,手持兩根與滑雪器聯動的「滑雪棍」——這套裝置採用冬奧會職業滑雪運動員室內方陣訓練時使用的設備,巧妙地在滑雪仿真運動過程中設計多種天氣變化,讓小朋友一邊從視覺、聽覺、觸覺多感官體驗冬奧會的滑雪項目,一邊學習氣象知識。
VR滑雪體驗 賴鑫琳攝
親子共同學習急救知識
在當今社會,心臟驟停是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據悉,美國心臟驟停患者倖存率為8%-12%,日本高達30%,但是中國只有1%。專業急救人員到來之前家人心肺復甦急救技能不足,是造成這種落差的核心瓶頸之一。美國心臟協會(AHA)常年在全世界教大眾心肺復甦等急救技能,在本次科學之夜現場,十幾名小朋友和家長也用人體模型學習了這些「救命技巧」。
小朋友學習急救 賴鑫琳攝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本次是上海科技節第二年在上海中心大廈舉辦「科學之夜」。活動分為上午場(10:00-12:00)、下午場(13:30-15:30)和夜場(17:30-20:30),市民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科技節活動」預約搶票。出於防疫需要,有意參與的觀眾請一定要佩戴口罩,現場會有志願者提醒遊客戴上口罩。
除上海中心大廈外,本屆科技節還在上海電影博物館、上海科普公園、上海紡織博物館、海闊東岸文創園等地舉辦「科學之夜」親子科技嘉年華活動,公眾可免費搶票預約參與白天、夜晚開放的各類科普,玩轉科學互動展項、科學導師課堂、科學小舞臺表演等,感受科技創新對生活的影響,培養對科學的獨特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