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章晉:「科普」,普及的是好奇心

2021-01-08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南都訊 記者朱蓉婷 提到「科普」,我們想到的是物理化學、天文地理……但是,文科生也能寫科普文嗎?近日,科普類自媒體「大象公會」推出文集《一個觀點,不一定對》,收入「大象公會」精選的34篇文章。熟悉「大象公會」的讀者可能知道,他們所關心的選題五花八門,常與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人文學科相關:古代人的貨幣和夜生活、當代人的面膜和旅遊街、「武林高手」為什麼愛劈磚、美味的日本和牛從何而來,以及其他許多紛雜的話題,都在這本書裡有所解釋。

    「大象公會」由資深媒體人,前《鳳凰周刊》執行主編黃章晉創立。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黃章晉的媒體經歷很豐富,對用戶需求有天然的敏銳度。聊起微信公眾號「大象公會」的運營現狀,他對南都記者列了幾個數字:「160萬,集中在一線城市,早期男性為主,經過我們不懈努力,女性讀者比例接近40%,專業技術人員佔比更高。」說這番話時,黃章晉不時流露出脫胎於傳統媒體時代「內容為王」的精英情結。

    事實上,做人文社科的科普,並不比自然科學簡單。書中,「大象公會」試圖解釋的問題,都來自生活中極易觀察到的現象,比如中國人為什麼熱愛嗑瓜子?猶太人為什麼特別聰明?為什麼有些地方的人嗜辣而有些地方的人口味清淡?為什麼理工科男多女少?為什麼程式設計師不愛打扮?……在這些回答中,專業學者給出的一些採用正確的學術工具深入挖掘得出的答案,常常顛覆所謂的傳統、普遍的認知,「不一定正確,但遠比其他的回答更接近真相。」黃章晉認為,這樣的答案值得他們傾盡全力去挖掘和傳播。

    在他看來,比起複雜、細碎、容易被忘記的知識,「大象公會」最希望普及的,是一種好奇心和理性意識,「求知是自我保全的工程,太陽之下有無數新鮮事。」

    由於「大象公會」的文章篇幅很長、信息密度極高,經常被誤以為是「小眾趣味」,而深度閱讀與新媒體閱讀似乎又有著天然矛盾。誠然,這個時代的讀者都處在所謂碎片化閱讀的重圍之下,但這個時代也給我們提供了另一個機會:擁有強大的求知慾和自控能力的人,不但註定不會被算法與碎片化內容俘獲,而且能夠在激蕩的信息洪流中,敏銳而又堅定地找到真正想得到的東西。

    這就是黃章晉創辦「大象公會」以來一直秉持的信念,「拜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所賜,我們得以和這樣的讀者更加迅速、精準地發現彼此。」

    【訪談】

    南都:區別於現在網際網路上比較受關注的幾個知識類網站自媒體,比如果殼、博物雜誌,醫學類的丁香醫生等等,「大象公會」做的是人文社科類科普,它的難度體現在什麼地方?

    黃章晉:我是這麼看的,我們關注的是真實世界的人和人的活動,這是最複雜的,遠比關注「物」要複雜得多。如果你把它當科學研究的話,它有很強的不可重複性,而且有極高的主觀性。所以,我對科普這個字眼很謹慎,我沒有這樣的自信。在我們的語境裡,科普有一個這是科學定論和標準,我要向你普及傳播的意思。

    我們更願意把自己的內容看成是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或世界觀,就是一種對世界常見常新永遠旺盛的好奇,而好奇的對象,無須特別重大的價值和意義,甚至它就是雞毛蒜皮,而且往往會集中在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東西上。我們的好奇也不在意去闡述什麼。這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樂趣和生活的樂趣,在我看來,更大程度上體現了一種生活觀。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我個人覺得,由於人類活動太複雜,社科類很容易出現底層的認知顛覆,或者說這種顛覆更快、更徹底。好多社科類的一些經典,我不建議年輕人花時間去讀,如果你不是研究思想史的,就沒必要浪費時間,那些經典多半都是過時的。當年,沒有現在這樣大規模社會調查的數據支撐,就是從抽象的觀念或理論到理論,缺乏實證基礎,以現在眼光看,靠譜的真是很少。

    南都:「社科類科普」,不像「自然科普」「理工科普」容易量化,也有標準,社科類科普比較容易引起爭議。你如何回應對「大象公會」的觀點立場的非議?

    黃章晉:大家喜歡強調的客觀中立,在我看就是一種「認知謬誤」。人怎麼可能永遠客觀中立,人都是主觀的,重要的是要把主觀中的深刻性挖掘出來,你有片面的深刻,那也是你的價值所在。在我看來,做科普的人,同理心、共情和反省,這才是最重要的品質。

    這本書的標題「一個觀點,不一定對」也是這個意思,這類題材不可能有絕對標準答案,不像數學物理化學,無論你怎麼講證據,都有主觀性和偏好,所以還是老老實實地說「不一定對」吧。但還是比別人的答案要更對一點,因為這是我們目前能找到和看到的答案中,最對的一種。

    南都:「大象公會」稿件每篇大概3000字左右,信息量挺大的,在這種情況下怎樣獲得高傳播?你們有什麼技巧?未來有可能對長文策略進行一些優化嗎?

    黃章晉:3000字看起來很長,但這個長不是一個單純的字數,相比典型的論文寫法,我們在比較短的文字裡,信息密度是儘可能強化的,按照傳統寫法,這樣的文章30 0 0字肯定是寫不完的。比如,在閱讀的節奏感上,每隔四五百字,設置一個遞進與懸念,留住讀者的注意力,這方面我們做了很多努力。

    我們的文章不是激發情緒式的傳播,而是提供給特定人群對特定問題好新奇的滿足,你不要去指望或可以準確預判它有超強傳播,但傳播技巧也是有的。我們做一個選題時,首先考慮到是我們做的東西有沒有人關心,你自己是否覺得它有趣,我們是否能在這個話題上做到最好,這個階段先不考慮傳播效果。如果定下來確定要做,才會去考慮傳播問題,我們要從敘事的角度、文本的節奏、素材和信息的鋪陳等等,去增強讀者閱讀的愉悅感、新奇感,每個技術上的環節都是能對傳播效果有提升幫助的。

    南都:你們有閱讀量的焦慮嗎?「大象公會」在選題上會優先考慮點擊率嗎?

    黃章晉:做自媒體的不可能不考慮閱讀量,閱讀量對寫東西的人來說是一種成就感,和激勵的來源,當然要關心。但是少數人喜歡,大多數人不感興趣的文章,如果有很高的品質,我們也堅持發。比如我們有一個作者叫王大可,在牛津大學一個很著名的實驗室讀博,她研究的方向是公雞的性選擇策略,這是一個非常窄的領域,你第一次聽到也許會好奇,還有研究這個的啊,但喜歡看到人不可能多,但我們覺得她的東西品質非常好,小眾就小眾,照樣發。

    南都:你平時會看哪些公眾號?從哪些渠道獲取知識?

    黃章晉:知識是從書和論文來的,我信任的一些公眾號只會被我當成一個個的「爬蟲」,幫我抓取新東西的。信息太多,我不可能把所有文章都看過來。

    南都:私底下的閱讀傾向什麼類型的書?「大象公會」的文章和你的個人審美趣味、閱讀趣味、觀點立場是否有關聯?

    黃章晉:文學不怎麼看,這可能是我的偏見吧,除非它有文本價值給你參考。我自己的閱讀興趣還是很容易見異思遷,注意力總是在流動,它也會影響我的話題範圍。「直男」剛開始不都喜歡歷史政治、自然科學科普嘛,而科普內容大部分都是生物醫學類的,因為學生物的人畢業後沒什麼出路,就業工資低所以才去做科普。

    我以前做新聞的,關注的領域其實也是流動性的,一開始是社會轉型問題,再後面可能會細一點,公共衛生、社會保障、扶貧、產業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民族問題等等,但你稍微用心,就會發現,你需要合適的社科類或自然科學的工具才行,於是,除了一點粗淺的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組織行為學,開始接觸社會心理學、大眾心理學之類。

    為什麼北方人用手洗臉,南方人卻用毛巾、為什麼廣東人什麼都吃、湖南人為什麼最愛嚼檳榔,這些問題總被人說是「地圖炮」,但其實它涉及到很多人的行為心理學方面的書、環境與人的行為互相塑造、遺傳學。你對這種集體行為好奇,最後肯定會走向個體層面,到了個體層面,你的行為偏好,哪些是遺傳的,哪些是後天習得的,這些東西都是很讓人著迷的啊。

    南都:「大象公會」接下來的前景和規劃是怎樣的?

    黃章晉:我們在策劃短視頻,兩分鐘把一個事情講清楚,但是還在研究中。目前傳統的視頻平臺,優酷、愛奇藝、騰訊的架構和邏輯不太適合移動端,抖音、快手是專為移動端設計的,但難以和深度的內容結合。但我相信很快就會出現一款適合深度內容的視頻平臺。

相關焦點

  • 網絡科普,點燃青少年的科學好奇心
    網絡科普,點燃青少年的科學好奇心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在9月11日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 都有為院士:科學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他是我國最早從事納米材料磁性研究的科學家,更是一位熱衷科普、注重培養青年一代的教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都有為。都有為的磁學研究是從一間30平米的地下室開始的。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實驗室的設備都是七拼八湊的,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依靠這些湊出來的「土」設備,都有為的實驗室陸續研製出磁記錄介質、永磁磁粉等各種樣品。
  • 都有為院士:科學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他是我國最早從事納米材料磁性研究的科學家,更是一位熱衷科普、注重培養青年一代的教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都有為。都有為的磁學研究是從一間30平米的地下室開始的。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實驗室的設備都是七拼八湊的,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依靠這些湊出來的「土」設備,都有為的實驗室陸續研製出磁記錄介質、永磁磁粉等各種樣品。
  • 普及科普知識 弘揚科學精神
    為弘揚時代科學精神,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轄區群眾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深入開展科學素質提升工作,營造轄區良好的文化氛圍。按照省、市、縣科學技術協會2020年全民科學素質工作要求,6月19日,紅絲鄉利用趕集時機,多部門聯合開展了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宣傳活動,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局面。
  • 「點亮」未來科學家的好奇心——「洋教授」戴偉的中國科普之旅
    新華社記者 魏夢佳 攝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 年過花甲的英國教授戴偉不曾想到,幾十年前對中國的「好奇心」吸引他定居北京,如今他又將各類化學知識轉化為一個個生動有趣的科學實驗,「點亮」成千上萬個中國孩子的好奇心。24年間,他在中國經歷了一場奇幻的科普之旅。「在來中國之前,我就通過中國駐英國大使館訂閱《北京周報》,了解中國發生的點點滴滴。
  • 六五科普——科學普及工作的新嘗試
    說起科普,以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來看,似乎這是科學家應該做的工作,袁嵐峰老師曾經說過,現在中國的科普水平是遠遠落後於中國科技水平的。由於認知存在偏差,在現代社會,有太多人分辨不清迷信或者偽科學,從而上當受騙。正因如此,科普機構顯得尤為可貴。創新是科研永恆的主題,科普同樣如此,如何適應新形勢、探索新方式,以普通人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科普工作,成為科普機構應該創新的地方。
  • 用漫畫詮釋科普,「2020長三角地區科普漫畫大賽」頒獎
    今天,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上海市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指導,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志願者協會、上海市黃浦科協、上海市靜安區科協、上海市普陀區科協、江蘇省崑山市科協、常熟市科協、江蘇省如皋市科協、浙江省平湖市科協等主辦的「2020長三角地區科普漫畫大賽」在浙江省平湖市文化活動中心舉行頒獎儀式。16幅作品分獲一二三等,30幅作品榮獲優秀獎。近500幅作品獲入圍獎。
  • 青島市政協委員田字彬:進一步普及醫學科普知識
    眾多醫護人員在處理繁忙的門診與住院業務過程中,花費大量時間向病人、家屬講解各種基礎性的醫學科普知識,百姓(患者)最關心的健康問題,反而是他們最不明白的知識盲點,大批醫學專家卻只是專注於醫學專業知識、技術水平及科研能力的提高,並不重視參與社會健康教育、醫學科普知識普及活動,當前在健康教育、醫學知識普及方面的問題是「知與行」脫節,乃至分離的現象異常突出,因為百姓健康知識的碎片化和信息不對稱,給許多所謂健康產業中追逐暴利的不良從業者創造了機會
  • 周忠和院士:好奇心不是培養出來的,你不壓制它就很好了
    10月31日,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在京成立。成立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在主旨發言中開門見山地問道。,好奇心和想像力不可或缺作為一名古生物學家,周忠和說,好奇心本就是許多動物的一種天性,不是培養出來的,只要你不壓制它就很好了。
  • 讓人「雲裡霧裡」的計算機科普——計算機科學普及的現狀與思考
    從國家角度看,科研能力提升的是特定研究群體的創新能力,科普決定著國家的全民創新基礎。對科研群體來說,科普與科研同等重要,既是權利,更是責任。 在新形勢下,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方法以提升科學素養更是一個長期過程,這對研究人員產生了新的、對科普能力的要求,自然也提出了新問題:作為科研人員又該如何科普?
  • 讓「科普網紅」更多些
    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加快科普基地的建設,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點燃了青少年探索科學奧秘的好奇心。但是,科技展館的數量、規模仍然不足。 就自然博物館來說,我國除了北京自然博物館、國家動物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等屈指可數的幾家大型博物館外,全國各地自然博物館的數量嚴重不足,展品的科學性、豐富性、趣味性參差不齊。
  • 視點 | 讓人「雲裡霧裡」的計算機科普——計算機科學普及的現狀與思考
    從國家角度看,科研能力提升的是特定研究群體的創新能力,科普決定著國家的全民創新基礎。對科研群體來說,科普與科研同等重要,既是權利,更是責任。在新形勢下,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方法以提升科學素養更是一個長期過程,這對研究人員產生了新的、對科普能力的要求,自然也提出了新問題:作為科研人員又該如何科普?對比物理知識科普,分析計算機科學普及的現狀,或許能引發一些思考。
  • 你的好奇心,科學家們親自來拯救
    這場妙趣橫生的好奇心聚會,正是由央視頻、科普中國和西瓜視頻聯合發起的2020全國科普日主題活動《好奇心請回答》科普公開課直播現場。孩子們好奇的那些科學問題,在這裡「有問必答」!01|真·科學家來了!帶著解答「好奇心」的答案來了!呵護孩子們的好奇心,主辦方是認真的。
  • 碰碰狐PINKFONG寓教於樂的教育娛樂內容,兒童科普得到關注!
    一夜之間,各自媒體紛紛發布關於颱風的科普內容。同時,許多父母也紛紛表達,家裡「問題兒童」提出的問題,也常常令他們汗顏。例如:彩虹有多少種顏色,為什麼要保護海洋,為什麼恐龍會滅絕...在兒童學齡前階段,兒童處於探索階段,對身邊的自然現象或者發生的事情,都會產生強烈好奇心。成年人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在好奇寶寶心裡,好奇心就像打翻的蜜罐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 科普教育普及遭遇多重尷尬
    問題:開展渠道單一     對於科普教育的尷尬現狀,業內人士表示,在目前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只有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才能將科普教育真正落到實處。畢竟,對於學校、學生和家長,以學業為重、教學為重是非常現實的選擇。
  • 科幻作品入編語文教材 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翻看七年級的教材,閱讀科普科學家《鄧稼先》,楊利偉的《太空一日》,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自主閱讀推薦阿西莫夫的《基地》。六年級的教材,要求展開想像,寫科幻故事,閱讀阿西莫夫的《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習作《插上科學的翅膀飛》等等。
  • 普及氣象知識 提升防災意識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活動中,該校師生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一起了解了氣象展板的科普知識和人工增雨火箭發射器構造與工作原理,參觀德化國家氣象觀測站和德化縣特色農業氣象實踐基地,聽「氣象災害防禦」有關知識講座,觀看「颱風來了怎麼辦」動畫片。
  • 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 需孕育非功利的土壤
    「好奇心」,在11月1日開幕的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這個詞幾乎出現在每位專家的發言中。作為科幻事業和科學研究的生力軍,青少年的科普和科幻教育備受關注,而無論是做科幻還是做科普,好奇心的激發和保護又是最被大家看重的。「好奇心引發的對科學的興趣和想像力,像小樹苗一樣珍貴而脆弱。
  • 兩會聲音|政協委員田字彬:普及醫學科普知識,提高居民健康素質
    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大附院大內科兼消化內科主任田字彬提出進一步普及醫學科普知識、提高居民健康素質的建議。普及基本醫學知識與技能,首先通過正規渠道吸引百姓關注權威的健康信息,使之能夠正確獲取、理解、甄別、應用這些健康信息。當前國家正在建立和完善健康科普的「兩庫、一機制」,即國家和省級健康科普專家庫、國家級健康科普資源庫及全媒體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的機制。
  • 科學普及
    2002年6月,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    2002年12月,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在第三次全國科普工作會議上指出,科技普及與科技創新,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或缺。    西方的「公眾理解科學」在中國被稱之為科學技術普及,簡稱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