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奇幻精靈事件簿》這部電影,是許多年前,在某地方臺的午夜劇場。由於當時承擔著相當繁重的學習任務,沒有充裕的休閒時間,所以掐頭去尾地草草看了半個小時,就不得不關電視埋頭讀書。
儘管是如此匆匆一瞥,但這部如片名一般,充滿了奇幻風格的電影,就像在心裡紮根了似的讓我念念不忘。後來,也曾專門找來了原片,好好彌補了一把之前的遺憾。
嚴格意義上說《奇幻精靈事件簿》是一部以冒險為主題的兒童電影。
影片改編自霍利布萊克(Holly Black)及託尼迪特裡奇(Tony DiTerlizzi)的同名暢銷兒童小說,二人也是電影的編劇人員。
電影為我們打造了一個人類與精靈共生的奇幻世界。
單親媽媽格蕾絲(瑪麗-路易斯帕克 Mary-Louise Parker)帶著女兒馬洛麗(莎拉伯格 Sarah Bolger)和雙胞胎兒子傑瑞德、西蒙(弗萊迪海默爾 Freddie Highmore 一人分飾兩角)搬進了一座古老的別墅。
兒子傑瑞德在探索老房子的秘密時,發現了一本神奇的筆記,這竟然是一本記錄了我們身邊各種神奇生物的指南書。由於指南內容太過全面和詳細,引起了邪惡力量的注意,可怕的食人魔急欲得到這本書,以實現控制、主宰各類生物的目的。
就故事內容而言,《奇幻精靈事件簿》是中規中矩的兒童向作品:司空見慣的神秘寶物,老生常談的正邪對抗,意料之中的美滿結局,似乎也就是哄哄小孩子的爆米花電影。
但是,影片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抓住觀眾的眼球,並且在上映後獲得了許多專業媒體的好評,絕對有其值得稱道的地方。
完整的世界觀
對於科幻、奇幻電影來說,世界觀的構建是極其重要的一環,甚至將其看做是電影的基礎和靈魂也不為過。
那究竟什麼是世界觀,又如何理解電影中的世界觀呢?
直白點說,世界觀就是人們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觀點。對於普羅大眾來說,世界觀多半是自發形成的,它可以通過我們在生活中的實踐,不斷更新、不斷完善、不斷優化。
電影中的世界觀,可以將其理解為導演、編劇等主創者,對於自己電影中塑造的這個世界的看法和觀點。
而從觀眾的角度來看,就是電影中時間、空間、社會經濟體系、人物價值取向等等一系列世界架構的集合。
胡編出一個虛擬的或者架空的世界其實很簡單,但是如何讓這個世界立得穩、站得住,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能真的讓人信服;同時如何讓世界觀與電影中的情節敘事、人物塑造、主題思想、矛盾衝突進行有機結合,這就極其考驗導演的專業功底和個人能力了。
而《奇幻精靈事件簿》在世界觀的構建上,就做的非常優秀。
有的電影會在影片開頭,用一定的篇幅來介紹整個世界的基本情況,這樣可以讓觀眾迅速地了解導演、編劇撘出的世界框架。
《奇幻精靈事件簿》則採用了更為委婉、含蓄的方式:雙胞胎之一的傑瑞德在發現神奇的指南書後,迅速熟讀了書中的內容,然後,在與各種怪物、精靈接觸、對抗的過程中,充當了一名指揮官的角色。我們可以通過他的描述,了解各種生靈的大致習性和特徵,然後逐步摸清整個世界的脈絡。電影中的各種神奇生物,有的美麗善良、有的殘忍兇狠,在導演和編劇奇思妙想的構建下,每一個都形象豐滿、個性鮮明。
當然,合理有序的世界觀,不單單有助於塑造立體的角色形象,還可以建立矛盾衝突,推動劇情發展。
電影中的精靈世界,變幻莫測,神秘動人,不僅人類對其知之甚少,就連妖精本身,也無法掌握全部的規律和法則。
所以電影中指南書的作者阿瑟斯派特維克將各種發現視為畢生的心血,不顧一切要保護其成果。
隨之也就引發了正邪兩派競相爭奪的衝突和對立,環環相扣的故事就此拉開了帷幕。
電影為觀眾呈現了一個真實、合理、神秘、有序的奇幻世界,這個世界就像是平行於我們身邊的某一個宇宙,不斷吸引著觀眾去了解、去探尋。
較高的完成度
其實「完成度」這個詞在很多專業詞典裡找不到明確的定義,但是在電影評論中,大家似乎都特別喜歡用「完成度」來形容一部電影從前期預期效果到最終呈現效果的實現程度。
個人觀點來看,如果要把這個「非專業」的詞彙換成通俗的表述的方法,那麼應該就是指故事講述的完整程度、邏輯設置的合理程度、人物塑造的成功程度、電影剪輯的流暢程度以及場景搭建的科學程度。參照這個定義,那麼一部電影想要獲得「高完成度」的評價,顯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對於電影《奇幻精靈事件簿》,我們姑且稱之為有「較高」的完成度。
該片改編自暢銷兒童讀物,並邀請了原著作者參與編劇,所以,在故事呈現、人物塑造、核心思想的把握上不會有大的偏離。
而電影在剪輯、場面調度上也顯得極為工整,沒有明顯硬傷。唯一受到批評的就是邏輯設置的合理性。
有人認為,電影中的情節點都建立在人物犯傻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推動故事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人物角色的任性妄為、無故作死。更有甚者,覺得結局對消滅魔王的處理太過隨意,「簡直荒唐到引人發笑」。這樣的觀點不能說是錯誤,但至少有失偏頗。
確實,主人公之一的傑瑞德是大部分危險和困境的「始作俑者」,他的一系列決定和選擇可以把觀眾氣得夠嗆。但是我們不能跳脫出角色的人設去評判他的行為。
傑瑞德是一個處在叛逆期的少年,一心期待父親的關愛,同時,在三個孩子的家庭中又極度渴望獲得關注。這樣一個少年,在面對充滿誘惑的神秘事件時,我們不能站在現實的角度去苛求他「照章辦事」。
不可否認,影片的部分情節有人為製造衝突的痕跡,但是,尚停留在合理的範圍內,充其量是打了幾記擦邊球。
而如果仔細分析最後的戰鬥戲,其實,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發揮關鍵作用的豬精靈,從始至終都是對抗惡勢力的主要力量,只不過醜陋的外表和不靠譜的性格讓觀眾忽略了他存在的重要意義。
導演也在電影的前半部分多次埋下伏筆,暗示了豬精靈有消滅惡魔的能力和「計劃」。
對於最終大戰的結果,與其說是處理的「隨意」,不如說是靈光一現的小機靈、小聰明。再結合兒童文學的特點,導演和編劇其實已經在故事性和觀眾接受程度上找到了極大的平衡。
優秀的特效
《奇幻精靈事件簿》另一個被人追捧的優點是強大的特效,甚至有專業媒體評價其為「特效指南」。該片的特效由伯克利的Tippett工作室操刀。工作室的創始人是行業先驅Phil Tippett,經典的科幻動作電影《星河戰隊》中的外星蟲子大軍就是出自他手。在本片中,Phil Tippett擔任了怪物特效主管一職。
相較於同期、同類型電影,在特效上,《奇幻精靈事件簿》沒有《黃金羅盤》的鋪張,也沒有《納尼亞傳奇》的炫目,但是豐富的角色設定、複雜的變形效果,一樣展現了不俗的水準。
肯定有人會說,《奇幻精靈事件簿》中的許多特效鏡頭,同知名的《哈利波特》系列極其相似。確實,現在再看,電影中,諸如守護魔法的護罩質感,巨蛇和獅鷲的造型設計都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但是考慮到二者上映的時間差,我們很難斷定彼此之間是否有互相借鑑的可能,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奇幻精靈事件簿》的特技效果,絲毫不輸後者。
作為一部兒童文學改編的電影,《奇幻精靈事件簿》沒有落入低幼、膚淺的怪圈,反而充分挖掘、放大了原著中,奇思妙想、光怪陸離的精靈世界,讓我們好好體驗了一把刺激、暢快的異世界之旅。這樣的童話故事,即使作為成年人,我們也不得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