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關「五館」研學遊亮點紛呈
參觀非遺陳列館
秦腔博物館3D戲臺
孩子們在彩陶館
9月至11月,我市金城關「五館」憑藉著一流的特色陳展、豐厚的文化內涵與「讀者研學」「行知成研學」共同組織開展了「走進金城——探索黃河文明」蘭州研學之旅等特色活動。期間,研學團隊的24期學員共計約3000餘人次,先後走進了秦腔博物館、蘭州非遺陳列館、蘭州彩陶館和蘭州黃河橋梁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在耳聞目睹中感悟著多姿多彩的優秀文化傳承。
特色「五館」成就一流研學體驗
近年來,在古金城關原址修建的金城關文化博覽園區仿古建築群,始終肩負著接續蘭州歷史文 脈、重現絲路重鎮風採的文化擔當,竭力為廣大市民及遊客呈現著內容豐厚、形式多樣的文化大餐。同時,伴隨著黃河之濱愈發的美麗迷人,金城關也成為了我市又一處商業、文化、旅遊的黃金地段,堪稱是蘭州靚麗的城市名片之一。
而在金城關文化博覽園區之中,最具文化內涵和城市氣質的莫過於秦腔博物館、蘭州非遺陳列館、蘭州彩陶館和蘭州黃河橋梁博物館這「五館」。無論春秋寒暑,這裡日復一日遊人如織,人們拾階而上、隨心而賞,在輕鬆愜意的品讀之中感受著愉悅與收穫,以及在心間蕩漾的文化傳承。
今年9月份以來,特色「五館」憑藉著一流陳展以及豐厚的文化內涵攜手甘肅讀者研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甘肅行知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組織開展了「黃河文化探秘」公益研學實踐教育活動、「走進金城——探索黃河文明」蘭州研學之旅特色社教活動,共有研學團隊的24期學員約3000餘人次應邀走進金城關,在寓教於樂中感悟了文化傳承。
充分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
在參觀過程中,通過展品展示、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講解員為研學團隊的同學們細緻講解了蘭州悠久的傳統民俗文化、秦腔文化和黃河橋梁文化。同學們有序參觀、認真記錄、積極參與,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傳統文化的教育,也讓博物館真正成為了同學們的第二課堂,進一步提升了大家對民俗文化的認知,極大的弘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
「作為青少年社會實踐教育基地,積極參與『研學旅行』未成年人社會教育活動,是充分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的重要舉措。」金城關文化博覽園負責人陳勝賢告訴記者:「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能夠進一步在廣大未成年人心中樹立愛傳統文化、愛國和愛家鄉的思想,讓博物館成為向未成年人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重要陣地。」
「我們希望能繼續推出一些高水準、適合中小學生全面發展的研學項目。」他說:「研學旅行不是簡單的參與體會,而是能傳承文化、激發愛國情懷、鍛鍊意志力的實踐體驗活動。因此,我們在組織、承擔研學旅行活動的時候,也是充分考慮了寓教於樂中的綜合效應,力求達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核心目的。」
深切領略金城文化的精妙
「黃河文化探秘」公益研學實踐教育活動中,主辦方在金城關「五館」設置了「金城印象」、「百年中山」、「彩陶尋蹤」三項主要課程,旨在讓學員們在研學之旅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金城文化以及傳承久遠的蘭州風俗文物,深切領略到金城文化的精妙。同時,通過觀覽蘭州風貌,了解到「黃河第一橋」 的發展歷程,在走進非遺館的過程中,生動觸摸到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所在。
甘肅讀者研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經理蘇勇告訴記者:「舉辦此次研學活動,旨在進一步貫徹國家、省市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讓學生在行走中陶冶情操,進一步拓展未成年人的知識面,同時加深未成年人對本土歷史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研學旅行作為一個教育相關的新業態,要抓住『遊』與『學』的平衡點。」他說:「為此我們聘請了專業人員及相關行業精英,共同開發、打造研學旅行相關課程,而金城關『五館』就成為了我們極佳的合作夥伴之一,我們也將繼續共同摸索研學內容的發展方向。」
蘇勇表示:「當然,我們的核心目標就是要讓學生『遊中有學』、『學在遊中』,避免『只遊不學』與『只學不遊』, 通過旅遊的形式讓學生發散思維、開闊眼界,在遊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同時提升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
解讀歷史傳承 激發優良品質
「走進金城——探索黃河文明」蘭州研學之旅中,位於金城關博覽園的蘭州黃河橋梁博物館和秦腔博物館承擔了其中的部分主要內容,在參觀中通過對歷史的解讀、對尖端科技的觀摩, 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的責任、擔當、感恩、 自信、團結、敬畏。
其中,蘭州黃河橋梁博物館2013年5月1日建成開館,展示面積約870平方米, 主要向人們展示珍貴的實物、微縮景觀模型、歷史場景復原、高清屏動漫視頻、圖片資料等介紹黃河橋梁的歷史脈絡。
研學活動中,為學員們設置了兩個問題。第一,天下黃河第一橋——中山橋是什麼時候、那個國家承建的?第二,黃河流域有哪些著名的橋梁?此外,活動還專門在館外設置了一項趣味活動,那就是「徒步中山橋」,用腳步丈量黃河鐵橋的長度和實際數字距離做對比。
「館內的陳展重點介紹了蘭州黃河鐵橋的建造歷史,十分真實。」學員李思田告訴記者:「可以看出在當年經濟極度落後的西北,當時政府官員思維開放,在非常艱難的狀況下建成了黃河上遊第一座鐵橋。館裡還同時展出了從黃河上遊一直到黃河入海口所有省份建造的各種黃河大橋的圖片和模型,讓我們對黃河橋梁有了一個總體的直觀了解,太難得了。」
十人一小組行走金城關「五館」
記者了解到,在每次活動出發前,參與研學的學生都會組合成10人左右的研學小組,每1個小組設有1名「專職」組長,研學中還要提供一個主題研學課題,並制定研學課題任務單。帶著這些任務,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科知識為背景,結合各館內的參觀考察特色內容開展深入的討論,才能確定本組的研究課題,最終形成考察報告。
參觀結束後,小學員們還要對本次活動進行評價反思,每個課題小組還要在返校後完成成果展示活動。活動中還專門設有「鏡頭中的金城蘭州」, 有學生記者和攝影師每天及時捕捉研學小組的活動過程,並將文稿和階段性成果每天發布一篇微信推送。
可見,在這場行走於金城關「五館」的實踐中,孩子們了解到了本土文化、歷史知識、地理知識以及現代科技,加深了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極大地增強了愛國主義情感,獲得了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系,增加了對集體活動和社會公共道德的生動體驗。
讓感悟深植於心、終身受益
在秦腔博物館,則向學員們展示了徵集到的珍貴秦腔實物資料。從最早的秦腔唱本、鋼印本唱本、臉 譜、老雜誌、老戲票、演出說明書、人工手畫戲服、整套的木偶戲箱、唐代戲俑,到戲曲題材的剪紙、郵票、工藝品,以及一張張記載著戲曲發展重要歷史事件的老照片。
秦腔博物館於2007年3月開始籌建,館內分為民國戲曲與秦腔、秦腔的傳承及教育機構、秦腔的名人等13個陳展部分,採用了聲、光、電高科技打造。此舉被專家們們認為,是對於西北五省乃至全國戲曲屆的大好事,為秦腔發展的歷史足跡和記載這一古老戲曲的所有珍貴資料找到了真正的歸宿。
「這樣的震撼和感悟,必將深植於孩子們的記憶中,終身受益。」甘肅行知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白世平告訴記者:「目前,研學旅行已成為當下被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話題,是一個適應當今中小學生所需學習的體驗與課程實踐,也是兼具著教育與旅行雙重身份的綜合實踐活動。 」
「可以說,研學旅行是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 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 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他說:「研學旅行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遊學、『讀萬卷書, 行萬裡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素質教育 的新內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學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超 文/圖